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對于2011年歷史學專業考研的學生來說,由于大綱并沒有指定考試參考書目,所以復習時一定要選擇一套與考試聯系緊密的參考書。廣大考生使用的參考書最好選擇一些大家在平時學習過程中經常用的,而且被史學界大多數學者認可的教材。這樣的歷史教材多出自史學大家或同一個高校教師組成的團隊之手,幾經修訂,錯誤極少,觀點統一,有助于考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下面,就為考生們提供一下推薦參考書以及對書目的評價和參考書的使用方法。
一、推薦參考書
?。ㄒ唬⒅袊?/p>
朱紹候 、張海鵬、齊濤 主編:《 中國古代史 ( 新版•上冊 )》,福建人民出版社出,2004年版
朱紹候 、張海鵬、齊濤 主編:《 中國古代史 ( 新版• 下 冊 )》,福建人民出版社出,2004年版
晁福林主編:《中國古代史(上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施建中主編:《中國古代史(下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李侃 、李時岳 著:《中國近代史 (第四版) 》,中華書局出版,1994年版
鄭師渠主編:《中國近代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王檜林主編:《中國現代史》,北京師范大學 出版,2004年版
王檜林、郭大鈞 主編:《中國現代史(第二版)(上冊)》,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王檜林、郭大鈞 主編:《中國現代史(第二版)(下冊)》,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ǘ┦澜缡?/p>
吳于廑、齊世榮 主編:《 世界史• 古代 史編 ( 上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吳于廑、齊世榮 主編:《 世界史• 古代 史編 (下 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吳于廑、齊世榮 主編:《 世界史• 近 代史編 ( 上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吳于廑、齊世榮 主編:《 世界史• 近 代史編 (下 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吳于廑、齊世榮 主編:《 世界史•現代史編 ( 上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吳于廑、齊世榮 主編:《 世界史•現代史編 (下 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孔祥民主編:《世界中古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年版
劉宗緒主編:《世界近代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年版
張建華主編:《世界近代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二、推薦輔導書
仝晰綱主編:《 2009 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歷史學基礎輔導全書》 ,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 年 8 月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編寫:《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備考指南歷史學基礎》,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年 4 月
岳慶平、尤國珍、鄒紹榮主編:《 2009 年考研歷史學備考核心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年 9 月
周宗奎主編:《 2009 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歷史學基礎考試大綱要點解析》,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年 8 月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編寫:《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備考指南歷史學基礎實戰練習》,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年 9 月
仝晰綱、劉長林主編:《 2009 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真題解析- 歷史學》(“考研直通車”真題解析系列叢書),齊魯書社,2008 年5 月
三、參考書評價
(一)中國史
1、朱紹侯等主編的《中國古代史》教材體系完整,材料豐富,史實準確,內容充實,并能及時吸收史學界研究的最新學術成果,是國家教育部優秀教材,成為很多大學歷史專業的標準教材。本書運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掌握充實而可靠的歷史資料,力圖正確反映中國古代史的真實面貌,揭示出中國歷史的發展規律。
2、晁福林主編的《中國古代史》(上)吸取了學術界關于中國古代史研究的新成果,各章節撰寫者自己的研究成果也酌情在教材里有所反映。其次是利用新的考古資料進行闡述,關于中國古代各個歷史時期的重要的考古發現及考古學界的研究成果都盡量吸收。再次是在編撰體例上有新的特色,例如,每章都有“敘說”一節,闡述這個歷史時期中國社會的概況及其在世界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在縱觀世界歷史發展大勢的基礎上更深入地認識中國古代的歷史演進規律。此書各章節的安排和內容的詳略盡量適應教學的需要,對于許多重要問題都做了比較深入而具體的探討,但也有的問題只進行了綱領性的敘述,而沒有展開討論,以求簡省篇幅。
3、施建中主編的《中國古代史(下冊)》與上冊銜接,內容是以歷代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的發展變化為基本線索,比較全面系統、簡明扼要地概述了一千二百年間的社會歷史過程和重要史事、人物情況。
4、李侃 、李時岳著的《中國近代史 (第四版) 》作為高等院校的歷史教材,從1977年初版至今,先后經過三次修訂,累計印行100余萬冊,在高等院校的歷史教學和廣大讀者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修訂版大體上是在保持原來框架的基礎上,對某些章節作了必要的調整;適當簡化了對若干歷史事件歷史過程的敘述;充實了一些社會經濟生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內容;對清朝統治集團的活動和變化情況,也略有增加。同時改正了某些史實錯誤,吸收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在寫法上,觀點力求實事求是,中肯平實;文字力求樸實通暢,簡明扼要。按照高等院?,F行歷史學科的設置,本書的內容包括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這八十年的歷史。
5、鄭師渠主編的《中國近代史》,堅持以歷史唯物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的原則,結合學術發展與教學改革的需求,加入新的學術成果與教學理念,以順應當今高等教育和歷史學科教育教學的發展趨勢,為2l世紀的大學歷史教育提供一套較為新穎、完善且適用面廣的基礎課教材。
6、王檜林、郭大鈞主編的《中國現代史》系統闡述了1919年五四運動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編者“中國人民爭取獨立、民主和解放的歷程為主線,從經擠、政治、軍事、外交、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構建更趨合理的課程體系,有別于中共黨史和革命史;注意吸收近年來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對重大問題作了更攆人、全面的分析和介紹。本書供高校本、??茪v史專業學生使用,也可供一般歷史愛好者、自學者學習參考。
?。ǘ┦澜缡?/p>
吳于廑、齊世榮主編的《 世界史• 古代史》(六卷本)是原國家教委組織編寫的八五期間國家重點書,初版榮獲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一等獎。
1、《世界史:古代史編(上、下卷)》為國家教委規劃組織編寫,屬“八五”國家級重點書,系吳于廑、齊世榮主編6卷本《世界史》的前兩卷。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從遠古時代至1500年前后的世界歷史;力求體現了吳于廑關于世界從分散走向一體的全局史觀,對世界各地區的經濟文化交往的內容有所加強,并將中國史納入世界史體系;通過縱橫兩個方面揭示世界從地區隔絕到形成統一整體的發展歷程及其規律,反映了近年來我國世界史學界的研究和教學成果;經我國高等院校使用多年,獲得歷史學教指委的推薦。主要供高校本科教學使用,也是考研的重要參考書。
2、吳于廑、齊世榮主編的六卷本《世界史》中的《近代史編》第二版的上卷,是全套教材中的第三卷。本卷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從15世紀末16 世紀初地理大發現到1848—1849年歐洲革命期間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展現了封建制度崩潰、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壯大的歷史軌跡,通過縱橫兩個方面展示了世界從相互隔絕、分散逐步形成統一整體的過程,并勾勒出近代前期思想文化的發展脈絡和具有典型意義的社會風貌。修訂本既保持了初版的基本體系,又吸取了近年來我國世界史學界的研究和教學成果,并彌補了初版中存在的一些缺陷。使之更趨完善。本書可供普通高等院校師生、專業工作者和社會讀者學習、參考。
3、《世界史:近代史編(下卷)》全面、系統闡述了從18世紀中葉英國工業革命到1900年期間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展現了資本主義發展并向壟斷過渡、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興起和亞非拉國家人民反抗殖民主義、為爭取民族獨立而斗爭的歷史軌跡,通過縱橫兩個方面展示了具有真正意義的整體世界形成的過程??晒┢胀ǜ叩仍盒熒I工作者和社會讀者學習、參考。
4、《世界史:現代史編(上卷)》為吳于廑、齊世榮主編六卷本《世界史》的第五卷,它以廣闊的視野和新的內涵展示了本世紀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世界歷史進程,集中體現了80年代以來我國世界現代史研究和教學的成果。本書主要適用于高等院校歷史專業,同時也是專業人員和廣大讀者值得珍藏的讀本。
5、《世界史:現代史編(下卷)》為吳于廑、齊世榮主編六卷本《世界史》的第六卷,本卷通過宏觀與微觀的結合來闡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至90年代初的世界歷史。本書是國內最新版本的世界現代史(戰后部分)專門著作,可供歷史專業師生和專業工作者學習參考。
四、參考書使用方法
第一遍,通讀教材。將教材不分側重點的詳細閱讀,第一遍要求是沒有任何疑點(不要求記憶)。就是說第一遍看書不要強迫自己去背,而是要理解。把全書理解通透,或者至少把書中說的理解通透。這樣下來一般會有醍醐灌頂的感覺,很多以前不清楚的知識在這一次得到了全面復習。
第二遍,學習總結。即以第一本教材為基礎,把其他幾本書不同的地方標示出來,這階段要重點做筆記。做筆記的方法:可以按第一本教材的知識結構做筆記,只把提綱寫在筆記本上,切忌抄書。在遇到其他幾本教材有不同說法時,可以在筆記本上的這個知識點旁標注。第一本教材上沒有的章節,其他幾本教材有的,應該把這些章節做好筆記。
第三遍,背誦。此時感覺書本已經很薄,成竹在胸了。問及任何知識點,你至少知道有這么回事,在哪本書,哪個章節里。那么剩下的問題就是背誦了。
第四遍,自己決定,如果可以,就留最后的時間用來背誦所有專業課書和筆記。這時候是一目十行的,很緊張也很有成就感。專業課知識重在理解,但是也要記憶,只有記憶,才會理解,才會思考如何去運用。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