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同學們,晚上好! 今晚我講“怎樣學習法律”,但不是講一般的學習法學的方法,而是主要從法學、法律的特征講起。(因為)我們學習任何東西,都首先要搞清楚我們的學習對象有什么特征、性質。
我們要了解法律、法學本身的性質,要了解法學的學習方法與其他學科的學習方法有何不同,就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法學。
法學是一個科學學科,所謂科學是關于客觀世界的知識,這些知識是系統的知識,分為兩類: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是研究自然界的現象與規律,而社會科學則研究社會現象,研究人類生活中的規律及現象的科學,如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等。
法學又叫法律學,所以有的學校叫法學系,有的學校又叫法律系。法學從教科書上又可分為理論法學與實用法學。理論法學是實用法學的基礎。像西政就有法學理論基礎課,它是我們學習民法、刑法等其他實用法學的基礎。
作為法學本科生,在學習中我們的哪些學習方法是由法學的性質決定的呢?我把法律的特征概括為六點:一為社會性,二為規范性,三為概念性,四為目的性,五為正義性,六為實用性。談到法律的階級性,它與我們的學習方法沒關系。
先講第一個特征:社會性。
法律首先是一種社會規則,如刑法學是研究犯罪學等,民法學是研究人與人之間、財產與人之間的關系。法學作為社會科學,具有社會性,它與自然科學是不同的,表現在:1、不可計量、不可檢驗、不可實驗,而自然科學則是可以計量、可以檢驗、可以實驗的。雖然我們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實踐不等于實驗,實踐是整個人類社會的實踐而不是做實驗,如馬寅初的新人口論,到現在我們才認識到新人口論是一種真理,又如單一公有制計劃經濟,經過一百多年時間最后證明了單一公有制經濟行不通。2、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不可分,研究者的教育水平、生活背景等與研究對象密不可分。而自然科學,如化學、物理、生物等,其研究對象較少受到研究者的主觀影響,而法律的研究結果則較多的受到研究者的主觀因素的影響。如許多的觀點,不同的學科認識都有道理,不同的學者對同一問題有不同的觀點。
那有同學會問哪個對呢,我認為應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即不受他人影響,要自己思考,自己作出自己的判斷。在講到獨立判斷時有一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關于判斷標準。如公平、誠信等皆為生活經驗,就是說當法學上的不同意見都有道理時該怎么辦呢?除用基本原理外,更重要是要用社會生活經驗作為判斷標準。所以對于法律理論現象中的是與非、對與錯,可以用社會生活經驗來作為判斷標準。只有符合社會生活經驗的理論才可能是正確的。舉個例子,保險公司開設一種醉酒開車保險,有人贊成有人反對,贊成者認為符合合同自由,再者法律也無禁止,并且對受害人有利,可以得到賠償。但我是反對的,首先、醉酒開車是違法的,而違法行為不能投保,我們還未見過殺人可投保。按社會經驗,若醉酒開車可投保的話,那殺人放火也可投保了。再者,若開設此種保險,喝酒者就會毫不顧忌了,肯定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酒后駕車也肯定會增多。對整個人民來說肯定是有害而無益的。再例如,王海從事專業打假這種行為對社會到底有無好處?我認為不利,我是用社會經驗作判斷標準的。假冒偽劣產品的制假者才是重點打擊對象。且假貨在小攤販居多,而大商場上則相對少得多。而王海為什么只打售假者而不打造假者呢?王海專打售假者,卻不打小販,只挑大商場,因為售假者特別是大商場有錢,(從)他們(那里)有利可圖。從經驗上可得出,專業打假并非為了消費者利益,而是為了自己的金錢利益。
同時,法官裁判案件也要依據社會生活經驗,如某人買了300支假冒派克鋼筆,要求商店雙倍賠償,這時法院就駁回了他的請求。因為依據《消法》必須是為了個人生活消費需要,按經驗我們可以知道,他不可能會買300支派克鋼筆來自己用的,這就是我們書上說的“經驗法則”。
再來講一下第二個特征:規范性。
既然法律是社會生活中的行為規范,因此法學也就有了規范性,它是法學區分于其他學科的特征。如經濟學講的是效率問題,是效益最大化,而法學家講的是合法不合法,規范不規范的問題。因為法律的規范性,每一法律條文都可以分解為構成要件、適用范圍、法律效力。只要我們掌握了它的構成要件、適用范圍、法律效果,那么我們對這個法律條文也就掌握了。
法學特別強調的是規范性、邏輯性、體系性。規范性也就是我們說的可操作性。如我們將要制定民法典,是要制定一種松散性的呢?還是制成規范性、邏輯性的呢?江平教授說要制定一種開放性的民法典體系。民法典如何開放呢?我認為一定要有邏輯性和規范性。
第三個特征:概念性。
法學之概念性來源于法律規則。如欺詐行為,欺詐、行為分別為兩個概念,欺詐行為又是一個新的概念;再如損害賠償,直接損害賠償,人身損害賠償為三個不同概念,只有掌握了概念才能很好地理解法律規則。
法學說開了就是一套概念體系。掌握了概念體系我們就可以建立起一套法律思維,就具備了法律人的資格。因此我們的學習方法就是從概念入手,一定要掌握概念,要理解概念,切記不可死記硬背,先記憶,然后要理解。如欺詐行為,我們先要弄清什么叫欺詐,才能進一步理解欺詐行為。這種方法在法律解釋上叫文義解釋。文義解釋就是指每一個法律條文都是由語言文字組成的,所以要先把語言文字弄清楚了才能把握概念之含義。同時語言文字又有多義性和模糊性。如法律上所說“產品”與社會生活中所說“產品”就不一致。所以我們就不能僅靠字面意思來理解,應該有多種其他的理解方法。一個法條就可能有多種理解,因此法律人在現實生活中就大有用武之地。
下面講第四個特征:目的性。
什么叫目的性?法律是行為規則,是人制定的。在我國是由人民代表代表人民來制定各項法律的。既然是人制定的,就一定有目的。我國各個法律(文本)開篇都講“根據什么什么制定本法”,這就是它的立法目的?!逗贤ā返?條說“為了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更不用說了,看名稱就知道。這就表明法律具有目的性。
法學當然也有目的性,在歷史上曾不被人注意,特別是德國的概念法學,它們過分注意概念問題,而忽略了目的性。直到德國著名學者耶林,他本是個概念法學派的學者,到中年時逐漸意識到概念法學派有僵化的缺點,于是寫了一本書《目的法學》。在這本書中,他指出每部法律都是有特定目的的,我們要了解、掌握、運用一門法律,必須先搞清楚它的目的性,我們學習任何一部法律,不能只是搞清它的構成要件、適用范圍、法律后果,還要思考這個法律制度、法律規則的目的,這樣才能真正掌握它,如果只講概念,就會成為“概念”法學。耶林說,光講“概念”的法學,會成為概念游戲,他說,法律的目的就好像天上的北極星一樣。在茫茫大海上,航船靠什么判斷方向呢?——就靠北極星。而法律的目的正像天上的北極星一樣,引導我們學習、掌握、運用法律。對每一個法律制度、規則,我們都從目的入手,這就構成了現在法學上的一種新的法學研究方法——目的解釋方法,即解釋、運用每一個制度、規則,一定要緊緊扣住立法目的,如果有兩種解釋,則只有緊扣立法目的的那個解釋才正確。
《消法》第49條規定了經營者如有欺詐,按雙倍賠償,這主要是針對偽劣假冒(產品)的。在80年代后期,市場上出現了大批的假煙、假酒,根據合同法上的質量瑕疵擔保責任、違約責任都起不到懲罰作用,于是就從美國引進了這個雙倍賠償的制度。這個規定是針對偽劣假冒產品的,而不是質量不合格產品。質量不合格,我們可用質量瑕疵擔保去對付、去解決。兩個法律有不同目的,我們要運用它,一定要從各自的立法目的出發,否則就將法律的目的體系搞亂了。悖離了立法目的,就不能很好地處理案件。比方說,看到有的經營者欺詐,就用《消法》49條整他,就超過了立法目的,是不對的,應該罰當其過。
再舉個例子,南京一個女大學生在超市購物完后,超市說她偷了東西,搜了她的身,過后女大學生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精神損害賠償,一審判決25萬,而二審判決卻只判了2萬,這兩個判決引起了很大爭議,到底是一審判決對還是二審判決對,有個判斷標準問題。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目的是給受害人精神上的撫慰,我們說人的精神是無價的,沒有市場價格,不能用金錢來衡量,但判決精神損害賠償是給受害人以安慰,同時也表明社會認為這種搜身的做法是不對的。法官認為判兩萬已可以起到撫慰作用,而判25萬則會給(超市)經營者帶來損害,與其過錯不符。還有個例子,深圳一女青年遭強暴后,在刑事案件結案后又提起民事訴訟,要求精神損害賠償,一審判決5萬元,原告不服,上訴,二審判決撤銷原判,駁回原告請求。面對兩種判決,眾說紛紜,我們只有緊扣法律目的,才能做出自己的判斷。
下面講第五個特征:正義性
法學正義性源于法律正義性,法律規則因為有正義性才能區分于技術規則,同時法律也就有了良法、惡法之分。我們評價法律的好、壞、先進與落后就是依據法律的正義性。例如:伊斯蘭教(法律)規定,抓住了小偷要砍斷其手,我們可以知道這種法不正義;又如我國古代司馬遷被處以宮刑,古代的(這種)法律也是非正義的;再如:沈陽市政府制定交通規章:行人違章被撞后不賠償,被新聞媒體稱之為“行人違章,撞了白撞”。有人贊成,這些人一般是有車族,也有很多人反對,這些人一般都是無車的一般百姓。但這種法正義嗎?肯定不正義,當時中央電視臺采訪我,我說我反對這一規章。雖然我沒車,但我的家人有車,但我們全家都反對這一規章。到今年,立法機關已表態這種撞了白撞的規章是違法的。
同時,現在還存在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的問題?,F在很多人過分關注形式正義而忽略了實質正義,但是形式正義只是獲取實質正義的手段,只有在無法獲得實質正義時退而求其次滿足于程序正義。實質正義是目的,程序正義是手段。一旦我們將形式正義強調過分,我們就悖離了法律的正義性。
法官、律師這些法律人不同于社會上其他的人,他們是為了維護社會的正義之道,是社會正義的維護者。所以,我們從一進入大學起就要注意,不能把法律混淆于其他職業。我們不能用金錢來衡量它,因為我們選擇了法律,我們就選擇了正義!
最后講的第六個特征:法律的實用性。
我們學習法學是為了用法律來解決案件,所以我們就不能只知道閉門讀書,我們還要關注社會生活中的案件,討論實際發生的和假設的案件,討論它應怎樣判決。像你們在家的時候,可能會有左鄰右舍拿一些案件來請教你,你拿什么回答他們呢,所以在你們平常學習中就要注重法學的實用性,不斷鍛煉自己的實務能力。
以上這些,是從法學的特征方面來講法學的學習方法,不同于其他的學習方法,也不同于其他的法學學習方法,希望能對大家的學習有幫助,今天就講到這里,謝謝!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