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云南大學
1 《中國歷史文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大綱(同等學力) 一、考查目標 全日制攻讀中國史碩士學位入學考試中國史基礎科目考試內容包括中國古代 史、中國近現代史,即從距今 200 萬年到 1949 年。要求考生系統掌握中國通史及 其相關學科的基本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并能運用相關理論與方法分析、 解決歷史問題。 二、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一)試卷成績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 300 分,考試時間為 180 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內容結構 各部分內容所占分值為: 中國古代史 約 180 分 中國近現代史 約 120 分 (四)試卷題型結構 名詞解釋題:8 小題,每小題 10 分,共 80 分 史料標點及分析題:2 小題,每小題 20 分,共 40 分 簡答題:6 小題,每小題 15 分,共 90 分 論述題:3 小題,每小題 30 分,共 90 分 三、考查范圍 中國古代史 一、考查目標 1、系統掌握中國史的基本知識,把握中國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特別是重要的 歷史事件、典章制度、經濟措施、思想文化。 2、認真閱讀和準確理解有關的基本史料,掌握學習中國史的基本方法。 3、能夠運用歷史學的基本理論分析、評價中國歷史上出現的政治、經濟、文 2 化現象。 4、通過對中國歷史的認識和分析,培養人文精神、民族自豪感和正確的歷史 觀、價值觀。 二、考查內容 (一)史前時期 1、中國境內的遠古人類 直立人及其代表性古人類;古人及其代表性古人類;新人及其代表性古人類; 北京人、丁村人、山頂洞人的文化特征。 2、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及其文化特征;新石器時代及其文化特征;北粟南稻及其起源; 早期的原始聚落;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的文化特征;文 明曙光的出現。 3、傳說時代 華夏集團;東夷集團;苗蠻集團;禪讓制;傳說的歷史學意義。 (二)夏商西周時期 1、夏朝 文獻記載中的夏朝;考古探索中的夏文化;王權世襲制的確立;二里頭文化; “九州”;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2、商朝 商的起源與建國;盤庚遷殷;武丁中興;“百辟”;“五服”;青銅冶鑄; 甲骨文。 3、西周 周的起源與建國;周公制禮作樂;封邦建國;宗法制度;厲王弭謗;國人暴 動;宣王中興;平王東遷;井田制。 (三)春秋戰國時期 1、春秋 列國爭霸及其實質和意義;管仲改革;弭兵之會;三桓專魯;田氏代齊;三 家分晉;鐵器、牛耕與耕地拓殖;“履畝而稅”;儒道學派的思想及其產生的背 景;“六藝”。 3 2、戰國 李悝變法;吳起變化;商鞅變法;七國爭戰;合縱連橫;郡縣制度;上計制 度;金屬貨幣的出現;都江堰與鄭國渠;華夏族共同體的擴大;百家爭鳴出現的 背景及其意義;孟子、荀子、莊子、韓非、鄒衍的思想;《左傳》與《國語》。 (四)秦漢時期 1、秦朝 秦統一的條件和意義;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封禪;秦鞏固統一的措施;焚 坑事件;秦始皇評價;秦長城;秦始皇陵;楚漢戰爭;秦朝的歷史地位。 2、西漢 “漢承秦制”;黃老政治實施的背景及其表現;郡國并行;文景之治;七國 之亂;漢武帝強化中央集權體制的措施;“獨尊儒術”;董仲舒的思想;太學; 經今古文之爭;西漢的賦役制度;耦耕和耬犁;代田法與區田法;漢武帝的財經 政策;巫蠱之禍;《輪臺罪己詔》;昭宣中興;限田限奴政策;易姓受命思潮;王 莽托古改制的內容及其失敗原因;張騫鑿空;絲綢之路;《史記》與《漢書》;樂 府詩;秦漢簡帛。 3、東漢 漢光武帝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事歸臺閣”;度田令;征辟制;讖緯;外戚 宦官交替專權;累世公卿集團的形成;清議;黨錮事件;太平道與黃巾起義;莊 園經濟;《四民月令》;建安文學。 (五)魏晉南北朝時期 1、三國 官渡之戰;《隆中對》;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條件;“唯才是舉”; 九品官人法;曹魏屯田制;租調制;諸葛亮治蜀的業績;南中平叛;領兵制和復 客制;山越。 2、西晉 司馬氏代魏;西晉的統一;八王之亂;占田制;蔭客制;戶調式;五胡內遷; 《徙戎論》;流民起義;永嘉之亂;魏晉玄學產生的背景及其內容;魏晉風度。 3、十六國 十六國;胡漢分治政策;苻堅的統治政策;十六國的歷史地位。 4 4、東晉 “王與馬共天下”;門閥政治出現的條件及其特點;“僑姓”與“吳姓”;“僑 置”和“土斷”;桓溫北伐;北府兵;淝水之戰秦晉勝負的原因及其影響;孫恩盧 循之亂。 5、南朝 “六朝”的含義;元嘉之治;“寒人典掌機要”;典簽;“檢籍”與唐寓之 反齊;侯景之亂;士族的衰落;東晉南朝經濟重心南移的背景及其意義;儒道佛 的關系;法顯與《佛國記》;山水詩與田園詩;王羲之;祖沖之。 6、北朝 北魏的建國;北魏初期的胡漢分治;宗主督護制;六鎮;太和改制的背景、 主要內容及其作用;儒學在民族融合中的作用;“九品混通”;北朝均田制的條件 及其變化;寺院經濟;北魏末年的反魏大起義;河陰之變;河清改制;關隴集團; 《六條詔書》;府兵制;周武帝毀佛;三大石窟;北朝碑銘;《齊民要術》;《水經 注》。 (六)隋唐五代時期 1、隋朝 隋朝統一的必然性;科舉制的創立;三省六部制的完善;“大索貌閱”與“輸 籍定樣”;大運河的開鑿;三征高麗;瓦崗軍;江都兵變;隋朝的歷史地位。 2、唐朝 晉陽起兵及李唐建國;玄武門之變;貞觀之治;武周革命;開元之治;政事 堂;“五花判事”;勾檢制度;唐代的“道”;《唐律疏議》;“三司推事”;隋唐科舉 制度的內容、特點及其歷史意義;神策軍;節度使;安史之亂;河朔三鎮;元和 中興;永貞革新;甘露之變;南衙北司之爭;牛李黨爭;大中之治;黃巢起義; 朱溫代唐;唐代的均田制與租庸調制;劉晏的經濟改革;兩稅法實施的背景、內 容及其歷史意義;坊市制度;柜坊和飛錢;草市;唐代的“錢荒”;唐代金銀器; 唐三彩;《姓氏錄》與士庶合流;鄉里制;羈縻府州;唐蕃會盟;渤海國;遣唐使; 域外宗教的傳播;隋唐佛教的宗派;會昌毀佛;玄奘與《大唐西域記》;《五經正 義》;道統說與復性說;《史通》與《通典》;古文運動與新樂府運動;變文與傳奇; 唐代的書法藝術;僧一行與孫思邈;敦煌與吐魯番文書。 5 3、五代十國 五代更迭;十國分立;幽云十六州;周世宗改革;圩田。 (七)宋遼夏金元時期 1、兩宋 陳橋兵變;宋朝中央集權體制的強化;宋代的“路”;官職差遣;磨勘制度; 《宋刑統》與《洗冤錄》;宋遼澶淵之盟;宋夏慶歷之盟;宋朝的“積貧積弱”; 更戍法;廂軍與鄉兵;慶歷新政;熙寧變法的背景、內容及其失敗原因;元祐更 化;哲宗紹述;花石綱;宋金海上之盟;靖康之難;南宋中興四將的抗金活動; 宋金紹興和議;采石之捷;宋金隆興和議;慶元黨禁;開禧北伐;宋金嘉定和議; 端平入洛;元滅南宋;五等戶;和買與和糴;鹽鈔;買撲;經總制錢;宋代農業 生產的新發展;北宋五大名窯;宋代的“商業革命”;交子;市鎮的勃興;經濟中 心南移的完成;市舶司;宋代社會階層的流動;宋代書院;荊公新學;理學的五 大流派;朱熹的理學思想體系;《資治通鑒》;《文獻通考》;金石學;話本和南戲; 勾欄瓦舍;三大發明及其影響;水運儀象臺;《夢溪筆談》;金元四大家;全真教; 宋朝的歷史地位。 2、遼朝 契丹的興起與建國;西遼;斡魯朵;投下軍州;四時捺缽;北面官與南面官; 契丹文。 3、西夏 黨項的興起與建國;西夏文;黑水城文獻。 4、金朝 女真的興起與建國;勃極烈制度;猛安謀克制;行臺制度;天眷官制;世宗 之治;蒙古滅金;牛頭地;女真文。 5、元朝 蒙古的興起與建國;蒙古的西征;四大汗國;怯薛;達魯花赤;札魯忽赤; 四等人制;“漢法”的推行;行省制度;站赤制度;元代對邊疆民族地區的管理; 南坡之變;天歷之變及其后果;元末反元起義;北元;王禎《農書》;元代的棉紡 織業;諸色戶計;斡脫錢;元代的“鈔法”;元代大運河;延祐經理;《馬可?波羅 行記》;海上絲綢之路;雜居與散曲;《授時歷》。 6 (八)明清時期 1、明朝 朱元璋建國;明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體制的強化;三司;三法司;科道;衛 所制度;里甲制度;胡藍之獄;空印案;《大明律》與《大誥》;廠衛制度;靖難 之役;內閣;票擬;仁宣之治;土木之變;南宮復辟;大禮議;庚戌之變;萬歷 新政的背景、內容及其成效;東林黨;閹黨;復社;明末三案;崇禎的“攘外必 先安內”國策;明初恢復經濟的措施;“黃冊”與“魚鱗圖冊”;“本色”與“折色”; “里甲正役”與“雜泛”;開中法;明中葉商品經濟的高水平發展;“機戶”與“機 工”;一條鞭法;“三餉”;明末大起義;南明政權;“九邊”;奴兒干都司;土司制 度;朝貢貿易;鄭和下西洋;海禁政策;嘉靖倭患;隆慶開關;耶穌會士來華; 早期的“西學東漸”;陽明心學;泰州學派;市民文學;四大科學著作;《崇禎歷 書》;明長城;北京紫禁城。 2、清朝(1840 年前) 后金的建立;薩爾滸之戰;清軍入關;八旗制度;綠營兵;議政王大臣會議; 總督和巡撫;分守道與分巡道;秘密建儲制;軍機處;平定三藩;統一臺灣;平 定準噶爾部叛亂;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亂;平定張格爾叛亂;土爾扈特東歸;金瓶 掣簽制;改土歸流;川楚白蓮教起義;“圈地”與“投充”;清初恢復社會經濟的 措施;攤丁入地;永佃制;康雍乾盛世社會經濟發展的表現及影響;清中期人口 急劇增長的條件和影響;洪亮吉的人口理論;開豁賤籍;保甲制;鄉族組織;《尼 布楚條約》和《恰克圖條約》;閉關政策;馬戛爾尼使華;廣東十三行;明末清初 三先生;博學鴻詞科;文字獄;《四庫全書》;乾嘉考據學;吳派和皖派;史考三 書;《文史通義》;明清檔案。 中國近現代史 一、考查目標 1、系統掌握中國近現代史的基本知識,把握中國近現代史發展的基本線索。 2、把握這一時期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基本情 況。 3、掌握一定的史學理論知識,能夠運用歷史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分析中國近 7 現代史上的重大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現象。 4、通過對歷史現象的認識和分析,培養人文精神、民族自豪感和正確的歷史 觀、價值觀。 二、考查內容 (一)鴉片戰爭 1、19 世紀前期的中國與世界 清王朝的衰落;西方資本主義列強覬覦中國;閉關制度;中外貿易與鴉片走 私 2、鴉片戰爭——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開端 禁煙運動;鴉片戰爭與中國軍民奮勇抗英;不平等條約與中國社會半殖民地 化的開端;新思潮的興起 (二)太平天國運動與第二次鴉片戰爭 1、太平天國運動 洪秀全與金田起義;《天朝田畝制度》與太平天國各項制度;北伐與西征;天 京事變與領導集團的分裂;《資政新篇》與太平天國后期斗爭;曾國藩與湘軍 2、第二次鴉片戰爭 修約活動;亞羅船事件與馬神甫事件;《璦琿條約》、《天津條約》與《北京條 約》;辛酉政變與清廷政局變動 (三)洋務運動 1、洋務運動的興起與發展 官辦軍事工業;官督商辦、官商合辦民用工業;交通業的發展;創建海軍與 籌設海防 2、私人資本近代企業的產生與發展 3、興學育才——洋務運動的深化 洋務學堂的設立;派遣幼童赴美留學;官費生徒赴歐洲留學與考察;早期維 新思想 4、近代外交關系的建立 近代外事機構與體制的構建;走向世界的出訪活動;駐外使領館的設立 (四)民族危機與民族覺醒 8 1、從邊疆危機到甲午戰爭 邊疆危機;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馬關條約》及其危害;“公車上書” 與反割臺斗爭;瓜分狂潮的形成與列強資本輸出 2、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與民族覺醒 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洋務運動的新動向;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早期活動; 改良思潮與維新運動的興起 3、戊戌變法運動 康有為及其變法思想;維新運動的高漲;光緒皇帝親政與百日維新;變法運 動的失敗及其歷史意義 (五)庚子國難與清王朝的最后改革 1、各地教案與義和團運動 反教會運動與義和團運動的興起;義和團的成分、組織和口號;八國聯軍入 侵與義和團運動的失??;東南互保運動;《辛丑條約》 2、從新政至預備立憲時期的政體改革 光緒末年的新政改革;預備立憲政體改革的序曲;預備立憲時期的各項改革 3、列強侵華的新形勢與人民的抗爭 列強掠奪中國的鐵路、礦山;日俄戰爭與英國入侵西藏 (六)清王朝的覆亡 1、20 世紀初期的中國社會與革命 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中國資產階級的成熟和商會的涌現;民主革命與立憲 運動的高漲;民主革命思潮的勃興;孫中山早期的活動與思想;同盟會的成立及 其綱領;三民主義;革命派與立憲派的論戰 2、清王朝的覆亡 革命黨人的武裝起義;立憲派的三次請愿活動;收回礦權、路權與保路運動 3、武昌起義與清帝退位 武昌起義;袁世凱東山再起與南北議和;袁世凱逼宮與清帝退位;辛亥革命 的歷史意義與經驗 (七)晚清社會與文化 1、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 9 開埠通商與城市近代化;物質生活的新變化;晚清婚姻家庭與習俗的變革;少 數民族的社會生活 2、晚清時期的災害與荒政 持續不絕的災荒;災荒的嚴重影響;救災與防治 3、科舉制度的廢止與晚清教育改革 4、學術思想及其成果 進化論的傳入;當代史研究的興起;邊疆史地與世界史地研究的興盛;史學 研究的新局面;詩與散文的繁榮;晚清小說與此間外國小說的翻譯;白話文與拼 音的提倡;戲劇、音樂、電影藝術的改良與引進 5、近代科學技術的引進與發展 近代科學技術的發端;近代科學技術在中國的確立;近代建筑的傳入與發展 (八)中華民國的建立及初期歷史演變 1、中華民國的建立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清帝遜位與政權北移;國會變異與內閣更疊;獨裁統治 與帝制滅亡 2、軍閥政治演變 軍閥割據大勢;新舊約法之爭與府院之爭;軍閥政治與社會動蕩;弱勢外交 3、中國共產黨初創與國民革命勃興 中國共產黨建立;民眾運動掀起高潮;第一次國共合作;黃埔軍校與平定商 團叛亂;五卅運動與全社會動員;廣州國民政府;北伐戰爭;南方民眾運動的勃 興;武漢國民政府成立;內爭與反共事件;武漢國民政府危機 4、民國初年經濟、社會和文化變遷 夾縫中的財政體制;民族工業的“黃金時代”;東部城市巨變;農村社會的 變動;思潮紛涌與觀念沖突;新文化運動;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播;東西文化論 爭;新式教育的推進;輿論、學術及文藝新變化 (九)南京國民政府前十年 1、統一中國的內戰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二期北伐;中原大戰;武裝起義與紅色割據;“圍剿” 與反“圍剿” 10 2、尋求政治集權 新三民主義;確定“黨國”體制;強化行政與社會控制;法西斯主義泛起與 特務體系構建 3、財政變革與經濟發展 財經政策重大變革;金融資本國家化及其影響;十年經濟建設概況 4、土地改革與鄉村社會 國民政府農村政策及其失??;中共領導的農村革命;鄉村改造的諸種嘗試 5、多元化的文化教育 近代文化的發展與成熟;城鄉教育若干模式;生機勃勃的社會科學;科學技 術艱難起步;三大宗教的發展 6、日本侵華與抗日初興 九一八事變;偽滿洲國統治與東北抗日;一·二八事變;日本蠶食華北;抗 日救亡運動勃興;西安事變 (十)八年抗戰 1、中日戰爭全面爆發 中日國力的對比;七七事變;八一三事變;第二次國共合作形成 2、戰略防御階段 國共兩黨抗戰方針;日軍攻掠華北;淞滬會戰與南京大屠殺;徐州會戰;中 共開辟敵后戰場;武漢保衛戰 3、戰時體制變異 政治集權;戰時經濟體制運行;官僚資本膨脹與腐敗;戰時外交與世界支援 4、戰略相持階段 日本侵華政策轉變;漢奸勢力紛起;敵后游擊戰爭與中共政治變革;國共關 系起伏;正面戰場持續抵抗;中國軍隊入緬作戰 5、抗日戰爭勝利 豫湘桂潰?。痪植糠垂ヅc戰后政治方針;日本無條件投降 6、社會變動 社會重心西移;農村經濟衰落;惡性通脹與民眾負擔;抗戰文化風起;敵后 根據地社會變化;淪陷區實態 11 (十一)南京國民政府的終結 1、戰后政治局勢 戰爭遺留問題的處置;政治聯合構想的失敗;停戰談判與政協會議;民眾的 反內戰運動 2、內戰爆發 “戡亂”內戰開始;制憲“國大”召開;戰場的攻守轉換 3、經濟與社會總危機 美國獨占中國市場;財政總危機;經濟的艱難維持;惡性通脹與社會動蕩; 教育危機凸現;臺灣“二二八”事件 4、結構性的政治腐敗 三民主義信仰危機;國民黨自我解體;權力運作無序化;“行憲”國大丑聞 5、南京國民政府崩潰 “第三條道路”的失敗;“第二條戰線”的斗爭;人民解放軍轉入反攻;國 共軍隊大決戰;國民黨政權退守臺灣 中國歷史文選 一、考查目標 1、對歷史要籍有基本的認識,粗通中國古代史籍發展的狀況和常識。 2、能掌握古籍較易選篇的主要內容,正確閱讀理解無明顯障礙。 3、能正確翻譯一般選篇的字、詞、句、段,并能標點段落,具有一定的運用 文言文史料的能力。 4、通過對史料的閱讀,培養學生對我國傳統古籍、歷史文化的興趣和熱情。 二、考查內容 1、先秦史料文獻 (1)《詩經·七月》 (2)《今文尚書·牧誓》 (3)《左傳·晉楚城濮之戰》 2、兩漢典籍及史料 (1)《史記·秦始皇本紀》 12 (2)《后漢書·黨錮列傳》(節選) 3、三國魏晉文獻 (1)《三國志·諸葛亮傳》(節選) (2)《魏書·釋老志》(節選) 4、隋唐兩宋文獻 (1)《史通·二體》 (2)《資治通鑒·淝水之戰》 5、明清文獻與史料 (1)《明實錄·申誡公侯榜文》 (2)《明儒學案·泰州學案序》(節選) (3)《讀通鑒論·敘論四》 (4) 《文史通義·書教下》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