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2011年考研迫在眉睫,為了幫助文學類考生能更好地復習專業,我們抽取了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近幾年文學類專業部分基礎試題進行解答,幫助考生準確把握薄弱環節,找準做題思路。
● 略論性靈理論的源流演變。(北大2005年古代文學專業基礎試題 簡答題)
答:“性靈說”始于老莊的“虛靜說”和老子的“嬰兒說”,在魏晉玄學時期表現為抒發情性自由,追求人生快樂的美學。代表人物有阮籍、嵇康和陶淵明。
“性靈”出現于文論中始于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第一次提出“性靈”概念:“洞性靈之奧區,極文章之骨髓者也。”這里“性靈”當解釋為心靈、精神乃至宇宙本體意識。由于佛教心性說的影響,南朝文學家對“性靈”的使用趨向于對主體心靈和精神本體的探求,超越了單純的緣情而走向審美創作的路向。
明代“性靈說”是在李贄“童心說”的直接啟發下產生的,是當時反理學斗爭在文學理論上的具體表現。作為李贄弟子的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所提倡的“性靈說”正是由此而來。其文藝主張為:標舉“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在文藝上反對前后七子倡導的復古模擬風氣,主張“窮新極變”;標舉抒發“真性情”,在詩歌藝術上提倡自然清新、平易流暢,反對雕章琢句、堆砌典故;打破了傳統的輕視民間文學的封建階級偏見,大大提高了通俗文學的地位。其流弊在于容易流于浮淺等。
清代“性靈說”是對明代以公安派為代表的“獨抒性靈,不拘格套”詩歌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其代表人物是袁枚。由于袁枚等倡導得力,“性靈說”與“神韻說”、“格調說”、“肌理說”并稱清前期四大詩歌理論派別,同時也成為文學創作的重要流派之一,影響深遠。
●論郁達夫的小說創作。(北大2005年古代文學專業基礎試題 論述題)
答:郁達夫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其小說創作從人的個體生存出發,展現了個體靈魂深處的痛苦和悲哀,獨具特色,主要表現在:
首先,自敘體的小說模式。這是郁達夫受盧梭“自傳式的創作”和日本“私小說”寫作影響的結果。郁達夫的小說基本上都是自敘傳形式的小說,內容大多取材于他本人的情感和經歷,其特點是大膽地暴露自我,赤裸裸地暴露解放者的人性。如《沉淪》的主人公“他”,在特定的環境里養成憂郁、多疑、自卑、多愁善感的性格,尤其在男女兩性關系方面更是如此。“他”是在“五四”以后首先沖出來的青年,但在特定的環境中卻受到嚴重的壓抑,導致性格變異。
其次,沉郁感傷的基調。感傷情調作為郁達夫小說的一種風格,其背后的原因是他濃厚的生命悲劇意識。這種悲劇意識集中地體現在其筆下的“零余者”身上。如《沉淪》、《遲桂花》等小說中的主人公,共同構建了郁達夫筆下的“零余世界”。他們一般都是下層知識分子,被社會排擠,政治地位低下,生活困窘潦倒。他們的結局往往是因極度的失望而頹廢墮落,甚至走上絕路,終至“沉淪”。作為作家的“自我”代言人,“零余者”形象以其苦悶感與多余感,揭示出被“異化”的悲劇命運。這正是當時許多青年人所患上的“時代病”,其癥狀就是抑郁、苦悶、孤獨、絕望。
最后,強烈的抒情性。郁達夫的小說不以敘事見長,抒情性是其小說的重要風格特征。一方面,以小說主人公情緒的流動來帶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如《懷鄉病者》;另一方面,小說通過人物獨白和反復詠嘆等方式來抒發情感,如《沉淪》。
●山藥蛋派(人大2006年文學綜合卷現當代文學部分 名詞解釋)
答:20世紀40年代初,山西作家趙樹理堅持用大眾化、通俗化的手法,寫出了一批關注農村農民的優秀作品,這種帶著鄉土味的“土得掉渣”的創作方法,被文學界稱為一種流派——“山藥蛋派”,趙樹理也因此成為“山藥蛋派”的鼻祖。其代表作品為《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等。“山藥蛋派”的主要特點:一是文化大眾化,將文學還給了人民;二是建立了一種清新、樸實、自然、儉省的民間語言;三是堅持走現實主義創作道路,關注時代、關注現實、關注民生。
●談談《三國演義》的悲劇性。(人大2006年文學綜合卷古代文學部分 簡答題)
答:《三國演義》的悲劇性可概括為三重悲?。好\悲劇、時代悲劇和道德悲劇。
首先,“天數茫茫不可逃”的命運悲劇。作為命運悲劇,《三國演義》總體上籠罩并在各個局部浸透著一種神秘而令人敬畏的天命觀念。主要表現為:(1)天道循環。卷首清人毛宗崗“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概括,把作品置于天命循環的歷史觀念之中。(2)天命難違。如諸葛亮神機妙算,上方谷火燒司馬懿眼看成功卻天降大雨,功虧一簣。(3)天理報應。作品中不僅用種種災異宣揚天意,昭示個人兇禍,而且善于通過“夢”、童謠等來預示。如曹操夢三馬同槽,后有司馬氏篡權;董卓死前有童謠暗示等。所有這些都渲染了人物不能自主其命運的悲劇氛圍。
其次,“治久必亂”的時代悲劇。作為時代的悲劇,《三國演義》真實描寫了漢末的紛爭和眾生的苦難,展現了戰亂中民眾的悲劇性畫卷:如董卓圍殺百姓,焚燒其頭,其殘忍令人發指;即使仁君賢相也只是驅百姓于死地,如虢亭之戰,蜀兵死尸重疊。
最后,“蒼天有意絕炎劉”的道德悲劇。作為道德悲劇,《三國演義》反映了千百年來中國人苦苦追求和向往的“仁政”思想的幻滅?!度龂萘x》中強化了劉備集團的道德優勢,使其更符合廣大民眾的道德理想和要求,是善的象征,而曹操集團則無疑是惡的象征,但仁德的劉備集團卻屢敗于曹,仁君不勝奸雄,權詐欺騙了正義,以封建道德為核心的“仁政”理想就這樣在殘酷的現實面前被徹底粉碎了。
●《草葉集》(北師大2007年文學大綜合外國文學和比較文學部分 名詞解釋)
答:《草葉集》是19世紀美國作家惠特曼的浪漫主義詩集,共收有詩歌三百余首,詩集得名于集里的一句詩:“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長著草。”《草葉集》是惠特曼一生創作的總匯,也是美國詩歌史上一座燦爛的里程碑。作品包含了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容,充分反映了19世紀中葉美國的時代精神。詩人站在激進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立場上謳歌美國這塊“民主的大地”。
●試論述中國古代文論的三大話語系統。(北師大2007年文學大綜合文藝學部分 論述題)
答:中國古代文論話語系統包含儒家的工具主義文論,以老莊、佛釋為依托的審美主義文論和以文本分析為核心的詩文評三大話語系統。試述如下:
1.儒家的工具主義文論話語系統
這派文論觀念與古代士人“社會導師”的文化認同直接相關,一直居于主導地位或官方意識形態地位。其內部有兩種傾向:一是要求詩文直接服務于現實政治,成為“治教政令”的工具;一是要求詩文從屬于某種超驗的精神價值,成為載道之具。這兩者之間存在著某種緊張關系:為現實政治服務與某種高遠難達的理想服務是迥然不同的??梢哉f這種不同就是意識形態與烏托邦的差異所在。自宋至晚清,儒家工具主義文論觀的發展即是這兩種傾向的此消彼長。
2.以老莊、佛釋為依托的審美主義文論話語系統
這派文論觀念與古代士人維護個體精神自由與超越意識直接相關。這種審美主義文論觀念是在魏晉六朝時期形成的,其核心范疇有:(1)自然。在六朝的文論話語系統中,其內涵是老莊崇尚自然無為,否定一切人為的文化建構的精神。(2)遠。六朝文人借這個概念意指精神對現實的超越,是詩文的一種重要審美境界。(3)韻。六朝文人將這個概念用于詩文書畫的評價,有神韻、氣韻以及風神氣韻等用法。
3.以文本分析為核心的詩文評話語系統
這個話語系統與士大夫詩文酬唱的文人情趣直接相關,它并不直接與某種意識形態或烏托邦精神發生聯系,因此可以說是“價值中立”的,也可以說是關于“形式”或“技藝”的言說。同樣是在六朝時期,這種詩文評話語系統正式形成并蓬勃發展起來。自隋唐至清朝,形成了內容豐富的文論話語系統。概而言之,這種文論話語主要有如下三方面的內容:(1)文體論。(2)創作技巧、技法。(3)關于詩文發展源流的觀點。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