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國、美國、越南、菲律賓、蒙古等國的百余名專家今天上午匯聚清華大學,舉行“信息時代知識傳播與扶貧國際研討會”。
會議以清華大學遠程教育扶貧項目和上海、云南之間的扶貧協作為案例,重點研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在貧困地區傳播知識的可行性,交流各國在貧困地區傳播知識方面的經驗。
清華大學副校長龔克表示,希望通過這次會議吸收各國專家的意見,動員全社會的力量發展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
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康飛宇認為,提高貧困地區農民收入關鍵靠兩點:一是通過發展農村教育不斷提高農民素質,二是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民素質提高了,就能夠學習和運用現代農業科技,加快農業發展,就能夠擺脫對土地的依賴,在第二和第三產業中謀求發展。貧困地區要從根本上擺脫貧困,就必須廣泛開展對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通過教育扶貧,實現“教促富”、“富促教”的良性循環。
從二00三年起,清華大學在三年內選擇一百個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無償幫助這些縣建立現代遠程教學站,五年內通過衛星與網絡無償輸送適合貧困地區干部、中小學師生和農民需要的現代教育資源,滿足那里群眾的需求。
清華大學探索的教育扶貧新模式引起與會專家的極大關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理查德·拉森表示,中國的扶貧工程一直以來都只是一種政府行為,有效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以民間方式進行教育扶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有助于提升貧困地區的人口素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