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一、主要內容及學習要求
中國的近現代史,是指1840年以來中國的歷史。其中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的歷史,是中國的近代史;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歷史,是中國的現代史。
中國的近現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質來說,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尤其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偉大的艱苦的斗爭,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把一個極度貧弱的舊中國逐步變成一個初步繁榮昌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分“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前夜——風云變幻的八十年”(1940至1919)、“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的成立——翻天覆地的三十年”(1919至1949)和“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輝煌的歷史征程”(1949至2008)三段近170年的歷史。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有別于高校的歷史課,它是通過近現代歷史來學習政治理論,這一點是廣大考生要高度重視的。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是全國高等學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一。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應當達到什么目的呢?主要是要認識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和革命發展的歷史進程及其內在的規律性,“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
具體說來,應當達到以下的目的與要求:
1。了解外國資本帝國主義入侵中國及其與中國封建勢力相結合給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了解近代以來中國面臨的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這兩項歷史任務;懂得必須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爭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才能為集中力量進行現代化建設開辟道路,認識革命的必要性、正義性、進步性;自覺地繼承和發揚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傳統和革命傳統,進一步增強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了解近代以來中國的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而進行艱苦探索、頑強奮斗的歷程及其經驗教訓;注意比較地主買辦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政黨的政治方案,懂得舊民主主義革命讓位給新民主主義革命、資產階級共和國讓位給人民共和國的原因;認識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增強擁護共產黨的領導和接受馬克思主義指導的自覺性。
3。聯系新中國成立以后的國內外環境,了解中國人民走上以共產黨為領導力量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了解實行改革開放和搞好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意義,聯系社會主義改造以后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中國選擇社會主義的正確性;進一步樹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信念,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
4。緊密結合中國近現代的歷史實際,通過對有關歷史進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運用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分析和評價歷史問題、辨別歷史是非和社會發展方向的能力。
二、復習建議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是全國高等學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一,是高校兩課05方案中新增的一門亦新亦舊的政治理論課。說它新是因為十多年來高校已不開此課,說它舊是因它由原來高校的《中國革命史》演變而來,盡管在課程體系、章節安排上與《中國革命史》有較大差異,但逃不出《中國革命史》的基本線索和內容。
在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的幾門政治理論課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分值一般是占20%左右。但涉及170年的歷史,學習這門課程還是很困難的。因此建議:
(一)縱與橫相結合。
從縱橫兩個維度宏觀上、總體上把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課程體系:
從縱向的維度,就是要掌握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這160多年的歷史可以分為三個大的歷史階段:前三章敘述1840至1919年,80年的歷史,主要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第四至第七章敘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30年的歷史,即新民主主義革命發生、發展、勝利的歷史;第八至第十章介紹社會主義改造和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近60年的歷史。
從橫向的維度,就是要在把握上述歷史脈絡的基礎上,著重掌握以下幾個方面的重點內容:
第一,了解和把握中國近現代歷史上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基本國情。
認清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國情,是認清一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基本依據。所謂基本國情,包括這個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的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基本特點、面對的中心任務等。
160多年的中國近現代歷史,從社會發展階段劃分,可以分為三段: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109年間,中國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個時期的社會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同人民大眾的矛盾,面對的中心任務是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和封建主義的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全面確立的7年是新民主主義社會,這個時期的主要矛盾在完成土地改革任務后是資產階級同無產階級的矛盾、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的矛盾,所面對的中心任務是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1956年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全面確立直至當前,中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中心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使中國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第二,了解和把握中國近現代歷史上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以及重要人物的主要事跡、功過是非。
例如,1840年以后,外國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發動一次又一次侵略戰爭以及強迫清政府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洪秀全、洪仁玕與太平天國農民戰爭;洋務運動;康有為、梁啟超等與戊戌變法;孫中山等與辛亥革命;毛澤東與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開辟;鄧小平與改革開放事業的開創,等等。這些歷史事件,有的勝利了、成功了,要把握其勝利的主要原因、成功的基本經驗;有的失敗了,要把握失敗的主要原因以及教訓。相應地,還要把握相關歷史人物的主要事跡以及評價。
第三,了解和把握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的黨派組織、重要會議和文獻著述等方面的主要內容。例如,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先后建立過興中會、中國同盟會、中國國民黨等黨派組織;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在國共兩黨之間,還有民盟等中間黨派。要了解和把握各黨派的政治主張,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路線、綱領、方針、政策。
中國共產黨在歷史上召開過一系列重要會議,歷史文獻及歷史人物的代表性著述,例如,教材中提到的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榮的《革命軍》,陳天華的《警世鐘》、《猛回頭》,魯迅的《狂人日記》,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毛澤東的《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新民主主義論》、《論十大關系》等,鄧小平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以及視察南方時的談話等,要把握這些著述的中心內容以及歷史意義。
第四,把握和理解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基本理論以及基本經驗。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同歷史專業的“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等課程相比較,最大的特點在于,不僅要求了解和把握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基本脈絡、基本史實,而且要求自學者進一步把握和理解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及基本經驗。這些內容往往是分析題的命題方向。從基本規律看,例如,近代中國從1840年至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夕,歷次反侵略斗爭為什么遭到失???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為什么在中國行不通?中國革命為什么要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20世紀20年代,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為什么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為什么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要求?20世紀50年代中國為什么選擇了社會主義?等等;從基本理論看,例如,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三民主義,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新民主主義理論以及綱領、路線,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以及綱領、路線,等等;從基本經驗看,例如,農村包圍城市道路開辟以及實現的歷史經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基本經驗,社會主義改造勝利完成的基本經驗,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等等,這些重大問題,要求考生能夠從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上做到融會貫通。
(二)記憶與理解相結合。
在目前的幾門公共政治理論課中,惟一帶有“歷史課”色彩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論課就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所以,考生在復習這門課程時,除了和復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幾門“純理論”的課程時一樣,要重點掌握其基本原理外,還一定要注意掌握其“歷史課”的性質和特點,注意掌握其所涉及的歷史背景、歷史課中的相關知識點,如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會議、著作及重要的時間、地點等。這門課的復習中,記憶題是占有一定的比重的,客觀性試題主要考同學的記憶和理解能力。所以,不僅要注意“面”、“線”,而且要注意“點”。
(三)歷史與理論相結合。
既要了解基本歷史知識,弄清歷史發展脈絡,更要把握歷史規律、基本理論、基本經驗等理論問題。從考試內容看,主觀性試題依然考基本理論、原理、歷史經驗、教訓、重要結論等。
(四)2010年是第一次考“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可參照2000年及之前的“中國革命史”試題和“毛澤東思想概論”的試題。
上編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前夜
(1840—1919)
綜述風云變幻的八十年
綜述導學
概述:
上編綜述,分“鴉片戰爭前的中國與世界”、“外國入侵與近代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和“近代中國的基本矛盾和面臨的主要任務”三節。一方面,鴉片戰爭前的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走向衰落,落后的生產關系嚴重制約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國內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封建統治者已經無法挽救社會危機。另一方面,鴉片戰爭前,資本主義經濟政治制度已經在歐美主要國家確立,并向全世界實行殖民擴張,嚴重威脅著中國。
命題重點:
1。中國由獨立的封建社會演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及原因。
2。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基本特點、階級關系、主要矛盾及中華民族面對的兩大歷史任務。
3。一些不平等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也是命題的重要方向。
綜述考點詳解
一、鴉片戰爭前的中國與世界
(一)中國燦爛的古代文明
約在五六千年以前,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等地區已經出現早期文明社會的要素,如城市、墓葬、農業和家畜飼養等。四千多年前,是傳說中的黃帝、炎帝、堯、舜、禹時代。公元前21世紀開始形成王朝國家,早期的王朝是夏、商、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以后經歷漢、三國、晉、南北
朝、隋、唐、五代、宋遼西夏金、元、明、清等朝代。兩千多年來,國家的統一和各民族間經濟文化的緊密聯系和相互交流始終是中國歷史的主流。各民族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發展,都作出了貢獻。
中國是世界上少有的歷史文化從未間斷、一直延續至今的國家。中華文明曾傳播、輻射、影響到東北亞、東南亞地區及世界其他國家,也曾不斷地從世界各國文明中吸取營養來豐富和發展自己。在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上,出現過漢代張騫、班超通西域,唐代玄奘西行印度取經、鑒真東渡日本傳經,明代鄭和下西洋等無數動人佳話。
(二)中國封建社會由昌盛到衰落
自公元前5世紀的戰國時代到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的封建社會前后延續了兩千多年。中國的封建社會有以下幾個特點:
在經濟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導地位。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生產結構,其主要特征是個體家庭為單位并與家庭手工業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它曾有利于封建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但又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對新的生產方式具有較強的排斥力;中國封建社會的地主、商人和高利貸者往往結合在一起。
在政治上,實行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生機和活力。
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后,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以三綱五常為倫理道德規范,主張仁政,提倡經世濟民,以助君主、明教化。儒家思想還與道教、佛教,以及其他思想相融合,共同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
在社會結構上,是族權和政權相結合的封建宗法等級制度。核心是宗族家長制,君權、父權、夫權占主導地位,這一社會結構曾有利于社會穩定和封建秩序的規范,但后來日益成為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桎梏。
綜上所述,中國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在這一矛盾基礎上建立的封建性質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結構,具有兩方面的特性。一方面,它鞏固和維系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長期延續和穩定。每當舊王朝被因社會主要矛盾激化而引發的農民戰爭所摧毀之后,新的封建王朝便采取緩和階級矛盾的“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等措施,諸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之治”等“盛世”。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由盛轉衰,地主階級同農民階級的固有矛盾日益顯現出來,造成自身不可克服的政治經濟社會的周期性危機。在這種情況下,封建王朝的任何改良措施,便再也難以挽救封建社會的社會危機。
(三)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與殖民擴張
17世紀40年代,中國處在清軍入關、清朝的統治在全國建立之時,正是劃時代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轟轟烈烈進行的時期。經過幾十年復辟與反復辟的多次斗爭,英國終于在1688年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正式確立了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18世紀后半葉,英國又率先進行工業革命,隨后蒸汽機的發明和推廣,社會生產力大幅度提高,主要社會產品的產量迅猛增長,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繼英國之后,法英也走上資本主義道路。19世紀30、40年代,英國已完成了工業革命,法、美等國主要部門也都采取機器生產,為資本主義在全世界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和技術基礎。
西方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為尋找迅速增長的工業產品市場和廉價工業原料的來源,瘋狂地向外擴張,開辟新航路,強迫別國締結通商條約,以武力掠奪別國領土,使其成為他們的殖民地。英國是老牌殖民國家之一,早在17世紀初,英國殖民者即侵入印度,并在印度建立了壟斷東方貿易的東印度公司。19世紀初,英國完全控制了印度,印度成了英國的殖民地。與此同時,英國又占領了新加坡、侵入緬甸等中國西南周邊國家。這樣,就建立了侵略中國的前沿陣地。在早期中英交往中,1637年(明崇禎10年)英國武裝商船首次來到中國,就發生了炮擊虎門炮臺的挑釁事件。1699年東印度公司在廣州設立商館,到18世紀下半葉,英國已躍居各國對華貿易的首位。此后,英國更積極地以印度為基地,圖謀在中國獲得更大的利益。法、美緊隨英國之后,覬覦中國的領土和白銀。北方的俄國是一個長期處于封建農奴制統治下的國家。16世紀后半葉至17世紀上半葉俄國的勢力就已越過烏拉爾山,向中國境內擴張。盡管清初的《中俄尼布楚條約》使沙俄的領土野心暫時受到阻遏,但它仍然時刻準備奪取中國東北、西北的大片領土。
總之,鴉片戰爭前夕,當清朝由盛而衰、“內亂”不已、“外患”臨頭之時,西方列強經過產業革命,資本主義經濟蒸蒸日上。這正如列寧所指出的“資本主義如果不經常擴大其統治范圍,如果不開發新的地方并把非資本主義的古老國家卷入世界經濟漩渦之中,它就不能存在與發展?!倍鶈T遼闊,古老落后的中國便成為歐美列強殖民掠奪、侵略擴張的主要目標。
二、西方列強入侵與近代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
(一)鴉片戰爭:中國近代史的起點
長期以來,英國資產階級對中英貿易中英國的逆差狀況大為不滿;更重要的是為了擺脫國內的經濟危機,尋求新的、更廣闊的商品市場和原料市場;保護罪惡的鴉片貿易則成為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鴉片戰爭的導火線。
1840年4月,英國國會通過對華戰爭的決定。同年6月,英國侵華艦隊封鎖了珠江??诤蛷V東海面。鴉片戰爭正式爆發。
鴉片戰爭從1840年6月開始到1842年8月結束,歷時2年2個月。盡管在戰爭中沿海軍民浴血奮戰,愛國將領關天培、葛云飛、裕謙、陳化成等壯烈殉國,但由于清政府的昏庸腐朽,終以1842年8月29日簽訂《南京條約》而宣告失敗。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派欽差大臣耆英、伊里布與英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赌暇l約》的主要內容是:割讓香港島;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英國貨物進出口關稅須經兩國協定,即所謂“協定關稅”;取消公行制度,實行自由貿易。1843年英國又強迫清政府訂立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條款》(即《虎門條約》),作為《南京條約》的補充。這兩個條約規定了“值百抽五”的關稅稅率,同時英國又取得了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等特權。
接著,1843年10月,簽訂了中英《虎門條約》。美國、法國等西方列強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如1844年7月簽訂了中美《望廈條約》【1991文.1】,10月簽訂了中法《黃埔條約》。
通過這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英國等西方列強在中國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權。如:割占香港島,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外國船艦可在中國領海自由航行,破壞了中國的領海主權;外國人在華不受中國法律管束,享受領事裁判權,破壞了中國的司法主權;協定關稅,則破壞了中國的關稅主權等等。
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的社會性質開始發生質的變化。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中國逐漸開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因為如此,鴉片戰爭就成為中國近代史的起點。
(二)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
認識中國近代社會的性質,就是認識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這是認識中國近代一切社會問題和革命問題的最基本的依據。【2002理.7】【2002文.22】
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近代以來中國在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的入侵及其與中國封建主義勢力相結合的條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種從屬于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畸形的社會形態。
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社會是封建社會。鴉片戰爭以后,隨著外國資本帝國主義的入侵,中國社會發生了兩個根本性的變化:
其一,獨立的中國逐步變成半殖民地的中國。這是因為,鴉片戰爭以后,西方列強通過發動侵略戰爭,強迫中國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破壞中國的領土主權、領海主權、關稅主權、司法主權等,并一步一步地控制中國的政治、經濟、外交和軍事。中國已經喪失了完全獨立的地位,在相當程度上被殖民地化了。
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目的,是要把它變成自己的殖民地。但是由于中國長期以來一直是一個統一的大國,特別是中國人民頑強、持久的反抗,同時也由于帝國主義列強間爭奪中國的矛盾無法協調,使得它們中的任何一個國家無法單獨征服中國,也使得它們不可能共同瓜分中國。這樣,它們才沒有能夠如英國在印度那樣,對中國實行直接的殖民統治,而是通過其代理人對中國實行間接統治。帝國主義勢力與中國的封建勢力、買辦勢力相勾結,共同壓迫、剝削中國人民,鎮壓中國革命。因此,近代中國盡管在實際上已經喪失擁有完整主權的獨立國的地位,但是仍然維持著獨立國家和政府的名義,還有一定的主權。由于它與連名義上的獨立也沒有、而由殖民主義宗主國直接統治的殖民地尚有區別,因此被稱作半殖民地。
其二,封建的中國逐步變成半封建的中國。這是因為,外國資本主義列強用武力打開中國的門戶,把中國卷入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和世界市場之中。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洋紗、洋布等商品在中國大量傾銷,逐漸使中國的農業與家庭手工業分離,一方面,破壞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基礎,破壞了城市的手工業和農民的家庭手工業;又一方面,則促進了中國城鄉商品經濟的發展,給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造成了某些客觀條件。破產的農民和手工業者成了產業工人的后備軍。一批官僚、買辦、地主、商人投資興辦新式工業。中國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國已經不是完全的封建社會了。
然而,西方列強并不愿意中國成為獨立的資本主義國家。它們利用獲取的政治、經濟特權,在中國傾銷商品,經營輕工業和重工業,對中國的民族工業進行直接的經濟壓迫。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雖然有了某些發展,但是并沒有也不可能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而在中國的資本主義經濟中,外國資本及依附于它的官僚資本居于主要和支配的地位。在中國農村中,地主剝削農民的封建生產關系,在社會經濟生活中依然占著明顯的優勢。這樣,中國的經濟既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經濟,也不是完全的資本主義經濟,而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經濟了。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的社會性質,體現在近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各個領域,兩者是密切結合、互相聯系的統一整體。
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概括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
第一,資本帝國主義侵略勢力不但逐步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國的政治,日益成為支配中國的決定性力量。
第二,中國的封建勢力日益衰敗并同外國侵略勢力相勾結,成為資本帝國主義壓迫、奴役中國人民的社會基礎和統治支柱。
第三,中國自然經濟的基礎雖然遭到破壞,但是封建剝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廣大地區內保持著,成為中國走向現代化和民主化的嚴重障礙。
第四,中國新興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雖然已經產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下,它的發展很緩慢,力量很軟弱,而且它的大部分與外國資本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都有或多或少的聯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國處于資本帝國主義列強的爭奪和間接統治之下,加上中國地域廣大,以及在地方性的農業經濟的基礎上形成的地方割據勢力的存在,近代中國各地區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是極不平衡的。后來,帝國主義國家還分別支持不同的政治勢力以分裂中國,使中國處于不統一狀態?!?006.10】
第六,在資本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后來還加上官僚資本主義),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以至大批地破產,過著饑寒交迫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及其特征,是隨著資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擴大,資本帝國主義與中國封建勢力結合的加深而逐漸形成的。它有一個演變的過程,而且在不同歷史階段和不同地區有所差別。在某些時期,中國的某些地區甚至淪為帝國主義直接統治的殖民地。
(三)社會階級關系的變動【1998理.25】
伴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中國近代社會的階級構成和階級關系也開始發生了新的變動,出現了“兩頭小,中間大”的特點?!?005.21】
舊的封建統治階級即地主階級繼續擁有大量的土地,掌握著國家政權,對人民實行專制統治,但自身也有了很大變化。晚清時代,因鎮壓太平天國由軍功擢升的官僚地主,在兼并土地和剝削農民方面與過去地主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民國時代,大大小小軍閥利用武力,占有土地。一部分地主由于各種原因從鄉村搬到城市,開始投資于新式工商業,成為資本家。但是,大部分地主仍依靠地租剝削為生,農民與地主的階級矛盾十分尖銳。
舊的被統治階級即農民階級,仍是近代中國社會人數最多的被剝削階級。由于土地兼并嚴重,不少自耕農失去土地,向貧農或雇農轉化。破產或失去土地的農民流入城市成為產業工人的后備軍。農民階級在近代中國仍然占多數,由于其社會地位低下,受剝削壓迫嚴重,生活狀況極度惡化,具有強烈的革命要求,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但是中國農民由于作為小生產者的保守、散漫和狹隘等階級局限性,不可能單單憑自身的力量求得解放,更不可能把反帝反封建斗爭引向勝利。
資產階級是近代中國新產生的階級。它是在外國資本主義入侵的影響和刺激下,主要由一些買辦、商人、地主、官僚投資新式企業轉化而來。中國資產階級分為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兩部分。官僚買辦資產階級是大官僚與大買辦的結合。買辦,是半殖民地中國的產物。他們最初充當外國洋行的雇員或代理,在幫助外國資本家積累資本的過程中,通過獲取傭金等積累財富,并利用與外國侵略勢力和本國封建勢力的密切聯系,提高自己的經濟、政治地位,并投資新式企業,成為資本家。民族資產階級的上層大都擁有規模較大的企業,經濟力量比較雄厚,與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聯系比較密切;中下層所辦企業一般規模較小,資金較少,經營狀況遠不如上層所辦的企業,與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聯系較少,且矛盾較大。民族資產階級在其生存和發展過程中,一方面受到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參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或在斗爭中保持中立;另一方面因其力量薄弱,又與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斗爭中缺乏徹底的革命性。這就是中國資產階級的兩重特點和雙重性格【1994理.4】【2000文.7】,這也決定它不可能引導中國的民主革命走向勝利。
近代中國誕生的被壓迫階級是工人階級。中國工人階級的很大一部分比中國資產階級的年齡和資格更老一些,它的社會力量和社會基礎也更廣大一些。鴉片戰爭后,外國資本在廣州、上海等地經營近代工商業,其中產生了中國最早的一批產業工人。19世紀60年代以后,在洋務企業中,又產生了一批產業工人。70年代以后,在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企業中,中國產業工人隊伍又一次得以擴充。中國工人階級具有世界無產階級的共同優點,又有其特點:第一,它深受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和資產階級三重壓迫和剝削,勞動條件差,勞動時間長,工資待遇低,又毫無政治權利,其革命性最強。第二,它人數雖少,但相對集中,從地區上講主要集中于上海、廣州、武漢、天津等大城市,從行業上講主要集中于紡織、面粉、采礦、鐵路等行業,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傳播先進的思想。第三,它主要是由破產農民和家庭手工業者轉化而來的,同農民有著天然的聯系,便于結成工農聯盟。因此,中國工人階級是近代中國社會中最先進、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階級。
三、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和歷史任務
(一)兩對主要矛盾及其關系【2000理.11】
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矛盾,呈現出錯綜復雜的狀況。其中有:中華民族與資本帝國主義的矛盾,農民與地主階級的矛盾,資產階級與地主階級的矛盾,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封建統治階級內部各集團派系的矛盾,各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爭奪的矛盾,等等。在這些社會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則是最主要矛盾。這兩對主要矛盾及其斗爭貫穿整個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始終,并對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變化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兩對主要矛盾之間的關系,一是當外國列強向中國發動侵略戰爭時,為避免亡國滅種的危險,中國內部各階級,除了漢奸、賣國賊外,能夠暫時團結起來共同對敵,階級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期都出現過這種情況。二是當外國侵略者同中國封建政權相勾結,共同鎮壓中國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階級對人民的壓迫特別殘酷時,中國人民往往用戰爭的形式反對封建政權,這時階級矛盾就上升為主要矛盾。如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和辛亥革命。三是國內戰爭發展到直接威脅帝國主義在華利益以及中國封建地主階級統治時,外國列強往往直接出兵,鎮壓中國人民,援助中國反動派,這時帝國主義和國內封建主義完全公開站在一條戰線上。如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后期中外反動勢力的勾結。
近代中國的民族民主革命,就是在這些矛盾的基礎上發生和發展起來的【1996理.28】。中國人民近百年不屈不撓的英勇斗爭,就是為了解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推動中國社會前進。
(二)兩大歷史任務及其關系
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和主要矛盾決定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始終面臨著兩大歷史任務:一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
兩大歷史任務是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的。其區別在于,二者的主體、內容是不一樣的。前者要改變民族遭壓迫、人民受剝削的地位和狀況,是要從根本上推翻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解決生產關系問題;后者是要改變近代中國經濟、文化和社會落后的地位和狀況,是要充分發展近代民族工商業,解決生產力問題。其聯系在于,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務,才能為第二大任務的完成創造條件。一方面,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條件。只有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才能廢除列強同中國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才能推翻封建專制制度,改變買辦的和封建的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開辟走向現代化的道路。另一方面,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終目的是使中國走向現代化,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使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一章反對外國侵略的斗爭
本章導學
概述:
一部中國近代史,是中華民族遭受外國資本帝國主義侵略、壓迫、掠奪、剝削的歷史,對此要有基本的了解,關注帝國主義侵略給中國帶來的影響。一部中國近代史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為了捍衛民族生存權利,中國人民在長時期里進行了不屈不撓的英勇斗爭,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圖謀。隨著反侵略斗爭的不斷深入,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開始普遍覺醒。
第一節集中講述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1840年鴉片戰爭后,資本帝國主義發動一次又一次侵華戰爭,迫使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通過這些條約,資本帝國主義在政治上侵犯中國主權、控制中國,在經濟上掠奪中國財富,在文化上麻醉中國民眾。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并同中國封建勢力相勾結,使中國由封建社會逐步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社會經濟結構、階級關系、主要矛盾發生了重大變化。由此,中華民族面對著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以及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兩大歷史任務。
第二節著重講述1840年以來至20世紀初中國人民抵御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歷程,這一時期的反侵略斗爭屢遭失敗。隨著反侵略斗爭的不斷深入,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開始普遍覺醒,救亡圖存、振興中華,成為20世紀前期中國的時代最強音。
本章重點: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是近代中國一切災難的總根源;近代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斗爭的歷程;近代反侵略斗爭失敗的原因。民族意識覺醒的意義。
命題重點:
1。鴉片戰爭前中國封建社會結構特點。
2。四次主要的侵略戰爭及其之后所簽不平等條約。第一次中英鴉片戰爭簽訂的《江寧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簽訂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日甲午戰爭后簽訂的《馬關條約》,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簽訂的《辛丑條約》。
3。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1894年日本在中國的旅順大屠殺、1900俄國制造的“江東六十四屯”慘案。
4。通商口岸:第一次鴉片戰爭開五口(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 ;第二次鴉片戰爭及其后所簽《北京條約》開放天津等。
5。中國資產階級的來源:一些買辦、商人、地主、官僚等。
6。中國資產階級分官僚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不包括小資產階級。
7。近代中國社會的社會性質和兩大矛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前一對是最主要矛盾。
8。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臨的這兩大歷史任務,就是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
9。中國人民在近代史上最早的反侵略武裝斗爭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
10。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殉國的將領: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江南提督陳化成。
11。甲午海戰中殉國的將領:北洋艦隊統帥丁汝昌、管帶鄧世昌、林永生、劉步蟾等。
12。近代反侵略斗爭失敗的原因:社會制度的腐敗是根本原因,經濟技術的落后是近代中國反侵略戰爭失敗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13。近代中國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人:林則徐。
14。魏源的《海國圖志》中提出的主張:師夷之長技以制夷。
15。中國早期維新思想家:馬建忠、王韜、鄭觀應等。
16。中國人民族意識開始普遍覺醒是在中日甲午戰爭之后。
17。嚴復在《救亡決論》中最先喊出“救亡”口號。
18。孫中山在興中會成立時喊出了“振興中華”的時代最強音。
本章考點詳解
第一節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
一、軍事侵略
資本帝國主義勢力對中國的侵略和本國封建主義勢力對人民的壓迫,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使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阻礙。
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進行軍事侵略。它們依仗先進的武器和軍事技術,或者進行武力威脅,或者發動侵略戰爭,或者武裝干涉中國的內政,甚至直接出兵鎮壓中國革命。這種軍事侵略是逐步升級的,從騷擾、蠶食中國沿海、邊疆,到割占中國大片領土,甚至企圖瓜分全中國。清政府先后與英國簽訂了中英《江寧條約》(即《南京條約》)、《五口通商章程》、《虎門條約》,與美國簽訂了中美《望廈條約》,與法國簽訂了中法《黃埔條約》,與俄國簽訂了中俄《伊犁塔爾巴哈臺通商章程》。1856年,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1858年清政府分別與英、法、美、俄簽訂了《天津條約》。1860年,清政府分別與英法兩國公使交換了《天津條約》的批準書,并簽訂了《北京條約》;與俄國先后簽訂了中俄《瑗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等。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兩國締結《中法新約》。1894年,日本發動中日甲午戰爭,中日簽訂《馬關條約》。1900年,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以簽訂《辛丑條約》而結束。
(一)通過不平等條約,資本帝國主義列強侵占中國領土【1998文.16】【1997理.16】
1842年8月,中英《南京條約》規定,中國割讓香港給英國。1860年,中英《北京條約》規定,割讓九龍半島南端和昂船洲,“歸英屬香港界內”,1898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實際使香港成為英國的殖民地。1849年,葡萄牙武力搶占澳門半島,1887年,脅迫清政府簽訂《中葡友好通商條約》,允許葡萄牙“永駐管理澳門”。1858年,中俄《瑗琿條約》簽訂,割去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簽訂,割去烏蘇里江以東40余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去中國西北44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1881年,通過《改訂伊犁條約》和5個勘界議定書,共割去7萬平方公里領土,三者共計150萬平方公里。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后由中國政府以3000萬兩白銀贖回)、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給日本。外國列強還在中國設立租界,成為國中之國和列強侵略中國的大本營;強占租借地,使其成了列強侵華的基地;劃分勢力范圍,則使中國面臨著“瓜分豆剖”的局面;在一些地區取得駐兵權,隨時可以以武力要挾中國封建政權。這些都是對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嚴重破壞。
(二)通過不平等條約,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勒索巨額賠款
1842年鴉片戰爭后,中國向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廣州贖城費600萬銀元。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中國賠償英法軍費各800萬兩白銀。1895年,中國向日本賠款2億兩,加上贖遼費3000萬兩白銀,威海衛日軍守備費150萬兩,合計23150萬兩。1901年,《辛丑條約》規定,清政府向各國賠款共計4.5億兩白銀,分39年還清,年息4厘,共9.82億兩,還有各地賠款2000萬兩。
(三)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在戰爭中屠殺中國人民
1894年11月,日軍占領旅順,連續進行了4天大屠殺,屠殺中國居民約2萬人,制造了駭人聽聞的旅順大屠殺慘案。1900年8月,八國聯軍侵占北京后,僅在莊王府一處,就殺害義和團團民和平民1700多人。1900年,俄國人入侵中國東北時,在江東六十四屯將數千中國居民,不是殺死,就是趕入黑龍江中淹死,制造了江東六十四屯慘案。
(四)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在侵華戰爭中,還公開搶劫中國財富,肆意破壞中國的文物和古跡,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造成空前浩劫
1860年,英法聯軍攻占北京后,對融會了中外建筑藝術精華,珍藏著中國歷代圖書典籍、文物書畫和藝術珍品的圓明園進行了連續12天的搶劫,放火燒毀了這座凝聚著中華民族聰明才智和偉大創造的皇家園林中的“萬園之園”。這是對人類文明的一次空前踐踏。這些被搶劫的珍品,有的被當場拍賣,更多的被運出中國。同時,萬壽山清漪園(即頤和園)、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等中國明清兩代修建的皇家園林,也遭侵略軍的焚毀。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后,對皇宮、北海、中南海、頤和園等地的金銀財寶、文物古籍肆意搶劫。
二、政治控制
資本帝國主義列強還通過軍事侵略和不平等條約,控制中國內政和外交,把持中國海關,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扶植、收買代理人。
(一)控制中國的內政、外交
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政治的控制是逐步實現的。
在鴉片戰爭時期,外國侵略者還只是通過中國內部的妥協派貴族大臣如琦善、耆英、伊里布等人,來對清政府施加壓力和影響。清王朝統治集團中不少權貴大臣仍對外國侵略者抱有疑慮、恐懼乃至敵對的態度。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采取又打又拉的手法,在強迫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的同時,表示愿意幫助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終于使清政府基本屈服。
《天津條約》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允許外國公使常駐北京。當時西方列強的公使,是以戰勝者的姿態進入北京的,他們不是普通的外交官,而是清政府的“太上皇”。
1861年,在外國公使駐京前后,中國發生了一場宮廷政變,即“北京政變”(又稱“辛酉政變”),肅順等顧命大臣被清除,恭親王奕欣和慈禧太后掌握政權。
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還享有領事裁判權。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規定,在通商口岸,中國人如與英僑“遇有交涉訴訟”,英國領事有“查察”、“聽訴”之權,“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國議定章程、法律,發給管事官照辦”。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更擴大領事裁判權的范圍,即所有美國人在華之一切民事、刑事訴訟,“均由本國領事等官詢明辦理”。從此,外國人可以在中國橫行不法,中國政府卻無權干預。
(二)把持中國海關,是外國侵略者控制中國政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代中國海關的職權范圍,除了征收進出口關稅外,還管理港口,主辦郵政,甚至涉及與外國人交涉的各種事務。中國海關的高級職員全部由外國人充任。英國人赫德自1863年任總稅務司開始,直到1908年回國,掌握中國海關大權達40余年之久。他曾向清政府提出所謂《局外旁觀論》,教訓中國政府必須遵守不平等條約。他還幫助英國誘迫李鴻章簽訂《煙臺條約》。中法戰爭期間,他指使其親信英籍海關稅務司金登干充當中國政府專使,到巴黎與法國簽訂和約。在關于《辛丑條約》的談判中,赫德也起過重要的作用。
(三)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
資本帝國主義列強還勾結清政府鎮壓中國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斗爭。為了鎮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他們不但向清政府供應軍火、船只,而且派外國軍官組織并指揮“洋槍隊”,甚至直接動用陸海軍,對太平軍作戰。1901年簽訂的《辛丑條約》中,帝國主義列強還強迫清政府作出永遠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對它們的組織的承諾,并規定清政府各級官員如對人民反抗斗爭“彈壓懲辦”不力,“即行革職,永不敘用”。
(四)扶植、收買代理人
為了控制中國的政治,把中國政府變成自己的馴服工具,資本帝國主義列強特別注意在中國政府中扶植、收買自己的代理人。
三、經濟掠奪
外國列強控制中國通商口岸、剝奪中國關稅自主權、對華傾銷商品和資本輸出,并逐漸操縱中國經濟命脈。
控制中國通商口岸
鴉片戰爭前,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只允許廣州一地的公行即“十三行”與外國商人進行貿易。1842年,《南京條約》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5口為通商口岸。1858年,《天津條約》又開放牛莊(后改營口)、登州(后改煙臺)、臺灣(后定為臺南)、淡水、潮州(后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等10個口岸。1860年,《北京條約》又開放天津為通商口岸。陸路方面,開放伊犁和喀什噶爾為商埠。這些通商口岸大多成為列強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的基地,并控制口岸的工商、金融業,甚至設立租界,實行殖民統治。
(三)剝奪中國關稅自主權
《南京條約》規定,英國商人進出口貨物的稅率,要由中英兩國“秉公議定則例”,開了協定關稅之惡例,中國喪失了海關自主權。1843年協定稅則規定,進口稅率“值百抽五”。1858年《天津條約》規定,洋船可自由往來中國各口岸,洋貨只需在海關交納2.5%的子口稅,即可在全國通行,而不必像中國商品一樣“逢關抽稅,過卡抽厘”。關稅自主權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經濟主權,協定關稅不僅起不到保護民族工商業的作用,反而成為外國對中國經濟侵略的重要工具。
(四)對華傾銷商品
值得注意的是,直到1883年,鴉片仍占進口貨物的首位。
(五)對華資本輸出
外國列強對中國進行資本輸出最早出現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后。1895年以前,外國資本在中國設立的工廠總數約有100多家。甲午戰爭后簽訂的《馬關條約》允許日本在中國設廠,各國也援例進行。這些工廠資本雄厚、規模大、技術先進,民族資本家經營的企業無法與之競爭。他們在中國獲取超額利潤,壓制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六)操縱中國的經濟命脈
一是形成了對中國近代工業的壟斷。以1913年為例,外國資本占機械采煤投資總額的79.6%,占新式采鐵和冶鐵企業投資總額的100%,控制41.2%的紗錠和49.6%的織布機,使中國民族工業難以獨立發展。二是迫使清政府舉借外債,以還賠款。清政府對外賠款數額巨大,國家財稅難以為繼,便舉借外債,并以關稅、鹽稅擔保,而這兩項為清政府重要財政來源,年收入約4000萬至5000萬兩白銀,大部分用于賠還外債。三是在中國設立銀行,使之成為對華輸出資本的樞紐。1845年,英國麗如銀行(又稱英國東方銀行)成為在中國開辦的第一家銀行,四是控制中國近代的交通運輸業。以鐵路為例,1911年全國共有鐵路9618.1公里,其中外國控制的達8952.5公里,占93.1%。鐵路成為列強控制中國,擴大勢力范圍,獲取政治、經濟利益的工具。
四、文化滲透
外國列強利用宗教進行侵略活動,鼓吹侵略有功論、“種族優劣論”,為侵華制造輿論。
綜上所述,資本帝國主義在給中國帶來某些新變化的同時,又為了控制和掠奪中國的目的而同中國的封建統治者勾結起來,共同阻礙中國人民的獨立和解放。它們來到中國的主要目的,并非要把落后的中國變成先進的中國,而是要強迫中國永遠成為西方列強的附庸國。因此,在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同時,中華民族同資本帝國主義的矛盾、人民大眾同封建主義的矛盾,也就成為中國近代社會的主要矛盾。
第二節抵御外國武裝侵略爭取
民族獨立的斗爭
一、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歷程
(一)人民群眾的反侵略斗爭
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時,中國人民即奮起抵抗。1841年5月,英軍在廣州郊區三元里一帶的淫掠暴行,激起當地鄉民的義憤,“不呼而集者數萬人”,與英軍展開激烈戰斗。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大規模的反侵略武裝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爭的英雄氣概?!?996理.6】
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后期,太平軍曾多次重創英、法侵略軍和外國侵略者指揮的洋槍隊“常勝軍”、“常捷軍”。1862年5月,太平軍在江蘇奉賢(今屬上海市)擊斃法國侵華海軍司令卜羅德。6月,在青浦(今屬上海市)活捉“常勝軍”副統領法爾思德。9月,又在浙江慈溪擊傷“常勝軍”統領美國人華爾(不久因傷重死去)。1863年1月,在紹興打死“常捷軍”統領勒伯勒東。
在資本帝國主義國家侵略中國臺灣的過程中,臺灣人民也奮起反抗侵略者。1867年,美國派海軍入侵臺灣,副艦長馬肯基率陸戰隊在瑯嶠(今恒春)登陸,高山族人民英勇抵抗,擊斃馬肯基,打退了美軍的進犯。1874年,日本派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日軍侵犯臺灣瑯嶠地區,遭到高山族人民的迎頭痛擊。在日本統治臺灣的半個世紀里,臺灣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爭從未間斷過。
1884年,中法戰爭期間,香港中國造船工人舉行罷工,拒絕修理受傷的法艦,愛國商人也舉行罷市,碼頭工人則不運送法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