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全國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大綱》已經出臺。今年的大綱又多出了哪些知識點?多出來的知識點到底會出現什么樣的題型?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如何?這些都成為學生最為關心的熱點問題。為了在大綱出臺的第一時間解答廣大考生心中的疑惑,人大教授團隊對05大綱作出全面、系統的分析評釋:
總的來說,今年考研大綱的變動是比較頻繁的,但調整的幅度并不大,主要是在保持原結構體系不變的前提下增加或刪減了一些知識點,另外,變動比較大的就是對原大綱一些不太準確的說法作了調整。具體調整情況如下:
第一部分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國家教育部2004年6月制定的《2005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政治理論考試大綱》在哲學部分整體框架的修訂上沒有變化,只是在知識點上做了增添或刪除的簡化處理,具體如下:
第一章第二節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部分添加了一個知識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人們正確認識社會現象、提高道德修養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第二節刪除了“實踐的主體、客體和中介”以及“人對物質世界實踐把握的主要環節”;把“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和能動性”改為“意識的產生、本質及其能動作用”;刪除了“物質世界是多樣性的統一”。
第三章第一節把“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修改為“發展的實質”;添加新知識點為“可能和現實”,“原因和結果”。
第四章第一節刪除了“實踐是認識發生的現實基礎”;第二節刪除了“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第三節刪除了“堅持黨的思想路線,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開拓創新”。
第五章第三節把“社會政治結構是建立在經濟結構之上的政治法律建設、制度及其相互關系的方式。政治與經濟的關系”準確概括為“社會的上層建筑及其構成要素”;第四節添加知識點:“意識形態的階級性”。
第六章刪去了一個知識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革命與改革”。
第七章第一節添加知識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BR>
第二部分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國家教育部2004年6月制定的《2005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政治理論考試大綱》在“政治經濟學”部分沒有增添新的內容,只是為使個別句段的說法更準確合理,做了語句上的修改。顯要的地方有:
第一章導論部分刪除了“研究生產關系的目的”
第二章刪除了“正確認識價值創造與財富生產的關系”
第五章第一節“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中剩余產品”改為“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
第六章“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的改革方向”改為“建立健全現代產權制度”;第三節“發展、完善生產要素市場,完善價格體系和價格管理制度,整頓、規范市場秩序”修改為“完善市場體系,規范市場秩序”;第四節“健全宏觀調控手段和政策,深化財政、稅收、金融和投資體制改革”修改為“完善目標宏觀調控體系,提高宏觀調控水平?!?BR>
第三部分 毛澤東思想概論
國家教育部2004年6月制訂的《2005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政治理論考試大綱》的修訂是在保持各章的章節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對于知識點的“微調”(主要是刪減),是近年來變動最小的一次。對所涉及的知識點在詳略上進行了小處理,簡化內容,突出重點。
2005年“考試大綱”《毛澤東思想概論》自第一章至第七章的“微調”(主要是刪減)的具體內容如下:
1.關于毛澤東思想的綜合總論。
第一章“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第一節刪減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必須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第一節原來的“毛澤東思想是在同黨內盛行的教條主義錯誤傾向作斗爭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大革命時期萌芽、土地革命戰爭前期形成,在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戰爭時期得到系統總結和多方面展開而達到成熟,在解放戰爭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繼續得到發展”壓縮修改為“毛澤東思想是在同黨內盛行的教條主義錯誤傾向作斗爭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經歷了萌芽、形成、成熟和繼續發展等多個階段?!?;第二節的“毛澤東同志”都改為“毛澤東”。
2.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
第二章“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基本綱領”。第一節刪減了“資產階級建國方案在中國的破產及其原因”和“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另外,將“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對的兩大歷史任務及其相互關系”壓縮修改為“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對的兩大歷史任務”,刪去了“相互關系”。第三節的“中國共產黨既有每個階段的基本綱領即最低綱領,也有確定長遠奮斗目標的最高綱領。黨的新民主主義基本綱領與實現共產主義最高綱領的辨證統一。”壓縮修改為“中國共產黨的最低綱領(基本綱領)和最高綱領及其相互關系”。
第三章“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問題”。第一節刪減了“正確理解這三個基本問題(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及其相互關系”、“武裝斗爭與其他斗爭形式的配合”、“游擊戰爭的戰略地位”、“十大軍事原則”;第三節的“整風是進行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的好形式”修改為“開展整風運動進行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BR>
3.關于社會主義的理論。
第四章“社會主義改造的理論原則與經驗總結”。第一節刪減了“新民主主義社會是近代中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向社會主義社會的中介與橋梁”;第一節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了前提”壓縮修改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第三節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最深刻的社會變革,開始了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壓縮修改為“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第五章刪減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階級斗爭基本結束但還沒有完全結束”、“造就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第三節刪減了“中國共產黨致力于中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從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到建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至少需要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時間”修改為“社會主義社會分為不發達和比較發達兩個階段”。
第六章“社會主義建設的方針政策”。第一節刪減了“建設規模必須同國力相適應”,增加了“發展商品生產,利用價值規律”;第二節刪減了“管理國家事務和經濟文化事業,是社會主義條件下人民最大的權利”、“知識分子中的絕大多數已經成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適合中國國情的實現民族平等的好制度”修改為“適合中國國情的實現民族平等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繁榮科學文化事業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和外國文化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壓縮修改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第三節刪減了“營造和平建設的有利國際環境”、“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第四節增加了“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一語。
第四部分 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
國家教育部2004年6月制定的《2005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政治理論考試大綱》的修訂整體上保持了各章節的不變。變化較大的在第六章有兩處,原來的三節內容變為四節內容。具體變化如下:
1.第六章“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戰略”的標題內容擴展為“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戰略”。
2.添加第一節內容為:全面理解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體制保障。
3.修改內容為:第四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沙掷m發展的內涵以及實施這一戰略的意義?!毙薷暮吞砑訛椤翱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興國戰略的內涵。推進科學技術進步與創新,實現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培養、吸引和用好各類人才??沙掷m發展的內涵以及實施這一戰略的意義?!?BR>
第七章第一節增加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主要任務”。
其他方面只是概念準確性說法的修訂。第十章的概念“‘一國兩制’的構想”修訂為“‘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
第十二章的概念“按照‘三個代表’要求”修訂為“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要求”。
第五部分 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
與2004年《大綱》相比,2005年《大綱》對“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部分的修訂并不大。具體說,這次《大綱》的修訂,增加了3個考點;刪掉了3個考點;修改了8個考點。
新增知識點:“世界經濟的構成”,“人口、糧食、能源、水資源、生態環境等一些全球性經濟問題仍然十分突出”和“中國和平崛起對于當今世界的意義”。
修改的知識點:將“世界經濟及其行為主體”修改為“世界經濟的行為主體”;將“主要世界經濟組織和區域性經濟組織的功能與特點”修改為“世界經濟的構成”;將“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和區域性組織的地位和作用”修改為“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地位和作用”;將“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發展及其原因”修改為“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發展及其原因”;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及其經驗”修改為“發展中國家經濟政治發展的成就”;將“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既面臨的嚴峻問題”“發展中國家的政治制度、政治進步與存在的問題”修改為“發展中國家經濟與政治發展面臨的問題”;將“社會主義國家經濟政治的發展及其20世紀對人類進步的巨大貢獻”修改為“社會主義國家經濟政治的發展及其對人類進步的巨大貢獻”;將“經濟轉軌及其巨大代價”“政治轉型過程及三權分立政治體制的確立”修改為“俄羅斯經濟、政治的轉型”。
刪掉的知識點:“戰后,社會主義從一國發展到多國”;“蘇聯經濟政治體制的特點”;“普京政府致力于振興經濟、加強中央權力和提升大國地位的全方位外交”
總體上說,這次修訂屬于微調,尤其是刪掉、修改的考點,大都屬于知識性或技術性修改,使得《大綱》的內容更加完整,其表述更加科學。
從以往出題的經驗來看,每年新增考點往往會成為出題的熱點;當然,這并不是說所有新增知識點都是命題的重點。一般而言,那些具有較大理論與實踐意義的新增知識點,往往是當年命題的重點。由此觀之,今年新增的三個考點,“世界經濟的構成”屬于知識性的,考生一般了解即可;而“人口、糧食、能源、水資源、生態環境等一些全球性經濟問題仍然十分突出”和“中國和平崛起對于當今世界的意義”兩個考點,既是當今的熱點問題,又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尤其是后者,它是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20余年后,為了反駁“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謬論、消解世人對中國快速發展的擔憂而提出的,其理論與現實意義十分重大,考生對此應該高度重視。
大綱的變動必然會引起命題趨勢和考試題型的變化。為了讓同學們準確把握新增加的知識點,了解各知識點可能會出的題型及重要程度,我們針對各部分的新增知識點模擬了一些題型,僅供廣大考生參考:
第一部分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1.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可以使人:(B)
A.掌握全部關于人類社會發展歷史的知識 B.提高道德素養和精神境界
C.正確認識自然現象 D.妥善處理工作中的一切事情
新增考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人們正確認識社會現象,提高道德素養和精神境界中的作用。
2.在人與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與世界同時得到了改變,并獲得日益豐富的內容。造成這一變化的基礎是(A)
A.人的實踐活動 B.人的意識的能動作用
C.人的先知先覺 D.工具的制造與使用
3.人工智能的出現對哲學意識論的意義是(D)
A.否定了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 B.根本改變了人類意識活動的規律性
C.降低了人在意識活動中的主體性 D.表明意識活動與其他物質運動形式的同一性
新增考點:意識的產生、本質及其能動作用。
4.下列各項屬于因果聯系的有(BC)
A.摩擦生熱,熱脹冷縮 B.冬去春來,晝夜交替
C.電閃雷鳴,風來雨至 D.實踐長才干,勤學出智慧
E.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新增考點:原因與結果。
5.在現實生活中,今天的現實是由過去的可能發展而來,現在的可能也可以發展為明天的現實。
【答案要點】
這種說法是正確的。
所謖現實性是包含內在根據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觀事物和現象種種聯系的綜合?,F實性作為哲學范疇,不是孤立的、凝固地確認個別事實和理象的實際存在,而是對相互聯系、變化發展著的客觀事物、現象的綜合?,F實處于不斷發展過程中,它是過去“現實”發展的結果,又是引起將來的“現實”的原因、現實性體現著事物聯系和發展縱橫兩方面的整體性質。
現實性和必然性相聯系?,F實之所以成為現實,是由它內部的深刻必然性決定的。在事物發展中只有必然的東西,才會或將會成為現實的。一個事物尚未出現時還不是現實的。但只要它合乎發展的客觀必然性,就遲早一定會變為現實。反之,一個事物當今還是現實的,但只要它喪失了繼續存在的必然性,就遲早一定會變為不現實。由于必然性總要通過偶然性來表現,因此在必然性變為現實性的過程中,都要受到偶然性的影響,也無法排除其他可能性的干擾。它可能比較順利地較早地變為現實,也可能因遇到較大的困難和曲折而較遲地變為現實。同時,現實的某些具體特點、細節、又受偶然性的影響。
新增考點:可能性與現實性。
6.下列關于意識形態的說法,哪些是不正確的(B)
A.在階級社會,超階級的意識形態不存在
B.意識形態是反映經濟基礎的社會意識形式
C.在階級社會中,各階級對于善與惡性往有各自的標準與看法
D.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是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
新增考點:意識形態的階級性。
第二部分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1.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是(C)
A.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允許私有財產的存在
B.以實行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形式并存
C.實現共同富裕
D.以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基礎,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
新增考點: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
2.下列關于國家宏觀調控體系的說法哪些是正確的(BC)
A.國家宏觀調控體系指的是宏觀調控的目標、功能、手段和方式
B.我國宏觀調控體系正在逐步完善
C.計劃、財政、金融等手段屬于宏觀調控體系,相應的法律以及行政手段也可以是宏觀調控手段
D.擴大消費需求、治理需求過熱更多應當通過市場行為調控
E.控制經濟總量平衡是社會主義國家的獨有經濟運行特點
新增考點:完善國家宏觀調控體系
第三部分 毛澤東思想概論
1. 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初步嘗試中,毛澤東鑒于蘇聯經驗,提出的重要思想有(CDE)
A.發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B.兼顧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三者關系
C.“兩參一改三結合”的企業管理制度
D.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和尊重價值規律
E.“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
新增考點: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利用價值規律。
2.在長期的社會主義建設探索中,我黨注意到要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生產,毛澤東同志就明確提出發展商品經濟。
【答案要點】
正確。
早在1958年,針對一些人取消商品經濟的論斷,毛澤東同志提出,要尊重客觀規律,發展商品經濟。同時,他還提出,“商品生產不能與資本主義混為一談。”他結合我國當時的情況,指出我國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與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的本質差別,提出發展商品生產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任務。毛澤東還肯定了斯大林說的“決不能把商品生產看作是某種不依賴周圍經濟條件而獨立自在的東西”這一論斷,進一步提出判斷商品生產的性質的標準。這個判斷標準就是:“商品生產,要看同什么經濟制度相聯系”。毛澤東十分清楚地全面闡明了社會主義社會存在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的兩個條件。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存在的范圍,商品生產在社會主義社會的作用,以及如何運用價值規律進行了探索,奠定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理論的基礎。
新增考點: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存在的范圍,商品生產在社會主義社會的作用,以及如何運用價值規律進行了探索,奠定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理論的基礎。
3.請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1
“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這一步也值得驕傲,那是比較渺小的,更值得驕傲的還在后頭。在過了幾十年之后來看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勝利,就會使人們感覺那好像只是一出長劇的一個短小的序幕。劇是必須從序幕開始的,但序幕還不是高潮。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現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BR>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
材料2
“我們講艱苦奮斗,當然不是要人們去過清教徒式、苦行僧式的生活,也不是要否定合理的物質利益,而是要大力提倡艱苦奮斗、自強不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要求每個領導干部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越是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越要弘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即使將來我們的國家發達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艱苦奮斗的精神也不能丟。那種認為艱苦奮斗是老一套、已經過時了的想法是錯誤的,也是很有害的?!?BR>
——胡錦濤同志2002年12月6日在西柏坡學習考察時的講話
請回答:
(1)根據材料1,簡述革命戰爭時期我黨對執政黨建設的探索
(2)結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和新任務,闡釋重新提出“兩個務必”的重要意義。
【答案要點】
(1)在革命戰爭時期,尤其是在全國即將解放的前夕,共產黨探索了在執政條件下如何進行黨的建設的探索。這些基本探索概括起來有:如何在執政條件下,防止和約束權力;如何保持黨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如何繼續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等。而解放前夕較為集中的問題是如何教育全體黨員繼續保持艱苦奮斗、不驕不躁的優良作風,當時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做法對于解放后如何加強黨的建設起了重要的作用。
(2)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來了社會財富的增長,但同時也出現了奢侈腐化、滿足現狀等思想問題。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需要克服各種困難和挫折,都要求我們繼續保持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精神和作風:密切黨和人民群眾的聯系,保持黨的先進性,需要我們繼續保持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精神和作風;而且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們要始終保持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精神和作風。只有這樣,我們黨的事業才能不斷取得勝利,我們的目標才能逐步實現。
新增考點:“兩個務必”的提出
第四部分 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
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1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的偉大成就,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但是,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并明確提出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等方面的目標和任務。樹立科學發展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我們要到本世紀中葉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基本實現現代化,也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溫家寶:《 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專題研究班結業式上的講話》
材料2
改革開放以來的20年,中國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增長給中國人帶來的福利毋庸贅言的,2002年中國農民的年人均純收入2476元,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703元,扣除物價因素,分別是1978年的5.3倍和4.7倍。但是,中國也為增長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從世界銀行2000年底公布的數據看,我國自然資產損失(包括能源耗竭損失、二氧化碳污染損失、礦產耗竭損失、森林耗竭損失等)占GDP的比重驚人,70年代初,占GDP的6%—7%,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這一損失達到峰值,高達GDP的30%。
——《南方周末》2004年03月12日
材料3
深圳市政府宣布要推遲到2010年才初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什么要推遲呢?因為深圳的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一些重要指標要開始調整。除了GDP之外,他們還提出了關于社會保障覆蓋率,關于就業率,關于社會治安案件的破案率,也關于包括城市規劃當中規劃到位的實現情況,安全生產責任事故等等,這些指標的確定意味著不僅僅是組織部門在考核深圳官員,也有老百姓在考核;深圳的發展不僅僅是GDP的增長,還有社會就業等與老百姓利益息息相關的指標。浙江湖州市最近也把社會跟經濟協調發展,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城鄉差距的縮小,以及環境保護等納入到其對干部的政績評價指標中。
——《央視國際》(2004年03月01日)
請回答
?、俑鶕牧?解釋什么是科學的發展觀
②根據材料2回答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中如何進一步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鄹鶕牧?、2、3說明,如何落實科學的發展觀
【答案要點】
①科學發展觀的實質是要實現經濟社會更快更好的發展,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全面發展,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協調發展,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要確保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
②科學發展觀中極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求落實到加強對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上來。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鍵在于在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逐步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保護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以新的指標體系來衡量社會經濟的發展,考核各級干部;要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使得各種資源的價格充分反映生態、資源和環境的真實成本,讓污染者、資源開發和使用者承擔環境和生態破壞的損失、資源耗竭的成本,從而減少資源的浪費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等。
?、蹣淞⒑吐鋵嵖茖W發展觀,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幾個問題: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和人全面發展,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必須著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努力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不斷保護和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必須堅持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貫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新增考點:科學發展觀。
2.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是統籌兼顧,下面哪些屬于“五個統籌”(ABD)
A.統籌城鄉協調發展 B.統籌區域協調發展
C.統籌經濟、政治、文化建設 D.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
E.統籌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設
新增考點:五個統籌。
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1
中國工程院進行的一個咨詢項目顯示:在中國西北,生活在水環境嚴重污染地區和中度污染地區的人口數量,已占西北地區總人口的791%。嚴重污染的地區包括黃河干流、渭河干流、疏勒河流域以及伊犁河流域21個城市(地區)所在的主要河段,水質已不能滿足農業灌溉用水的標準,有的已成為黑臭河段。中度污染地區主要有新疆的烏魯木齊市、甘肅的白銀市以及陜西的銅川市等14個城市(地區),水質目前尚可滿足工農業生產要求,但已不能作為飲用水源,而且基本已無環境容量,若不能控制排污,很快將成為嚴重污染區。尚未明顯污染的地區有27個地市,雖然這些水質良好區域的面積占西北地區總面積的598%,但大部分處于荒漠地帶,其人口只占西北地區總人口的209%。
材料2
“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人口多、資源人均占有量少的國情不會改變,非再生性資源儲量和可用量不斷減少的趨勢不會改變,資源環境對經濟增長制約作用越來越大,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質量的要求也必然越來越高。從長遠看,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會越來越突出,可持續發展的壓力會越來越大。對這些突出矛盾和問題,我們務必高度重視,按照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始終把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放在重要戰略位置,把工作抓得緊而又緊、做得實而又實?!?BR>
——胡錦濤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04年4月4日)
請回答:
①根據材料1說明什么是可持續發展?
?、诟鶕牧?,結合環境的現狀,說明破壞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③結合黨的十六大報告精神,闡述在未來發展中如何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
【答案要點】
?、倏沙掷m發展是指既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指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它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后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也就是江澤民同志指出的:“決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既有聯系,又不等同。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沙掷m發展的核心是發展,但要求在嚴格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和保護環境、資源永續利用的前提下進行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诎l展經濟和環保之間的關系,是短期行為和長遠利益之間的關系,換句話說,就是片面經濟利益和全面綜合效益之間的關系,是當代人和子孫后代的利益平衡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就是推動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的相協調,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尊重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在處理經濟發展和環境建設的關系的時候,不是把經濟發展同環境對立起來,而是有機的協調處理經濟發展和環境建設的關系。經濟越發展,環境越是要保護好。
?、圩咝滦凸I化道路,必須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改善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加強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推進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鼓勵科技創新,在關鍵領域和若干科技發展前沿掌握核心技術和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深化科技和教育體制改革。加強科技教育同經濟的結合,完善科技服務體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必須把可持續發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堅持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穩定低生育水平。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各種自然資源。抓緊解決部分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興建南水北調工程。實施海洋開發,搞好國土資源綜合整治。樹立全民環保意識,搞好生態保護和建設。
新增考點:可持續發展。
4.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1
據統計,我國從1990年到1999年新增勞動力總數約為189億,其中大專以上技術人才僅占35%,中專、技校、職業高中畢業生大約占145%。接受過初中教育的只占46%。大約有36%的新生勞動力還達不到初級技師所要求的文化程度。越是高素質的人才越是匱乏,占人口的比例只為0.51%左右,僅是日本的1/10,新加坡的1/3,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在全球47個國家的國際競爭排名中,我國合格工程師、信息技術熟練工人和熟練勞動力的易獲得性,分別排在倒數第一、二、四名。
材料2
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宏偉事業需要億萬人才,呼喚億萬人才,造就億萬人才,為各類人才脫穎而出、大顯身手、施展才華提供了廣闊舞臺。
請回答:
?、俨牧?反映我國人才存在哪些問題?
②結合上述材料,說明為什么要實施人才強國戰略?
?、劢Y合上述材料,說明如何創新人才工作機制?
【答案要點】
?、傥覈鐣却嬖谥丝谫Y源豐富和人才資源缺乏間的矛盾,又存在著人才資源結構性的矛盾:一是人才的基礎平臺不堅實,二是高級人才嚴重不足,三是人才結構需要調整。這些矛盾既對人才開發提出了迫切要求,同時也為人人成才提供了機遇和條件。
?、谌瞬艈栴}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問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宏偉事業需要億萬人才,呼喚億萬人才。人才強國戰略是基于中國國情、黨的使命和時代要求提出來的,也是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成果。首先,中國是世界第一的人力資源大國,唯有將人力資源大國轉變為人才資源強國,才能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其次,未來社會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核心是人才的競爭,唯有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才能獲得長遠的、持續的競爭優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第三,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重大舉措。增強黨的執政能力,最根本的是要不斷培養造就和吸引大批各方面人才,特別是善于治黨治國治軍的高素質領導人才。
③深化人才工作的體制改革,必須遵循人才資源開發規律,堅持市場配置資源的改革取向,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人才工作體制和機制。要堅持把是否有利于促進人才的成長,是否有利于促進人才的創新活動,是否有利于促進人才工作同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作為深化人才工作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完善普通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銜接的教育體系,完善繼續教育和培養制度,建立健全人才培養機制;建立以業績為重點,由品德、知識、能力等要素構成的各類人才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健全科學的社會化的人才評價機制;建立以公開、競爭、擇優為導向,有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選拔任用機制;發揮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建立完善人才市場服務體系,形成促進人才合理流動的機制;建立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與工作業績緊密聯系、鼓勵人才創新創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勵機制;改革和完善人才保險制度和福利制度,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機制。
新增考點:人才問題。
第五部分 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
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1
恩格斯:“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耙虼宋覀兠孔咭徊蕉家涀。骸覀儗ψ匀唤绲娜拷y治力量,就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BR>
材料2
20世紀50年代以后,全球人口急劇增長,工業發展。一方面,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以驚人的速度擴大;另一方面,日益嚴重的水污染蠶食大量可供消費的水資源。世界上許多國家正面臨水資源危機:12億人用水短缺,30億人缺乏用水衛生設施,每年有300萬到400萬人死于和水有關的疾病。水資源危機帶來的生態系統惡化和生物多樣性破壞,也嚴重威脅人類生存。
材料3
我們要清醒地看到,我國是一個有近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解決好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人口資源環境工作仍然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和嚴峻挑戰。對此,全黨同志務必高度重視,堅決克服盲目樂觀、麻痹松懈和消極畏難的情緒,固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不斷增強人口意識、資源意識和環境意識,繼續堅持不懈地把人口資源環境工作抓緊抓好。
——胡錦濤同志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請回答:
(1)根據材料1,回答我們如何認識人的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的關系
(2)根據材料2,簡述世界生態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
(3)根據材料3,簡述中國政府解決人口和資源矛盾的思路。
【答案要點】
始終堅持科學求實的態度,不斷深化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及時修正和完善方案,使其更加符合客觀規律。
(1)自然規律是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是自然界的內部本質聯系和發展的必然趨勢,人在自然規律面前不是無能為力的,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充分利用自然規律為人類服務,但要始終堅持科學求實的態度,不斷深化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及時修正和完善方案,使其更加符合客觀規律。
(2)世界生態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資源尤其是水資源短缺,生態系統惡化,人類生存受到威脅。
(3)我國政府解決人口和資源矛盾的思路主要是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使人口的增大與資源和環保相協調。
新增考點:人口、資源、環境問題。
2.結合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試述中國和平崛起對于世界的意義。
【答案要點】
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不斷增大,成為國際舞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國和平崛起對于整個世界都有重要的意義:其一,促進了歷史的進步和世界格局的轉換;其二,中國是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其三,深刻地改變了聯合國的面貌,使這一國際組織的地位與作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四,改變了世界經濟的面貌,并推動國際秩序的除舊布新。
新增考點:中國和平崛起對于世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