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1.宏觀調控的必要性
市場經濟同樣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主要表現為:對未來供求關系的平衡具有較大的盲目性;不能自動引導整個國民經濟的宏觀平衡;不能保證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針對上述缺陷,國家必須從總體上對國民經濟運行進行調控,宏觀調控實質上是政府調節,宏觀調控是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只有采取有效的宏觀管理和調控,才能合理利用和分配資源,才能承擔市場機制無法完成的諸如收入分配、環境保護、社會公共產品(醫療、教育等)等職能。因此,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和加強宏觀調控是現代經濟的基本要求和特征,兩者缺一不可。(1)國家調控是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的客觀要求;(2)國家調控是彌補市場調節缺陷的需要;(3)國家調控是國家經濟職能的具體體現。
2.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指流通中的貨幣量(紙幣)超過了商品流通所實際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紙幣貶值、商品和服務的貨幣價格總水平的持續上漲經濟現象。通貨膨脹在一定時期內可以增加部分需求,出現經濟的虛假繁榮,但通過增發貨幣所增加的需求,由于沒有相應的社會財富作保證,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產和有支付能力需求之間的矛盾。嚴重的通貨膨脹不僅危及經濟的正常運行,甚至會引發社會動蕩。引起通貨膨脹的具體原因主要有,成本推動、需求拉動、結構失調等因素。結構失調是指因經濟結構發展失衡而造成的不良經濟運行結果。例如,農業歉收或減產會導致農產品和相關價格的上漲,并帶動其他工業產品上漲。此外,現代經濟結構使生產要素因為技術的門檻高或準入條件苛刻等原因,不能從落后部門、衰落部門向先進部門轉移,但這些部門卻在工資、價格方面向先進部門看齊,結果就會導致一般價格水平上漲。
3.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
絕對剩余價值生產:是在生產技術條件不變和工人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通過工作日的絕對延長而生產的剩余價值。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構成資本主義剝削的一般原理。靠延長工作日的方法來增加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是有限度的,即生理條件的限制和社會道德因素的限制,資本家想延長工人的勞動時間,而工人為保護自己的勞動能力不受殘害和破壞,要求維持正常的勞動時間,因此,工作日的長短,取決于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斗爭的結果。
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縮短必要勞動
時間,相對延長剩余勞動時間而生產的剩余價值。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構成了資本主義剝削方式的一個重要特點。
超額剩余價值產生于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的差額。由于個別資本家首先采用先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但仍按社會價值出售而取得的更多的剩余價值。超額剩余價值也是由工人的勞動創造的。個別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直接目的和動力是為了獲得超額剩余價值。但所有企業這樣做的結果,使資本普遍地獲得了相對剩余價值。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作為各個資本追求超額剩余價值的結果而實現的。
4.社會總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社會總資本簡單再生產應具備的實現條件是:第一部類的可變資本價值和剩余價值之和必須等于第二部類的不變資本價值。即I(v+m)=II (c)。
由這個基本公式可以引申出另兩個實現條件。
其一為:I(c+v+m)=I(c)+II(c)。這個條件反映整個社會的生產資料供給和社會對生產資料的需求之間的內在聯系。
其二為:II(c+v+m)=I(v+m)+II(v+m)。這個條件反映整個社會的消費資料的供給和社會對消費資料的需求之間的內在聯系。
5.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和實現條件
I(c+v+m)>I(c )+II(c )或I(v+m)>II(c )
II(c+v+m)>I(v+m/x)+II(v+m/x)
前提是“兩個多余”
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協調發展)用公式可以表示為:
I(v+△v+m/x)==II(c+△c)
由這個基本公式可以引申出兩個基本公式:
(1)I(c+v+m)==I(c+△c)+II(c+△c)
(2)II(c+v+m)== I(v+△v+m/x)+II(v+△v+m/x)
6.剩余價值率;年剩余價值率、利潤率、平均利潤率
概念 |
含義 |
公式 |
反映的關系 |
剩余價值率 |
剩余價值和可變資本的比率 |
m¹=m/v |
資本剝削率 |
年剩余價值率 |
年剩余價值量與預付可變資本的比率 |
M¹=M/v=m¹n |
預付可變資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其值一般大于剩余價值率。 |
利潤率 |
剩余價值與預付總資本的比率 |
P¹=m/c+v |
預付總資本的增值程度 |
平均利潤率 |
全社會剩余價值總額與社會總資本的比率 |
=Σm/Σ(c+v) |
社會總資本的增殖程度 |
以上四個公式容易以計算題的形式考核(單選題)
7.我國現存的失業問題
原因:(1)人口總量過大,生產力不發達;
(2)是發展過程中的就業和失業問題;
(3)工業的發展中伴隨著科技進步,必然導致優勝劣汰;
(4)是由改革引起的,由于市場經濟追求利潤最大化,就要把富余人員剝離出來;同時市場競爭中,企業的倒閉破產也會影響工人就業。
解決失業問題的根本途徑:
(1)堅持發展經濟的思路,這是解決失業問題的最根本途徑;
(2)政府要實施各種有利于就業的政策,充分擴大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
(3)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控制人口增長。
(4)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反對就業歧視。
8.股份制
“股份制度——它是在資本主義體系本身的基礎上對資本主義的私人產業的揚棄;它越是擴大,越是侵入新的生產部門,它就越會消滅私人產業?!薄浴顿Y本論》第三卷
“這種向股份形式的轉化本身,還是局限在資本主義界限之內;因此,這種轉化并沒有克服
財富作為社會財富的性質和作為私人財富的性質之間的對立,而只是在新的形態上發展了這種對立?!?nbsp;
——摘自《資本論》第三卷
請結合所學知識回答:
(1)股份制產生于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中,我國的經濟建設可以借鑒這種資本形式嗎?為什么。
(2)材料1認為“越是侵入新的生產部門,它就越會消滅私人產業”而材料2卻認為“這種向股份形式的轉化本身,還是局限在資本主義界限之內”如何理解這一矛盾。
答案:
(1)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出現的股份資本和股份公司的發展,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其自身范圍內的內部調整,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第一次自我揚棄。它使資本的形式由單個資本轉化為股份公司的資本聯合,這種聯合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帶有社會資本的性質。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股份制“越會消滅私人資本”。
股份制雖然產生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但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而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從生產力的角度看,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范圍下同樣可以采用股份制的形式,它有利于促進我國生產力的發展。從生產關系角度看,不能籠統地說股份制是公有還是私有。判斷我國股份制企業的性質,關鍵看控股權掌握在誰手中。如果國家和集體控股,該股份制企業就具有明顯的公有制。由此可見,我國的經濟建設同樣可以采用股份制的方式。
(2)股份制是把單個資本合并為大資本,通過資本集中的方式把個人財產匯合成共有資本即社會資本,為向公有制過渡準備了物質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說,股份制是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一種揚棄。但應指出,在資本主義的條件下,這種揚棄只是一種消極的揚棄。因為,它只是把小資本轉為大資本,這種轉化并沒有克服財富作為社會財產性質和作為私人財富之間的對立,而只是在新形態上發展了這種對立。因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基礎仍然是壟斷資本主義私有制,資本和雇傭勞動之間的關系仍然是剝削與被剝削的對立關系。占據控股權的仍然是少數大資本家,工人仍然處于被剝削的階級地位。
9.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調節
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調節和干預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通過國有經濟成分為資本主義整體生產過程創造必要條件。另一方面,是國家通過政策措施干預和調節經濟運行。其中,最主要的經濟手段政策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其他的調節手段包括計劃調節手段、社會福利政策手段、立法和行政手段。
(1)經濟手段。國家運用與價值有關的經濟杠桿(價格、稅收、利率、匯率等)調節不同經濟主體的經濟利益關系來引導和調節經濟運行。主要包括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產業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等。
財政政策,是指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為了實現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綜合運用各種財政調節手段,對一定的經濟總量進行調控,使之增加或減少的政策。財政政策主要是通過變動稅收狀況和財政支出狀況來影響國民經濟的總量狀況,因而,財政政策可分為財政收入政策與財政支出政策兩個方面。在不同時期,政府采用不同的財政政策。即“逆經濟風向行事”。經濟衰退時期,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增加財政支出,減少稅收,以刺激總需求擴張,降低失業率。相反在經濟高漲時期,則實行緊縮性財政政策,減少財政支出,增加稅收,以抑制過熱的需求,降低通貨膨脹率。通過財政政策手段的調節,以爭取保持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基本平衡,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
貨幣政策,是指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為實現一定的宏觀經濟目標而采取的各種調節和控制貨幣供應量的方針、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對利率的調節和對貨幣流通量的調節兩個方面。利率調節主要是通過利率高低和差別利率來實現某些宏觀經濟目標。貨幣流通量的調節手段是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再貼現率和公開市場業務。
在經濟衰退時期,應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增加貨幣供應量,降低利率,以刺激總需求。在經濟高漲時期,應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減少貨幣供應量,提高利率,以抑制總需求。發達國家在調控貨幣量方面,主要運用“三大手段”:
一是公開市場業務,即中央銀行在貨幣市場上公開出售或收購有價證券。
二是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即中央銀行規定的銀行準備金對銀行存款的比率。金融機構必須將存款的一部分繳存在中央銀行,這部分存款叫做存款準備金;存款準備金占金融機構存款總額的比例則叫做存款準備金率。
三是再貼現率,即中央銀行對商業票據再貼現時規定的比率。降低再貼現率,商業銀行就會拿出更多的有價證券去貼現,從而可以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提高貼現率則可以減少貨幣供應量。
(2)計劃手段。國家為減少市場自發性對經濟的破壞作用,而制定和實施經濟計劃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指導、協調和監督。計劃調節主要是通過市場機制作用實現的。并帶有預測性、指導性。
(3)法律手段。法律手段包括經濟立法、經濟仲裁等。如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行反壟斷法,以限制壟斷對競爭的過分消除,從而造成對中小資本的過分損害,以維護壟斷資本主義經濟總體發展的利益。法律手段具有強制性、穩定性、平等性等特點。
(4)行政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權威性、垂直性和無償性等特點。具體而言,行政手段主要包括許可證管理、價格管理等手段。
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抑制惡性通貨膨脹或經濟必須穩定的情況),資本主義國家也會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對工人的工資和物價實行凍結或強迫工人必須復工等。由于各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情不盡相同,各國采取的國家干預和調節經濟的重點、手段、方式也會有差別,從而形成現代市場經濟的不同模式。
10.美國金融危機三點啟示
2007年夏天以來爆發的美國次貸危機已演變成一場嚴重的金融危機。這次金融危機波及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沖擊強度之大,為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所罕見。
人們在反思這次危機的前因后果時,普遍認為這次危機給人三點啟示。
啟示之一,市場機制和政府干預要相輔相成。
美國近現代經濟史表明,市場機制和政府干預必須相輔相成。美國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就是政府長期實行自由放任、不干預大企業壟斷的經濟政策的惡果。1933年羅斯福擔任美國總統后實施“新政”,加強了政府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干預,使市場機制(“無形的手”)和政府干預(“有形的手”)相輔相成。
啟示之二,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要協調發展。
虛擬經濟主要包括金融、保險及相關服務業和房地產服務業。虛擬經濟應與實體經濟協調發展,在服務于實體經濟的基礎上,獲得擴展和收益。但近些年來,美國虛擬經濟過度發展。
啟示之三,財富增加和社會分配要公正公平。
放貸方的“不公與欺詐行為”誤導借款人,是導致發生次貸危機的主要原因。
11.價值規律主要有以下作用
(1)價值規律具有調節作用。自發地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社會生產各部門之間的分配,這種調節作用是通過價格圍繞價值的上下波動和市場競爭實現的。使社會生產各部門保持大體協調的比例關系。但是,這種調節作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自發性、滯后性和短期性等。
(2)價值規律具有刺激作用。價值規律要求商品生產者不斷推進技術進步,改進技術,努力使商品的個別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以獲取更多的利潤??陀^上推動了整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一作用是通過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而不是個別勞動時間的原理決定的。
(3)價值規律具有分化作用。由于商品生產者的生產條件、勞動生產率及經營管理水平的差異,他們的競爭能力也存在差別。容易產生兩極分化和優勝劣汰。這種分化作用,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會導致簡單商品經濟向資本主義經濟的過渡。分化作用是通過市場競爭,價格波動以及與此相聯系的供求關系變化而實現的。
價值規律對經濟發揮作用的局限性在于,價值規律常常會引起商品生產者的分化以及經濟的無政府狀態與周期性波動。解決方法是,政府進行宏觀的經濟調節。從而既保證價值規律的積極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又把它的消極影響減少到最低程度。利用價值規律及充分發揮他的資源配置、技術進步、優勝劣汰等方面的作用。以提高經濟活動主體的整體素質和經濟增長的整體質量;利用它必須控制其負面作用,要適時適度的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
利用價值規律,作為國家、政府來說,應從宏觀上創造條件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由價值規律調節社會生產和流通,要通過立法等手段鼓勵公平競爭,反對壟斷和不公平競爭。利用價值規律,作為企業來說,應重視市場的作用,企業應堅持市場導向,及時調整生產方向和產品結構,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和市場應變力,不斷采用新技術、加強經營管理,
12.資本總公式的矛盾
價值增殖和等價交換(價值規律)的矛盾。從表面現象看,剩余價值是從流通中產生的。其實這是一個假象,流通過程不可能使價值增殖。因為如果按照等價交換原則進行交換,則任何一方都得失相當,不可能發生價值增殖,如果按照不等價原則進行交換,一方多得的,正是另一方所失去的,價值總量也不會增大,只是總價值在社會中的分配發生了變化。但是,剩余價值的產生又不能離開流通領域,如果脫離流通,商品所有者不會同其他人發生任何交換關系,那么是不會發生價值增殖現象的。因此,價值增殖“不能從流通中產生,又不能不從流通中產生。它必須既在流通中產生又不在流通中產生?!边@就是解決資本總公式矛盾的條件。
解決以上矛盾的關鍵是:勞動力成為商品——這也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易考選擇題)勞動力商品理論是剩余價值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勞動力成為商品,是剩余價值由此產生和存在的社會基礎和前提,也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得以確立的決定性條件。
13.生產自動化條件下剩余價值的源泉(本題非常重要,極易考題)
在資本主義生產自動化的條件下,剩余價值的源泉,仍然只能是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這是因為:
1.機器再先進也仍然是機器,即使是機器人之類的自動化裝置和自動化的機器體系,它們在生產過程中也只是當作勞動資料發揮作用,決不能取消勞動的作用。在價值增值過程中,生產資料的價值只是轉移到新產品中,而不會增殖。這種價值的轉移是通過工人的勞動實現的。由于自動化機器的使用,可以提高勞動效率,使每個勞動力動用的生產資料增加,從而改變生產中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比例。但是,這種變化并不能改變生產資料的作用,不可能創造價值和剩余價值。
2.價值是一般一類勞動的凝結,勞動是商品價值的唯一源泉,自動化的機器雖然代替了人的一部分勞動,但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的勞動,也不能改變勞動者在生產中的主體地位。機器再完善也是由人來使用的。馬克思指出:“為了從事生產勞動,現在不一定要親自動手,只要成為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完成他屬的某一種職能就夠了?!边@里所說的“總體工人”,既包括直接進行生產操作的勞動者,又包括與物質生產有關的科學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剩余價值是由他們共同創造的。而且,在“總體工人”中,勞動的復雜程度大為提高,可以創造更多的價值和剩余價值。
3.個別企業的資本家首先采用自動化的機器體系,或采用比其他企業自動化程度更高的機器體系,可以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減少雇傭工人數量,并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這是因為該企業生產的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從而獲得超額剩余價值,其來源是這些企業的工人勞動的生產率特別高的緣故。
4.如果自動化生產在某個部門得到普及,成為該部門的正常生產條件,則資本有機構成大為拉高。由于平均利潤率規律的作用,將從有機構成低的部門轉過來一部分剩余價值,這樣,資本家獲得的剩余價值不僅來自本部門工人的剩余勞動,而且來其他部門工人的剩余勞動。如果生產自動化在社會范圍內得到普及,導致社會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則全體資本家都可以得到更多的相對剩余價值這仍然是工人的剩余勞動創造的
14.資本有機構成
15.“兩個必然”和“兩個絕不會”的關系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边@就是我們常說的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兩個必然”。后來,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兩個決不會”,即:“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兩個必然”和“兩個決不會”是對資本主義滅亡和共產主義勝利必然性以及這種必然性實現的時間和條件的全面論述。
16.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原因和實質
當代資本主義發生新變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有:
首先,科學技術革命和生產力的發展,是資本主義變化的根本推動力量。
其次,工人階級爭取自身權力和利益斗爭的作用,是推動資本主義變化的重要力量。
再次,社會主義制度初步顯示的優越性對資本主義產生了一定影響。
最后,主張改良主義的政黨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改革,也對資本主義的變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是客觀事實,正視這些新變化,深刻分析這些變化的實質,對于我們正確認識資本主義的本質,把握資本主義發展的趨勢,具有重要的意義。
首先,當代資本主義發生的變化從根本上說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和資本主義經濟規律作用的結果。其次,當代資本主義發生的變化是在資本主義制度基本框架內的變化,并不意味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根本性質發生了變化。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