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普通動物學》考試大綱
適用專業:071002動物學
Ⅰ考查目標及要求
普通動物學作為學生認識和了解自然界動物的基本方式,內容涵蓋動物科學的結構、功能、行為、進化及基本分類階元。
要求考生:
1) 掌握動物的基本結構,包括細胞、組織、器官、個體水平上的區別和不同,能夠了解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動物基本結構發生的變異及遺傳特征。
2) 掌握動物分類系統的基本階元結構,能夠區分不同階元以及同一階元下的不同類群。
3) 掌握動物由低等向高等,由簡單到復雜的發展方向,包括對遺傳、變異及進化概念的準確理解。
4) 掌握動物在長期演化的過程中對自然界的適應方式,以及發生各種適應的原理和假說。
Ⅱ試卷結構
1) 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50分,考試時間180分鐘
2) 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3) 試卷內容結構
基本概念;填空;簡答;論述
Ⅲ考試內容
第1章緒論
1.1 生物的分界及動物在其中的地位
1.2 動物學及其分科
1.3 研究動物學的目的意義
1.4 動物學發展簡史
1.5 動物學的研究方法
1.5.1 描述法
1.5.2 比較法
1.5.3 實驗法
1.6 動物分類的知識
1.6.1 分類依據
1.6.2 分類等級
1.6.3 物種的概念
1.6.4 動物的命名
1.6.5 動物的分門
第2章動物體的基本結構與機能
第3章原生動物門(Phylum Protozoa)
3.1 原生動物門的主要特征
3.2 鞭毛綱(Mastigophora)
3.2.1 代表動物——眼蟲(Euglena)
3.2.2 鞭毛綱的主要特征
3.2.3 鞭毛綱的重要類群
3.3 肉足綱(Sareoclina)
3.3.1 代表動物——大變形蟲(Amoeba proteus)
3.3.2 肉足綱的主要特征
3.3.3 肉足綱的重要類群
3.4 孢子綱(Sporozoa)
3.4.1 代表動物——間日瘧原蟲(Parasrnodiumvivax)
3.4.2 孢子綱的主要特征
3.4.3 孢子綱的重要類群
3.5 纖毛綱(Ciliata)
3.5.1 代表動物——草履蟲(Paramecium caudatum)
3.5.2 纖毛綱的主要特征
3.5.3 纖毛綱的常見種類
3.6 原生動物與人類
3.7 原生動物的起源和演化
第4章多細胞動物的起源
4.1 從單細胞到多細胞
4.2 多細胞動物起源于單細胞動物的證據
4.2.1 古生物學方面
4.2.2 形態學方面
4.2.3 胚胎學方面
4.3 胚胎發育的重要階段
4.3.1 受精與受精卵
4.3.2 卵裂
4.3.3 囊胚的形成
4.3.4 原腸胚的形成
4.3.5 中胚層及體腔的形成
4.3.6 胚層的分化
4.4 生物發生律
4.5 關于多細胞動物起源的學說
第5章多孔動物門(Phylum Porffera)(海綿動物門Phylum Spongia)
5.1 多孔動物的形態結構與機能
5.1.1 體型多數不對稱
5.1.2 沒有器官系統和明確的組織
5.2 多孔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5.2.1 無性生殖
5.2.2 有性生殖
5.2.3 再生和體細胞胚胎發生
5.3 多孔動物門的分類及演化地位
5.4 多孔動物與人類
第6章腔腸動物門(Phylum Coelenlerata)(刺胞動物門Phylum Cnidaria)
6.1 腔腸動物門的主要特征
6.1.1 輻射對稱
6.1.2 兩胚層、原始消化腔
6.1.3 組織分化
6.1.4 肌肉結構
6.1.5 原始神經系統——神經網
6.2 腔腸動物門代表動物——水螅(Hydra)
6.2.1 形態結構與機能
6.2.2 生殖與再生
6.3 腔腸動物門的分綱
6.3.1 水螅綱(Hydrozoa)
6.3.2 缽水母綱(Scyphozoa)
6.3.3 珊瑚綱(Anthozoa)
6.4 腔腸動物的起源和演化
第7章扁形動物門(Phylum Platyhelminthes)
7.1 扁形動物門的主要特征
7.1.1 兩側對稱
7.1.2 中胚層的形成
7.1.3 體壁
7.1.4 消化系統
7.1.5 排泄系統
7.1.6 神經系統
7.1.7 生殖系統
7.2 渦蟲綱(Turbellaria)
7.2.1 代表動物——三角渦蟲(Dugesia japonica)
7.2.2 渦蟲綱的主要特征
7.2.3 渦蟲綱的分類
7.3 吸蟲綱(Trematoda)
7.3.1 代表動物——華枝睪吸蟲(Clonorchis sinensis)
7.3.2 吸蟲綱的主要特征
7.3.3 吸蟲綱的分類
7.4 絳蟲綱(Cestoidea)
7.4.1 代表動物——豬帶絳蟲(Taenia solium)
7.4.2 絳蟲綱的主要特征
7.4.3 絳蟲綱的分類
7.5 寄生蟲和寄主的相互關系及防治原則
7.5.1 寄生蟲對寄主的危害
7.5.2 寄主對寄生蟲感染的免疫性
7.5.3 寄生蟲更換寄主的生物學意義
7.5.4 防治原則
7.6 扁形動物的起源和演化
第8章假體腔動物(Pseudocoelomate)
8.1 假體腔動物的共同特征
8.1.1 假體腔
8.1.2 消化管
8.1.3 其他的特征
8.1.4 假體腔動物是異質性很強的一大類群
8.2 線蟲動物門(Phylum Nematoda)
8.2.1 代表動物l——人蛔蟲(Ascaris lumbricoides)
8.2.2 代表動物2——秀麗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s)
8.2.3 線蟲動物門的主要特征
8.2.4 線蟲動物門的分類
8.3 輪蟲動物門(Phylum Rotifem)
8.3.1 形態結構與機能
8.3.2 生殖與發育
8.3.3 隱生
第9章環節動物門(Phylum Annelida)
9.1 環節動物門的主要特征
9.1.1 體分節
9.1.2 真體腔
9.1.3 疣足和剛毛
9.1.4 循環系統
9.1.5 排泄系統
9.1.6 神經系統
9.1.7 生殖與發育
9.2 多毛綱(Polychaeta)
9.2.1 代表動物——沙蠶(Nereis)
9.2.2 多毛綱的主要特征
9.2.3 多毛綱的分類
9.3 寡毛綱(Oligocllaeta)
9.3.1 代表動物——環毛蚓(Pheretima)
9.3.2 寡毛綱的主要特征
9.3.3 寡毛綱的分類
9.4 蛭綱(Hirudinea)
9.4.1 形態結構與機能
9.4.2 蛭綱的分類
9.5 環節動物與人類
9.6 環節動物的起源和演化
第10章軟體動物門(Phylum Mollusca)
10.1 軟體動物門的主要特征
10.1.1 身體分區
10.1.2 消化系統
10.1.3 體腔和循環系統
10.1.4 呼吸器官
10.1.5 排泄系統
10.1.6 神經和感官
10.1.7 生殖和發育
10.2 無板綱(Aplacophora)
10.3 單板綱(Monoplacophora)
10.4 多板綱(Polyplacophora)
10.5 腹足綱(Gastropoaa)
10.5.1 代表動物——中國圓田螺(Cupangopaludina chinensis)
10.5.2 腹足綱的主要特征
10.5.3 腹足類體制不對稱的起源和演化
10.5.4 腹足綱的分類
10.6 掘足綱(Scaplaopoda)
10.7 雙殼綱(Bivalvia)
10.7.1 代表動物——無齒蚌(Anodonta)
10.7.2 雙殼綱的主要特征
10.7.3 雙殼綱的分類
10.8 頭足綱(Cephalopoda)
10.8.1 代表動物——烏賊(Sepia)
10.8.2 頭足綱的主要特征
10.8.3 頭足綱的分類
10.9 軟體動物與人類
10.10 軟體動物的起源和演化
第11章節肢動物門(Phylum Arthropoda)
11.1 節肢動物門的主要特征
11.1.1 身體異律分節
11.1.2 幾丁質外骨骼
11.1.3 附肢分節
11.1.4 肌肉系統的特點
11.1.5 體腔與循環系統
11.1.6 呼吸系統
11.1.7 排泄系統
11.1.8 神經系統
11.2 節肢動物種類繁多的原因
11.3 三葉蟲亞門(Subphylum Trilobitomorpha)
11.4 甲殼亞門(Subphylum Crustacea)
11.4.1 代表動物——對蝦(Penaeus orientalis)
11.4.2 甲殼亞門的主要特征
11.4.3 甲殼亞門的重要類群
11.5 螯肢亞門(Subphylum Chelicerata)
11.5.1 肢口綱(Merostomata)
11.5.2 蛛形綱(Arachnida)
11.6 多足亞門(Subphylum Myriapoda)
11.6.1 多足亞門的主要特征
11.6.2 多足亞門的重要類群
11.7 六足亞門(Subphylam Hexapoda)
11.7.1 昆蟲綱代表動物——東亞飛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11.7.2 六足亞門的主要特征
11.7.3 昆蟲的行為
11.7.4 六足動物的主要類群
11.8 節肢動物與人類
11.9 節肢動物的起源和演化
第12章觸手冠動物(Lophophorates)
12.1 觸手冠動物的共同特征
12.2 苔蘚動物門(Phylum Bryozoa=外肛動物門Phylum Ectoprocta)
12.2.1 個體的形態結構與機能
12.2.2 生殖和發育
12.2.3 苔蘚動物門的分類
12.3 腕足動物門(Phylum Brachiopooa)
12.3.1 形態結構和機能
12.3.2 生殖和發育
12.3.3 腕足動物門的分類
12.4 帚蟲動物門(Phylum Phoronida)
12.4.1 形態結構與機能
12.4.2 生殖和發育
12.5 觸手冠動物的起源和演化
第13章棘皮動物門(Phylum Echinodermatal)
13.1 棘皮動物門的主要特征
13.1.1 輻射對稱
13.1.2 體腔和水管系統
13.1.3 血系統和圍血系統
13.1.4 骨骼
13.1.5 神經系統
13.1.6 生殖和發育
13.2 代表動物——海盤車(Asterias)
13.2.1 外部形態
13.2.2 結構與機能
13.3 棘皮動物的分類
13.3.1 有柄亞門(Pelmatozoa)
13.3.2 游移亞門(Eleutherzoa)
13.4 棘皮動物與人類
13.5 棘皮動物的起源和演化
第14章半索動物門
14.1 半索動物的邢臺結構和重要種類
14.1.1代表動物——柱頭蟲(Balanoglossus)
14.1.2半索動物羽鰓綱(Pterobranchia)的結構和代表種類
14.2半索動物在動物界系統演化的地位
第15章脊索動物門
15.1脊索動物門的主要特征和分類
15.1.1脊索動物門的主要特征
1.2脊索動物的分類
15.2尾索動物亞門(Urochordata)
15.2.1代表動物——柄海鞘(styela clava)
15.2.2尾索動物的分類
15.3頭索動物亞門(Cephalochordata)
15.3.1文昌魚的形態結構
15.3.2胚胎發育
15.3.3幼體期和圍鰓腔的形成
15.4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15.4.1脊椎動物的主要特征
15.4.2脊椎動物各胚層的分化
15.5寒武紀大爆發與脊索動物門的起源和演化
15.5.1寒武紀大爆發和澄江動物群
15.5.2脊索動物的起源和演化
第16章圓口綱(Cyclostomata)
1代表動物——東北七鰓鰻(Lampetra morii)
16.1.1外形
16.1.2骨骼和肌肉系統
16.1.3消化系統
16.1.4呼吸系統
16.1.5循環系統
16.1.6神經系統
16.1.7感官
16.1.8泄殖系統
16.2圓口綱的生殖行為和變態
16.3圓口綱的分類
16.3.1盲鰻目
16.3.2七鰓鰻目
第17章魚綱(Pisces)
17.1魚綱的主要特征
17.1.1外形.
17.1.2皮膚及其衍生物
17.1.3骨骼系統
17.1.4肌肉系統
17.1.5消化系統
17.1.6呼吸系統
17.1.7循環系統
17.1.8排泄系統和滲透壓調節
17.1.9生殖系統
17.1.10神經系統.
17.1.11 感覺器官
17.2魚綱的分類
17.2.1 軟骨魚類(Chondrichthyes)
17.2.2 硬骨魚類(Osteichthyes)
17.3魚類的洄游
17.3.1生殖洄游
17.3.2索餌洄游
17.3.3越冬洄游
17.4魚類的起源和演化
第18章兩棲綱(Amphibia)
18.1從水生到陸生的轉變
18.1.1水陸環境的主要差異
18.1.2從水生過渡到陸生所面臨的主要矛盾
18.1.3五趾型附肢及其在脊椎動物演化史上的意義
18.1.4兩柄類對陸生的初步適應和不完善性
18.2兩棲綱的主要特征
18.2.1外形
18.2.2皮膚
18.2.3骨骼系統
18.2.4肌肉系統
18.2.5消化系統
18.2.6呼吸系統
18.2.7循環系統
18.2.8泌尿生殖系統
18.2.9神經系統
18.2.10感官
18.3兩棲綱的分類
18.3.1 蚓螈目(Gymnophiona)
18.3.2 有尾目(Urodela)
18.3.3 無尾目(Anura)
18.4兩棲類的起源和演化
18.5兩棲類的生存與環境
18.5.1兩棲類的生存壓力
18.5.2兩棲類對脅迫環境的適應——休眠
第19章爬行綱(Reptile)
19.1爬行綱的主要特征
19.1.1羊膜卵及其在脊椎動物演化史上的意義
19.1.2爬行綱動物的軀體結構
19.2爬行綱的分類
19.2.1 龜鱉目(Chelonia)
19.2.2 嗓頭目(Rhynchocephalia)
19.2.3 有鱗目(Squamata)
19.2.4 鱷目(Crocodylia)
19.3爬行類的起源及適應輻射
19.3.1爬行類的起源
19.3.2爬行類的適應輻射
19.4爬行動物和人類的關系
19.4 1爬行類的益害
19.4.2毒蛇的防治原則
第20章鳥綱(Aves)
20.1鳥綱的主要特征
20.1.1恒溫及其在動物演化史上的意義
20.1.2 鳥綱動物的軀體結構
20.2 鳥綱的分類
20.2.1 平胸總目(Ratitae)
20.2.2 企鵝總目(Impennes)
20.2.3 突胸總目(Carinatae)
20.3鳥類的起源和適應輻射
20.4鳥類的繁殖、生態及遷徙
20.4.1鳥類的繁殖
20.4.2鳥類的遷徙
20.5鳥類與人類的關系
20.5.1鳥類的捕食作用
20.5.2狩獵鳥類
20.5.3鳥害
第21章 哺乳綱(Mammalia)
21.1哺乳綱的主要特征
21.1.1胎生、哺乳及其在動物演化史上的意義
21.1.2哺乳綱動物的軀體結構
21.2哺乳綱的分類
21.2.1 原獸亞綱(Prototheria)
21.2.2 后獸亞綱(Metatheria)
21.2.3 真獸亞綱(Eutheria)
21.3哺乳類的起源和適應輻射
21.3.1哺乳類的起源
21.3.2哺乳類的適應輻射
21.3.3類人猿和人類的起源與進化
21.4哺乳類的保護、持續利用與害獸防治原則
21.4.1野生動物資源的持續利用與保護
21.4.2害獸及與其斗爭的原則
第2 章動物進化基本原理
22.1生命起源
22.2動物進化的例證
22.2.1比較解剖學
22.2.2胚胎學
22.2.3古生物學
22.2.4動物地理學
22.2.5免疫學
22.2.6分子生物學
22.3進化原因的探討——進化理論
22.3.1達爾文學說
22.3.2達爾文以后的進化論發展
22.4動物進化型式與系統發育
22.4.1進化型式
22.4.2絕滅
22.4.3系統發育
22.5物種與物種形成
22.5.1物種
22.5.2物種形成
第23章動物地理
23.1動物的分布
23.1.1動物的棲息地
23.1.1動物的分布區與發生中心
23.1.3分子鐘和分子系統地理學
23.1.4動物分布
23.1.5島嶼動物地理學
23.2動物地理區系劃分
23.2.1大陸漂移學說
23.2.2世界動物地理分區
23.2.3我國動物地理區系概述
第24章動物生態
24.1生態因子
24.1.1非生物因子
24.1.2生物因子
24.2種群
24.2.1種群特性
24.2.2種群的增長與調節
24.3群落
24.3.1群落特性
24.3.2影響群落結構的因素
24.4生態系統
24.4.1生態系統的結構
24.4.2食物鏈與食物網
24.4.3生態系統的能量流轉
24.4.4自然保護
Ⅳ參考書目:
普通動物學 第4版 劉凌云 鄭光美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8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