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大連理工大學 2018 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研大綱 科目代碼:619 科目名稱:新聞傳播史論 試題分為客觀題型和主觀題型,其中客觀題型(填空題、選擇題、連線題、名詞解釋題等) 占 60%,主觀題型(判斷題、說明題、分析題、論述題等)占 40%。具體復習考研大綱如下: 一、新聞學理論 1、新聞傳播產生與發展 新聞傳播現象的產生、新聞傳播的發展、新聞活動的本質與演 變。 2、新聞傳播的構成 新聞傳播的類型與要素構成、新聞傳播的環節構成、新聞傳播的基 本矛盾構成、新聞傳播模式的構成。 3、新聞傳播內容 新聞的形態、新聞的本質及特性與功能、新聞的定義與分類、確定新 聞傳播內容的規律性標準、確定新聞傳播內容的規范性標準、確定新聞傳播內容的其他標準、 確定新聞傳播內容的基本過程、確定新聞傳播內容的主體機制。 4、新聞傳播的原則與方式 新聞傳播的基本原則、新聞傳播的基本模式與基本方式、新 聞傳播的結果與原因、新聞傳播的普適原則、新聞傳播的特殊原則。 5、新聞傳播媒介 媒介與新聞傳播媒介、新聞傳播媒介的類型與特點、新聞傳播媒介的 功能。 6、新聞傳授主體 作為新聞活動主體的共同主體、新聞傳播主體、新聞收受主體、傳播 主體與收受主體的關系。 7、 新聞收受 新聞收受的動力學考察、新聞收受的對象、新聞收受過程、新聞收受的 結果樣式、新聞選擇標準、影響新聞收受的因素。 8、新聞傳播規律 新聞傳播規律的本質與特征、新聞傳播規律的構成、新聞傳播規律的 作用方式。 9、新聞傳播業 新聞傳播業的產生與發展、新聞傳播業的本質、新聞傳播體制、新聞傳 播業的功能、當代中國新聞傳播業的主要方針與基本任務、當代中國新聞傳播業的政治原則、 新聞傳播業與其他社會系統的關系、當代中國新聞傳播業運作的基本特征。 10、新聞自由 新聞自由的實質與內容、新聞自由的來源于發展、新聞自由的基本特征、 新聞自由的實現。 11、新聞控制 新聞控制的實質與特征、新聞控制的根據與限度、新聞控制的不同方式 及其基本關系、新聞傳播的自律。 12、新聞傳播環境 新聞傳播的內外環境、新聞傳播環境的特征、內外環境對新聞傳播 的影響。 13、新聞事實世界與新聞符號世界 新聞符號世界的創造、新聞符號世界與新聞事實世 界的關系。 14、新聞學學科本身的發展 新聞學的歷史發展過程、新聞學的學科結構與理論新聞學 的基本對象、馬克思主義新聞學在中國的發展。 二、傳播學理論 1、傳播 傳播的定義,傳播的基本類型:內向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與群體意識、 組織傳播、大眾傳播。 2、傳播學 古代傳播研究的萌芽,近代傳播研究的背景:科學的背景、社會形勢的背景、 傳播技術發展的背景,傳播學的確立,現代傳播學產生于美國的原因,傳播學奠基人及他們 對于傳播學的貢獻,播學的理論框架與研究層次,傳播學的主要學派:傳統學派,批判學派, 發展傳播學。 3、傳播者 傳播者的類型與特征、傳播者的任務、傳播者的權利與責任、傳者與信源關 系的三種情況。 4、受眾 受眾的類別與特征、受眾的接收動機、受眾的權利、反饋,受眾研究的主要理 論:個人差異論、社會類別論、社會關系論、文化規范論,受眾的選擇心理與選擇行為,受 眾對信息的選擇性:選擇性注意、選擇性理解、選擇性記憶,受眾對媒介形式的選擇性:需 要程度、難易程度、成本高低。 5、傳播媒介 傳播媒介的概念,大眾傳媒各自的特征:報紙的特點、廣播的特點、電視 的特點、網絡的特點,網絡傳播媒介,麥克魯漢的媒介理論、對麥克魯漢理論的評價。 6、傳播內容分析 信息的概念、符號的定義、符號的類型與特點、編碼與譯碼、語義分 析在傳播中的應用,內容影響受眾的理論:模仿論、含義結構論,強調信息來源的理論,感 性訴求與理智訴求的理論,強調內容的一面理或兩面理的理論。 7、傳播的效果 槍彈論、有限效果理論、適度效果理論、適度效果理論的概念,使用與 滿足模式,議程設置理論,培養理論;新強效力論、沉默的螺旋理論、社會期待理論,影響 傳播效果的因素,信息對傳播效果的影響,傳播對象對傳播效果的影響,傳播環境對傳播效 果的影響。李普曼的擬態環境和環境的雙重性、大眾傳媒對現代人的行為的影響、刻板成見, 8、傳播功能 傳播功能的早期研究,拉斯韋爾的三功能說,賴特對三功能說的補充,拉 扎斯菲爾德的三功能說,施拉姆的傳播功能說;傳播的基本功能與派生功能:傳遞信息,社 會溝通,社會整合,社會教育,消遣;傳播的消極作用與虛擬功能。 9、傳播控制 傳播控制的必然性、傳播控制的思想、傳播的內部控制,布里德潛網說, 對傳播者的控制、對傳播內容的控制、對傳播渠道的選擇,傳播的外部控制:經濟控制、政 治法律控制、道德控制、習俗控制、宗教控制、受眾控制、技術控制。 10、傳播的模式 模式及其功能,傳播模式的產生,傳播模式涉及的理論,傳播模式與結 構主義,傳播模式與“三論”; 線性模式:拉斯韋爾的 5W 模式、香農——韋弗數學模式; 控 制模式:奧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施拉姆大眾傳播模式、德弗勒模式;社會系統模式:賴 利夫婦模式、馬萊茨克模式、互動傳播模式。 11、傳播學研究方法 傳播學研究的程序、實地調查法、控制實驗法、內容分析法、個 案研究法。 12、國際傳播與全球傳播 全球傳播的概念、國際傳播的概念、全球信息化的沖擊和影 響,文化交流、融合、摩擦和沖突的全球化,全球信息產生和流通的失衡情況、信息富有國 和信息貧困國、新世界信息秩序的爭論,信息與國家主權問題、文化帝國主義和媒介帝國主 義。 三、中國新聞傳播發展史 1、中國封建社會與古代報紙 中國早期的新聞傳播情況,朝廷官報的出現與其沿革、性 質及作用,非法民報的出現與其演變、特征及意義, 合法民報的出現與其發展、特征及意 義,對中國古代報紙的評析。 2、列強入侵與在華外報 鴉片戰爭前傳教士的辦報活動,第一批中文近代報刊的出現, 鴉片戰爭后在華外報網的形成,教會報刊的發展 ,外文報刊的發展,外商中文報刊的發展, 對在華外報的歷史評價。 3、資產階級的誕生與國人辦報的發韌 國人辦報的歷史背景,中國早期辦報思想的孕育, 早期國人創辦的一批近代報刊及其命運,王韜與《循環日報》,報刊政論文體的創始與報刊 政論時代的開端。 4、維新運動與國人辦報的第一次高潮康有為的辦報活動與辦報思想 梁啟超前期的辦報 活動與辦報思想, 時務文體與耳目喉舌論, 嚴復、唐才常、譚嗣同的辦報活動與辦報思想, 汪康年的報刊業務改革。 5、改良革命雙重奏與國人辦報的第二次高潮 戊戌政變后改良派的辦報活動情況,資 產階級革命派的報刊活動情況,《中國日報》與革命派早期的報刊活動,《民報》與革命派中 期的辦報活動,“豎三民”、《大江報》與革命派后期的辦報活動,革命派與?;逝傻膱罂?br/>大論戰,梁啟超中期的報刊活動與報刊思想,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報刊思想,中國政治家辦報 傳統的形成。 6、民國成立與中國新聞界由政論向新聞時代演變 由政論向新聞時代演變的原因、標志, 黃遠生對中國新聞事業的貢獻, 邵飄萍對中國新聞事業的貢獻,林白水、徐凌霄的新聞活 動,報紙副刊與文藝小報的發展。 7、文化運動與啟蒙報刊 啟蒙報刊的產生與特點,陳獨秀、李大釗的報刊活動與報刊思 想,《新青年》與《每周評論》,毛澤東與《湘江評論》,周恩來與《天津大學聯合會報》,啟 蒙報刊的業務改革,中國新聞教育的拓荒。 8、革命與中國新聞事業發展的黃金時代 中國無產階級報刊的誕生,瞿秋白的新聞活動 與對中共黨報理論的貢獻,國共合作時期的革命報刊,《政治周報》的出版,熱血日報》的 出版,私營報刊的發展,《申報》、《新聞報》的發展,《世界日報》的創辦,《大公報》的續 刊,中國無線電廣播的出現與中國通訊事業的發展,中國新聞教育的發展。 9、十年內戰與兩極新聞事業的形成,國民黨新聞事業網的形成與改革,“中央社”、 《中央日報》、中央廣播電臺, 共產黨和人民新聞事業的形成與發展,國統區革命的新聞報 刊:《布爾什維克》的出版、左翼新聞活動,根據地的新聞事業:“紅中社”、《紅色中華》 報、《紅星報》,私營企業報的分化與發展: 史量才與《申報》改革、《大公報》的政治態度、 《立報》的辦報特點,抗日救亡時期革命的新聞傳播活動,范長江的西北采訪與延安之行, 鄒韜奮的新聞出版活動與新聞出版思想。 10、抗日戰爭與兩極新聞事業的共處 國統區革命的新聞傳播業,救亡日報》的創辦與 特征,《新華日報》的創辦與在武漢的宣傳,“青記”的成立與在武漢的活動,“國新社” 的成立及其在桂林的新聞活動,《新華日報》在重慶的斗爭,解放區的新聞傳播業,延安的 報刊,《解放日報》的改版與解放區新聞界整風改革, 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的創建與意義,外 國記者在中國的采訪活動。 11、解放戰爭與兩極新聞事業的最后較量 戰爭初期中國共產黨的新聞宣傳, 民主報刊 為爭取民主的斗爭,宣傳“第三條道路”報刊的變化,私營報刊的最后抉擇,反“客里空” 運動,毛澤東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劉少奇對“華北記者團”的談話,中國共產 黨的新聞中心進入城市:新華社、新華廣播電臺、《人民日報》》進入北平。 12、新中國的新聞發展 “大躍進”與“文革”的錯誤影響,改革開放后的進步與問題。 復習資料: 1、《新聞理論教程》,著者:楊保軍,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年 4 月第三版; 2、《傳播學教程》,編者:郭慶光,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年 4 月第二版; 3、《中國新聞傳播史》,主編:方漢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年 7 月第三版。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