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北京交通大學 2018 年招收碩士研究生入學考研大綱 勞動經濟學 (一)勞動經濟學概況 勞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理論的形成與 發展的基本路徑以及歷史沿革。 (二)勞動力市場分析 1.勞動力供給 (1)勞動力與勞動力供給:勞動力與勞動力參與率的概念; 勞動力與勞動力供給曲線的特點。 (2)勞動力供給分析的基本模式:勞動的效用與無差異曲 線分析;預算約束線分析;約束條件下的效用最大分析以及 約束條件變化與最佳時間結構的調整。 (3)家庭勞動力供給分析的基本模式:家庭勞動力供給的 選擇——就業與非就業;家庭勞動力供給的影響因素。 (4)勞動力供給的實證分析:我國勞動力參與率的周期變 動特點與趨勢;經濟周期與兩種勞動參與假說的內容。 2.勞動力需求 (1)勞動力需求的基本概念:勞動力需求的含義和性質; 勞動力的需求彈性分析。 (2)企業短期勞動力需求與長期勞動力需求的決定:分析 勞動力需求的基本假設條件以及邊際生產力遞減規律;企業 生產方法的選擇(等產量、等成本及最佳生產方法決定勞動 力需求);固定技術系數條件下勞動力需求的決定因素。 (3)勞動力需求的調整:生產規模擴大與勞動力需求調整; 生產要素價格變動與勞動力需求調整;短期和長期勞動力需 求曲線比較;行業勞動力需求曲線。 (4)勞動力需求彈性:決定勞動力需求工資彈性的因素分 析以及勞動力需求的交叉工資彈性分析。 (5)非營利企業的勞動力需求:非盈利企業及其行為與勞 動力需求分析;公共部門的勞動力需求;適度增長目標下及 人均收入最大化目標下企業的勞動力需求。 3.勞動力供給與勞動力需求的相互作用 (1)均衡的基本含義:古典均衡;當代經濟學對均衡概念 的擴充。 (2)勞動力市場的均衡分析:單一競爭性勞動力市場的靜 態均衡;勞動力供求變動對均衡的影響;多維競爭性勞動力 市場的均衡分析。 (3)勞動力市場的動態均衡:動態均衡的基本假設;勞動 力市場動態均衡的三種模型;公共部門的勞動力市場均衡。 (4)勞動力市場均衡的意義:勞動力資源的最優分配;同 質的勞動力獲得同樣的工資;充分就業。 (5)勞動力市場的非均衡分析:勞動力市場非均衡產生的 原因;自愿性失業和非自愿性失業;勞動力短缺與過剩; 工資漂浮與平均主義。 (6)人口、資本存量與勞動力供求:人口、資本存量與均 衡工資率;W·劉易斯的經濟增長模型;勞動力供求平衡的 調節。 (三)人力資本分析 1.人力資本投資:人力資本理論的產生;人力資本、人力資 本投資的含義和投資方式;人力資本投資決策模式。 2.個人教育投資決策:學校教育投資的成本與收益;教育 投資決策模型。 3.企業培訓投資決策:企業培訓投資決策的一般模型;企業 培訓的兩種類型(一般培訓與特殊培訓) 4.企業雇用成本與勞動力需求模型的修正:雇用成本分析; 企業勞動力需求模型的修正。 5.人力資本市場均衡:人力資本投資需求曲線、供給曲線 及均衡分析。 (四)不同市場結構下的工資與就業分析 1.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的工資水平與工資結構 (1)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的工資水平的決定:均衡價格理 論的一般原理;工資水平的決定。 (2)工資形式:計時工資與計件工資;附加福利;利潤分 享制度。 (3)工資差別:補償性工資差別;競爭性工資差別;壟斷 性工資差別。 (4)產業與地區工資差別:產業工資差別;地區工資差別; 收入差別的度量。 2.非完全競爭市場結構的工資水平與就業的影響 (1)壟斷市場條件下的工資和就業量的決定:勞動力的需 求曲線和供給曲線;工資和就業量的決定。 (2)工會對工資水平的影響:增加勞動力需求;限制勞動 力供給;集體談判。 (五)就業與宏觀經濟變動 1.就業總量的決定:總供給與總需求;就業總量的決定。 2.失業及其類型:失業與充分就業;失業的類型;需求不 足性失業及緩解對策。 3.失業的度量及影響:失業率和失業持續期;失業的負面 影響。 (六)失業與通貨膨脹 1.通貨膨脹的含義及類型:通貨膨脹的含義及衡量;通貨 膨脹的類型 2.菲利普斯曲線:早期的、附加預期的、理性預期的菲利 普斯曲線;自然失業率。 3.菲利普斯曲線面臨的挑戰:經濟滯脹現象;新經濟的“兩 低一高”現象。 (七)政府對勞動力市場的干預與調節 1.政府行為與勞動力市場:政府支出、政府稅收、最低工 資立法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 2.勞動力市場的制度結構與競爭:勞動力市場的制度結構; 勞動力市場的競爭機制與制度結構。 3.就業與收入的宏觀調控: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收入政 策、人力政策。 (八)勞動關系 1.勞動關系及其調整:勞動關系的內涵;勞動關系的調整 機制。 2.中國勞動關系的現狀及發展趨勢: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 變過程中的勞動關系;中國勞動關系的發展趨勢。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