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云南大學
1 825-《普通生態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大綱 一、考查目標 測試考生對于生態學基本概念、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和運用能 力。要求考生系統掌握生態學的基本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研究方法, 并能運用相關理論和方法分析、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 初步具有整體觀、系統觀、動態觀、時空尺度觀等生態思維方式。 二、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試卷滿分為 150 分,考試時間為 180 分鐘。 三、試卷的題型結構 概念及術語理解(英文名詞須先翻譯成中文名詞,再作解釋 辨析比較 (概念及術語比較) 簡答題 分析題 (圖表分析) 論述題 四、考察的知識及范圍 (一)環境、環境因子、生態因子與生物的生態關系 1、環境、環境因子和生態因子,環境對生物的作用,生物對環境 的改造,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環境因子作用特征及規律,生物對環境 因子的適應規律和一般原則。 2、陸生和水環境中的光因子變化規律,光(光強、光質、光周 期)對生物的生態作用,生物對光(光強、光質、光周期)的生態適 2 應(形態結構、生理生化、行為),以光為主導因子的生態型。 3、地球大氣、土壤和水溫的分布特征與變化,溫度(溫度變化、 極端溫度、積溫等)對生物分布和生命活動的影響,生物對溫度(溫 度變化、極端溫度、積溫等)的適應(形態結構、生理生化、行為等 方面),動物的體溫。 4、水的存在形式及其對生物的影響和作用,陸地表面水的分布 與水因子的生態意義,陸生生物的水分平衡,水生生物(海水、淡水) 的水分平衡,生物對生境水分供應狀況的適應及生態型。 5、大氣層的生態學意義,氧與生物。 6、土壤的形成與生物,土壤的理化性質對生物的影響,植物對 土壤類型的適應。 7、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表現,趨同適應與生活型,趨異適應與生 態型。 8、環境因子的綜合作用與相互作用,生物對同一生態因子適應 的多樣性與復雜性,適應組合。 (二)種群及其基本特征與數量變動 1、種群的概念,種群形成的基本形式,種群的基本特征,種群 的生態生物學意義。 2、種群動態,種群的大小和密度與種群數量統計,種群個體的 空間分布與原因,種群動態參數,種群動態的統計與表達,生命表, 存活曲線與種群動態的模型,邏輯斯諦方程及其生態學意義,自然種 3 群的數量變化,引發種群動態的內外因素,種群數量變化的調節機制, 生態入侵。 3、集合種群的概念,集合種群空間特征,集合種群動態,集合 種群理論的意義與應用。 (三)種群的遺傳結構、進化機制和物種的形成 1、生物種的概念,物種與種群。 2、種群的遺傳特征,種群遺傳的分子基礎,種群遺傳變化與基 因頻率,種群遺傳平衡狀態,哈代-溫佰格定律與物種進化。 3、生物的進化要素與動力,變異及其進化意義,物種遺傳變異 的空間形式,自然選擇的機制,自然選擇與適合度,自然選擇的模式, 自然選擇的生物學單位,種群大小與遺傳漂變,遺傳漂變的進化和適 應意義,遺傳瓶頸及其與種群滅絕,建立者效應與生物入侵。 4、物種形成的過程,物種形成的方式,物種形成的生態機制。 (四)物種的生活史對策 1、生物的生活史,生活史組分,生態對策,生活史對策,能量 分配與生活史組分間的權衡。 2、生殖對策,生殖價和生殖效率,r 和 K 對策,C、S 和 R 對策, 機遇、平衡和周期性生活史對策,生境與生活史對策。 3、生境存在極端不利時期生物的生活史,滯育、休眠、遷移的 形式及生態適應意義,復雜生活周期與進化意義。 (五)種內關系 4 1、種內競爭,植物的密度效應,植株密度與個體大小,最后產 量恒值法則,自疏與自疏法則。 2、物種內的性關系,兩性細胞結合與有性繁殖,無性生殖和有 性生殖的適應意義,性比及影響性比的因素,性選擇,次生性特征(如 雄性誘惑性特征等)的形成機制于進化意義,植物的性別系統,動物 的婚配制度及其成因。 3、動物的領域和社會等級,領域和社會等級的生態適應意義, 影響動物領域大小的因素,動物的社會等級與優選權,動物社會等級 的確定方式與途徑。 4、動物種群對空間資源的利用方式,分散利用領域與群集共同 利用領域,集群生活的生態學意義。 (六)種間關系 1、種間競爭表現與條件,競爭的類型與一般特征,種間競爭的 理論模型,生態位理論,生態位與生物多樣性,競爭與生態位的擴張 和收縮,時間和空間異質性對種間競爭的影響。 2、捕食關系,廣義捕食與典型捕食,捕食者與獵物的進化關系 和數量關系,捕食關系在生態系統中的生態學意義,在物種、種群和 個體水平上捕食者對獵物以及獵物對捕食者的生態影響。 3、食草關系,食草關系中植物受損的特點,植物對被食的適應, 植物與食草動物種群的相互動態,人工草地的管護技術的科學基礎與 必要性,食草關系在生態系統中的生態學意義。 5 4、寄生關系,寄生物與寄主的相互適應與協同進化,寄生物與 寄主種群的動態,社會性寄生。 5、共生作用,偏利共生與互利共生,互利共生的專性與兼性, 動植物間的互利共生,動物、植物與微生物的互利共生,互利共生的 進化。 (七)群落生態 1、群落的概念,群落的基本特征,群落性質的個體論與有機論。 2、群落的組成,群落最小面積,群落組成種群在群落中的地位 與作用,群落成員型,群落組成種類是數量特征,種間關聯。 3、生物多樣性及其層次,物種多樣性的度量,常見的多樣性指 數,物種多樣性在空間上的變化規律及相關成因假說,生物多樣性保 護。 4、群落的結構,群落的結構單元,生活型及生活型譜,群落垂 直結構,群落水平結構,群落水平和垂直結構與環境的關系,群落結 構的時間變化,群落交錯區與邊緣效應。 5、影響群落結構的要素,競爭對群落結構的影響,捕食對群落 結構的影響,干擾對群落結構的影響,中度干擾理論,干擾理論與生 物多樣性保護,空間異質性與群落結構,島嶼的生物多樣性,島嶼效 應與自然保護,物種資源利用與資源豐富度對群落物種多樣性的影 響。 6、群落的內部動態,群落演替的概念,群落演替的類型,群落 6 演替系列,原生演替系列、次生演替系列、水生演替系列,引發演替 的主要因素,演替方向,演替過程理論模型,演替頂級理論,演替與 造林,演替與生態退化,演替與生態恢復。 7、群落的分類,群落的連系性與間斷性,群落分類的學派;中國 植物群落分類的基本單位,植物群落的命名;群落的數量分類,群落 直接排序與間接排序。 (八)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 1、生態系統的概念,生態系統的組成與結構,食物鏈與食物網, 營養級與營養金字塔,生態效率,林德曼效率,生態系統的反饋調節 和生態平衡。 2、生態系統的生產與分解,生態系統中的初級生產的過程,初 級生產的限制因素和影響因素,初級生產的測定方法,生態系統中的 次級生產的過程,次級生產的測定方法,次級生產的生態效率,生態 系統中的分解的過程,分解的過程影響因素。 3、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食物鏈層次上的能量流動,生態系統 層次上的能量流動,異質生態系統的能力流動,分解者和消費者在能 量流動中的相對作用。 4、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及其特征,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氣體型 循環與沉積型循環,水循環,碳循環,氮循環,磷循環,生態系統的 物質循環與可持續,物質循環與人類生態環境問題。 (九)地球生態系統的主要類型及其分布 7 1、陸地生態系統水平分布的基本規律,陸地植被分布的緯度地 帶性與經度地帶性,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帶性,地帶性植被與隱域植被。 2、淡水生態系統的類型及其分布,海洋生態系統的類型及其分 布。 3、世界陸地主要生態系統的類型及其特征和分布,熱帶雨林,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夏綠闊葉林,北方針葉林,草原,荒漠,凍原。 (十)生態系統與人類社會 1、生態系統服務。 2、全球生態危機。 3、生物多樣性保護。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