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大連工業大學
2018 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初試考試大綱- 科目代碼:712 科目名稱: 文學理論與寫作 考試時間:3 小時 考試方式:筆試 總 分:150 分 一、課程性質與設置目的要求 文學理論是漢語言文學專業開設的專業核心課程。本門課程的開設與講授意 圖使學生掌握有關文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懂得文學基本規律,正確認識和 把握古今中外的文學現象,樹立科學的藝術觀和審美觀;初步培養和提高運用文 學理論進行閱讀、分析和評價古今中外文學文本的能力,為學生日后學習、研究 中外文學史和從事文學批評建立比較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理論素質。 本課程的內容主要包括文學理論的性質與形態,文學作為活動的四大要素、 文學活動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文學創造與其他精神生產的區別,文學創造的主 客體問題、文學的創造過程、文學創造的什么價值追求,文學作品的類型和體裁, 文學作品的文本層次問題,文學形象的理想形態——典型、意境以及意象,敘事 性作品及抒情性作品的構成特點、文學風格問題、文學消費與接受的性質、文學 接受的發生與具體過程等等。 本課程所設置的內容為考試范疇。要求學習者在掌握課程所學知識的基礎 上,理論聯系實際,扎實掌握文學理論的理論問題,并能運用所學理論考量和分 析具體的文學藝術作品,從而實現理論把握現實的學習目的。 二、課程內容和考核目標 第一章 文學理論的性質與形態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掌握文學理論的學科歸屬及其性質,了解文學理論的基本形態。 (二)課程內容 文學理論的學科歸屬及其性質,文學理論的基本形態。 (三)考核要求與考核知識點 1.理解:文學理論的基本形態。 2.掌握:文學理論的學科歸屬及其性質。 第二章 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與中國當代文學理論建設(不列入考試范圍) 第三章 文學活動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了解人類活動的性質,生活活動的美學意義以及文學活動的地位;掌握文學 活動的構成,掌握文學活動的發生發展。 (二)課程內容 人類活動的性質,生活活動的美學意義以及文學活動的地位;文學活動的構 成(世界、作者、作品讀者)及其具體含義;文學活動的發生發展。 (三)考核要求與考核知識點 1.理解:人類活動的性質,生活活動的美學意義以及文學活動的地位。 2.掌握:文學活動四要素,掌握文學活動構成的具體含義。 3.掌握:文學活動的發生:巫術發生說、宗教發生說、游戲發生說、勞動說 等等并能給予相應的評價。 第四章 文學活動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掌握文學的多重含義,掌握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 (二)課程內容 1.文學的文化含義、文學的審美含義、文學的通行含義,文學與非文學的區 別 2.文學作為一般意識形態的表現、文學作為審美意識形態的含義,文學作為 審美意識形態屬性的表現 3.文學的話語蘊藉屬性,文學話語,話語蘊藉的典范形態。 (三)考核要求與考核知識點 1.掌握:文學的多重含義。 2.掌握:文學話語的蘊藉屬性及其典范形態。 3.熟記: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的表現。 第五章 社會主義時期的文學活動(不列入考試范圍) 第六章 文學創造作為特殊的精神生產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了解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的區別,理解并掌握文學創造與其他精神生產之間 的區別,掌握文學創造的客體以及文學創造的主體;掌握文學創造的主客體之間 的雙向關系。 (二)課程內容 1.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的區別 2.文學創造與其他精神生產之間的區別 3.文學創造的客體以及文學創造的主體 4.文學創造的主客體之間的雙向關系。 (三)考核要求與考核知識點 1.了解: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的區別。 2.理解:并掌握文學創造與其他精神生產之間的區別。 3.掌握:文學創造的客體以及文學創造的主體。 4.掌握:文學創造的主客體之間的雙向關系、掌握主體客體化以及客體主體 化的理論內涵。 第七章 文學創造過程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了解文學創造過程,掌握文學創造的發生階段,掌握文學創造過程的構思階 段,掌握文學創造過程的物化階段。 (二)課程內容 1.文學創造的發生階段——材料儲備的主體特征、藝術發現、創作動機; 2.文學創造過程的構思階段——藝術構思及其心理機制、構思方式;文學 3.創造過程的物化階段——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詞語提煉到技巧運用、 即興與推敲。 (三)考核要求與考核知識點 1.理解:并掌握文學創造的具體過程。 2.掌握:文學創造發生階段的具體特征。 3.掌握:文學創造構思階段的具體方式及其心理機制。 4.掌握:文學創造物化階段的具體過程。 第八章 文學創造的價值追求 (一)學習的目的與要求 了解“真、善、美”及其統一是文學創造的審美價值追求;領會藝術真實 的主要特征;了解藝術概括的含義與方法;了解文學的倫理與情感;領會形式 創造應遵循的規律。 (二)課程內容 1.文學的真實:(1)文學中的求真,(2)藝術真實的主要特征,(3) 真實的發掘與表現 2.文學的倫理與情感:(1)倫理與情感是文學的核心要素,(2)情感與 “詩意的裁判”,(3)人文關懷與歷史理性 3.美的創造:(1)審美理想的燭照,(2)文學形式的升華,(3)文學形 式之美 (三)考核要求與考核知識點 1.識記:藝術真實及其主要特征;藝術真實區別于生活真實及科學真實的 原理;藝術概括及其具體規定;“詩意的裁判”的出處及其內涵;人文關懷的 定義。 2.理解:“真、善、美”及其統一是文學創造的審美價值追求;藝術概括 的價值意義;文學中情感的價值和意義;人文關懷與歷史理性的關系。 3.掌握:“內容形式化”與“形式內容化”的審美創造內涵;正確認識“有 意味的形式”。 第九章 文學作品的類型和體裁 (一)學習的目的與要求 了解文學作品的類型和體裁;了解文學類型的發展演變;領會不同類型和 體裁作品的文體區異 (二)課程內容 1.文學作品的類型:(1)現實型文學,(2)理想型文學,(3)象征型 文學,(4)文學類型的發展演變 2.文學作品的基本體裁:(1)詩,(2)小說,(3)劇本,(4)散文與 報告文學 (三)考核要求與考核知識點 1.識記:現實型文學及其特征;理想型文學及其特征;象征型文學及其特 征;詩及其特征;小說及其特征;劇本及其特征;散文及其特征;報告文學及 其特征。 2.理解:象征型文學與現實型、理想型文學的區別;現代主義文學的類型 特征。 3.掌握:運用文學類型理論分析當代文學作品;從詩歌基本特征看其抒情 表現的藝術特長;比較散文與報告文學的真實性;比較小說與劇本在反映生活 方面的異同。 第十章 文學作品的文本層次和文學形象的理想形態 (一)學習的目的與要求 了解文學作品的文本層次和文學形象的理想形態;領會文學言語、文學形 象、文學典型、文學意境及審美意象的內涵及其特征 (二)課程內容 1.文學作品的文本層次:(1)文學作品的文本層次問題,(2)文學作品 的文本層次 2.文學典型:(1)典型論的發展,(2)文學典型的美學特征,(3)典 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3.意境:(1)意境概念的形成及界定,(2)文學意境的特征,(3)意 境的分類 4.文學意象:(1)觀念意象及其高級形態審美意象,(2)審美意象的基 本特征,(3)審美意象的分類 (三)考核要求與考核知識點 1.識記:典型及其特征;文學意境及其特征;文學意象及其特征。 2.理解:文學言語與普通言語的不同;典型環境與典型人物的關系;文學 形象的合情合理性。 3.掌握:文學作品的三個層面;意境創造的情景交融方式;文學意蘊的三 個層面。 第十一章 敘事性作品 (一)學習的目的與要求 了解敘事的含義與特征;領會敘述內容、敘述話語與敘述動作的相關理論 (二)課程內容 1.敘事界定:(1)敘事理論與敘事學,(2)敘事的含義與特征,(3) 敘事與審美意識形態本質,(4)敘事的構成: 2.敘述內容:(1)故事,(2)結構,(3)行動 3.敘述話語:(1)文本時間與故事時間,(2)視角 4.敘述動作:(1)敘述者與作者,(2)敘述者與聲音,(3)敘述者與 接受者 (三)考核要求與考核知識點 1.識記:敘事的含義與特征;視角的定義;行動元與角色的內涵 2.理解:表層結構與深層結構;情節與事件的關系;聚焦的變換對于閱讀的 意義。 3.掌握:敘事作品的行動序列;敘事節奏與時間的關系;敘事作品中敘述者 聲音的特點。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一)學習的目的與要求 了解文學抒情與敘事的區別;領會抒情作品的構成及抒情話語的表現功能 (二)課程內容 1.抒情界定:(1)抒情與抒情性作品,(2)抒情與現實,(3)抒情中 的自我與社會,(4)抒情與宣泄 2.抒情性作品的構成:(1)抒情內容與抒情話語,(2)抒情性作品的結 構, 3.抒情方式:(1)抒情話語的修辭方式,(2)抒情角色 (三)考核要求與考核知識點 1.識記:抒情及抒情性作品;抒情話語;情景交融。 2.理解:為什么“一切景語皆情語”。 3.掌握:文學抒情與敘事的主要區別;抒情話語主要通過哪些方式來突出語 言的表現功能。 第十三章 文學風格 (一)學習的目的與要求 了解文學風格的內涵;領會文學風格與文化的關系 (二)課程內容 1.風格的諸種觀念和思路:(1)獨特的言語形式,(2)創作個性的自然 流露,(3)主體與對象相契合的特色,(4)讀者辨認出的格調 2.風格的定義和內涵:(1)創作個性是內在根據,(2)主體與對象的和 諧統一是基本條件,(3)言語組織和文體特色是外部特征 3.文學風格的類型與價值:(1)風格類型的劃分,(2)文學風格的審美 價值 4.文學風格與文化:(1)文學風格與時代文化,(2)文學風格與民族文 化,(3)文學風格與地域文化,(4)文學風格與流派文化 (三)考核要求與考核知識點 1.識記:文學風格;創作個性;日常個性;文學的時代風格;文學的流派風 格 2.理解:風格的基本內涵;文學風格、創作個性及日常個性三者的關系;風 格的審美價值。 3.掌握:正確理解“文如其人”和“風格即人”;結合作品深入理解文學的 地域風格。 第十四章 文學消費與接受的性質 (一)學習的目的與要求 了解文學消費與一般消費的內涵;領會文學消費的文化屬性 (二)課程內容 1.文學消費與一般消費:(1)文學生產、傳播與消費,(2)文學消費的 二重性,(3)文學消費與文學的意識形態性,(4)文學消費與文學接受 2.文學接受的文化屬性:(1)文學接受作為審美活動,(2)文學接受作 為認識活動,(3)文學接受作為文化價值闡釋活動,(4)文學接受作為審美 交流活動 (三)考核要求與考核知識點 1.識記:文學消費;文學傳播;文學接受;文學欣賞;高雅文學;大眾文學; 文學接受的價值詮釋屬性;文學接受的審美交流屬性。 2.理解:文學消費與文學生產的辯證關系;文學消費既是一般商品消費,又 是特殊的精神產品消費;文學創作與金錢的關系;文學接受是一種價值闡釋活動。 3.掌握:文學消費與文學接受的區別和聯系;文學消費和文學接受的意識形 態性質。 第十五章 文學接受過程 (一)學習的目的與要求 了解文學接受的發生、發展及高潮過程;領會文學接受發生、發展及高潮過 程中涉及到的一系列心理內容 (二)課程內容 1.文學接受的發生:(1)期待視野,(2)接受動機,(3)接受心境, (4)從隱含的讀者到讀者閱讀 2.文學接受的發展:(1)填空、對話與興味,(2)還原與異變,(3) 理解與誤解,(4)期待遇挫與藝術魅力 3.文學接受的高潮:(1)共鳴,(2)凈化,(3)領悟,(4)余味 (三)考核要求與考核知識點 1.識記:期待視野及其形成原因;接受心境的內涵;隱含的讀者的內涵;正 誤與反誤的內涵;共鳴的內涵;凈化的內涵;領悟的內涵;余味的內涵;意蘊期 待的內涵;審美動機的內涵;第二文本的內涵。 2.理解:文學接受的主要動機;接受心境與接受效果的關系;隱含的讀者是 怎樣形成的;文學接受為什么需要填空、對話和興味。 3.掌握:文學接受中產生異變的原因;正確看待文學接受中的誤解;期待視 野的三個層次;凈化的作用;共鳴產生的原因;領悟的基本特征;文學接受心境 的三種情況;期待遇挫與藝術魅力的關系。 第十六章 文學批評 (一)學習的目的與要求 了解文學批評的價值取向;領會文學批評的幾種基本模式及主要操作原則 (二)課程內容 1.文學批評的價值取向:(1)文學批評的界定,(2)馬克思主義的文學 批評及其標準, 2.文學批評的模式:(1)傳統批評模式,(2)現代批評模式 3.文學批評的實踐:(1)了解對象,(2)選點切入,(3)確定要旨,(4) 布局安排,(5)力求創新 (三)考核要求與考核知識點 1.識記:文學批評的內涵;作品的藝術性;社會歷史批評;審美批評;心理 學批評;文化批評。 2.理解:文學批評的意識形態性質;文學批評的思想標準和藝術標準的關系。 3.掌握:馬克思主義批評的總原則和方法論;文學批評和文化批評的不同。 三、有關說明和實施要求 (一)本大綱-的使用說明 本大綱-在每個單元都提出了具體的考核要求,并列舉具體知識點?!袄斫狻?br/>部分所提示的內容,要求學習者不僅熟知概念,還要理解理論原理,并能夠聯系 實際分析問題?!罢莆铡辈糠忠竽軌蚶美碚撛矸治鼍唧w問題,強調靈活運 用理論的能力。 (二)本大綱-的實施要求 本大綱-是本課程考試命題的依據。本課程考試命題的內容范圍、能力層次 和考試重點軍一本大綱-規定的考核目標為依據。命題時,識記性試題占 40%,禮 節性試題占 30%,掌握性試題占 30%。試題的難易程度分為易、較易、較難、 難四種。 (三)學習教材和主要參考書目 1.必讀書 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年版 2.參考書 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 北京:三聯書店,1984 年版 楊鑄.《文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年版 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上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四)試題類型 選擇題,填空題,名詞解釋,簡述題,材料題,寫作題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