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一、哲學的基本問題
1997年真題:恩格斯認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
A.哲學與人類生存活動之間的內在聯系問題;
B.人與周圍世界的基本關系問題;
C.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D.關于人的本質問題;
分析:
這其實是革命導師恩格斯的一句名言。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思維指精神、意識,存在是指物質。其中包括兩個深刻的含義:一、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何者為第二性的問題,這一含義成為了劃分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標準。誰承認物質第一性,則是唯物主義,承認思維是第一性的是唯心主義。二、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即思維能否認識世界。這一點劃分了哲學上的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唯物主義哲學都是可知論,唯心主義哲學既有可知論,也有不可知論。
再看1995年真題:唯物主義一元論同唯心主義一元論對立的根本點在于:
A.世界發展動力問題
B.意識本質問題
C.世界本原問題
D.實踐本質問題
分析:
所謂一元論即指世界的本原是唯一的;二元論是指世界是不統一的,是物質和精神兩種本原。所以,本題其實只是分析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區別。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根本對立點即是對世界本原上產生了分歧,唯心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
二、唯物主義的三種形態
唯物主義的三種歷史形態也是常常涉及的考點。一般會讓考生分析某一觀點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行而上學唯物主義還是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1998年真題:中國古代哲人荀子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這是一種:
A.宿命論觀點 B.唯意志論觀點
C.機械唯物主義觀點D.樸素唯物主義觀點
分析:
“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顯然不是宿命觀點;也不是唯意志論,因為“天”沒有按照人們的意愿讓堯存而讓桀亡;題中指出是中國古代,可以排除機械唯物主義觀點;所以可以肯定是樸素唯物主義觀點。
從此題我們也認識了一個叫荀子的哲學家,以后一看到是荀子的話,不用考慮說的是什么,就可以直接判斷“樸素唯物主義觀點”。這些哲學家的觀點都是統一的,不用擔心例外情況。
類似的還有王守仁,他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指的是只有“心”才是真實的,物質是虛的,物質是由精神產生的,屬于主觀唯心主義。
朱熹:“理在氣先”,認為事物存在之前就有“理”存在,“理”是萬物的本原,屬于客觀唯心主義。
2000年真題:中國古代哲學家方以智指出:“氣凝為形,蘊發為光,竅激為聲,皆為氣。”這句話在哲學上表達了:
A.多元論的思想;
B.萬物都是物質的不同表現形式的思想;
C.樸素辯證法的思想;
D.物質和運動不可分的思想;
E.物質運動形式多樣性的思想
分析:
解答本題必須要看懂古文。簡單看就是,氣變成了形,變成了光,發出了聲,這些都是氣。所以方以智的話不是多元論觀點,因為“皆為氣”;這些形、光、聲都是物質的不同表現形式;這里還有變化的運動,體現物質和運動不可分;形、光、聲也體現了物質運動的多樣性。當然,他又是中國古代的哲學家,所講的內容也體現了變化,故可判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
三、唯心主義的主要形態
唯心主義的主要形態有兩種: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認為個人的主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如“存在即被感知”;客觀唯心主義認為在人之外的一個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比如“上帝”等。
2000年真題: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來直接改變物質結構,就是信奉:
A.主張精神主宰客觀物質世界的主觀唯心論
B.主張精神是脫離人腦獨立存在的客觀唯心論
C.認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質的機械唯物主義
D.認為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實踐唯物主義
分析:
意念移物,顯然是唯心主義;但是是主觀唯心還是客觀唯心呢?就本題所給條件并無獨立于人的一個精神,所以可以判斷是主觀唯心主義。
還有1997年真題:下列命題中,屬于主觀唯心主義觀點的是
A.我思故我在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絕對觀念的外化D.萬物皆備于我
E.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
分析:
一旦看到“絕對觀念”就可以判斷它是客觀唯心主義,其余幾條皆是“我”“人的理性”,我們可以判斷這都是主觀唯心主義的。當然,這幾條名言也應該留心,準備此后其他題目再次考察。
四、唯物史觀
2003年真題:馬克思主義哲學創立后,開始出現了:
A.唯物論與唯心論的對立 B.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對立
C.辯證法與行而上學的對立D.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對立
分析: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出現前就已經存在了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對立,也存在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對立、辯證法與行而上學的對立。在馬克思之前,歷史觀一直是由唯心史觀占主導地位的,馬克思的歷史唯物史觀使得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產生了對立。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