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初試科目
考試大綱
科目代碼、名稱: |
736教育學 |
適用專業: |
120403教育經濟與管理 |
|
|
|
一、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一)試卷滿分 及 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 150 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試卷由試題和答題紙組成;答案必須寫在答題紙相應的位置上。
(三)試卷內容結構(考試的內容比例及題型)
(考試內容不分為幾部分的,該條可與下一條合并)
各部分內容所占分值為:
第一部分 *** 約*分
第二部分 *** 約*分
(四)試卷題型結構
名詞解釋題(概念題):5小題,每小題5分,共25分
簡答題(簡述題): 5小題,每小題10分,共50分
分析論述題(綜合題):3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
……
二、考查目標(復習要求)
全日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入學考試教育學科目考試,要求考生系統掌握本學科的基本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并能運用相關理論和方法分析、解決教育中的實際問題。
三、考查范圍或考試內容概要
第一章 教育學的對象、任務和意義
第一節 教育學的對象和任務
第二節 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
第三節 教育學的意義和要求
目的要求:
1.識記: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教育學的發展歷史以及各階段的主要教育家、代表著作及其重要教育思想或主張。
2.了解:教育學的任務。
3.理解:教育學的學科性質;學習教育學的意義與方法。
第二章 教育的本質特點
第一節 教育的本質內涵
第二節 教育的構成要素
第三節 教育的主要形態
第四節 教育產生與發展
目的要求:
1.識記:教育的概念。
2.理解:教育的質的規定性;學校教育產生的條件;原始教育形態、古代教育形態及現代教育形態的特點;當代教育發展趨勢。
3.掌握:教育的構成要素及其相互關系。
第三章 教育的基本規律
第一節 教育與社會發展
第二節 教育與人的發展
目的要求:
1.識記:人的身心發展的概念;影響人身心發展的主要因素;人的身心發展的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和個別差異性等的含義。
2.理解:社會生產力對教育的制約作用及教育對社會生產力積極的促進作用;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作用及教育對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積極的促進作用;理解教育的相對獨立性的含義及其表現;遺傳在人身心發展中的作用;環境在人身心發展中的作用;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在人身心發展中的作用;人的主觀能動性在人身心發展中的作用;個體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
3.掌握:教育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系。教育在人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的原因和條件等。
4.運用:能運用人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具體地指導教育實踐工作。
第四章 學校教育制度
第一節 教育制度與學校教育制度的含義
第二節 現代學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和發展
第三節 我國的學校教育制度與義務教育
目的要求:
1. 識記:教育制度的概念;學校教育制度的概念;義務教育的概念。
2. 了解:學校教育制度的特點;舊中國的學校教育制度;學校教育制度的主要類型。
3.理解:學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據;義務教育的性質特點;學校教育制度改革和發展的趨勢。
4.掌握:我國現行的學校教育制度。
第五章 教師和學生
第一節 學高身正的人民教師
第二節 成長發展中的學生
第三節 師生關系
目的要求:
1. 識記:教師的概念;學生的含義。
2. 了解: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歷程。
3.理解:教師勞動的特點;教師的地位與作用;教師的職業特點;學生的本質屬性;師生關系的類型。
4.掌握:教師的職業素養;學生的權利與義務;理想師生關系的特點。
第六章 教育目的
第一節 教育目的作用與價值取向
第二節 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觀依據
第三節 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
第四節 我國教育目的與素質教育
目的要求:
1.識記: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結構;素質教育概念;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的概念。
2.了解: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觀依據;社會主義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3.理解:教育目的在教育工作中的意義和作用;教育目的的兩種價值取向;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
4.掌握:我國教育目的的精神實質;素質教育的構成。
第七章 教育內容——課程
第一節 課程含義
第二節 課程組織
第三節 課程改革
目的要求:
1. 識記:課程的概念;課程計劃、課程標準、教科書的概念;形式教育論和實質教育論的主要含義。
2. 了解:課程發展的基本歷史沿革;主要課程理論;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3.理解:課程的分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過程;課程評價。
4.掌握:國外課程改革的一般趨勢;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特點。
第八章 學校教學
第一節 教學的涵義
第二節 教學過程
第三節 教學原則與方法
第四節 教學的基本環節
目的要求:
1. 識記:教學的概念;教學原則的概念;教學方法的概念;教學組織形式的概念;班級授課制的含義;課的類型、課的結構等的含義。
2. 了解:教學的基本任務;教學組織形式的歷史演變。
3. 理解:教學的地位和作用;幾種基本的教學原則的含義與貫徹要求;選擇教學方法的依據;幾種常用的教學方法的含義與使用要求;備課的內容及其要求;新授課的結構;班級授課制的優勢、局限和課堂教學改革的趨勢;。
4. 掌握: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
5. 運用:通過案例分析理解教學原則;能在教學過程中合理、靈活地選擇和使用教學方法;運用一堂好課的標準評課。
第九章 課外教育活動
第一節 課外活動的意義與任務
第二節 課外活動的內容和形式
第三節 課外活動的組織與實施
目的要求:
1. 識記:課外活動的概念。
2. 了解:課外活動的基本內容與組織形式。
3. 理解:課外活動的意義和特點;課外活動的任務。
4. 掌握:課外活動的基本要求。
第十章 學校德育
第一節 德育意義和任務
第二節 德育過程
第三節 德育原則與方法
第四節 德育途徑
目的要求:
1. 識記:德育的概念;德育過程的概念;德育原則的概念;德育方法的概念;我國學校德育的基本組成。
2. 了解:當代青少年學生思想的年齡特征與時代特征。
3. 理解:德育的意義和功能;德育的任務與基本內容。
4. 掌握:德育過程基本規律;中小學德育的主要原則;中小學德育的常用方法;學校德育的基本途徑。
5.運用:通過案例分析理解德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第十一章 班主任與班級管理
第一節 班主任
第二節 班級管理
目的要求:
1.識記:班主任概念;班級管理概念。
2.了解班級組織的發展;班級管理模式。
3. 理解: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的地位與作用;班主任的工作任務和主要內容;班級管理的功能;良好班集體的教育作用。
4. 掌握:良好班集體的基本特征和培養策略。
參考教材或主要參考書:
1.何齊宗. 教育原理與藝術.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四、樣卷
(一)名詞解釋(每小題5分,共25分)
1. 教育(廣義)
2.義務教育
3.教育目的
4.班級授課制
5.活動課程
(二)簡答題(每小題10分,共50分)
1.簡述教育學的研究對象與學科性質。
2.什么是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3.簡述教師勞動的特點。
4.簡述教學的基本任務。
5.課外活動有哪些特點?
(三)分析論述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
1.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什么作用?
2.結合現實論述當代老師應具備的職業素養。
3.論述德育過程的基本規律。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