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信息管理基礎》考試大綱-南京理工大學 一、復習參考書 主要教學參考書:岳劍波. 信息管理基礎.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每章后面的思考 題要注意復習) 其他參考資料:《情報學報》、《情報科學》、《情報理論與實踐》等期刊在 2004~2005 年間發 表的有關信息管理方面的論文。 二、復習要點 1 信息管理的科學基礎 1.1 信息的定義及理解 1.1.1 信息的經典定義概述(如:申農(C.E.Shannon)、哈特萊(R.V.L.Hartley)維納 (N.Wiener)對信息的定義) 1.1.2 △信息的概念體系及基本理解(本體論與認識論層次上所定義的信息含義,以 及按照主體的認知層次的語法信息、語義信息和語用信息的含義,并能夠以簡 單的實例說明上述的概念) 1.1.3 △知識、情報的含義及與信息的關聯 1.2 信息的特征、類型與功能 1.2.1 信息與物質、能量的關系 1.2.2 △信息的特征(對信息基本特征理解的基礎上以簡單的實例加以說明) 1.2.3 信息的類型 1.2.4 △信息的功能(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以簡單的實例予以解釋) 1.3 信息管理的信息科學基礎 1.3.1 從信息論到信息科學 1.3.2 △信息科學的基本內容(信息科學的含義、與一切傳統科學區別的特征,以及 信息科學產生的原因,信息運動模型,信息科學研究的內容) 1.3.3 △信息科學的核心方法——信息方法(一個方法和兩個準則的含義及理解) 1.4 信息管理的管理科學基礎 1.4.1 信息與管理(信息在管理中的作用) 1.4.2 管理理論的演進與現代管理的基本原理(信息科學對現代微觀管理學理論和宏 觀管理學理論形成所起的作用) 1.4.3 △信息管理的意義與發展(結合社會發展的實際理解信息管理的意義,信息管 理各個發展階段的主要特征) 1.4.4 △信息管理學及研究范圍(含義、研究的對象和研究的內容) 1.4.5 信息管理學的產生與進展(產生的原因、條件以及發展) 2 信息管理的技術基礎 2.1 信息技術概論 2.1.1 信息技術的概念范圍(含義、與人類信息器官功能對應的信息技術的類型,信 息技術群的層次結構) 2.1.2 △信息技術的社會作用(在理解的基礎上予以實例說明) 2.1.3 △信息技術的發展規律(理解每個發展規律的含義并能夠進行案例分析) 2.2 信息處理技術 2.2.1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 2.2.2 △計算機應用技術(人工智能、專家系統、人工神經網絡、數據倉庫、聯機分 析處理、數據挖掘、多媒體技術) 2.3 通信技術 2.3.1 有線通信 2.3.2 無線通信 2.3.3 電信網 2.3.4 △數據通信——計算機網(數據通信、數據通信網、局域網、城域網、廣域網) 2.3.5 △國際互聯網——Internet(Internet 的功能與應用) 3 信息行為論 3.1 信息需要與信息動機 3.1.1 △信息需要的產生(需要——動機——行為相互關系,信息行為的含義與主要 的信息行為類型,信息需要的含義,信息需要的特征) 3.1.2 △信息需要的結構分析(按照層次劃分的結構、按照內容劃分的結構) 3.13 各類用戶的信息需要特點(科學研究人員、管理決策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市 場營銷人員各自主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其各自信息需要的特點或表現) 3.14 △信息動機的形成與轉化(理解并能夠闡述其中的機理) 3.2 用戶的信息行為 3.2.1 △信息查尋行為(含義,影響因素,信息查尋的路徑與規律) 3.2.2 △信息選擇行為(含義,包含的選擇問題,選擇的標準及含義) 3.2.3 △信息利用行為(含義,問題類型,解釋與信息利用之間的關系) 4 信息交流論 4.1 信息的表述——符號與編碼 4.1.1 △符號(含義、特征) 4.1.2 編碼(編碼的功能,初始編碼與二次編碼的含義) 4.2 信息交流模式 4.2.1 拉斯韋爾模式(特點) 4.2.2 申農—韋弗模式(特點) 4.2.3 施拉姆模式(特點) 4.2.4 △米哈依洛夫模式(特點,組成,模式結構圖) 4.2.5 △蘭開斯特模式(特點,組成,模式結構圖,作用) 4.2.6 △維克利模式(特點,組成,模式結構圖,作用) 4.3 社會信息流 4.3.1 △人際信息流(理解含義及其具體內容) 4.3.2 △組織信息流(理解含義及其具體內容) 4.3.3 △大眾信息流(理解含義及其具體內容) 5 信息產品的開發 5.1 信息采集 5.1.1 △信息源(理解含義及其具體內容) 5.1.2 信息采集的原則 5.1.3 △信息采集的途徑(理解具體內容) 5.1.4 信息采集的方法(了解常用的方法) 5.2 信息整序 5.2.1 △信息整序的目的與要求(信息整序的含義、目的及基本要求) 5.2.2 △信息整序的方法(掌握其中包括的具體方法,并能夠進行案例分析) 5.3 信息分析 5.3.1 △信息分析的工作程序(掌握工作流程中具體環節包括的內容) 5.3.2 △信息分析的方法(掌握其中包括的具體方法,并能夠進行簡單的案例分析) 5.3.3 △內容分析法(含義、步驟、類型和應用) 6 信息產業與信息經濟 6.1 信息服務 6.1.1 信息服務的原則(信息服務的含義,開展信息服務的基本因素、目的,信息服 務的原則) 6.1.2 △信息服務的主要類型(掌握其中包括的具體類型,并能夠進行案例分析) 6.2 信息市場 6.2.1 信息市場的形成與發展(信息市場含義,信息產品的特性,信息商品化的條件) 6.2.2 △信息市場的結構與運行機制(信息市場的客體結構、主體結構,信息市場的 特征,信息市場的運行機制) 6.2.3 信息市場營銷(影響信息市場的營銷戰略目標的因素,包括的主要產品策略、 銷售策略和價格策略) 7 信息系統管理 7.1 信息系統工程 7.1.1 系統論與系統工程基礎(系統的含義、共性與特征,系統方法,系統工程的實 質,霍爾系統工程三維結構中邏輯維包括的主要內容) 7.1.2 △信息系統的結構(信息系統的含義,信息系統的物理結構、邏輯結構) 7.1.3 △信息系統開發(開發的策略,開發原則,開發的方法) 7.2 信息系統資源管理 7.2.1 △信息系統的運行管理(信息系統的運行管理制度,信息系統的評價體系) 7.2.2 △信息系統的安全管理(信息安全研究的三個發展階段,信息系統的安全需求, 安全的綜合治理) 7.2.3 △信息主管——CIO(CIO 的地位、職能、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要求) 7.3 現代信息系統管理的發展 7.3.1 組織信息管理模式的變革(面向技術的信息管理模式和面向競爭的信息管理模 式的主要類型和特點) 7.3.2 △戰略信息系統的形成與發展(戰略信息系統形成的原因,SIS 的結構和功能 特征,戰略信息規劃的含義) 8 信息產業管理 8.1 信息產業理論 8.1.1 信息產業的形成(信息產業的定義,信息產業化的含義) 8.1.2 信息產業理論的提出(信息產業理論的主要倡導者及主要的理論觀點) 8.1.3 △信息產業的結構與測度(波拉特的信息產業結構的劃分,信息產業的宏觀結 構及投入產出分析) 8.2 信息產業管理基礎 8.2.1 △信息產業的特征與作用(特征,地位與作用) 8.2.2 △信息產業的內部結構與外部關聯(信息產業的內容結構包括的主要內容,外 部關聯包括的主要內容) 8.2.3 信息產業的管理體制 8.3 信息產業的政策 8.3.1 △制定信息產業政策的原則 8.3.2 △信息產業政策體系 8.3.3 國外的信息產業政策 8.4 信息化 8.4.1 △信息化的內涵(信息化的含義,信息化的發展階段) 8.4.2 △信息化水平測度(社會信息化指標體系結構,社會信息化植樹的計算方法) 8.4.3 我國信息化的現狀與挑戰 8.4.4 我國信息化的對策探索 (注:△的為重點掌握的內容 )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