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一個多月的調查結果終于浮出水面。通過與國內各大商學院、MBA學員、雇主、專業人力資源咨詢公司的廣泛接觸,《每日經濟新聞》發現,人們都普遍認為:未來中國MBA教育仍將充滿活力,市場前景依然看好,并更加趨于成熟。大量海外商學院對內地市場的“虎視眈眈”就是直接證明。
品牌商學院供不應求
MBA曾是高薪的代名詞,但隨著前些年多如牛毛的各種機構蜂擁而入,辦學質量參差不齊使得一些MBA含金量降低。其次,商學院之間教學水平存在很大差距,由于國內企業高價值的管理案例太少,情境教育的案例更少,這使得案例“進口”成為普遍趨勢,這就使得教學內容針對性、實用性大打折扣。這時,品牌院校脫穎而出,MBA教育兩極分化趨勢更加明顯。
品牌院校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的出色表現,為這些院校在生源市場上帶來了良性循環。品牌院校不僅能夠將國外商學院辦學的成功經驗及時引入,還培養了一批既有本土經驗又有國際視野的畢業生,也造就了一批優秀的師資力量,品牌效應不斷放大。不少學員表示,要么不讀MBA,要讀就選擇好的品牌。
師資手段更加靈活
不容忽視的是,MBA教育在中國一出生就有“先天不足”——師資匱乏。但經過10多年的發展,尤其是近幾年來大量“海歸”回潮,許多有國外執教經驗的華人教授進入國內商學院。
雖然國內薪資待遇在國際上還不具備競爭力,很難吸引有實力的教授加盟,但“時段雇用”已成趨勢,許多學校開始聘用海外名校華裔教授在其空閑時間回來授課,憑借其靈活性吸引了不少優秀師資力量。內地教授經過這些年的學習、摸索,同時科研能力也正在向國際水平靠攏。
據統計,截至2004年6月30日,內地共有27家中外、內地與香港合作的MBA項目,這種教育方式以其中西合璧式的優點在內地大行其道,受到學員和雇主們的普遍歡迎。
長江商學院出手最為大方,直接從海外全職聘請了數位大牌教授,院長項兵表示:“要避免管理思想的‘水土不服’,首先應從師資做起。我們需要‘四通教授’:通理論、通實踐、通國際、通國內,要把西方管理的‘術’和中國的‘道’結合起來。”
學費剛性增長傳統行業反彈
MBA學費近年來一直呈剛性上漲趨勢,國內各大商學院收費普遍上浮,每年增幅在8000元到10000元不等。盡管如此,相對其較高的回報率,絕大多數被訪學員均表示“可以接受”。
此外,傳統行業招聘出現反彈,這與國際上的MBA就業趨勢相符?!督鹑跁r報》在今年初發表的《低迷市場迫使MBA拓寬擇業》一文中指出,2000年網絡泡沫破裂,大批公司倒閉裁員,于是MBA申請人數飆升,但市場一直沒有很大起色,MBA畢業生再也不能指望金融服務領域像從前那樣,成為他們的就業主要去處。
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職業中心負責人西蒙·坦克德指出:傳統行業內的招聘趨勢正在改變,財富管理、零售銀行業和養老金管理領域的工作機會增多,保健、物流、會計師事務所領域招聘人數也在上升。當然最好的消息是,幾乎所有商學院都報告說,最近傳統企業的招聘興趣正在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