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可持續高等研究院可持續發展管理專業調劑信息
1.中國人民大學可持續發展高等研究院可持續發展管理專業即日起接受調劑申請。
2.報考中國人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門類的考生均可申請參加調劑,將優先考慮以下學科(經濟學、社會學、法學、管理學、歷史學、政治學、統計學)。
3.申請調劑的要求:達到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院公布的2010年碩士研究生招生各學科門類復試基本分數線,將優先考慮英語成績60分以上考生。
咨詢電話: 010-82509122
附:可持續發展管理專業簡介
可持續發展管理專業是可持續發展高等研究院2009年在公共管理一級學科基礎上設立的新專業,可授予公共政策碩士學位與博士學位。
1.專業概況
當今世界在取得巨大的經濟和技術進步的同時,也面臨一系列重大問題和挑戰。在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諸多領域,國與國之間以及一個國家內部的城鄉及地區之間發展嚴重不平衡,不平等程度的不斷擴大和持久的貧困問題影響了社會的和諧和穩定,最終也將影響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在資源和環境領域,高速的經濟增長和消費需求的不斷增長對自然生態環境和不可再生資源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不僅出現了因溫室效應導致的全球氣候變暖和災害的頻繁發生,也出現了因過度開發利用導致的土地的荒漠化、嚴重的水土流失和資源枯竭等問題。人口、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等問題常常交織在一起,出現難以擺脫的發展和貧困陷阱,成為世界上許多地區深陷不發達狀態和沖突不斷的重要原因。
近年來,我國的執政黨和政府相繼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及“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設想。中國已經將人口、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作為安邦強國的基本策略。“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內在要求和基本內涵。
總之,研究“可持續發展”是當代發展研究的重要課題,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歷史意義。設置可持續發展管理專業、培養可持續發展管理專門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提出,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使人們開始關注和研究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相互關聯的一些復雜問題,而不僅僅是追求單一的發展目標,也使人們更加關注發展在人口、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等多方面的可持續性。研究“可持續發展”在當前已成為全世界的共同課題。
2.主要研究方向與內容
?。?)人類與社會可持續發展;(2)資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3)可持續發展的宏觀管理與戰略研究;(4)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5)人口可持續發展研究;(6)信息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7)綜合性可持續發展研究;(8)反貧困與區域發展。
3.專業培養目標
?。?)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熱愛祖國,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較強的事業心、創新能力和獻身精神,愿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高層次、高素質的專門人才。 (2)掌握本學科內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獨立承擔技術工作的能力。掌握一門外國語。
4.師資力量(詳見導師簡介)
5.對外學術交流
本學科點多次成功舉辦國內的大型學術交流會,并鼓勵本學科教師到國外接受培訓、訪問以及講學,此外,還積極聘請國外著名學者來本學科任教,或者邀請到本學科進行演講、訪問,共接待來自美國、英國、俄羅斯、澳大利亞、日本、韓國、印度等國,以及世界銀行、OECD、FAO等國際組織的專家學者100多人次。與包括康奈爾大學、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英國發展研究所(IDS)在內的國際著名機構建立學術合作關系,前赴美國、英國、法國、日本、韓國、瑞士、印度等國家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等學術交流活動60多人次,且多次與國際機構聯合舉辦學術會議。
6.本專業課程
西方經濟學、鄉村治理與鄉村建設、現代管理學、中國農村發展、發展經濟學、農經理論與政策研究、土地經濟學、中國“三農”問題專題講座、外國農經專題、農產品市場流通專題、農產品國際貿易專題、農村金融專題、環境經濟與資源管理、農村公共財政、收入分配與經濟發展、公平與發展、貧困分析、林業經濟理論與政策研究、農村政治學、國際發展、小額信貸專題。
7.本專業畢業去向
可持續發展管理專業人才具有廣闊的需求前景,該專業人才就業方向包括:(1)涉及發展與改革的公共管理部門,如發改委、農業部、財政部、扶貧辦、農業綜合開發辦等及各級地方政府。(2)發展性金融機構(開發銀行、農發行)、國際組織駐華機構、民間組織、相關企業等。(3)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教學與研究機構。
導師簡介
溫鐵軍,教授,博士生導師,本院執行副院長兼鄉村建設中心/反貧困與發展研究中心、中國農村金融研究所所長,以及本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學位委員會委員;校外兼任國家環境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戰略環評專家/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副會長等。提出“三農問題”、創新鄉村建設內容;一貫倡導理論聯系實際,主張學生深入農村調查研究形成問題意識。聯系方式:82509109,wentj@ruc.edu.cn
汪三貴,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學術顧問。近5年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財政部、科技部、農業部、國務院扶貧辦、世界銀行、聯合國糧農組織、福特基金會、澳大利亞發展援助署、哈佛大學等機構資助的研究項目18項。為國務院扶貧辦、財政部、科技部和農業部等提供政策咨詢報告30多份;為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農發基金、英國國際發展署、澳大利亞發展援助署、德國GTZ和日本海外協力事業團等國際和雙邊發展援助機構提供政策和項目咨詢報告20多份。參加了30多次國際學術研討會并做專題報告。出版學術專著2部,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其中在國外發表論文10篇。主要研究領域是農村貧困與發展金融。聯系方式:82509150,wangsg@ruc.edu.cn
黃宗智(Philip C. Huang),教授,博士生導師,美籍華人。1960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學士學位,1966年獲華盛頓大學博士學位。畢業后任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校區(UCLA)歷史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于1991年晉升“超級教授”(“Professor, Above Scale”)。2005年受聘為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國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講座教授”。
黃宗智教授因在中國農村經濟史研究方面做出的卓越貢獻,先后獲得美國歷史學會費正清最佳著作獎與亞洲研究協會賴文孫最佳著作獎。1975年創辦季刊《近現代中國》(Modern China),乃美國研究中國首要學術刊物之一,任編輯至今;同時兼任UCLA中國研究中心創辦主任(1986-1995年);2001年創辦《中國鄉村研究》,并任編輯至今。
黃宗智教授的主要學術興趣為明清以來社會史、經濟史和法律史。主要著作有:《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中華書局,1986;重版2000,2006)、《長江三角洲的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中華書局,1992;重版2000,2004)、《中國研究的規范認識危機》(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清代的法律、社會與文化:民法的表達與實踐》(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重版2007)、《法律、習俗與司法實踐:清代與民國的比較》(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 重版2007)、《經驗與理論:中國社會、經濟與法律的實踐歷史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等。
黃宗智教授的主要論文成果有:《中國法庭調解的過去和現在》、《中國民事判決的過去和現在》、《中國法律的現代性?》、《中國農業面臨的歷史性契機》、《制度化了的“半工半耕”過密型農業》、《悖論社會與現代傳統》、《認識中國——走向從實踐出發的社會科學》、《發展還是內卷?十八世紀英國與中國——評彭慕蘭〈大分岔:歐洲、中國及現代世界經濟的發展〉》、《近現代中國與中國研究中的文化雙重性》等。聯系方式:huang@history.ucla.edu
高粱,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曾在國家體改委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海南洋浦開發區管理局、國務院體改辦《經濟管理文摘》雜志社、產經新聞報社工作?,F在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工作,任國有資產管理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包括:經濟體制改革、工業經濟、科技體制與國家創新體系。
主要著作:《挺起中國的脊梁-全球化挑戰和中國的戰略產業》、《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政策與技術跨越》、《2004高技術產業發展報告(中國科學院)》、《 中國航空工業發展模式與自主創新》、《中國科技發展研究報告(2005-2006)》。
主要學術論文:產業發展和升級:我國步入大國的一個基本問題,國家重大工程與國家創新能力,科教興國、自主創新和戰略產業等。
康曉光,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非營利組織研究所所長,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關系研究學院訪和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訪問學者, 兼任中國科學院國情研究中心研究員、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兼職教授、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中國消除貧困獎評選委員會主席、中國紅基會“5.12災后重建項目公開招標”項目評委會 主任委員、農家女理事、地球村理事、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理事、中國紅十字會李連杰壹基金 專家義工。1996年和1997年兩次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1999年獲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主要研究領域為“貧困與反貧困”、“國家與社會關系”、“政治發展與政治穩定”、“政治文化”。在“貧困與反貧困”方面,主要研究農村貧困與反貧困問題。在“國家與社會關系”方面,主要研究社會結構變遷、政府對非政府組織的管理模式、非政府組織發展。在“政治發展與政治穩定”方面,主要研究90年代中期以后的政治結構、政治穩定機制、政治發展模式。在“政治文化”方面,主要研究儒家文化與政治發展的關系。此外,也對糧食國際貿易與糧食安全政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方案,環境保護政策進行了零星研究。
已經出版個人專著8部、合著10余部,發表論文40余篇。主要著作《中國歸來》、《城市競爭力與城市生態環境》、《仁政——中國政治發展的第三條道路》,等。
近10年來,主持了近20項研究課題,得到中國科學院、福特基金會、亞洲開發銀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亞洲基金會、香港樂施會、廣西自治區政府、中央電視臺、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中國扶貧基金會、南都公益基金會、北京富平學校、亞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辰公司、香港恒通有限責任公司等機構的資助。為中央政府、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福特基金會等機構提供咨詢服務。同時,參與了多項國內和國際研究課題。
聯系方式詳見:/NewImg/OtherFile/03221419167.html。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