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大連工業大學
2018 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初試考試大綱- 科目代碼:813 科目名稱:中國古代文學史 考試時間:3 小時 考試方式:筆試 總 分:150 分 第一編 先秦文學(上古一 190) 緒論 第一節 中國文學的源頭 1、傳說時期的文學 2、詩樂舞三位一體 第二節 先秦文學的形態 1、文史哲不分 2、成熟文學作品的出現 第三節 先秦文學作者的流變 第一章 上古神話 第一節 中國神話的產生和記錄 1、神話的概念、產生和功能 2、《山海經》的內容 第二節 中國神話及其蘊涵的民族精神 1、中國神話的分類 2、中國神話的民族精神 第三節 上古神話的思維特征 1、具體、形象的思維 2、情感體驗 第四節 上古神話的散失和演化 1、神話的歷史化 2、神話作為文學的素材 第二章 《詩經》 第一節 《詩經》的編定和體制 1、《詩經》的編定與流傳 2、風、雅、頌 第二節 《詩經》的內容 1、祭祖頌歌、周族史詩及農事、怨刺、戰爭徭役、婚姻愛情詩 2、《詩經》的現實精神 第三節 《詩經》的藝術特點 1、賦、比、興的手法 2、句式和章法 3、風、雅、頌不同的語言風格 第三章 《左傳》等先秦敘事散文 第一節 從甲骨卜辭到《尚書》、《春秋》 第二節 《左傳》成書、敘事特征與人物描寫 第三節 《國語》成書、體制及文學成就 第四節 《戰國策》的成書、思想、人物形象與語言風格 第四章 《孟子》、《莊子》等先秦說理散文 第一節 先秦說理文體制的逐步成熟 1、語錄體和韻散結合體 2、對話體和寓言體到獨立成篇的專題論文 第二節 孟子與《孟子》散文的論辯技巧。 第三節 《莊子》哲學思想的詩意表現 1、寓言為主的創作方法 2、形象詭譎的論辯藝術 第四節 《荀子》文章的特點和《韓非子》的議論文及寓言特色。 第五章 屈原與楚辭 第一節 楚辭產生的文化政治背景、楚文化的特色 第二節 屈原的生平、作品、“楚辭”及其編纂 第三節《離騷》解題、內容與形式 第四節 屈原的其他作品 五節 楚辭的流變與屈原的地位 1、宋玉等楚辭作家 2、楚辭的影響 第二編 秦漢文學 緒論 第一節 漢代作家群體的生成 1、獻納辭賦的風氣 2、樂府機構的設立 第二節 漢代文學的基本態勢 1、從浪漫到現實 2、民間創作與文人創作的相互促進 第三節 漢代文學樣式的嬗革及分期 1、漢賦的形成與分類 2、政論文與史傳散文 3、五、七言詩 第一章 秦及西漢散文 第一節 《呂氏春秋》成書過程及體例 第二節 李斯的散文、《諫逐客書》的內容與形式 第三節 賈誼的政論文 1、賈誼的生平與著述 2、 《過秦論》的內容與形式 第四節 《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1、《淮南子》的內容與形式 2、西漢散文的演變 第二章 司馬相如與西漢辭賦 第一節 騷體賦及“九體”、賈誼與漢初騷體賦 第二節 枚乘和“七體”、《七發》奠定漢大賦體制 第三節 司馬相如的天子游獵賦(《子虛賦》、《上林賦》) 第四節 揚雄四賦 第五節 西漢其他賦家的創作、王襃與《洞蕭賦》 第三章 司馬遷與《史記》 第一節 司馬遷與《史記》的成書、家學淵源與發憤著書 第二節 《史記》的敘事藝術與人物刻畫 第四節 《史記》的風格特征、地位和影響 第四章 兩漢樂府詩 第一節 樂府機構和樂府詩的搜集和分類 第二節 樂府詩的內容與表現手法 第五章 東漢辭賦 第一節 班固、張衡的京都賦 第二節 述行賦與抒情小賦 1、述行賦的作者與內容 2、張衡與趙壹的抒情小賦 第六章 《漢書》及東漢散文 第一節 《漢書》的內容與表達方式 第二節 《吳越春秋》 第三節 《論衡》和《潛夫論》 1、王充與《論衡》 2、王符與《潛夫論》 第七章 東漢文人詩 第一節 班固、張衡、秦嘉的詩 第二節 酈炎、趙壹、蔡邕的詩 第三節 《古詩十九首》的內容與形式 第三編 魏晉南北朝文學(公元 190-589 年) 緒論 第一節 文學自覺的標志、文學批評代表作及文學總集編纂。 第二節 文人命運與文學風尚。 第三節 門閥制度及其文學表現。 第四節 玄學與文學的關系。 第五節 佛教、佛經翻譯文學對文學的影響。 第一章 建安、正始文學 第一節 曹操、曹丕 1、曹操詩歌的思想內容及代表作。 2、曹操詩歌的藝術特色。 3、曹丕詩歌的分類與內容、代表作。 4、曹丕詩歌的藝術特點。 第二節 曹植前后期的特點、內容、代表作及對五言詩的貢獻。 第三節 建安七子與蔡琰 1、“七子”的得名與“建安”的時代特征。 2、王粲、劉楨詩歌的代表作與藝術特征。 3、蔡琰及其《悲憤詩》。 第四節 建安詩歌的時代特征 第五節 阮籍 嵇康 1、 阮籍《詠懷詩》的思想與藝術。 2、 嵇康詩歌的內容與風格。 第二章 兩晉文學 第一節 陸機 潘岳 1、陸機詩歌及其體現的太康詩風。 2、潘岳及其《悼亡詩》的特色。 第二節 左思 劉琨 1、左思及其《詠史詩》的思想與藝術。 2、劉琨及其詩歌代表作的風格。 第三節 郭璞 1、游仙詩的發展脈絡。 2、郭璞《游仙詩》的內容及其成因。 第四節 王羲之及其《蘭亭集序》、蘭亭詩 第五節 孫綽、許詢與玄言詩 第三章 陶淵明 1、陶淵明人生歷程與性格形成 2、陶淵明田園詩的思想內容 3、陶詩藝術特色及其淵源。 4、陶淵明的散文與辭賦代表作。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第一節 南朝樂府民歌思想內容、代表作及藝術形式。 第二節 北朝樂府民歌內容、藝術風格及《木蘭詩》的貢獻。 第五章 謝靈運 鮑照 第一節 謝靈運與山水詩 1、山水詩的來源與成因。 2、謝靈運的家世與山水詩的創作成就。 3、陶淵明與謝靈運詩風比較。 第二節 鮑照詩歌內容分類及藝術成就。 第六章 永明體與齊梁詩歌 第一節 沈約、謝朓與永明體 1、“永明體”的內涵與特征、代表詩人。 2、沈約與謝朓的貢獻及風格。 3、何遜與陰鏗的詩歌創作。 第二節 齊梁詩人集團分布、演變、詩歌特點與局限性。 第三節 宮體詩來源、內容藝術、成就與詩歌史貢獻。 第七章 庾信與南朝文風的北漸 第一節 北朝文學的地域及文化特征。 第二節 遷北文人的代表及其貢獻。 第三節 庾信詩歌的“鄉關之思”。 第八章 魏晉南北朝辭賦、駢文與散文 第一節 魏晉文章與辭賦。 1、曹操與曹植的應用文。 2、曹植《洛神賦》與王粲《登樓賦》等。 第二節 南朝美文 1、“元嘉三大家”的辭賦。 2、齊梁文學“新變”對文章創作的影響。 3、齊梁美文的其他代表作家代表作。 第三節 酈道元、楊衒之、顏之推 1、《水經注》的文風。 2、《洛陽伽藍記》的思想內容與藝術。 3、顏之推與《顏氏家訓》。 第九章 魏晉南北朝的小說 第一節 古代小說的多種起源。 第二節 志怪小說的分類、代表作與藝術。 第三節 志人小說的分類、代表作與藝術。 第四編 隋唐五代文學(公元 589-978 年) 緒論 第一節 開放的文化環境與唐代文學的繁榮。 1、 唐代開放的文化環境。 2、 唐代文學的全面繁榮及其繁榮的原因。 第二節 漫游、入幕、讀書山林之風、貶謫與唐文學 1、唐代士人漫游及其讀書山林之風氣。 2、幕府、貶謫生活對于唐文學的影響。 第三節 佛、道二家對唐文學的影響 1、儒釋道的融合。 2、佛教、道教對唐文學的影響。 第四節 唐文學的風貌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第一章 南北文學的合流與初唐詩壇。 第一節 隋代文學 1、國家統一與文學的關系。 2、南北文學的合流。 第二節 初唐詩壇 1、貞觀詩風及上官體的特點。 2、王績與四杰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3、杜審言、沈宋對五律定型的貢獻。 第三節 陳子昂與唐詩風骨 1、陳子昂詩歌復古傾向的得與失。 2、陳子昂詩歌的昂揚情調及詩歌主張。 第四節 張若虛與唐詩興象 張若虛、劉希夷詩歌意境的特征及其對盛唐詩歌的影響。 第二章 盛唐的詩人群體 第一節 王維及其盛唐山水田園詩人 1、 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詩歌的藝術特征。 2、 王孟為中心的盛唐其他山水田園詩人的代表作及其創作風格。 第二節 王昌齡、崔顥和創造清剛勁健之美的詩人 1、王翰、王昌齡代表作及其詩歌藝術特征。 2、李頎、崔顥、祖詠代表作及其詩歌藝術特征。 第三節 高適、岑參和創造慷慨奇偉之美的詩人 1、高適邊塞詩的藝術風格與審美特征。 2、岑參、王之渙邊塞詩的藝術風格與審美特征。。 第三章 李白 第一節 李白生平思想、人格及其與創作的關系 第二節 李白的樂府、歌行的特征及其價值。 第三節 李白絕句的語言、風格及其與樂府民歌的關系。 第四節 李白詩歌的藝術個性 第五節 李白的地位與影響 第五章 杜甫 第一節 社會動亂與詩人杜甫 1、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2、杜詩的詩史性質及其敘事詩的特征。 第二節 杜甫律詩的主要特征、藝術成就及文學史地位。 第三節 杜詩的藝術風格及成因。 第四節 杜詩的地位與影響。 第五章 大歷詩風 第一節 士人心態的轉變與大歷詩歌的冷寞情調 韋應物、劉長卿與大歷十才子。 第二節 大歷詩歌的意象類型及詞語色彩。 第三節 顧況與李益。 第六章 韓孟詩派與劉禹錫、柳宗元等詩人 第一節 韓孟詩派及其詩歌主張 1、 韓孟詩派的形成。 2、 不平則鳴、筆補造化主張與雄奇怪異之美。 第二節 韓愈、孟郊、李賀等人詩歌的意象類型與技巧的創新 第三節 劉禹錫、柳宗元等人的詩歌風貌 1、 劉、柳的政治遭遇與心理激憤。 2、 劉禹錫詩歌的雄直勁健和民歌情調。 3、 柳宗元詩歌的冷峭簡淡。 第七章 白居易與元白詩派 第一節 唐代中期的詩歌思潮與詩歌創作 1、 杜甫寫實傾向的傳承與時代風尚的影響。 2、 張籍、王建通俗寫實詩歌的特征。 3、 元稹詩歌創作的特征。 第二節 白居易的詩歌主張及其諷諭詩 1、 白居易生平及其詩歌主張。 2、 白居易諷諭詩與《新樂府》創作的得與失。 第三節 《長恨歌》、《琵琶行》與元、白唱和詩 1、《長恨歌》、《琵琶行》的藝術成就。 2、中唐詩人交往、唱和的特點。 第四節 白居易的閑適詩及其對后代的影響。 第八章 散文的文體文風改革和韓愈、柳宗元的散文 第一節 政治改革與文體文風改革 第二節 古文運動的理論和雜文學觀念的復歸 1、從唐代駢文到蕭穎士、梁肅、柳冕倡導的古文。 2、韓、柳古文運動主張及雜文學觀念。 第三節 韓、柳散文的藝術成就 第四節 晚唐古文衰落、駢文復興與小品文。 第九章 唐代傳奇與俗講變文 第一節 唐代傳奇 1、唐代傳奇興起的原因。 2、唐代傳奇的思想、藝術及其文學史地位。 第二節 唐代俗講與變文 1、俗講與講經文。 2、轉變與變文。 第十章 晚唐詩歌 第一節 杜牧與晚唐詠史懷古詩 1、 晚唐懷古詠史詩歌產生的社會文化環境。 2、杜牧詩歌創作特征。 2、 許渾等人的創作。 第二節 苦吟詩人賈島、姚合等心境、創作態度與方法。 第三節 愛情題材與艷麗詩風 1、士人的閨閣情懷與詩歌的愛情題材、艷麗詩風。 2、溫庭筠、韓偓等詩人的創作情況。 第四節 陸龜蒙、皮日休、司空圖等晚唐詩人的創作。 第五節 時世諷諭與鄭谷、韋莊、羅隱的創作。 第十一章 李商隱 第一節 李商隱的生平與詩歌內容 1、 李商隱的人生遭遇與個性氣質。 2、 李商隱的思想與詩歌內容。 第二節 李商隱詩歌的創作特征 第三節 李商隱詩歌凄艷渾融的風格 第十二章 詞的初創與晚唐無代詞 第一節 燕樂的興起與詞的起源 1、 燕樂的興起與詞的起源。 2、 早期民間詞與早期文人詞。 第二節 溫庭筠《花間集》及其他花間詞人 第三節 李煜及其他南唐詞人 1、 馮延巳的創作特點。 2、 李煜生平及其創作特征。 3、 情致纏綿的南唐詞風。 第五編 宋代文學(960-1279 年) 緒論 第一節 高度繁榮的文化及其對詩文的影響 第二節 憂患意識與愛國主題的弘揚 第三節 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審美情趣 1、儒釋道三家思想的融合。 2、社會責任感與個性自由的關系。 3、新型的文人生活態度和審美情趣的轉變。 第四節 城市的繁榮與詞的興盛 第五節 宋代文學的獨特成就與歷史地位 第一章 宋代文學 第一節 宋初王禹偁等人的散文和復古思潮 第二節 宋初白體詩人和王禹偁詩歌的特點。 第三節 宋初晚唐體詩人 1、九僧詩人。 2、林逋等隱逸詩人。 3、身份獨特的詩人寇準。 第四節 西昆體的盛衰 1、《西昆酬唱集》的成書及藝術特征。 2、西昆體的盛行與衰微。 第二章 柳永與北宋前期詞風的演變 第一節 對五代詞風的因革 1、閑雅的晏殊詞。 2、因循而求變的歐陽修詞。 第二節 開拓詞境的嘗試 1、獨辟蹊徑的范仲淹詞。 2、貼近生活的張先詞。 3、有詩味的王安石詞。 第四節 柳永詞的新變 1、慢詞的發展與詞調的豐富。 2、市民情調、俚俗語言、鋪敘與白描。 3、羈旅情思與獨特抒情。 第三章 歐陽修及其影響下的詩文創作 第一節 歐陽修散文、辭賦和四六文 1、歐陽修的文學革新主張及影響。 2、歐陽修散文的創作成就。 第二節 歐陽修、梅堯臣、蘇舜欽詩歌的創作特征。 第三節 王安石等人的散文 1、王安石散文的特點。 2、曾鞏散文的特點。 第四節 王安石的詩歌 1、王安石早期詩風的特點。 2、王荊公體及其晚年詩風的特點。 第四章 蘇軾 第一節 蘇軾的人生觀和創作道路 第二節 蘇軾的散文 1、蘇軾古文的藝術特征。 2、蘇軾議論文、辭賦和四六文的特點。 第三節 蘇軾詩歌的特征及文學地位。 第四節 蘇軾的詞 1、蘇軾的詞學觀及其對詞境的開拓。 3、蘇詞的表現手法與風格多樣性。 第五節 蘇軾的意義與影響 第五章 江西詩派與兩宋之際的詩歌 第一節 黃庭堅的詩歌 1、黃庭堅的創作道路與創作特點。 3、山谷體的內涵及其晚年詩歌特點。 第二節 陳師道的詩歌 第三節 江西詩派的形成與演變 1、黃庭堅的詩論、“一祖三宗”典范及江西詩派的形成。 3、江西詩派的演變、呂本中的“活法”說、江西派詩人南宋初的創作。 第四節 陳與義和曾幾詩歌的創作特征。 第六章 周邦彥和北宋中后期詞壇 第一節 黃庭堅和晁補之詞的特點。 第二節 晏幾道與秦觀詞的創作特征。 第三節 賀鑄與周邦彥詞的創作特征。 第七章 南渡前后詞風的演變 第一節 李清照與朱敦儒詞的創作特征。 第二節 張元干、李綱、岳飛等詞人的創作特征。 第八章 陸游等中興四大詩人 第一節 陸游的創作道路和詩歌淵源。 第二節 陸游詩歌的特點與成就。 第三節 陸游對南宋后期詩壇、對后代詩人的影響。 第四節 楊萬里“誠齋體”的藝術特征和范成大使金詩、田園詩。 第九章 姜夔、吳文英及宋末詞壇 第一節 姜夔 1、姜夔的個性與其詞風的關系。 2、姜夔戀情詞、詠物詞、自度曲及詞的小序。 3、姜夔之羽翼詞人史達祖和高觀國。 第二節 吳文英的人生、創作與詞的特點。 第三節 宋末其他詞人 1、周密、王沂孫、周密、蔣捷及其創作特征。 2、劉克莊等辛派詞人的創作特征。 第十一章 南宋的散文和四六文 第一節 南宋政論文和筆記小品 1、胡銓、陳亮等人的政論文。 2、陸游、范成大等人的筆記小品。 第二節 南宋理學家的文論、散文和南宋的四六文 第十二章 南宋后期和遼宋的詩歌 第一節 永嘉四靈和江湖詩派 1、永嘉四靈的詩風及其影響。 2、江湖詩派的形成及其創作特點。 3、劉克莊、戴復古代表作及其創作特征。 第二節 宋末詩歌 1、宋末英雄與遺民兩個不同詩人群體的創作特征。 2、文天祥集杜詩的特點。 3、謝翱、汪元量等詩人的創作。 第三節 遼代詩歌 1、契丹族的民族個性、代表詩人與詩歌風格。 2、契丹族長詩《酔義歌》的文學成就。 第四節 元好問與金代詩歌 1、金詩發展的三個階段。 2、元好問的文學成就。 第六編 元代文學(1234-1368) 緒論 第一節 元代社會與元代文學特征的形成。 第二節 元代說話的盛行與戲劇創作興盛 1、 元代戲劇的兩種類型。 2、 元代戲劇的南北兩個戲劇圈。 第三節 元代的抒情文學 第四節 元代文學的特殊審美情趣 第一章 元代話本小說與說唱文學 第一節 說話藝術的概念、四家與話本 第二節 小說話本的體制、題材分類 第三節 講史話本及其代表作 第四節 說經話本及《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第五節 諸宮調及其代表作 第六節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 第二章 關漢卿 第一節 關漢卿的生平作品、雜劇內容及代表作 第二節 關漢卿雜劇的劇場藝術、語言藝術 第三章 王實甫的《西廂記》 第一節《西廂記》的作者與故事演變脈絡。 第二節《西廂記》的戲劇沖突及思想表現。 第三節《西廂記》的人物性格、語言藝術。 第四章 白樸、馬致遠 第一節 白樸和《梧桐雨》的新創性。 第二節《墻頭馬上》的內容與風格。 第三節 馬致遠與《漢宮秋》的內容與時代特征。 第四節 馬致遠的神仙道化劇及《陳摶高臥》。 第五章 北方戲劇圈的雜劇創作 第一節 大都作家群的創作 1、紀君祥的《趙氏孤兒》。 2、楊顯之的《瀟湘雨》。 第二節 河北作家群的創作 1、李文蔚的《燕青博魚》。 2、尚忠賢的《柳毅傳書》。 3、鄭廷玉的《看錢奴》。 第三節 山東作家群:康進之《李逵負荊》與高文秀《雙獻功》。 第四節 山西作家群:石君寶《秋胡戲妻》、《曲江池》與李潛夫《灰闌記》。 第六章 南方戲劇圈的雜劇創作 第一節 雜劇南移的原因。 第二節 鄭光祖的《倩女離魂》、《?梅香》。 第三節 喬吉《兩世姻緣》與宮天挺《范張雞黍》《七里灘》。 第四節 秦簡夫《東堂老》。 第七章 南戲的興起與《琵琶記》 第一節 南戲的形成與發展成因 第二節 高明《琵琶記》的悲劇意蘊、戲劇沖突及藝術成就。 第八章 元代散曲 第一節 散曲的興起及其體制風格 第二節 元代前期散曲創作 1、關漢卿及其代表作。 2、王和卿、白樸, 3、馬致遠、盧摯、姚燧。 第三節 元代后期散曲創作 1、張可久、喬吉、睢景臣。 2、張養浩、劉時中。 3、貫云石、徐再思。 第九章 元代詩文 第一節 劉因和前期詩文作家。 第二節 虞集和中期“元詩四大家”。 第三節 元代后期詩歌 1、王冕、楊維楨的“鐵崖體”。 2、薩都剌。 第七編 明代文學(1368-1644) 第一章《三國志演義》 第一節 歷史演義概說 第二節 從歷史到文學——《三國志演義》的成書 第三節 《三國志演義》的歷史小說藝術 第二章 《水滸傳》 第一節 《水滸傳》的成書、作者與版本 第二節 《水滸傳》的思想和藝術 第三章 明代前期詩文:吳中四杰、 臺閣體與茶陵詩派 第四章 明代中期的文學復古:前、后七子的文學復古和唐宋派 第五章 明代的雜劇 第一節 明初宮廷派的創作 第二節 明中葉后雜劇的轉型和四聲猿 第六章 明代的傳奇 第一節 傳奇與明初四大聲腔 第二節 吳江派、臨川派與沈湯之爭 第七章 湯顯祖 第一節 湯顯祖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節 《牡丹亭》的思想、藝術和文化意義 第八章 《西游記》與神怪(魔)小說 第一節 神怪(魔)小說概說 第二節 《西游記》的主要思想與孫悟空形象 第三節 《西游記》的浪漫主義藝術 第九章 《金瓶梅》與世情小說 第一節 世情小說與《金瓶梅》的作者版本 第二節 《金瓶梅》的思想和悲劇意義 第十章 三言、二拍與明代的短篇小說 第一節 三言、二拍與明代短篇小說概說 第二節 三言、二拍的思想和藝術 第十一章 晚明詩文 第一節 李贄與公安派、竟陵派 第二節 小品文及明末復社、幾社 第八編 清代文學(1644-1911) 第一章 清初詩文與詞 第一節 三大家與吳偉業 第二節 詞初的詞派和納蘭性德 第二章 清初的戲劇 第一節 《桃花扇》 第三節 《長生殿》 第三章 清初白話小說 第一節 小說續書 第二節 才子佳人小說 第四章 《聊齋志異》 第一節 《聊齋志異》的思想 第二節 《聊齋志異》的藝術及其影響 第五章 《儒林外史》 第一節 《儒林外史》的思想 第二節 《儒林外史》的藝術 第六章 《紅樓夢》 第一節 《紅樓夢》的作者和版本 第二節 《紅樓夢》的主要思想 第四節 《紅樓夢》的藝術價值 第七章 清中葉以后的詩文 第一節 德潛、翁方綱與“乾隆三大家” 第二節 桐城派 第三節 清代的駢文 第五節 常州派 第八章 清中葉的小說戲曲與講唱文學 第一節 《鏡花緣》 第二節 《再生緣》 第三節 花部與雅部 第四節 彈詞、鼓詞與子弟書 第九章 近代文學 第一節 俠義公案小說 第二節 小說界革命與譴責小說 第三節 梁啟超與新文體散文 第四節 近代后期的詞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