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曾在本刊寫有一篇關于法碩專業課復習備考的文章《法碩高分的“三大法寶”》,有讀者來信交流,除問復習方法外,還問為什么要考法碩,以及覺得法碩有無“錢”途等。未到一年的法碩生活無論如何不足以使我高屋建瓴地去看待這一問題。但作為班學習委員和院研究生會的成員,我了解得也相對多一些,不妨借此機會談談自己的經歷與看法,一是總結過去,以更好地走向未來,二是為師弟師妹們提供點信息。
背景一
我國的法律碩士階段教育包括法學碩士和法律碩士2種。
法學碩士招收包括法律專業的各個專業的學生。分為法學理論、法律史、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刑法學、民商法學、訴訟法學、經濟法學、國際法學等專業,主要培養面向法律教學、科研和實務部門的專門人才。
法律碩士專業學位只招收非法律專業同學,不劃分具體專業。其知識結構是寬口徑、厚基礎、復合型,主要培養面向法律實務部門的通用人才。
背景二
某些學校還沒做好充足的準備,稍具實力就也開始招收法碩,把法碩當成了“創收”的途徑,甚至盲目擴大招生規模,導致教學質量很難跟上。因此關于“法碩”究竟是“雞肉”還是“雞肋”的話題也引起了很多爭論。許多同學弄不清法碩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少,猶豫不決,不敢報考。
我個人認為:報考不同學校的法碩,其前途可能截然不同。
法律碩士和法律本科,法碩具有本科生尚未具備的很多素質
法律碩士和法律本科生在某些方面的確有相似之處。法碩的課程設置類似于法律本科,包含了各個部門法,并不區分專業,這給法碩的自由選擇留下了廣闊的空間。也正是這點上,有人認為法碩與法律本科沒有什么區別,學得很淺,花上3年和五六萬塊錢來讀法碩就很不值得。其實學得深與淺更重要的是看個人自身的努力程度。
事實上,法碩具有本科生尚未具備的很多素質。
曾在美國法學院講授過國際法的北大李紅云教授認為,中國的法學教育基本上是從本科階段開始的,“以本為本”;而美國的法學教育是研究生教育,要求那些希望進法學院讀法律的人必首先有一個非法律專業的本科以上的學位,然后經過嚴格的法學院入學考試才可以進入法學院。對法學院學生入學的特殊要求是考慮到法學是一門涉及社會生活多方面的經驗科學,需要學習者具有一些必備的社會科學或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和社會關系的實際知識。按這種要求入學的法學院學生,因為已學完了一門學科的知識,有助于學習掌握法律知識;另外,學生在學完一門學科知識后,年齡一般在21-22歲,對社會已有了些了解,性格也基本成熟。這樣,就避免了直接從中學進入法學院存在的理論思維淺顯和社會實際知識的不足,教學類似于職業訓練,注重實用。
中國的法碩即借鑒美國的這種JD法律教育。北大副校長、原法學院院長吳志攀教授把法碩的培養歸為三個優勢:一是經驗優勢,法律實踐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調節技術,必須熟悉企業動作行為、各地人情風俗等,從這種意義上說,工作經驗比知識更重要。法碩教育意味著學習法律的學生的年齡比較大和閱歷深,這樣,學習者可以更好地領悟作為一門實踐型和社會性學問的法律科學,從而改善法律教育的效果。二者是跨學科優勢,法碩有豐富的學科背景,這是本科學生僅僅通過講座等形式的學習無法獲得的。不同學科背景的本科畢業生進入法學院的課堂,意味著不同知識的交融和對法學發展的推進,意味著法學院的畢業生具有復合型人才的特征。過去的知識背景對學習法律是一種很大的動力和幫助。三是毅力和心理優勢,法律碩士克服了很大困難才爭取到學習的機會,不平凡的求學經歷一定會對他們今后的學習,工作大有裨益。據我了解,我現在的同學中盡管有對現狀不大滿意的,但沒有人覺得花錢花時間讀北大法碩不值得。
法律碩士與法學碩士,從長遠看,法碩教育是高層次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
法碩主要是培養應用型、實踐型人才,理論深度有取,但有豐富的學科背景;法學碩士主要是培養學術型、理論型的人才,學科背景單一,但法學理論素養較高,兩者各有其培養的側重點。
以北京大學為例,法碩較之于法學碩士主要有如下一些不同:一是在費用上,02級法學碩士全部公費,每月還有補助,有公費醫療等;而法碩從02級起全部自費,無補助,無公費醫療,助學貸款每年最多6000元。二是在教學方式上,法學碩士分專業,有專門導師帶;而法碩不分專業,沒有專門導師帶,僅最后畢業論文有專門導師指導。三是在考試方式上,法學碩士期末寫論文或開卷考試;而法碩從02級起全部閉卷考試。四是在深造機會上,法學碩士有保送讀直博的名額,而法碩無此先例,盡管兩者都可考博。五是在授課上,法學碩士原擬小班上課,但是一般的好課也是人滿為患;而法碩則一般是大班上課,人多影響講課效果??偟膩砜?,目前北京大學法學碩士較之于法碩有較多優待之處,但這僅僅是法律教育處于轉型期的特殊現象,應逐步改變。
和全國其他院校一樣,北京大學的法律碩士培養也處于探索階段,不過法學院對法碩還相當重視,給法碩授課的教師也多是各學科的帶頭人。針對法碩學習的特點,課程講授注重實務性、應用性、兼顧全面,突出重點。
從長遠來看,法碩教育將日益成為高層次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的主要渠道。法學碩士有其局限性,正如著名法學家北京大學的賀衛方教授指出:法學碩士制度設置的初衷是法律教育和學術人才的培養,它所預期的是學術法律人(academic
lawyers),而不是實務法律人(practicing lawyers)。
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法學碩士在入學考試標準、專業劃分、課程設置、導師以及畢業論文寫作等各個環節上都是以學術為指向的。雖然近年來法學碩士招生人數越來越多,畢業生進入司法實務部門的數量也越來越多,但是,上述各個環節中的學術指向卻沒有發生根本變化。雖然許多人將來也要從事實務工作,但培養他們的目標卻是學術的。于是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就不得不面臨許多矛盾和問題,在某些環節上甚至左右搖擺,結果弄得非驢非馬,不知所措。任何一個國家的法律教育都必須走向一種相對統一的模式,而不能夠將所有的看起來良好的制度都同時吸納到一國的教育體系中。對此,賀衛方教授等專家學者還建議在未來的一個不長的時間段里,逐步穩定或壓縮法律本科生和法學碩士的招生規模,在10年左右的時間里,確立法碩教育在我國法律教育中的主渠道地位,從而理順我國的法律教育體制和法律教育與法律職業之間的關系。
“極品”法碩的修煉訣竅:從我做起
對于我個人而言,北大法碩學習生活已經過了一個學期了,總的來說我對目前狀態是相當滿意的,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迎新會上朱蘇力院長的話我記憶猶新:“我希望我們的研究生要努力學會自學以及與同學的交流……千萬不要指望導師——哪怕是名師——會教給你什么成功的秘訣。真正的學習動力,值得研究的題目以及成功從來都來自自身,來自你對自身能力的發現,來自對自身恰當的社會定位;而導師在某種程度上只是一個輔助,最多也只是你走出校門時貼上的一個‘商標’?!闭\如斯言,信哉!
北京大學作為綜合性大學,其自由的學術傳統和優越的學習環境讓人真正有種如魚在水的感覺,這是令我收獲最大的。課堂上,我得以聆聽朱蘇力、陳興良、賀衛方、周旺生、姜明安、陳瑞華等名師的教誨,由16位名教授聯袂主講的法學博士《法學前沿》課我也都堅持全部聽完;各種名家的講座也使人迅速充實起來。
誠然,目前法碩的培養機制還存在很多問題有待解決,但就個人的專業定位和發展方向來說,法碩有原來專業背景知識,把原來專業和法律結合起來,則如虎添翼,其工作優勢是無可以擬的。無論是法碩還是法學碩士,接受教育只是一種手段,其最終目的是成功地解決實際問題;而成功所靠的絕不僅僅是知識和才華,還有機遇,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心理素質。作為法律職業教育的“拓荒?!?,法碩要做的事還很多,要走的路還很長。但瓜熟必然蒂落,水到自然渠成,只要堅持走好每一步,穩穩地前進,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是那走得最遠的人。(作者:北京大學法律碩士吳計政)
下面是全國招收法律碩士的學校供大家參考
北京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清華大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 南開大學
山西大學 遼寧大學
吉林大學 黑龍江大學
復旦大學 華東政法學院
南京大學 蘇州大學
浙江大學 安徽大學
廈門大學 山東大學
鄭州大學 武漢大學
中南財經大學 湘潭大學
中山大學 四川大學
西南政法大學 云南大學
西北政法大學 蘭州大學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
河南大學 煙臺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南京師范大學
江西財經大學 湖南大學
海南大學 西南財經大學
貴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