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成都電子科技大學 2016 年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入學試題 考試科目:623 新聞傳播理論 一、名詞解釋(每題 5 分,共 30 分) 1、新聞體制 新聞體制指的是新聞事業的所有制性質、決策機構的構成、新聞事業的結構和國家社 會對新聞事業的制約機制等等。不同的新聞體制是由不同的政治、經濟體制決定的。 2、信息主權 諾頓斯登和席勒在《國家主權和國際傳播》(1979)中提出的概念。即一個國家對本 國的信息傳播系統進行自主管理的權利,這是信息時代國家主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三 個方面的內容:(1)對本國信息資源進行保護、開發和利用的權利;(2)不受外部干涉, 自主確立本國的信息生產、加工、儲存、流通和傳播體制的權利;(3)對本國信息的輸 出和外國信息的輸人進行管理和監控的權利。 3、黨報理論 新聞學主導理論之一,最早起源于蘇聯,后來在各社會主義國家以及部分發展中國家流 行。其核心是:新聞媒介是黨和政府的喉舌即宣傳工具,必須無條件地宣傳黨和政府的 方針、政策、法規、條令。 4、能指 索緒爾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中首次提出的概念,也叫意符,通常表現為聲音或圖像, 能夠引發人們對特定對象食物的概念聯想。 5、軟實力 1990 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首先提出“軟實力”?!败泴嵙Α笔菢嫵蓢揖C 合國力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一般是指一個國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價值的感 召力和國民形象的親和力釋放出來的對世界的無形影響力。軟實力的核心是文化,其中 傳媒業處于“軟實力”的核心地位。 6、認知基模 基模是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在研究兒童成長和認知發展過程之際提出的一個概念。 認知基模指的是人的認知行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結構、認知結構或者認知導引結 構。當我們接觸到一個新信息或新事物、遇到一個新事件或者進人一個新的場所的時候, 我們過去相關的經驗和知識會導引我們迅速地對新的狀況做出認識、推理和判斷,并及 時地做出態度或行為反應。 二、簡答題(每題 9 分,共 45 分) 1、簡述媒體公信力應包含的基本內容 媒體公信力就是公眾對于一家媒體的信任度和忠誠度。媒體公信力的基本內容包括: (1)新聞真實、及時 (2)新聞有吸引力,滿足受眾的需要 (3)說真話,反映公眾的要求、愿望 (4)敢擔當,勇于揭露損害國家、公眾利益的不良行為和不法之徒; (5)有責任心,對受眾服務到位。 2、簡述學者鈴木裕久有關傳播學調查研究類型的分類 在傳播學研究中,調查的應用范圍涵蓋了傳播者分析、內容分析、媒介分析、受眾分 析和效果分析的所有領域。包括: (1)基于調查對象的分類——內容分析、傳播者調查、受傳者調查。 (2)基于調查對象選定方法的分類——全員調查、抽樣調查。 (3)基于數據收集方式的分類——文獻調查、觀察(自然觀察和實驗觀察)、個別面訪 調查、集體調查、留置調查、郵寄調查、電話調查等。 (4)基于實施順序和性質的分類——預備調查、正式調查。 (5)基于調查空間范圍的分類——國際調查、全國調查、地區調查。 (6)基于調查時期的分類——事前調查、事后調查、追蹤調查。 (7)基于調查次數的分類一一單次調查、時系列調查。 (8)基于有無控制條件的分類——實驗室調查(控制實驗)、實地調查。 (9)基于對象數或有無量化操作的分類——事例研究、統計調查。 (10)基于調查或測試工具的分類——自然觀察、實驗、問卷、心理測試。 (11)基于面接深度的分類——指示性面接、詳詢面訪、自由訪談。 (12)基于媒體類型的分類——報紙、雜志、電視、廣播、電影、新媒體調查等。 (13)基于傳播過程的調查——媒體接觸調查、知覺實驗、認知調查、行動調查、信息或 影響的“流程”調查等。 (14)基于內容類型及其要素的調查——廣告調查、節目(或欄目)調查、明星調查等。 3、簡述“詳盡分析可能性”理論的基本內容 該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會以兩種不同方式處理信息,一種是以詳盡的方式,用嚴謹的 思考來處理信息,另一種是以較為簡單粗略的方式來處理信息;前者沿“核心路徑”(central route)處理信息,后者則是沿“邊緣路徑”(peripheral route)”處理信息。詳盡分析發 生的概率與當事人的動機和能力相關,也就是說,當個人與信息涉及的問題關系密切、有 較強烈的認知需求、或較強的責任感,并且具備相應認知能力之際,人們會沿“核心路徑” 對該信息進行詳盡處理,反之則沿“邊緣路徑”進行一般處理。 在同一信息處理的過程 中,上述兩個路徑也許是同時存在的。如果對信息的某些特征、環節、某個細節我們比較 關注,我們會沿“核心路徑”加以處理;對另一些特征、環節或細節沒有興趣或參與動機, 我們則會轉人沿“邊緣路徑”加以處理。一般認為,由“核心路徑”的詳盡信息處理所引 起認知結構或基模的變化更深刻。 4、簡述克拉帕關于大眾傳播效果的“五項一般定理” 1960年,克拉帕在《大眾傳播效果》一書中對《人民的選擇》和《個人影響》以來的 “傳播流”研究進行了系統總結,并提出了關于大眾傳播效果的“五項一般定理”: 第一,大眾傳播通常不是效果產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不過是眾多的中介 因素之一,而且只有在各種中間環節的連鎖關系中并且通過這種關系才能發揮作用。 第二,大眾傳播最明顯的傾向不是引起受眾態度的改變,而是對他們既有態度的 強化,即便是在這種強化過程中,大眾傳播也并不作為唯一的因素單獨起作用。 第三,大眾傳播對人們的態度改變產生效果需要兩個條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再 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進人們態度的改變。 第四,傳播效果的產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約。 第五,傳播效果的產生,還受到媒介本身的條件(信源的性質、內容的組織)以及 輿論環境等因素的影響。 克拉帕的這些觀點極力強調了大眾傳播影響的無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因而被稱為 “有限效果論”。 5、簡述 30 多年來中國新聞改革的 4 次跨越 第一次跨越:高揚新聞規律的旗幟。從 1979 年到 1982 年,高揚新聞規律的旗幟,否定 “階級斗爭工具論”,重新恢復報紙作為“新聞紙”的本來面目。 第二次跨越:引進信息概念。從 1983 年開始,信息概念引入新聞界,導致新聞媒介功能 的重新定位,從而引發新聞媒介的媒介結構、內容構成、新聞報道樣式發生巨大變化。 第三次跨越:重新認定新聞事業性質。新聞事業發展采取“事業性質,企業管理”的發 展思路。1992 年以后的新聞改革,從媒介的內容和功能轉移到媒體經營管理上。 第四次跨越:從單一走向多元。中國媒體改革向深層發展,通過結構調整和結構轉型, 中國傳媒業從原先的單一結構轉向多元結構,從封閉結構走向開放結構。 三、論述題(45 分) 2015 年 2 月,紀錄片《穹頂之下》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在各種新媒體傳播手段的推動 下,24 小時之內點擊破億次。柴靜及其團隊通過一部紀錄片的生產和傳播,撬動中國霧 霾污染這個宏大議題,引發了各方的關注和討論。試用相關的新聞傳播學理論,分析《穹 頂之下》產生較大社會反響的原因,并評析這一現象在當下中國新聞傳播領域可能產生 的影響。 四、應用題(30 分) 四川電視臺某地面頻道擬對其已經播出兩年的一檔民生新聞節目的收視情況進行調查, 并以此為基礎進行節目改版。請設計一個研究方案,針對不同觀眾(識字和基本不識字群體) 設計不同的調研方案,并對調研的問題設計思路,以及擬采用的抽樣方式、分析工具和統計 方法的選擇進行說明。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