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1 936 檢測技術綜合考研大綱(2017 版) 一、考試組成 自動控制原理占 90 分; 微機原理及接口技術占 60 分,總分 150 分。 二、自動控制原理部分考研大綱 1.自動控制的一般概念 主要內容:自動控制的任務;基本控制方式:開環、閉環(反饋)控制;自動控 制的性能要求:穩、快、準。 基本要求:反饋控制原理與動態過程的概念;由給定物理系統建原理方塊圖。 2.數學模型 主要內容:傳遞函數及動態結構圖;典型環節的傳遞函數;結構圖的等效變換、 梅遜公式。 基本要求:典型環節的傳遞函數;閉環系統動態結構圖的繪制;結構圖的等效變 換。 3.時域分析法 主要內容:典型響應及性能指標、一、二階系統的分析與計算。系統穩定性的分 析與計算:勞斯、古爾維茨判據。穩態誤差的計算及一般規律。 基本要求:典型響應(以一、二系統的階躍響應為主)及性能指標計算;系統參 數對響應的影響;勞斯、古爾維茨判據的應用;系統穩態誤差、終值定理的使用 條件。 4.根軌跡法 主要內容:根軌跡的概念與根軌跡方程;根軌跡的繪制法則;廣義根軌跡;零、 極點分布與階躍響應性能的關系;主導極點與偶極子。 基本要求:根軌跡法則(法則證明只需一般了解)及根軌跡的繪制;主導極點、 偶極子等的概念;利用根軌跡估算階躍響應的性能指標。 2 5.頻率響應法 主要內容:線性系統的頻率響應;典型環節的頻率響應及開環頻率響應;Nyquist 穩定判據和對數頻率穩定判據;穩定裕度及計算;閉環幅頻與階躍響應的關系, 峰值及頻寬的概念;開環頻率響應與階躍響應的關系,三頻段(低頻段,中頻段 和高頻段)的分析方法。 基本要求:典型環節和開環系統頻率響應曲線(Nyquist 曲線和對數幅頻、相頻曲 線)的繪制;系統穩定性判據(Nyquist 判據和對數判據);等 M、等 N 圓圖,尼柯 爾斯圖僅作一般了解;相穩定裕度和模穩定裕度的計算;明確最小相位和非最小 相位系統的差別,明確截止頻率和帶寬的概念。 6.線性系統的校正方法 主要內容:系統設計問題概述;串聯校正特性及作用:超前、滯后及 PID;校正設 計的頻率法及根軌跡法;反饋校正的作用及計算要點;復合校正原理及其實現。 基本要求:校正裝置的作用及頻率法的應用;以串聯校正為主,反饋校正為輔; 以頻率法為主,根軌跡法為輔;復合校正的應用。 7.線性連續系統的狀態空間分析方法 主要內容:狀態方程的列寫;狀態方程的解(矩陣指數及其性質);系統等價變換; 狀態方程與傳遞函數的關系;系統的可控性、可觀性及其判據;動態方程的標準 形(可控標準型、可觀標準型);可控性、可觀性分解;對偶原理,傳遞函數的最 小實現;狀態反饋及極點配置;狀態觀測器及其設計;有界輸入有界輸出穩定性。 基本要求:上述主要內容中各點均要求,但僅限于單輸入單輸出線性定常連續系 統。 8. 非線性系統理論 主要內容:非線性系統動態過程的一般特征;典型非線性特性及其影響;諧波線 性化及描述函數;用描述函數法研究系統穩定性和自激振蕩;相軌跡的一般特點 及繪制方法;線性系統的相軌跡;非線性系統的相軌跡繪制及分析。 基本要求:明確描述函數法的使用限制條件;典型環節描述函數;用描述函數法 3 分析非線性系統的穩定性和自激振蕩;一、二階非線性系統的相軌跡繪制及運動 分析。 三、微機原理及接口技術部分考研大綱 1.不同進制數及其相互轉換、二進制數的算術及邏輯運算規則、計算機中數據的 表示 主要內容:二進制數、十六進制數、壓縮型 BCD 碼、非壓縮型 BCD 碼及其相互轉 換;二進制數的算術運算及邏輯運算;無符號及有符號整數的表示方法;英文字 符的表示方法(ASCII 碼)。 基本要求:熟練掌握計算機中數據的表示和存儲方法及算術和邏輯運算規則。 2. 微型計算機的組成和基本工作過程 主要內容:微型計算機的基本組成(中央處理器 CPU、存貯器、輸入/輸出設備、 總線結構及接口電路);微型計算機的基本工作過程(時鐘周期、指令周期、指令 助記符與機器碼、指令系統、指令的執行過程(取指、PC 加 1、譯碼執行),CPU 讀/寫的概念和讀/寫的過程)。 基本要求:掌握計算機系統各組成部分的構成和作用、指令(程序)的執行過程 及程序計數器 PC 的作用。 3. 8086 微處理器內部結構與微機系統的組成 主要內容: 1)8086 CPU 的內部結構:執行部件 EU 和總線接口部件 BIU,算術邏輯運算單元 ALU,標志寄存器 FR,通用寄存器組,地址指針寄存器,段地址寄存器,指令指針 寄存器,指令流隊列,地址加法器,CPU 復位狀態 2)8086 微機系統的組成:存貯器的分段結構,存貯器的邏輯地址和物理地址,段 基址和偏移地址,段寄存器與地址指針寄存器的搭配關系,字節數據及字數據在 存貯器中的存放形式及存取過程,堆棧的概念,8086 的奇偶存貯體結構,8086 的 工作模式,8086 工作在最小模式下的引腳信號及系統組成,地址數據總線復用的 概念,8086 CPU 最小模式下的總線時序。 4 基本要求:掌握存貯器分段的概念及段寄存器及地址指針寄存器的隱含搭配關系、 邏輯地址與物理地址的關系;掌握奇偶存貯體的概念及數據在存貯體中存放形式 和存取過程、堆棧的使用特點;掌握最小系統的組成、地址鎖存器的作用和地址 數據總線分時復用的概念;掌握 8086 CPU 最小模式下的讀/寫時序。 4. 8086 微處理器的指令系統 主要內容:指令二進制代碼的構成(操作碼和操作數);指令助記符;源操作數和 目的操作數;操作數尋址方式(立即尋址方式、寄存器尋址方式、直接尋址方式、 寄存器間接尋址方式、寄存器相對尋址方式、基址加變址尋址方式、相對的基址 加變址尋址方式);8086 的指令系統(數據傳送類指令、算術邏輯運算和移位指令、 數據串操作指令,控制轉移類指令)。 基本要求:了解指令二進制代碼的構成,熟悉各種尋址方式,掌握常用指令(數 據傳送指令、常用算術運算指令、邏輯運算和移位指令、控制轉移類指令)。 5. 8086 匯編語言程序設計 主要內容:匯編語言程序的組成(指令和偽指令);指令的一般格式;常用偽指令 (數據定義、符號定義、指定存貯單元類型、段定義、段寄存器說明,過程定義、 源程序結束)。匯編語言程序的編寫、匯編、連接及執行過程;程序段前綴 PSP; 動態調試工具軟件 DEBUG.EXE 的常用命令;DOS 子程序 INT 21H 的 1、2、6、9、A 號功能調用及其入口參數和出口參數。 基本要求:掌握匯編語言程序的編寫、匯編、連接及運行過程;掌握簡單順序、 分支、循環及過程調用結構程序的設計方法;能編寫數據或數據塊的顯示(按字 符、二進制數、十六進制數形式)、排序、傳送、比較、查詢的匯編語言程序。 6. 外設數據的輸入和輸出 主要內容:數據輸入/輸出的概念;接口的概念;接口的基本功能;接口的編址; 端口的概念;I/O 信號的類型,數據端口、狀態端口、命令端口;數據的輸入/輸 出方式(無條件傳送、查詢方式、程序中斷方式、直接存貯器存取方式 DMA)。 基本要求:掌握接口的概念;掌握接口所包含的常用信號線;了解接口的編址方 法;掌握輸入/輸出指令;熟悉基本的數據輸入/輸出方式及特點。 5 7. 中斷 主要內容:中斷的概念;中斷的一般處理過程(中斷請求、中斷響應、中斷處理、 中斷返回);中斷源的識別;中斷優先權的確定;8086 系列微機的中斷分類、中斷 類型碼、中斷優先級、中斷向量表、可屏蔽中斷的響應過程,可編程中斷控制器 8259A。 基本要求:掌握中斷的概念及中斷處理過程,掌握 8086 系列微機的中斷類型碼、 中斷向量表與中斷服務程序的入口地址三者的關系,了解中斷服務程序的編寫方 法;了解可編程中斷控制器 8259A 的結構。 8. 微型計算機的總線 主要內容:內部總線、外部總線;并行總線和串行總線;并行總線數據位的寬度 及傳輸數據的速率,PC 機組成控制系統常用的 8 位并行總線及 16 位并行總線(ISA 總線) 基本要求:了解 PC 機總線的分類,各種總線的特點,總線的主要信號線,會根據 總線插槽選擇接口卡。 9. 常用可編程接口 主要內容:可編程并行輸入/輸出接口 8255A 的內部結構、工作方式;可編程計數 /定時器 8253 的內部結構、工作方式;可編程異步串行通訊接口 8250 的內部結構 及工作方式設定;異步串行通訊的波特率及數據格式;RS-232C 異步串行通訊標準。 基本要求:掌握 8255A 的工作方式 0 及利用 8255A 進行鍵盤識別、LED 顯示的方法 和編寫相關程序;掌握 8253 的工作方式 0、2、3 的特點及編寫有關計數或定時程 序; 了解串行通訊的特點、波特率概念、同步通訊及異步通訊的概念、RS-232C 標準。 10. 模/數與數/模轉換及其接口 主要內容:D/A 轉換的基本原理;D/A 轉換器及其接口;D/A 轉換器的主要技術參 數;DAC0832 工作在單緩沖、雙緩沖方式;DAC0832 連接成單極性和雙極性輸出; A/D 轉換的基本原理(逐次逼近型、雙積分型),A/D 轉換器的主要技術參數; ADC0809。 6 基本要求:掌握 DAC0832 的使用方法及單極性和雙極性 D/A 轉換接口電路的接法; 掌握 ADC0809 的使用方法及采用查詢法的 A/D 接口電路的接法(啟動信號 START、 轉換結束信號 EOC 和數據輸出允許信號 OE);掌握 D/A 轉換及 A/D 轉換的編程使用 方法。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