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1.要理解題意,弄清命題意圖 在回答問題時,首先注意審題,不要急于回答。要吃透題意,弄清命題意圖,然后再運用所學的有關知識進行解答。答題時要做到精煉簡約、切中要點,避免下筆千言,離題萬里。這是答題的一個基本的要求。 2.針對不同的題型,運用不同的答題方法從近幾年來看,政治理論考研試題大致包括:選擇題(單項選擇題和多項選擇題)、辨析題、論述題和材料題等題型。針對考研試題中的不同題型,運用恰當的答題方法,是考研應試中的一個重要的技巧和方法。 (1)選擇題 方法一:認真閱讀題干和題支的意思,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詞語,如:單項選擇題要注意“第一次”、“最早”、“最主要”、“最核心”等詞語;多項選擇題要注意“主觀條件”、“客觀條件”、“突出”、“主要”等詞語,然后,綜合運用排除法、分析法、聯想法等來進行選擇。 例1: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 A 新三民主義?。?毛澤東思想?。?三民主義 D 鄧小平理論 在這道單項選擇題中,考生只要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詞“第一次”,就能選出“B”項為正確的答案。 例2: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紅色政權能夠存在與發展的主觀條件有: A 幾個帝國主義國家間接統治的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國 B 第一次大革命的影響 C 全國革命形勢繼續向前發展 D相當力量正式紅軍的存在 E共產黨組織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正確 本題是一道簡單的常識性的多項選擇題。只要抓住題干中的“主觀條件”,就能選出“D、E”兩項為正確的答案。 方法二:分析命題類型,聯系有關的歷史史實和著作,進行選擇。 一般來說,選擇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一是重大的歷史事件;二是重要的歷史人物;三是基本概念術語;四是直接從毛澤東著作中援引的命題、理論和政策等。 例1:1943年7月,在《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道路》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毛澤東思想”這個概念的是 A 劉少奇 B 朱德?。?張如心?。?王稼祥 本題是一道關于重要歷史人物類型的單項選擇題,正確的答案是D項。 例2: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指出中國革命的基本武器是:
A 黨的領導?。?統一戰線 C 武裝斗爭?。?根據地建設?。?土地革命
本題是一道考查有關毛澤東著作內容類型的多項選擇題,正確的答案是“B、C”兩項。 (2) 辨析題 具體的方法是:第一步,要看懂、理解給定的問題,分析命題的類型。辨析題一般有以下幾種類型:一是命題完全正確;二是命題完全錯誤;三是命題模糊等。第二步根據給定的命題的類型,找出與該命題直接相關的原理或觀點。第三步:運用原理或觀點分析給定的命題,指出錯誤的觀點,闡明正確的認識。 例1: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這是一道命題完全正確類型的辨析題。對這道題應從兩個基本的方面來回答,一方面,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另一方面,毛澤東思想又是中國的。這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片面肯定或夸大某一方面,而否定或忽視另一方面,43大學生雜志增刊考研公共課勝經都是錯誤的。 例2: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這是一道命題錯誤類型的辨析題。在回答這道辨析題時,應先回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真正意義;再回答社會主義制度確立的標志。 例3: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原2000年文科辨析題第32題) 本題是一道命題模糊類型的辨析題。是胡繩先生主編的《中國共產黨七十年》一書中對辛亥革命的評價中的一句話。原文是這樣的:“如果脫離中國近現代革命史的全過程來看,也許會把辛亥革命看作不過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但它并不是不結果實的”??嫉氖顷P于辛亥革命的評價問題。作為辨析題,不要對此題作簡單的判斷,必須做兩方面分析,即是說辛亥革命本身來說,它是不結果實的,但是,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聯系來看,辛亥革命又是結果實的。 (3) 論述題 具體的答題方法是:第一步,要認真審題,分析命題的類型。一般來說,論述題的命題類型有:一是直接提問式;二是引語類(即引文式)。第二步,針對不同的命題類型,或聯系有關的歷史史實,評析觀點的正誤;或運用有關正確的原理,結合實際,進行具體的闡述。 例1:試論述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這一著作中提出的新理論及其意義。(原1998年理科論述題) 這是一道直接提問式的論述題。具體的答題方法是:首先要了解毛澤東寫作這一文章的歷史背景和目的,將其明確地指出來。其次,要回答這一文章提出的具體內容與所表達的理論實質。這是正確回答本題的一大重點。最后,還要對這一文章提出的新理論的意義,包括歷史意義、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作以概括性的闡述。 例2:列寧指出:“革命是不能‘制造出來’的,革命是從客觀上(即不以政黨和階級的意志為轉移)已經成熟了的危機和歷史轉折中發展起來的”。請根據這一論斷分析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發生發展的社會歷史原因。 本題是一道引文式的論述題,綜合性比較強?;卮疬@道論述題時,首先要認真審題,全面、準確地理解列寧有關革命的論述,明白列寧的論斷無論是革命的發生還是革命的發展總是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原因的。這對回答好本題起到了重要的提示作用。其次,在理解列寧論斷的基礎上,結合近代中國革命發生發展的具體進程的歷史史實,來把問題闡述清楚。做到有史有論,史論結合。考生在回答本題時,應按照列寧的論斷分兩個層次來進行。第一個層次,是根據“革命不能制造出來”這句話,回答中國革命是在中國社會各種矛盾的基礎上發生發展的;第二個層次,是根據革命是在:“歷史轉折中發展起來的”這一表述,分析中國革命是如何在歷史轉折中發展起來的。這兩個層次缺一不可。此外,答題時,一定要觀點明確,條理清晰。 (4) 材料題 具體的答題方法是:第一步,要認真看懂每一則材料和每一個問題。第二步,要分析命題的類型。材料題一般是就某一方面的理論問題來命題,如統一戰線問題、中國革命的性質問題、中國革命的領導權問題、黨的策略轉變問題等等。還有一類是綜合性命題,要求聯系實際。如關于中國社會性質和中國革命等問題。在回答材料題時,首先,要認真閱讀、分析每一則材料和每一個問題;然后,根據具體的問題,結合相關的材料,并聯系所學的原理和知識來一一作答,必要時,還應聯系實際。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