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考研秘籍考研網!    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考博真題下載    考研真題下載    全站文章索引
文章搜索   高級搜索   

 您現在的位置: 考研秘籍考研網 >> 文章中心 >> 專業課 >> 正文  2020年云南大學637中國語言文學基礎考研大綱

新聞資訊
普通文章 上海市50家單位網上接受咨詢和報名
普通文章 北京大學生“就業之家”研究生專場招聘場面火爆
普通文章 廈大女研究生被殺案終審判決 兇手被判死刑
普通文章 廣東八校網上試點考研報名將開始
普通文章 2004年碩士北京招生單位報名點一覽
普通文章 洛陽高新區21名碩士研究生被聘為中層領導
普通文章 浙江省碩士研究生報名從下周一開始
普通文章 2004年上海考區網上報名時間安排表
普通文章 廣東:研究生入學考試2003年起重大調整
普通文章 2004年全國研招上海考區報名點一覽表
調劑信息
普通文章 寧夏大學04年碩士研究生調劑信息
普通文章 大連鐵道學院04年碩士接收調劑生源基本原則
普通文章 吉林大學建設工程學院04年研究生調劑信息
普通文章 溫州師范學院(溫州大學籌)05研究生調劑信息
普通文章 佳木斯大學04年考研調劑信息
普通文章 沈陽建筑工程學院04年研究生調劑信息
普通文章 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05年碩士調劑需求
普通文章 第二志愿考研調劑程序答疑
普通文章 上海大學04年研究生招收統考生調劑信息
普通文章 廣西大學04年碩士研究生調劑信息

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云南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基礎》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大綱
一、考查目標
全日制攻讀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下屬的碩士點以及中文系民
俗學碩士點、美學碩士點入學考試中國語言文學基礎科目考試內容包
括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民間文學、文學理論、
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語言學概論等基礎課程的內容,要求考生系統
掌握相關學科的基本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并能運用相關理論
和方法分析、解決實際問題。
二、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一)試卷成績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 150 分,考試時間為 180 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題型結構
選擇題:10 小題,每小題 2 分,共 20 分
名詞解釋題:8 題選做 4 題,共 4 小題,每題 10 分,共 40 分
簡答題:4 題選做 2 題,共 2 題,每題 15 分,共 30 分
分析論述題:4 題選做 2 題,共 2 題,每題 30 分,共 60 分
三、考查范圍
中國古代文學
考查目標:
1、系統掌握中國文學史的基本知識,把握各階段文學的流變,重要作家及
其作品。
2、認真閱讀和準確理解有關中國文學史的基本文獻,特別是其中的代表性
作品,培養嚴謹、踏實的學風,掌握學習中國文學史的基本方法。
3、能夠運用文學史學的基本原理分析、評價中國歷史上的文學現象,欣賞
解析文學作品。
考查范圍:
一、先秦文學
(一)中國文學的起源和原始歌謠、神話傳說
中國文學的起源同生產勞動、宗教藝術等的關系;從口頭文學到書面文學;
原始詩歌;上古神話傳說。
(二)《詩經》
采詩說、獻詩說、刪詩說;三家詩和毛詩。風、雅、頌;祭祀詩、農事詩、燕
饗詩、政治諷刺詩、戰爭詩、愛情婚姻詩;現實精神;賦、比、興;復迭的章法
和四言為主的句式;語言特點;歷史影響。
(三)《楚辭》
楚辭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楚辭》的編輯;《離騷》:解題、思想內容、
香草美人等藝術手法、形式和語言;《九歌》、《九章》、《天問》、《招魂》。
屈原的影響;宋玉等人的辭賦創作。
(四)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
散文的萌芽;戰國歷史散文繁榮的原因;《左傳》:成書、內容、敘事特
點和語言風格;《國語》:成書、思想性和藝術性;《戰國策》:成書、內容、
敘事寫人和語言風格。
諸子散文的繁榮的原因;從語錄體到論辯體;《論語》、《墨子》:成書、作為
語錄體散文的特點;《孟子》:成書、說理的特點和語言藝術、影響?!独献印罚弧肚f
子》:成書、藝術特征、影響?!盾髯印?、《韓非子》:成書、藝術特點。
二、秦漢文學
(一)秦漢散文
《呂氏春秋》;李斯;陸賈、賈誼、晁錯、董仲舒的政論散文;《淮南子》、《鹽
鐵論》、《論衡》、《潛夫論》。
(二)漢賦
漢賦的形成;騷體賦、詩體賦、散體賦;賈誼、枚乘、司馬相如、東方朔、王褒、
揚雄、班固、張衡、趙壹、蔡邕的辭賦。
(三)《史記》和《漢書》
《史記》:寫作目的、體例、人物形象的塑造、敘事藝術、語言風格、對散文、
小說、戲劇的影響?!稘h書》:敘事風格和語言特點。
(四)漢樂府和文人五言詩
樂府與太樂;樂府的興衰、分類、現實精神、敘事特點;五言詩的起源和發展;
蘇李詩;《古詩十九首》。
三、魏晉南北朝文學
(一)建安、正始和兩晉文學
曹操的詩歌和散文的特點和影響;曹丕與七言詩;曹植的詩賦;建安七子和蔡琰;
王粲的詩賦;蔡琰的《悲憤詩》;建安文學的總體特點;阮籍和《詠懷詩》;嵇
康的散文和詩歌;正始文學的總體特點; 陸機的駢文和詩歌;左思的詩賦;玄
言詩和游仙詩; 兩晉文學的特點。
(二)陶淵明
田園詩;散文和辭賦;平淡自然的藝術風格;“金剛怒目”的一面;陶淵明在當
世不受重視及其原因;唐宋以后被重新發現。
(三)南北朝詩歌
山水美的發現;謝靈運的山水詩;鮑照的詩;七言詩的發展歷史;聲律說和永明
體;沈約和謝眺。宮體詩的特點、評價;庾信;南北朝樂府民歌。
(四)魏晉南北朝的小說
小說的概念;小說的起源;《搜神記》等志怪小說;《世說新語》等志人小說。
四、隋唐五代文學
(一)隋和初唐詩歌
南北文學的合流;隋代詩歌;初唐四杰;沈宋詩派;陳子昂;張若虛和劉希夷。
(二)盛唐山水田園詩派和邊塞詩派
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 王維“詩中有畫”的特點;王維詩與禪;儲光羲;常建。
高適、岑參的邊塞詩;王昌齡;王翰、李頎、崔顥、王之煥。
(三)李白和杜甫的詩歌
李白:英雄主義;批判意識;人生之戀;自然之愛;人情之美;強烈的主觀色彩;
豐富的想象;清新俊逸與雄奇浪漫;樂府歌行和絕句。杜甫:憂國憂民;感時傷
事;自然與友情;詩史;律詩和古體詩;沉郁頓挫和蕭散自然。地位和影響。
(四)中、晚唐詩歌
韋應物、劉長卿、顧況、李益等人的詩歌;大歷詩風。韓愈、孟郊、賈島的詩歌;
怪異雄奇之美。劉禹錫和柳宗元;李賀;白居易和新樂府:白居易的詩歌理論及
諷諭詩;白居易的感傷詩和閑適詩;其他新樂府詩人:杜牧;李商隱:愛情、懷
古傷今:多義的詩旨與綺麗的詩風。
(五)唐代散文
古文運動興起的原因;韓、柳的古文理論;唐代古文運動的發展過程;韓愈
的論說文、雜文,陽剛之美。柳宗元的雜文、山水散文,陰柔之美。晚唐小品文
的勃興;李商隱的駢文。
(六)唐代傳奇、變文和詞
傳奇:愛情、寓言和歷史;中國古代小說的成熟。變文:俗講與講經 ;轉
變與變文。詞的產生和發展:燕樂;從民間詞到文人詞。花間詞:溫庭筠、韋莊:
花間詞的風格和影響。南唐詞:馮延已、李煜;南唐詞的特點、地位和影響。
五、宋遼金文學
(一)北宋詞
晏殊、歐陽修;范仲淹;柳永;秦觀和賀鑄;周邦彥。
(二)南宋詞
李清照和“易安體”;張元干、張孝祥、陳亮、陸游、劉過詞的愛國主題和
豪放詞風;辛棄疾詞的思想內容、風格和影響。姜夔、吳文英、史達祖、王沂孫、
周密、張炎詞的黍離之悲和詠物與雅化。
(三)宋詩
西昆體;梅堯臣、蘇舜欽、歐陽修、王安石;江西詩派的理論、影響和評價;黃
庭堅、陳師道、陳與義; 楊萬里的“誠齋體”;范成大對山水田園詩的貢獻;
陸游的愛國詩和生活詩; 永嘉四靈;江湖派;文天祥
(四)蘇軾
蘇軾詩歌對社會的關注和人生的思考;樂觀曠達的精神;剛柔相濟的風格。蘇軾
的史論、政論、山水、雜記古文;行云流水的風格。蘇軾的四六文。蘇軾對詞境
的開拓;以詩為詞;詞風的多樣化。蘇軾的意義;蘇門文學家。
(五)宋代散文
宋代古文運動的興起及成就;歐陽修、王安石、曾鞏的古文:宋代的四六文
(六)遼金文學
遼代文學;金代詩詞和元好問:《西廂記諸宮調》。
六、元代文學
(一)雜劇概說
戲曲的起源:北方戲劇圈和南方戲劇圈:雜劇的體裁特點;元雜劇興盛的原因
(二)關漢卿
《竇娥冤》的故事來源、戲劇沖突、人物刻畫、本色的語言;關漢卿的其它雜?。?br/>《單刀會》和《西蜀夢》;《救風塵》和《望江亭》。
(三)王實甫和其它雜劇作家
《西廂記》的故事來源、主題演變、人物刻畫、結構、主題、典雅的語言、禁毀
與模仿;白樸的《墻頭馬上》、《梧桐雨》;馬致遠的《漢宮秋》;鄭光祖的《倩
女離魂》。
(四)元代散曲
散曲的產生、特點和體制;散曲的代表作家:關漢卿、馬致遠、張養浩、雎景臣、
劉時中、張可久、喬吉。
(五)南戲
南戲的源流、發展與形成;南戲與雜劇體制上的區別;高明與《琵琶記》;四大
南戲。
(六)元代詩文和小說
元代詩文:劉因、虞集、楊維楨、薩都剌、王冕;元代小說:話本的產生和分類。
七、明代文學
(一)《三國演義》
成書過程和版本;擁劉反曹;諸葛亮、劉備、曹操、關羽等代表的尚智、崇仁、
惡奸、尚義精神;“七實三虛”;宏大的結構;戰爭描寫;語言藝術;歷史影響。
(二)《水滸傳》
成書過程和版本; “忠義”、“亂自上作”、 “替天行道”;“同而不同”;
連環式和板塊式的結構;語言藝術;歷史影響:禁毀與續書。
(三)《西游記》
取經故事的演變;與心學的關系; 極幻極真;物性、神性和人性的統一;游戲
筆法。
(四)其它白話小說和文言小說
馮夢龍和三言;凌蒙初和二拍;《金瓶梅》;《封神演義》;《剪燈新話》。
(五)明代戲曲
傳奇的來源和體制;湯顯祖《牡丹亭》的人物性格沖突、浪漫主義;《紫釵記》、
《南柯記》和《邯鄲記》。昆腔和吳江派;《寶劍記》、《浣沙記》、《鳴鳳記》。
明初宮廷作家的雜??;明代中后期的雜劇轉型;徐渭的雜劇。
(六)明代詩文和散曲
明前期詩文;前后七子和復古運動;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晚明小品文、明
末文社;王磐、馮惟敏等人的散曲;《山歌》與《掛枝兒》
八、清代文學
(一)蒲松齡和《聊齋志異》
蒲松齡的生平和創作;歌頌愛情、提示科舉制度的弊端、宣揚因果報應;借花妖
狐魅以寫人情、情節曲折離奇、多種小說模式;語言藝術。影響:文言小說的復
興、《閱微草堂筆記》等。
(二)吳敬梓和《儒林外史》
吳敬梓的生平和創作;對科舉制度和病態文人的全面揭露和諷刺、對理想的朦朧
追求;諷刺藝術;“雖云長篇,頗同短制”的結構;語言藝術。
(三)曹雪芹和《紅樓夢》
曹雪芹的生平和創作;《紅樓夢》的版本;對愛情的歌頌、對封建制度的批判、
對人情世故的描寫、對理想世界的追求;人物性格的豐富性和深刻性;網狀結構;
敘事角度的變化;語言藝術?!都t樓夢》的續書;“紅學”。
(四)清代戲曲
李玉和《清忠譜》、李漁的戲曲理論和創作;洪升和《長生殿》;孔尚任和《桃
花扇》。
(五)清代詩文詞
顧炎武等遺民詩人;錢謙益和虞山詩派;吳偉業的《圓圓曲》;王士禎和“神韻
說”;沈德潛和“格調說”;袁枚和“性靈說”;翁方綱和“肌理說”。詞的中
興、陳維松和“陽羨派”、朱彝尊和“浙西詞派”、納蘭性德、張惠言和“常州
詞派”。黃宗羲、顧炎武、袁枚、桐城派;清代駢文
九、近代文學
(一)近代詩文詞
龔自珍的散文和詩詞;黃遵憲和“詩界革命”;梁啟超和“新散文”;“南社”;
曾國藩與“桐城派”。
(二)近代小說和戲曲
俠義公案小說和世態人情小說; “小說界革命”;四大譴責小說;近代
戲曲。
中國現當代文學
考查目標:
1.牢固掌握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基本知識、基本概念,深入理解中國現當代
文學史運作的基本特點、基本規律;
2.熟悉重點作家作品和重要文學現象,熟悉學科概況;
3.能運用文學理論和研究方法鑒賞、分析和評論作家作品。
考查范圍:
一、中國現當代文學概述
(一)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基本輪廓和總體特征
(二)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范圍及分期
(三)學習現當代文學要重視的幾個問題
二、“五四”文學革命的發生與初期新文學創作
(一)“五四”文學革命的背景和意義
“五四”運動中的文學革命;晚清文學的繁榮;外國文藝思潮的涌入;《新
青年》與文學革命的正式提出;新舊文學陣營的較量。
(二)新文學初期的創作實踐
《嘗試集》;《新潮》與新青年兩大小說作家群;初期白話劇本;現代散文
的發生與發展。
三、魯迅
(一)現代文學的高峰
魯迅及其研究簡介;文學創作的根本追求;思想及藝術價值。
(二)《吶喊》、《彷徨》綜述
思想主題及藝術風格;對知識分子的審視;對農民命運的注視;對婦女命運
的關注;不朽名作《阿 Q 正傳》。
(三)抒情敘事散文
《野草》的精神世界;《野草》的象征主義藝術;《朝花夕拾》的文化價值。
(四)浩瀚的雜文創作
魯迅與現代雜文;現實斗爭的銳利武器;魯迅雜文的藝術風格。
(五)雜文化的歷史小說
《故事新編》的總體特征;諷刺與幽默及“油滑”。
四、郭沫若
(一)《女神》的誕生
青春型的浪漫詩人;從《星空》到《恢復》;開一代詩風的《女神》;《風
凰涅槃》的時代精神及局限。
(二)歷史劇作及小說創作
獨特的歷史劇理論;三個叛逆的女性;《屈原》的貢獻。
五、四大新文學社團的貢獻與影響
(一)文學研究會的“為人生”的文學主張
文學研究會的成立與主張;冰心的多種文體創作;葉紹鈞的“教育小說”;
朱自清的“美文”;許地山的創作;王統照的“愛與美”。
(二)創造社“為藝術”主張與創作實踐
創造社的浪漫主義及美學主張;郁達夫的“自敘傳”抒情小說;張資平小
說模式。
(三)新月社與新格律詩
新詩的“三美”主張;聞一多的詩;徐志摩的詩。
(四)語絲社散文的貢獻
語絲社與“語絲文體”;周作人對美文的理論倡導與創作實踐。
六、30 年代文學思潮與運動
(一)三種文藝運動及兩條基本線索
“左聯”及無產階級文學思潮;自由主義作家的文藝觀;文學創作潮流及
趨向。
(二)左翼作家群的創作
蔣光慈等人的小說;東北作家群的創作;左翼詩歌;報告文學。
(三)“京派”及其他作家
“京派”的審美追求;廢名與蕭乾的小說;何其芳、李廣田的散文;梁實
秋與豐子愷的散文。
(四)“海派”的文學創作
“海派”的興起;新感覺派;施蟄存的心理分析小說
七、30 年代五大小說家
(一)茅盾:長篇小說成熟的標志
對長篇小說的貢獻;《蝕》三部曲;《林家鋪子》及其他短篇;《子夜》。
(二)巴金:青春詠嘆到深沉的悲劇
青春詠嘆調:前期作品;深沉的悲?。骸逗埂罚婚L篇小說《家》。
(三)老舍:市民社會的抒寫者
老舍創造的市民世界;《月牙兒》;《駱駝祥子》。
(四)沈從文:湘西牧歌的詠嘆
獨特的審美理想;“湘西”世界;《邊城》中的完美人性;沈從文的多樣
性。
(五)李劼人:“大河”風情的彩繪者
大河三部曲;三教九流的人物形象;四川的風俗民情畫;獨特的結構。
八、曹禺、夏衍等人的戲劇創作
(一)曹禺戲劇藝術的貢獻
曹禺的主要劇作;《雷雨》的情節與主題;《雷雨》主要人物分析;曹禺
戲劇藝術的貢獻。
(二)夏衍、田漢、洪深的劇作風格
現實主義劇作《上海屋檐下》;田漢劇作的抒情性;洪深的《五奎橋》。
九、現代詩的發展
(一)初期象征派
象征派的興起;李金發的《微雨》;初期象征派的風格。
(二)戴望舒及現代詩
現代詩的興起及影響;《雨巷》的詩意;戴望舒詩歌的風格。
(三)臧克家、田間的詩歌創作
農民詩人臧克家;田間的街頭詩。
(四)艾青:現代新詩的又一個高峰
艾青的歷史地位;艾青詩的意象;艾青詩歌的藝術貢獻。
十、40 年代文藝思想論爭及文學發展
(一)抗戰文藝運動興起
“文協”成立;理論建設及論爭;民族形式討論。
(二)文學創作潮流與趨向
抗戰前期:全民族亢奮中文學的“統一”;抗戰中期:歷史沉郁中文學的
思索;抗戰后期及解放戰爭時期:喜劇結束一個時代;解放區文學的新面貌。
十一、國統區和淪陷區的文學
(一)國統區和淪陷區的文學概況
異彩紛呈的小說創作;戲劇創作的高峰;政治諷刺詩蓬勃發展;雜文與報
告文學對時代的呼應。
(二)錢鐘書和他的《圍城》
錢鐘書的文學創作;《圍城》的三層意蘊;方鴻漸的“圍城”人生;錢鐘
書的諷刺藝術。
(三)張愛玲的《傳奇》及《流言》
張愛玲的“失落者”心態;《金鎖記》與《傾城之戀》;小說語言與意象;
亂世中的《流言》。
(四)七月派的小說與詩歌
七月詩派;胡風的詩和理論建設;路翎及其小說《財主底兒女們》。
(五)馮至和“九葉詩人”
馮至的十四行集;“九葉詩人”的創作;穆旦的詩。
(六)諷刺文學的興盛
馬凡陀的山歌;《升官圖》。
十二、解放區文學創作
(一)解放區文藝運動
解放區文學的新特色;《講話》及對解放區文學的重要影響。
(二)趙樹理的小說
趙樹理的文學意義;趙樹理塑造的農民形象;趙樹理的小說藝術。
(三)解放區其他小說家
孫犁的《荷花淀》;丁玲的《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風驟雨》。
(四)解放區戲劇和詩歌
歌劇《白毛女》;長詩《王貴與李香香》。
十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文學思潮和文學運動
(一)毛澤東文藝方向在全國貫徹推行
第一次全國文代會召開的經過、內容;第一次全國文代會的成就和不足;
(二)影片《武訓傳》批判
批判《武訓傳》的經過;《武訓傳》批判運動的積極成果和消極影響。
(三)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思潮的高揚
第二次全國文代會召開的背景、議題;第二次全國文代會的成就和不足。
(四)對《紅樓夢》研究的批判
俞平伯的“錯誤觀點”;《紅樓夢》研究批判運動的積極意義和缺陷。
(五)批判胡風集團
胡風的主要理論觀點;胡風文藝思想的“主要錯誤”;批判胡風集團運動的
負面影響。
(六)“雙百”方針的提出和反右派運動
“雙百”方針的主要內容、歷史價值;《重放的鮮花》;反右派運動。
(七)文藝“大躍進”和“兩結合”創作方法
新民歌運動;文藝“大躍進”運動;“兩結合”創作方法。
(八)文藝政策的調整
“新僑會議”;“廣州會議”;“大連會議”;周揚等人的調整。
(九)“左”傾文學思潮的升級和《紀要》
“寫十三年”;毛澤東對文藝問題的兩個批示;《紀要》和“文藝黑線專政
論”。
(十)激進派在“文革”期間的文藝思想及其實踐
文化激進派文藝思想的主要論點;“革命樣板戲”。
(十一)“四五”天安門詩歌運動
“四五”天安門詩歌運動的經過、特點、意義。
(十二)“文革”文學的存在方式和特征
“文革”文學的存在方式;“文革”文學的特征。
十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小說
(一)革命歷史題材小說
《紅旗譜》;《青春之歌》;《紅巖》。
(二)社會變革題材小說
《三里灣》;《山鄉巨變》;《創業史》;“山藥蛋派”;“荷花淀派”。
(三)“樣板小說”
《歐陽海之歌》;《金光大道》。
十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詩歌
(一)政治抒情詩
賀敬之的詩;郭小川的詩。
(二)敘事詩
敘事詩的思想內容;敘事詩的藝術特點。
(三)青年詩人的探索
邵燕祥、李瑛等人的詩歌創作;聞捷、公劉等人的詩歌創作。
十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散文
(一)頌世散文
楊朔的散文;劉白羽的散文;秦牧的散文。
(二)諷喻雜文
《燕山夜話》;《三家村札記》。
(三)民間私語
《傅雷家書》;《從文家書——從文兆和書信選》。
(四)報告文學
魏巍的報告文學;徐遲的報告文學。
十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戲劇
(一)老舍的劇作
《龍須溝》;《茶館》。
(二)“第四種劇本”
《布谷鳥又叫了》、《同甘共苦》;《洞簫橫吹》、《還鄉記》等劇作。
(三)歷史劇
《關漢卿》;《蔡文姬》;《膽劍篇》等劇作。
(四)“社會主義教育劇”
《年青的一代》;《千萬不要忘記》;《霓虹燈下的哨兵》。
十八、“文革”結束后的文學事件、運動和思潮
(一)思想解放潮流
第四次全國文代會的積極成果;“二為”方向;“藝術民主”、“創作自由”。
(二)現代主義思潮
朦朧詩;“三個崛起”;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
(三)1985 年
“方法論年”;《論“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論文學的主體性》。
(四)文學本體論問題
人本主義的文學本體論;形式主義的文學本體論。
(五)“重寫文學史”
“重寫文學史”提出的經過、目的;“重寫文學史”的成果和影響。
十九、“文革”結束后的小說
(一)傷痕小說
傷痕小說的思想藝術特點;傷痕小說的不足。
(二)反思小說
反思小說的思想內容;反思小說的藝術特色。
(三)改革小說
改革小說的思想內容;改革小說的藝術特色;改革小說的不足。
(四)知青小說
知青小說的主題;知青小說的藝術特點。
(五)尋根小說
尋根小說的思想內容;尋根小說的藝術特點;尋根小說的文學史意義。
(六)先鋒小說
現代派小說;先鋒小說。
(七)新寫實小說
新寫實小說的思想內容;新寫實小說的藝術特點。
二十、“文革”結束后的詩歌
(一)七月詩派
七月詩人;七月詩派詩作的特點。
(二)“九葉詩派”
《九葉集》;“九葉詩人”的詩學觀念;“九葉詩人”的創作特點。
(三)朦朧詩
《今天》;朦朧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征。
(四)“第三代”
“他們”;“非非主義”;“第三代”的詩學觀念、抒情策略、美學原則。
(五)艾青等人的詩
艾青等人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
二十一、“文革”結束后的散文
(一)巴金等人的散文
《隨想錄》的主題;《隨想錄》的藝術特點;其他作家的散文。
(二)報告文學
《哥德巴赫猜想》;其他報告文學作品。
二十二、“文革”結束后的戲劇
(一)探索戲劇
《屋外有熱流》;《車站》;《一個死者對生者的訪問》;探索戲劇的思想
內容和藝術特色。
(二)風俗倫理劇
《家庭大事》;《小井胡同》。
(三)歷史反思劇
《天下第一樓》;《狗兒爺涅槃》;《桑樹坪紀事》。
二十三、1990 年以來的文學事件、現象和思潮
(一)批判夏中義和“左”傾思潮回流
《歷史無可避諱》;“左”傾思潮回流。
(二)人文精神大討論
人文精神大討論的背景;人文精神大討論的經過、成果和意義。
(三)文學的邊緣化和凡俗化
文學的邊緣化和凡俗化。
(四)網絡文學的興盛
網絡文學崛起的原因、經過;網絡文學的代表性作家作品;網絡文學的文學
史意義;網絡文學的不足。
二十四、1990 年以來的小說
(一)長篇小說的繁盛
長篇小說的繁盛;莫言的文學道路和中國文學的變革;賈平凹等人的小說創
作。
(二)女性小說
女性小說的特點;王安憶等人的小說創作。
二十五、1990 年以來的詩歌
(一)先鋒詩歌
先鋒詩歌的特點;“個人化寫作”;先鋒詩人的分化。
(二)“70 后”詩歌
“70 后”詩人的崛起;“70 后”詩人詩作的特點。
二十六、1990 年以來的散文
(一)學者散文
余秋雨散文的思想內容;余秋雨散文的藝術特點。
(二)其他作家的散文
二十七、1990 年以來的戲劇
(一)先鋒戲劇
“小劇場話劇”;《思凡》;《閑人三部曲》;林兆華等人的探索。
(二)其他劇作家的話劇
外國文學
考查目標:
1、系統掌握外國文學(包括歐美文學與亞非文學)歷史發展的基本態勢與
演變全貌,熟悉和了解各國各階段重要思潮、流派、作家、作品。
2、理解外國文學歷史上出現的重要文學現象的社會、歷史、文化根源,并
能對其文學價值、地位、影響等加以分析和評判。
3、能運用相關理論知識,鑒賞和分析外國文學經典名著,把握其思想內涵
與藝術價值。
考查范圍:
一、歐美文學
(一)古希臘羅馬文學
1、概述
文化歷史背景;發展的基本情況;各階段的創作特色及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2、古希臘神話
古希臘神話的基本內容、特色及其深遠影響。
3、荷馬史詩
創作的基本情況;情節內容與重要人物形象;思想內涵與藝術特色;歷史地
位與影響。
4、古希臘戲劇
發展的基本情況;三大悲劇家埃斯庫洛斯、索福克勒斯與歐里庇得斯及“喜
劇之父”阿里斯多芬的創作情況、代表作品、思想與藝術特色、歷史地位與影響。
(二)中世紀文學
1、概述
文化歷史背景;基本特點;基本類型及其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2、但丁
生平與創作的基本情況;《神曲》的作品內容、思想內涵、藝術特色、歷史
地位與影響。
(三)文藝復興時期文學
1、概述
文化歷史背景;文藝復興的內容與意義;人文主義文學的發展情況與基本特
征;各國代表作家與作品。
2、薄伽丘
生平與創作的基本情況;《十日談》的作品內容、思想內涵、藝術特色、歷
史地位與影響。
3、塞萬提斯
生平與創作的基本情況;《堂吉訶德》的作品內容、思想內涵、藝術特色、
歷史地位與影響。
4、莎士比亞
生平與創作的基本情況;《哈姆萊特》的作品內容、思想內涵、藝術特色、
歷史地位與影響。
(四)17 世紀文學
1、概述
文化歷史背景;古典主義、巴洛克文學與清教文學;各國代表作家與作品。
2、莫里哀
生平與創作的基本情況;《偽君子》的作品內容、思想內涵、藝術特色、歷
史地位與影響。
(五)18 世紀文學
1、概述
文化歷史背景;啟蒙文學的基本特點;各國代表作家與作品。
2、盧梭
生平與創作的基本情況;《新愛洛依絲》的作品內容、思想內涵、藝術特色、
歷史地位與影響。
3、歌德
生平與創作的基本情況;《浮士德》的作品內容、思想內涵、藝術特色、歷
史地位與影響。
(六)19 世紀文學
1、浪漫主義文學
文化歷史背景;浪漫主義文學的形成和基本特點;各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特色
及代表作家與作品;華茲華斯與《抒情歌謠集》;拜倫與《唐璜》;雨果與《巴黎
圣母院》、《悲慘世界》;惠特曼與《草葉集》;麥爾維爾與《白鯨》。
2、現實主義文學
文化歷史背景;現實主義文學的形成和基本特點;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特色
及代表作家與作品;斯丹達爾與《紅與黑》;巴爾扎克與《人間喜劇》;福樓拜與
《包法利夫人》;狄更斯與《雙城記》;勃朗特姐妹與《簡愛》、《呼嘯山莊》;哈
代與《德伯家的苔絲》;海涅與《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普希金與《葉夫蓋尼·奧
涅金》;果戈理與《死魂靈》;屠格涅夫與《父與子》;陀思妥耶夫斯基與《罪與
罰》;列夫·托爾斯泰與《安娜·卡列尼娜》;契訶夫及其短篇小說;馬克·吐溫
與《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易卜生與《玩偶之家》。
3、自然主義、唯美主義與前期象征主義
文化歷史背景;自然主義、唯美主義與前期象征主義的理論主張、發展狀況
及代表作家與作品;左拉與《萌芽》;莫泊桑及其短篇小說;波德萊爾與《惡之
花》。
(七)20 世紀文學
1、現實主義文學
文化歷史背景;發展過程與基本特點;各國代表作家作品;勞倫斯與《虹》;
羅曼·羅蘭與《約翰·克里斯多夫》;托馬斯·曼與《布登勃洛克一家》;布萊希
特及其戲劇理論與創作;菲茨杰拉德與《了不起的蓋茨比》;海明威與《老人與
海》。
2、俄蘇文學
文化歷史背景;發展過程與基本特點;各階段代表作家作品;高爾基及其自
傳體三部曲;肖洛霍夫與《靜靜的頓河》
3、現代主義文學
文化歷史背景;形成發展狀況、基本特征與代表作家作品;后期象征主義;
表現主義;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意識流小說;存在主義;艾略特與《荒原》;
卡夫卡與《變形記》;奧尼爾與《毛猿》;普魯斯特與《追憶似水年華》;喬伊斯
與《尤利西斯》;??思{與《喧嘩與騷動》;薩特與《禁閉》
4、后現代主義文學
文化歷史背景;形成發展狀況、基本特征與代表作家作品;荒誕派戲??;新
小說;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魔幻現實主義;貝克特與《等待戈多》;海勒與
《第二十二條軍規》;馬爾克斯與《百年孤獨》
二、亞非文學
(一)古代亞非文學
1、概述
古代亞非文學的基本特征;歷史發展的基本情況與代表作家作品
2、《圣經》
舊約文學與新約文學;圣經文學的基本特征
3、印度兩大史詩
《摩訶婆羅多》的作品內容、思想內涵、藝術特色、歷史地位與影響;《羅
摩衍那》的作品內容、思想內涵、藝術特色、歷史地位與影響。
(二)中古亞非文學
1、概述
中古亞非文學的基本特征;歷史發展的基本情況與代表作家作品
2、迦梨陀娑
生平與創作的基本情況;《沙恭達羅》的作品內容、思想內涵、藝術特色、
歷史地位與影響。
3、紫式部
生平與創作的基本情況;《源氏物語》的作品內容、思想內涵、藝術特色、
歷史地位與影響。
4、波斯文學與薩迪
波斯文學的基本情況;薩迪的詩文創作及其藝術成就
5、《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的作品內容、思想內涵、藝術特色、歷史地位與影響。
(三)近現代亞非文學
1、概述
近現代亞非文學的基本特征;歷史發展的基本情況與代表作家作品
2、夏目漱石
生平與創作的基本情況;《我是貓》的作品內容、思想內涵、藝術特色、歷
史地位與影響。
3、川端康成
生平與創作的基本情況;《雪國》的作品內容、思想內涵、藝術特色、歷史
地位與影響。
4、泰戈爾
生平與創作的基本情況;《吉檀迦利》的作品內容、思想內涵、藝術特色、
歷史地位與影響。
5、紀伯倫
生平與創作的基本情況;《先知》的作品內容、思想內涵、藝術特色、歷史
地位與影響。
6、馬哈福茲
生平與創作的基本情況;《三部曲》的作品內容、思想內涵、藝術特色、歷
史地位與影響。
7、索因卡
生平與創作的基本情況;《解釋者》的作品內容、思想內涵、藝術特色、歷
史地位與影響。
民間文學
考查目標:
1、掌握民間文學學科的基本定義和概念及代表性作品。
2、了解民間文學學科概念的獨特性,其理論對民間口頭敘事狀
態的概括意義。
3、了解與民俗學有關的一些定義和概念。
考查范圍:
一、什么是民間文學
(一)界定
民間文學;民間口頭敘事;文本;Folklore;
(二)民間文學的基本特征
敘事;民間敘事;文本形態;集體性;口頭性;變異性;傳承性;展
演性;口頭程式;民間文化傳承人;
二、神話
(一)神話定義
(二)神話的特征
神圣性;神圣敘事;神話思維;自然宗教;活形態神話;神話意象;
母題;神話原型;神話分類;宇宙起源神話;人類起源神話;族群起
源神話;災難神話;自然神話;文化發明神話;戰爭神話;《山海經》;
(三)神話學史
神話隱喻說;神話“歷史化”;太陽神話;萬物有靈觀;神話符號;
神話功能;神話與集體無意識;互滲律;集體表象;神話存在的樣式;
三、民間傳說
(一)傳說界定
傳說;傳說核;
(二)傳說分類
人物傳說;史實傳說;地方風物傳說;習俗傳說;箭垛式人物;中國
四大傳說;
(三)傳說與節日文化
四、民間故事
(一)民間故事界定
故事;故事類型;《五卷書》;
(二)民間故事分類
幻想故事;動植物故事;灰姑娘型故事;天鵝處女型故事;童話;世
俗故事;巧女故事;機智人物故事;寓言;笑話;
(三)民間故事學術史
歷史地理學派;AT 分類法;丁乃通;
(四)故事的心理補償功能
五、史詩
(一)史詩界定
史詩;詩性敘事;韻文表達;互文性;創世史詩;英雄史詩;遷徙史
詩;
(二)典型作品
《吉爾伽美什》;《伊利亞特》;《奧德賽》;《摩柯婆羅多》;《羅摩衍那》;
《格薩爾》;《江格爾》;《瑪納斯》;《創世紀》;《梅葛》;《查姆》;《巴
塔麻嘎捧尚羅》;《司崗里》;《牡帕密帕》;《遮帕麻遮咪麻》;《哈尼阿
陪聰坡坡》;
(三)史詩傳承和演述
鐘肯藝人及類型;江格爾奇;瑪納斯奇;居素普·瑪瑪依;神授說;
(四)史詩研究
民族志詩學;史詩復誦部件;史詩口頭程式理論;
六、民間敘事詩
(一)民間敘事詩界定
民間敘事詩;
(二)敘事詩分類
(三)典型作品
《阿詩瑪》;《娥并與桑洛》;《嘎達梅林》
七、歌謠、諺語及謎語
(一)界定
歌謠;諺語;謎語;
(二)歌謠分類
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情歌;
(三)歌謠場景
歌會與歌圩;演述場域;
八、民間說唱及民間戲曲
(一)界定
民間說唱;民間戲曲;
(二)分類
寶卷;評書;相聲;相聲“包袱”;花燈;花鼓;
九、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
(一)民間口頭傳統
民間口頭傳統;文化持有者;《詩經》;《楚辭》;
(二)書面寫作
書面寫作;作家;
十、語境
(一)界定
語境;情景語境;文化語境;社會語境;深描;表演;理查德·鮑曼;
(二)語境的構成
民族文化生態;民間文學田野考察;
十一、中外民間文學史略及研究方法
(一)希臘神話
(二)歌謠學運動
(三)《歌謠周刊》
(四)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
文學理論
考查目標:
要求考生全面系統地掌握中西文學理論的基礎知識,對一些重要
的基本概念要準確理解并能運用這些概念來解釋、分析文學現象。
考查范圍:
一、 文學基本原理
(一)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與中國當代文學理論建設
1、文學反映論
2、文學審美意識形態論
(二)文學活動
1、文學作為活動
(1)活動與文學活動(人類活動的性質;生活活動的美學意義;文學活
動的地位)
(2)文學活動的構成(世界;作者;作品;讀者)
(3)文學活動的發生與發展(文學活動的發生;文學活動的發展)
2、文學活動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
(1)文學的含義(文學的文化含義;文學的審美含義;文學的通行含義;
文學與非文學)
(2)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文學作為一般意識形態;文學作為審美
意識形態;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的表現)
(3)文學的話語蘊藉屬性(文學與話語;文學與話語蘊藉;話語蘊藉的
典范形態)
(三)文學創造
1、文學創造作為特殊的精神生產
(1)文學創造作為特殊的生產(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文學創造與其他
精神生產的區別)
(2)文學創造的客體與主體(文學創造的主體;文學創造的客體)
(3)文學創造的主客體關系(文學創造中主客體關系的特點;文學創造
過程中主客體的雙向運動)
2、 文學創造過程
(1)文學創造的發生階段(材料儲備的主體性特征;藝術發現;創作動
機)
(2)文學創造的構思階段(藝術構思及其心理機制;構思方式)
(3)文學創造的物化階段(“行之于心”到“形之于手”;語詞提煉與技
巧運用;即興與推敲)
3、 文學創造的價值追求
(1)文學的真實(文學中的求真;藝術真實的主要特征;真實的發掘與
表現)
(2)文學的倫理與情感(倫理與情感是文學的核心要素;情感與“詩意
的裁判”;人文關懷與歷史理性)
(3)美的創造(審美理想的燭照;文學形式的升華;文學形式之美)
(四)文學作品
1、文學作品的類型和體裁
(1)文學作品的類型(現實型文學;理想型文學;象征型文學;文學類
型的發展演變)
(2)文學作品的基本體裁(詩;小說;劇本;散文與報告文學)
2、文學作品的文本層次和文學形象的理想形態
(1)文學作品的文本層次(文學作品的文本層次問題;文學作品的文本
層次)
(2)文學典型(典型論的發展;文學典型的美學特征;典型環境中的典
型人物)
(3)意境(意境概念的形成及界定;文學意境的特征;意境的分類)
(4)文學意象(觀念意象及其高級形態審美意象;審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審美意象的分類)
3、敘事性作品
(1)敘事界定(敘事理論與敘事學;敘事的含義與特征;敘事與審美意
識形態本質;敘事的構成)
(2)敘述內容(故事;結構;行動)
(3)敘述話語(文本時間與故事時間;視角)
(4)敘述動作(敘述者與作者;敘述者與聲音;敘述者與接受者)
4、抒情性作品
(1)抒情界定(抒情與抒情性作品;抒情與現實;抒情中的自我與社會;
抒情與宣泄)
(2)抒情性作品的構成(抒情內容與抒情話語;抒情性作品的結構)
(3)抒情方式(抒情話語的修辭方式;抒情角色)
5、文學風格
(1)風格的諸種觀念和思路(獨特的言語形式;創作個性的自然流露;
主體對象相契合的特色;讀者辨認出的格調)
(2)風格的定義和內涵(創作個性是內在根據;主體和對象的和諧統一
是基本條件;言語組織和文本特色是外部特征)
(3)文學風格的類型和價值(風格類型的劃分;文學風格的審美價值)
(4)文學風格與文化(文學風格與時代文化;文學風格與民族文化;文
學風格與地獄文化;文學風格與流派文化)
(五)文學消費與接受
1、文學消費與接受的性質
(1)文學消費與一般消費(文學產生、傳播與消費;文學消費的二重性;
文學消費與文學的意識形態性;文學消費與文學接受)
(2)文學接受的文化屬性(文學接受作為審美活動;文學接受作為認識
活動;文學接受作為文化價值闡釋活動;文學接受作為審美交流活動)
2、 文學接受過程
(1)文學接受的發生(期待視野;接受動機;接受心境;從隱含的讀者
到讀者閱讀)
(2)文學接受的發展(填空、對話與興味;還原與異變;理解與誤解;
期待遇挫與藝術魅力)
(3)文學接受的高潮(共鳴;凈化;領悟;余味)
3、文學批評
(1)文學批評的價值取向(文學批評的界定)
(2)文學批評的模式(傳統批評模式;現代批評模式)
(3)文學批評的實踐(了解對象;選點切入;確定要旨;布局安排;力
求創見)
二、西方文論
(一) 古希臘時代文藝美學
1、 戈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莫克利特關于美與藝術的論述。
2、 柏拉圖的文藝思想(文藝與現實世界的關系:美的理念的問題,藝
術是摹本的摹,影子的影子;文藝的社會功用;文學藝術與靈感)
3、 亞里斯多德的文藝美學思想(亞里斯多德關于摹仿的論述;文學藝
術的心理基礎和社會功用)
(二) 羅馬時代的文藝美學
1、 賀拉斯關于文藝的論述
2、 朗吉弩斯的文藝思想
3、 普洛丁關于文藝與美的論述
(三) 中世紀時代的文藝美學
1、 圣奧古斯丁和托馬斯?阿奎那的文藝思想
2、 但丁的文藝思想
(四) 文藝復興時代的文藝美學
1、 文藝復興對古典藝術的批判與繼承
2、 文藝復興時代意大利重要藝術家對自然與摹仿的思考
3、 文藝復興時代關于美的具有代表性的論述
(五) 各國文學思潮
1、 法國新古典主義:布瓦羅的著作及主要思想
2、 英國經驗主義:(1)培根關于美與藝術的論述(2)休謨的文
藝美學思想
3、 法國啟蒙運動:伏爾泰、盧梭、狄德羅的文藝美學思想。
4、 德國啟蒙運動:(1)鮑姆嘉通的美學觀點(2)溫克爾曼的主
要著作及文藝思想(3)萊辛的美學思想
5、 德國古典美學:(1)康德的美學思想:康德的哲學體系;審美
判斷;祟高的分析;天才和藝術(2)歌德的生平、創作及主要美學
思想(3)席勒的美學思想(4)黑格爾的美學思想
(六) 近現代文藝美學思想
1、 費肖爾、立普斯、谷魯斯的文藝美學論述
2、 韋勒克的文藝理論思想
3、 弗萊的文藝理論思想
4、 布魯姆的文藝美學思想
5、 羅蘭?巴特的文藝理論思想
6、 德里達的文藝美學思想
三、中國文論
(一) 先秦時代
1、“文”的原初涵義
2、《尚書》、《詩經》、《論語》、《荀子》中與文藝相關的論述
3、老子、莊子的美學思想
4、楚文化與楚辭的藝術特點
(二)兩漢時代:漢代的"詩教"思想,《毛詩序》的詩學思想。
(三)魏晉南北朝時代
1、曹丕《典論.論文》中的文學觀念。
2、陸機《文賦》的主要觀點
3、《文心雕龍》的主要內容
4、鐘嶸《詩品》的主要內容
(四)隋唐時代
1、李諤的文藝思想
2、陳子昂的詩歌主張
3、白居易的文藝觀念
4、韓愈、枊宗元的文藝思想
5、司空圖《詩品》的詩學主張
(五)宋代
1、梅堯臣的詩學思想。
2、歐陽修的文學主張。
3、王安石的文學思想。
4、蘇軾、黃庭堅文學主張
5、嚴羽《滄浪詩話》詩學思想。
(六)元明時期
1、元散曲的審美風格。
2、前后七子的文學主張。
3、李贄的文學思想。
4、公安派的文學理論。
(七)清朝
1、王夫之的文學思想。
2、葉燮的文藝思想。
3、王士禛的詩學思想。
4、桐城派的文學主張。
5、章學誠的文學思想。
6、龔自珍的文學主張。
(八)近代
1、黃遵憲的詩學主張。
2、梁啟超的文學思想。
3、王國維的文學思想。
4、朱光潛、宗白華的美學思想。
古代漢語
考查目標:
1、掌握古代漢語基本知識;
2、了解現代漢語與古代漢語之間的繼承、發展關系;
3、具有一定的古籍閱讀能力。
考查范圍:
一、漢字的結構和發展
(一)“六書”與漢字的形體構造
(二)形聲字的結構形式與漢字的部首
(三)漢字的形體演變與異體字、繁簡字
(四)古今字、通假字
二、古今詞義的異同、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一)古今詞義的異同
(二)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三、詞類的活用
(一)使動用法
(二)意動用法
(三)名詞用如動詞
(四)名詞用作狀語
四、古代漢語的詞序
(一)賓語前置
(二)其他特殊詞序
五、古代漢語的判斷句
(一)古代漢語判斷句句式
(二)判斷詞的發展
六、古代漢語的被動表示法
(一)意念上的被動
(二)古代漢語被動句式
七、副詞、代詞、介詞、連詞、語氣詞和詞頭詞尾
(一)副詞:程度副詞、范圍副詞、時間副詞、情態副詞、否定副詞、表敬
副詞
(二)代詞: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或”和“莫”、“者”和“所”
(三)介詞:于(於、乎)、以、為
(四)連詞:與、而、則(然則)、雖(雖然)、然(然而)、之
(五)語氣詞:句尾語氣詞、句首和句中語氣詞
(六)詞頭、詞尾
八、音韻學基礎知識
(一)古今語音的異同
(二)上古音簡說
(三)古書的讀音問題
九、古代漢語修辭方式
(一)引用
(二)譬喻
(三)代稱
(四)互文
(五)夸飾
(六)委婉
十、古書的注解、標點和今譯
十一、古漢語常用工具書
現代漢語
考查目標:
1、系統掌握現代漢語的基本理論,熟悉學科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
2、能運用現代漢語的基本理論來分析語言現象。
考查范圍:
一、現代漢語概述
(一)現代漢民族共同語
(二)現代漢語方言
(三)現代漢語的特點
(四)現代漢語的國內、國際地位
(五)新時期語言文字工作的方針、任務
二、語音
(一)現代漢語語音基礎
(二)聲母
(三)韻母
(四)聲調
(五)音節結構
(六)音變
(七)音位
(八)朗讀和語調
(九)語音規范化
三、文字
(一)漢字的性質、作用
(二)漢字的形體構造及形體演變
(三)漢字的整理和簡化
四、詞匯
(一)詞匯和詞的結構
(二)詞義的性質和構成
(三)義項、語素理論
(四)語義場理論
(五)語境理論
(六)詞匯組成
(七)熟語
(八)詞匯發展
五、語法
(一)語法學基礎概念和漢語語法體系
(二)漢語詞類(實詞)
(三)漢語詞類(虛詞)
(四)漢語短語
(五)漢語句法成分
(六)句型和句式
(七)句法失誤
(八)復句
(九)句群
(十)標點
六、修辭
(一)修辭學基本概念和理論
(二)常用修辭格
(三)語體風格
語言學概論
考查目標:
1、系統掌握語言學的基本理論,熟悉學科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
2、了解語言學的歷史、發展、原則和方法。
3、能運用語言學的基本理論來分析語言現象。
考查范圍:
一、語言學的基本問題
(一)語言學及其分類
(二)語言學的研究對象
(三)語言學的研究目的和歷史階段
二、語言的定位及其功能
(一)語言和思維的關系
(二)語言的符號特性
(三)語言的系統特性
(四)語言的功能
三、語音和音系
(一)語音學基礎原理
1.語音學和音系學
2.語音單位
3.國際音標
(二)語音要素及其聲學原理
(三)元音和輔音發音原理
(四)音位和音系基本理論
1.劃分音位的原則
2.音位和音位變體
3.音質音位和非音質音位
4.音位區別特征與音位聚合
(五)音變理論
(六)韻律和層級
四、語法
(一)語法學基本理論
1.語法單位
2.語法層級機構
3.語法運轉規則
(二)語法單位的組合
1.詞法規則
2.句法規則
3.組合層次性
4.組合遞歸性
(三)語法單位的聚合
1.詞類
2.形態
3.語法范疇
(四)變換和句型
(五)語言的結構類型和普遍特征
五、詞匯語義語用
(一)詞匯學基礎
1.詞匯概念
2.詞匯分類、
3.詞義的分類和特性等
(二)詞義的聚合
1.一詞多義
2.同義聚合
3.反義聚合
4.上下位關系
5.語義特征和語義場理論
(三)句義
1.詞義的組合搭配關系
2.語義結構
3.語義范疇
4.真值、蘊涵和預設理論
(四)語用學基礎理論
1.語境理論
2.話題和說明
3.焦點和預設
4.言語行為
六、文字
(一)文字和語言的關系
(二)文字的性質與類型
(三)文字的特點和規律
(四)文字的起源和發展
(五)書面語
七、語言演變與語言分化
(一)語言演變的原因、特點及其規律
(二)語言的分化
1.語言分化的原因
2.社會方言
3.地域方言
4.親屬語言和語言的譜系分類
八、語言的接觸
(一)語言接觸基本概念
(二)借詞
(三)語言聯盟與系統感染
(四)語言的替換和底層
(五)共同語
(六)語言混合
九、語言系統的發展
(一)語音的發展
1.語音演變的表現
2.語音演變的規律
3.語音對應關系和歷史比較法
(二)語法的發展
1.組合規則演變
2.聚合類演變
3.類推
4.結構的重新分析
5.語法化理論
(三)詞匯語義的發展
1.新舊詞產生、消亡與更替
2.詞匯演變與語言系統關系
3.詞義演變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考博咨詢QQ 3455265070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考研咨詢 QQ 3455265070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郵箱: 3455265070@qq.com
    公司名稱:昆山創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考研秘籍網 版權所有 © kaoyanmi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日本免费人成网ww555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