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近日公布的一項管理意見表示,南開大學將嚴禁教師在未參與的研究成果中署名的行為,并明確反對盲目追求論文數量的風氣。
論文粗制濫造、盲目追求數量不顧質量,一個寫作多人署名等現象,已經成為影響學術尊嚴和學校聲譽的痼疾,此次南開大學出臺,“不參與研究生不得署名”的文件,值得稱贊。
但是,筆者以為,這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權宜之計,只有讓論文價值回歸學術本位,才能從根本上消除因論文而引起的種種問題。
“不參與研究不得署名”的規定,稍加“變通”,就會淪為形式。首先,“分步發表”是逃避此規定的最好方式,一篇完整的論文可以拆分成兩次發表,分別署名。其次,“不參與研究”本身就是一個模糊概念,為研究者提供資金,設施,資料的人,算不算參與研究?論文寫好了,請導師修改一下或者由導師推薦發表,算不算參與研究?論文題目由導師提出,寫作由學生完成,算不算參與研究?
論文的最大價值,在于學術價值。論文是考核導師學術研究水平,學生學習水平的重要依據,也是教育主管部門考核高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標準。而,如今的論文價值已經逾越于學術范圍,承載了太多的重任,被賦予了太多的意義,論文與老師評職稱,拿項目,晉級緊密掛鉤,被學生看作拿獎學金,保研,保博,出國的重要砝碼,成為一所學校獲得資金,項目,優惠政策的保證。
論文價值逾越于學術,成為學校,教師,學生謀取學術以外利益的工具,是論文引發諸多問題根本原因。
把論文考核作為高校考核機制和學術評判的核心,并沒有錯,論文是教授學術研究的產品,也是學生學習水平的綜合表現。但,這種標準早已被異化為對論文數量的考核而拋棄了質量要求,論文考核成為層層施壓的“數字”任務,學校,院系,教師,學生都成為論文考核下的“奴隸”,整天圍著論文轉。為了應付考核,實現“效益”最大化,往往是一人寫作多人署名,論文發表中的“互幫互助”成為高校里的潛規則。
因此,為論文“減負”,讓論文價值回歸學術本位,把論文考核由“量”轉到“質”,才是維護師道尊嚴學術風氣的治本之策。具體而言,把論文發表量與論文引用轉載率結合起來,作為論文考核標準;強制推行學術期刊論文發表審查的匿名制,保證學術期刊的論文質量;把教師道德,教學水平,學生評價等指標納入教師職稱評定,晉級的考核范圍,改變論文主導的局面;降低論文數量上的要求,重質量,給老師和學生更多的研究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