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2021年贛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考研大綱
學科教學(音樂)復試科目
復試筆試科目:《音樂教育基礎理論》考試大綱
一. 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試卷滿分:100分
考試時間:2小時
二、考試題型:名詞解釋題、簡答題、論述題、案例設計與寫作題。
三、課程考試內容:
第一章 音樂教育概論
(一)考試內容
音樂教育的目標與任務、性質與特征、功能及意義、音樂教育學的相關概念。
(二)考核要求
1、理解國民音樂教育的含義。
2、明確國民音樂教育的目標和任務
3、了解國民音樂教育與專業音樂教育在教育對象、教育目標、教育手段與方式、教育評價標準等方面的差異。
4、了解美育的特征及音樂的性質與特征。
5、理解音樂教育在陶冶情感、寓教于樂、啟迪智慧、以美促健等方面的功能和意義。
第二章 音樂教育哲學
(一)考試內容
音樂教育哲學與音樂教育的關系,音樂教育哲學在指導教育實踐過程中的意義及其重要性。
(二)考核要求
1、學習音樂教育哲學的目的
2、了解幾種不同的音樂教育哲學觀
3、理解不同哲學觀在我國音樂教育中的體現
第三章 音樂教育簡史
(一)考試內容:
音樂教育的起源,古代的音樂教育,近現代音樂教育,當代世界音樂教育發展的概況。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原始社會的音樂教育
2、理解原始社會中音樂教育在情感教育中的重要性
3、了解周朝的音樂教育機構
4、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
5、了解唐、宋、元、明、清時期的音樂教育概況
6、了解學堂樂歌及其推動者的有關知識
7、了解當代世界音樂教育的發展概況
第四章 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審美教育
(一)考試內容
“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審美教育”的意義和作用,《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的內涵,我國基礎音樂教育的現狀和未來發展態勢。
(二)考核要求
1、理解審美與美的概念
2、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思想
3、了解審美教育的過程、方法和原則
第五章 音樂教育心理
(一)考試內容:
音樂能力心理結構,音樂心理發展的基本特點對培養音樂能力的基本認識,音樂感受能力與各種音樂能力發展的辨證關系,以情感體驗和聆聽位引導的自覺性音樂整體能力的發展,音樂心理對人整體心理發展的作用,音樂能力的測試。
(二)考核要求
1、了解音樂能力心理結構的概念及其核心能力
2、領會音樂的情緒體驗在音樂能力發展中的作用
3、了解音樂感受能力與各種音樂能力的辨證關系
4、了解以情感體驗和聆聽為引導的音樂整體能力結構的教學模式及其作用
5、了解音樂心理對人整體心理發展的作用
6、了解兩種音樂能力觀
第六章 音樂教學過程
(一)考試內容:
音樂教學過程概述,音樂教學過程中的主要矛盾和基本要素,音樂教學過程基本階段。
(二)考核要求
1、識記音樂教學過程的概念
2、了解音樂教學過程中的基本要素、基本矛盾及主要矛盾
3、了解音樂教學過程中的四個基本階段
第七章 音樂教學的基本原則
(一)考試內容:
音樂審美教育與德育滲透相結合的原則,感性入手與理性指導相結合的原則,情感、形象與技能、技巧相結合的原則,大面積提高音樂基本素養與因材施教發展個性特長相結合的原則。
(二)考核要求
1、識記音樂教學的基本基本原則
2、領會音樂教學的基本原則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
第八章 音樂教學方法
(一)考試內容:
音樂教學方法概述,常用的音樂教學方法
(二)考核要求
1、識記音樂教學方法概念
2、了解音樂教學方法的演變過程及其在教學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3、理解情緒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
4、了解演示法、練習法等八種教學方法的概念及運用的基本要求
第九章 國際上較有影響的幾種主要音樂教學法簡介
(一)考試內容:
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學,柯達伊教學法,奧爾夫教學法,鈴木教學法,綜合樂感教學法。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國際上較有影響的五種音樂教學法的概況
2、基本掌握達爾克羅茲教學法、柯達伊教學法、奧爾夫教學法和鈴木教學法的教法要點
第十章 音樂教學工作與教師教育
(一)考試內容:
音樂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音樂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課外音樂活動及音樂選修課,教師基本素質和能力培養。
(二)考核要求
1、識記班級上課制的概念及優點
2、了解音樂課的基本類型
3、掌握音樂課的基本結構
4、了解備課應做好的大致工作及備課的重要性
5、明確上課的基本要求
6、了解音樂教學工作由哪幾個基本環節組成
7、理解課外音樂活動的重要性及活動的形式與方法
8、明確音樂教師應具備的素質
附錄:
參考書目:
1、曹理著:《音樂學科教育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曹理著:《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新編,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