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定項選擇題(下列四個備選項中有一至四個選項是正確的,請在答題卡上將正確的選項的字母涂黑,多選或少選得分 。 每題 1 分,共 15 分)
26.影響犯罪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的因素有( )。
A.行為侵犯的客體B.行為手段和方式C.行為人的個人情況D.行為人的心理態度
27.下列行為應當認定為犯罪未遂的是( )。
A.張三持刀前往李四家殺人,走到半路因身體不適而返回
B.甲欲前往乙處行竊,甲不知乙已將保險箱中的錢款存入了銀行。甲在撬竊保險箱過程中因良心發現而罷手
C.丙欲殺丁,連擊數槍而未擊中,因子彈用光,只得悻悻回家
D.王五正在趙六家行竊,忽聞屋外有人經過,便慌忙逃離
28.下列行為中,屬于犯罪預備行為的是( )。
A.提刀在劇院里尋找他人B.為盜竊財物而進行實地考察
C.守候在被害人必經之處意圖殺害D.將毒藥投入被害人飯碗中
29.下列( )等情形不應當成立累犯。
A.甲被處一年拘役,刑罰執行完畢后 3 年內又犯可判三年有期徒刑的盜竊罪
B.乙在緩刑考驗期間,又犯可判 5 年有期徒刑的搶劫罪
C.丙在假釋考驗期間,又犯可判無期徒刑的強奸罪
D.丁在 3 年有期徒刑執行完畢后,又犯可判 6 個月拘役的侮辱罪
30.根據共同犯罪人的分工情況,可將共同犯罪人分為( )。
A.主犯、從犯、脅從犯 B.首犯、教唆犯、幫助犯
C.組織犯、教唆犯、實行犯、幫助犯 D.教唆犯、主犯、從犯
31.下列情形中屬于連續犯的有( )。
A.某甲和村民有仇,在三天之內先后殺死了村長的妻子、兒子和兒媳
B.某乙在連續半年的時間內,持續對丈夫與其前妻所生孩子以打罵、凍餓、不讓吃飯等方式進行虐待
C.某丙系國家工作人員,在一個月之內,先后實施了貪污和受賄行為
D.某丁以妻子快要生小孩為由,將其年邁的父親趕出家門,使父親沿門乞討;一周后又將妻子生下的女嬰溺死
32.死刑緩期二年執行期滿,減為 15 年以上 20 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條件是( )。
A.確有認罪表現 B.確有悔改表現 C.確有立功表現 D.確有重大立功表現
33.下列人員中,不適用假釋的有( )。
A.累犯 B.因殺人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C.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分子 D.盜竊慣犯
34.甲犯詐騙罪,因法定刑為 3 年以上 10 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在公安機關立案以后逃避偵查,此案的追訴期限為( )。
A.5 年 B.10 年 C.15 年 D.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
35.我國刑法分則共有( )犯罪,其中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犯罪又有( )犯罪。
A.8 大類、8 小類B.9 大類、9 小類 C.10 大類、9 小類 D.10 大類、8 小類
36.甲請乙為其在丙家盜竊時望風,乙同意。某日晚,甲乙按約定前往丙家,乙在屋外望風,甲進入丙家,見丙女一人 在家,就對丙女實施了強奸行為,對本案應如何處理?( )
A.甲、乙都構成強奸罪的共犯B.甲、乙在盜竊范圍內成為共犯 C.甲、乙分別構成強奸罪的單獨犯D.甲成立強奸罪
37.甲欲殺乙而向乙開槍射擊,子彈從乙的衣袖穿過,恰巧擊中了與乙同行的丙,致丙重傷。丙在醫療過程中由于傷口 感染而死亡。甲的行為構成( )。
A.故意殺人罪(未遂) B.故意傷害罪 C.過失致人死亡罪 D.過失致人重傷罪
38.洗錢罪的行為方式主要有( )。
A.提供資金帳戶的 B.協助將財產轉換為現金或金融票據的
C.通過轉帳協助資金轉移的 D.協助將資金匯往境外的
39.因( )被判過刑,又犯刑法分則第六章第七節規定的毒品犯罪的,從重處罰。
A.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罪 B.非法持有毒品罪C.非法種植毒品原植物罪D.強迫他人吸毒罪
40.下列選項中,可以成為偽證罪的主體的是( )。
A.證人 B.鑒定人 C.翻譯人 D.辯護人
四、簡答題(將答案寫在答題紙相應的位置上,每題 5 分,共 10 分)
41.簡述正當防衛成立的條件。
42.簡述數罪并罰的概念和特點。
五、法條分析題(將答案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上,要求符合立法原意和刑法理論。5 分)
43.《刑法》第 239 條規定:“以勒索財物為目的綁架他人的或者綁架他人作為人質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 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致使被綁架人死亡或者殺害被綁架人的,處死刑,并處沒收財產。以勒索財物為目的偷盜嬰幼兒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試分析該條法律規定。
六、案例分析題(將答案寫在答題紙相應的位置上。每題 10 分,共 20 分)
44.2000 年 7 月某日,被告人王某、李某、張某在某公園售票處商定,由李某負責望風,王某、張某混入購票的人群 行竊。后王某、張某擠入購票人群,王某竊得一游客錢包(內有人民幣 200 余元),欲逃離現場時,被發現。民警胡某與幾 名群眾即上前抓捕王某、張某。王某向東逃離 200 余米后,掏出隨身攜帶的尖刀刺破胡某主動脈,致胡某因急性失血性休克 死亡,王某逃走。張某向西逃離 100 余米后,被群眾抓獲。李某則乘亂逃走。后王某、李某均被抓獲。
問:(1)王某、李某、張某的行為是否構成共同犯罪?
(2)王某、李某、張某的行為構成什么罪?為什么?
45.被告人李某、男、37 歲,某勞動局財務科出納員。1997 年 11 月,某市人民政府委托建設銀行發行該市獎券,每張 獎券 30 元,中獎者一等獎獎金 5 萬元,二等獎獎金為 3 萬元,單位和個人均可購買。購買時不留印鑒,買后不掛失,并要 求開獎后頭一天,各單位必須將本單位購買的獎券全部封存登記。
該勞動局代為職工買了一部分獎券之后,部分職工不愿意買,因此財務科又將這部分獎券原價收回作為本單位購買的獎 券,委托李某保管。但沒有封存登記。1998 年 11 月,中獎號碼公布后,被告人李某發現自己負責保管的單位獎券中有一張 中了二等獎。李某將沒有中獎的自己的獎券替換了這張已經中獎的單位獎券。由于該獎券是由勞動局統一從某職工手中回購 所得,因此,勞動局職工很快知道本單位有張獎券中了二等獎,但李某保管的獎券中卻并沒有中二等獎的獎券。李某因害怕 而不敢去銀行兌換獎金。后單位領導找李某談話,李某覺得不妙主動將該獎券交給局領導,并承認了自己偷換獎券的事實。
問:李某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如果構成犯罪,該如何定罪量刑?說明理由。
(責任編輯:考研秘籍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