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部于1988年正式成立。當時下設兩個伴奏組,即鋼琴組和民樂隊, 羅文蘇和王延亭二位老師擔任音樂部主任。2001年底,學院實行體制改革,民樂隊劃歸中國民族民間舞系,音樂部完全由鋼琴伴奏教師組成。同年,學院開展中層干部競聘次上崗,通過公開競聘,楊洪濤老師擔任了音樂部主任,2003年音樂部黨支部成立,曹發義同志擔任黨支部書記,2005年底在學院進行中層干部期滿連任時,楊洪濤老師任音樂部主任,曹發義同志任黨支部書記兼副主任。
根據教學的需要,音樂部下設三個教研室:即芭蕾舞伴奏教研室、古典舞伴奏教研室和鋼琴教學教研室。教研室主任分別是楊軍、覃超和莊妹.
一、 學科定位
根據學院“以本科教學為中心,以培養一流舞蹈人才為目標,突出辦學特色,創新舞蹈文化,追求卓越成果,將學院建設成為中國舞蹈文化的高素質人才培養基地、舞蹈作品創作基地、舞蹈學術研究基地、舞蹈文化傳播基地,為建設世界一流舞蹈學府而不懈努力”的辦學指導思想和學院“建設世界一流舞蹈高等學府的長遠目標,并逐步實現教學研究型舞蹈高等學府的建設目標”的辦學定位,音樂部制定了自己的教學定位,既:音樂部是以鋼琴伴奏的形式參與舞蹈教學的教學部門,支持舞蹈教師實施培養一流舞蹈人才的教學目標.具體定位有3項:
1、承擔學院舞蹈教學中的鋼琴伴奏工作,以聽覺的方式培養學生的確音樂分辨力和藝術表現力,通過音、舞結合的教學,以培養全面素質的舞蹈人才為教學目標。
2、協助各專業系的教材建設,研究和完善舞蹈音樂的教學體系。
3、為相關專業系開設鋼琴課,以提高學生的藝術素質。
由此形成了以鋼琴伴奏為主、以鋼琴教學為輔的教學局面。
二、 學科理論建構
從人類文明的發展來看,音樂與舞蹈就像是一對姐妹花,從來都是相伴相隨、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只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它們才逐步分化為兩個藝術門類。因此在今天,舞蹈音樂屬于邊緣學科,它橫跨舞蹈與音樂兩個專業。舞蹈教學音樂又是舞蹈音樂的一部分,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科。這一學科設在舞蹈學院內,是用音樂傳達舞蹈語匯的一項工作。因此,本學科理論建構的基本點是:
在充分了解舞蹈的基礎上,遵循音樂的內在規律,通過音樂的表現手法,追求與舞蹈的有機結合,將其運用于教學與研究,最終使受教育者達到音舞的完美結合,創造并表現出最完美的舞蹈藝術。
參照中央音樂學院對鋼琴伴奏教師的定位方式,舞蹈教學伴奏教員應當定位為舞蹈教學的音樂指導教師,音樂指導教師應該具備的素質除了學院對教師的一般性要求外,還應具備:
(1)音樂美學理論常識基礎
(2)音樂技法理論的技能基礎(包括鋼琴演奏技法理論與技能、作曲技法理論與技能)
(3)卓有成效的音樂與舞蹈相結合的鋼琴彈奏能力和理論研究能力。
為了提高這些方面的能力,音樂部現有的教學人員經常進行輪流培訓。
作為舞蹈第一線的音樂工作人員要通過看舞蹈專著、觀摩舞蹈演出,來熟悉經典名劇和了解舞蹈動態。以便在伴奏時能準確地表現舞蹈的風格和技巧。
三、音樂部特色:
1954年蘇聯專家為我國培養出了第一代鋼琴伴奏教師,這些鋼琴教師大多是我國的鋼琴家,他們是王鼎藩、諸信恩教授、羅文蘇、盧克敏、汪華馨副教授等。他們用自己的才華和貢獻,為我國的舞蹈鋼琴伴奏事業奠定了基礎。特別是音樂部前主任羅文蘇老師,于1982年日本大坂國際芭蕾舞大賽中榮獲了鋼琴伴奏一等獎,為國家爭得了榮譽。當時的伴奏曲目都是蘇聯專家提供的優秀古典音
樂作品,大多是舞劇音樂作品。這些音樂一直流傳到今天,輔助培養出了許多優秀的舞蹈人才。隨著舞蹈教學事業的發展,隨著當今世界先進的伴奏理念的引進,音樂部的伴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有了更廣泛的選材余地,比如:芭蕾音樂的選材已增加了現代嚴肅和流行音樂,包括聲樂和電影音樂;中國古典舞的伴奏中更注重了對傳統文化的吸收,注重對西洋音樂文化和元素的吸收,注重了對音樂和舞蹈的緊密結合。另一方面,音樂部的年輕教師文化水平高、思維開闊、勇于創新、能夠運用各種音樂元素即興編創樂曲、并有較強的溝通與合作能力,使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音樂部在工作中涌現出了好幾位優秀教師,他們是楊軍、于慧、覃超、宋欣、王毅、莊妹等老師。他們的教學受到了舞蹈師生的充分肯定和熱烈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