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云南大學
1 836-亞非語言文學綜合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大綱 一、考查目標 全日制攻讀亞非語言文學碩士學位入學考試科目“綜合考試”的 考查內容包括語言學、文學、東南亞文化三門亞非語言文學專業的基 礎課程,要求考生系統掌握相關學科的基本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方 法,并能運用相關理論和方法分析、解決實際問題。 二、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一)試卷成績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 150 分,考試時間為 180 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內容結構 各部分內容所占分值為: 語言學 約 60 分 文學 約 30 分 東南亞文化 約 60 分 (四)試卷題型結構 語言學部分題型 判斷題或填空題 (共 20 小題,每小題 1 分) 約 20 分 名詞解釋 (共 3 小題,每小題 3—4 分) 約 10 分 分析題或簡答題 (共 2 小題,每小題 5 分) 約 10 分 論述題 (共 2 小題,每小題 10 分) 約 20 分 文學部分題型 判斷題或填空題(共 10 小題,每小題 1 分) 約 10 分 簡答題 (共 2 小題,每小題 5 分) 約 10 分 論述題 (共 1 小題,每題 10 分) 約 10 分 東南亞文化部分題型 判斷題或填空題(共 15 小題,每小題 1 分) 約 15 分 選擇題(共 10 小題,每小題 1 分) 約 10 分 簡答題 (共 4-5 小題,每小題 5-4 分) 約 20 分 論述題 (共 1 小題,每題 15 分) 約 15 分 三、考查范圍 語言學部分 語言學部分考察范圍包括普通語言學語音、語義、語法、語言的 2 接觸與發展;漢語音韻學的基本概念、中古音系及音韻學的研究方法。 普通語言學 導 言 一 語言學的對象和學科性質 二 語言學在科學體系中的地位 三 語言學的應用價值 第一章 語言的功能 第一節 語言的社會功能 第二節 語言的思維功能 第二章 語言是符號系統 第一節 語言符號的性質和特點 第二節 語言符號的系統性 第三節 語言符號系統是人類特有的 第三章 語音和音系 第一節 語音和音系的區別與聯系 第二節 從聲學看語音 第三節 從發音生理看語音 第四節 音位與音系 第五節 音位的聚合 第六節 語音單位的組合 第四章 語 法 第一節 語法和語法單位 第二節 組合規則 第三節 聚合規則 第四節 變換 第五節 語言的結構類型和普遍特征 第五章 語義和語用 第一節 詞匯和詞義 第二節 詞義的各種關系場 第三節 句義 第四節 語用 第六章 文字和書面語 第一節 文字和語言 第二節 文字的基本性質與文字的產生 第三節 共時文字系統的特點及分類 第四節 文字的發展與傳播 第五節 書面語 第七章 語言演變與語言分化 3 第一節 語言演變的原因和特點 第二節 語言的分化 第八章 語言的接觸 第一節 社會接觸與語言接觸 第二節 不成系統的詞匯借用 第三節 語言聯盟與系統感染 第四節 語言的替換和底層 第五節 通用書面語、民族/國家共同語進入方言或 第六節 語言接觸的特殊形式——混合語 第九章 語言系統的演變 第一節 語音的演變 第二節 語法的演變 第三節 詞匯和詞義的演變 漢語音韻學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音韻學的學習 第二節 語音學知識復習 第三節 漢語音韻研究簡史 第二章音韻學的術語 第一節 反切 第二節 聲母 第三節 韻母 第四節 聲調 第五節 等韻圖 第三章 中古音系(上) 第一節 《廣韻》的性質和體例 第二節 《廣韻》的調系及演變 第三節 《廣韻》聲系 第四節 《廣韻》聲母的演變 第四章 中古音系(下) 第一節 《廣韻》韻系 第二節 《廣韻》韻母的演變 第三節 中古知識的運用 第五章 上古音系 第一節 上古韻系 第二節 上古聲系 第三節 上古聲調 4 第四節 上古知識運用 文學部分 第一編 導論 第一章 文學理論的性質和形態 第一節 文學理論的性質 第二節 文學理論的形態 第二章 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與中國當代文學理論建設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基石 第二節 中國當代的文學理論建設 第二編 文學活動 第三章 文學作為活動 第一節 活動與文學活動 第二節 文學活動的構成 第三節 文學活動的發生與發展 第四章 文學活動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 第一節 文學的含義 第二節 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 第三節 文學的話語蘊藉屬性 第五章 社會主義時期的文學活動 第一節 社會主義時期文學活動的基本屬性 第二節 社會主義時期文學活動的價值取向 第三節 科學發展觀與社會主義文藝的發展和繁榮 第三編 文學創造 第六章 文學創造作為特殊的精神生產 第一節 文學創造作為特殊的生產 第二節 文學創造的客體與主體 第三節 文學創造的主客體關系 第七章 文學創造過程 第一節 文學創造的發生階段 第二節 文學創造的構思階段 第三節 文學創造的物化階段 第八章 文學創造的價值追求 第一節 文學的真實 第二節 文學的倫理與情感 第三節 美的創造 第四編 文學作品 第九章 文學作品的類型和體裁 第一節 文學作品的類型 5 第二節 文學作品的基本體裁 第十章 文學作品的文本層次和文學形象的理想形態 第一節 文學作品的文本層次 第二節 文學典型 第三節 意境 第四節 文學意象第十一章 敘事性作品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第十三章 文學風格 第五編 文學消費與接受 第十四章 文學消費與接受的性質 第十五章 文學接受過程 第十六章 文學批評 東南亞文化部分 導論:關于東南亞歷史和文化發展的幾個問題 第一篇 東南亞的原始文化和古代早期文化 第一章 東南亞的原始社會和原始文化 第一節 東南亞的原始社會 第二節 東南亞原始文化的創造者 第三節 東南亞原始文化的發展:內容和特點 第二章 東南亞古代早期文化(公元前后-10 世紀) 第一節 東南亞古代早期國家概況 第二節 影響東南亞古代早期文化的主要因素 第三節 東南亞古代早期文化 第二篇 豐富多彩的東南亞古代文化(11 世紀-19 世紀初) 第三章 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越南古代文化 第一節 越南封建王朝興替和政治經濟發展 第二節 意識形態:三教并存和儒家主導地位的逐步增強 第三節 漢字和喃字:越南古代文化的承重框架 第四節 越南古代文學 第五節 越南古代學術 第六節 越南古代藝術 第四章 小乘佛教文化圈和緬泰柬老文化 第一節 小乘佛教文化圈的形成及其基本特點 第二節 緬甸古代文化 第三節 泰國古代文化 第四節 柬埔寨古代文化 第五節 老撾古代文化 6 第五章 轉向伊斯蘭文化:古代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文萊和 菲律賓南部 第一節 11 到 19 世紀初東南亞海島地區簡史 第二節 東南亞海島地區的伊斯蘭化過程及其特點 第三節 東南亞海島地區古代文化和伊斯蘭文化 第六章 16 世紀到 19 世紀初天主教影響下的菲律賓文化 第一節 天主教在菲律賓的傳播及其原因 第二節 天主教影響下的教育、文學和藝術 第三篇 近代東南亞文化(19 世紀中葉-20 世紀 40 年代) 第七章 近代東南亞文化的形成及其特點 第一節 近代東南亞文化的形成 第二節 近代東南亞文化的特點 第八章 近代越南文化 第一節 拼音文字的采用及其對近代越南文化的影響 第二節 近代越南政治思想的發展 第三節 近代越南文學 第四節 教育、學術和宗教 第九章 近代泰國文化 第一節 近代思想的發展:泰體西用 第二節 宗教:小乘佛教的發展和基督教的影響 第三節 文化教育的改革和近代文化的發展 第四節 學術的進步:歷史學與人類學 第五節 近代泰國文學 第十章 近代緬甸文化 第一節 近代緬甸知識分子與民族主義的興起和發展 第二節 宗教:小乘佛教盛衰和外來宗教的傳播 第三節 文學藝術:從傳統走向近代 第四節 教育:寺院教育的衰落和近代教育的發展 第十一章 近代新加坡文化 第一節 近代新加坡文化的基礎:華人為主的多元民族社會的 形成和發展 第二節 華人傳統文化的移植和發展 第三節 近代中國文化的影響 第四節 中國通俗文化的影響:傳統小說和戲劇 第五節 近代西方文化在新加坡 第十二章 近代馬來西亞文化 第一節 具有濃厚傳統中華文化色彩的早期華人文化 第二節 巴巴文化和新客文化:馬來西亞華人文化的發展 7 第三節 馬來伊斯蘭文化和馬來民族主義的興起 第四節 近代馬來文學的發展 第五節 英華書院:馬來西亞文化發展史上一個有意義的插曲 第十三章 近代菲律賓文化 第一節 菲律賓近代文化產生的基礎 第二節 宣傳運動:民族主義思想的發展和近代文化高潮的出 現 第三節 菲律賓革命和第一共和國時期的文化 第四節 美國文化的滲入和菲律賓民族主義文化的發展 第十四章 近代印度尼西亞文化 第一節爪哇傳統文化的保存與發展 第二節 宗教:伊斯蘭教的發展與基督教的傳播 第三節 近代教育的興起和發展 第四節 政治思想: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 第五節 近代印度尼西亞文學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