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考研秘籍考研網!    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考博真題下載    考研真題下載    全站文章索引
文章搜索   高級搜索   

 您現在的位置: 考研秘籍考研網 >> 文章中心 >> 專業課 >> 正文  安徽師范大學中國文化概論本科教學大綱

新聞資訊
普通文章 上海市50家單位網上接受咨詢和報名
普通文章 北京大學生“就業之家”研究生專場招聘場面火爆
普通文章 廈大女研究生被殺案終審判決 兇手被判死刑
普通文章 廣東八校網上試點考研報名將開始
普通文章 2004年碩士北京招生單位報名點一覽
普通文章 洛陽高新區21名碩士研究生被聘為中層領導
普通文章 浙江省碩士研究生報名從下周一開始
普通文章 2004年上??紖^網上報名時間安排表
普通文章 廣東:研究生入學考試2003年起重大調整
普通文章 2004年全國研招上??紖^報名點一覽表
調劑信息
普通文章 寧夏大學04年碩士研究生調劑信息
普通文章 大連鐵道學院04年碩士接收調劑生源基本原則
普通文章 吉林大學建設工程學院04年研究生調劑信息
普通文章 溫州師范學院(溫州大學籌)05研究生調劑信息
普通文章 佳木斯大學04年考研調劑信息
普通文章 沈陽建筑工程學院04年研究生調劑信息
普通文章 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05年碩士調劑需求
普通文章 第二志愿考研調劑程序答疑
普通文章 上海大學04年研究生招收統考生調劑信息
普通文章 廣西大學04年碩士研究生調劑信息

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1
《中國文化概論》課程教學大綱
課程名稱:中國文化概論 A General Survey of Chinese Culture
課程編號:0111013
課程學時:34 學時
適用專業:漢語言文學
建議教材:李平主編《中國文化概論》(修訂版),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 年版
開課單位:皖江學院中文系
一、課程的性質與任務
課程性質:專業基礎課
課程任務:《中國文化概論》是為培養和檢驗高等學校學生所應具有的中國文化的基本
理論和一般知識而設置的。設置本課程的任務,是為了使在校大學生,在了解民族文化的悠
久歷史和輝煌成就的基礎上,把握其精神風貌和本質特點,對其進行歷史的分析和科學的評
判,從而為更新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體系和心理素質,建構具有現代意義的新的思想文化
體系,提供養料和借鑒。我們希望廣大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不僅能對中國文化的主要內
容和基本特征有所認識,而且能對中國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等問題有所思考。
二、課程的基本內容及要求
第一章 緒 論
課程教學內容:
第一節 文化的概念、結構與傳承
一、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1.文化的概念
2.文化的一般特征和本質特征
二、文化的結構
1.顯型結構與隱型結構
2.文化的主要子系統
三、文化的傳承
1.文化進化論
2.文化傳播論
第二節 中國文化的生存空間、創造主體和發展歷程
一、中國文化的生存空間
二、中國文化的創造主體
三、中國文化的發展歷程
1.中國文化的起源
2.中國文化的孕育
3.中國文化的萌動
4.中國文化的定型
2
5.中國文化的發展
6.中國文化的隆盛
7.中國文化的強化
8.中國文化的轉型
第三節 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特點和思維方式
一、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
1.天人合一,物我相通
2.自強不息,兼容并包
3.以人為本,崇尚道德
4.和而不同,中行無咎
二、中國文化的主要特點
1.延續性
2.倫理性
3.政治性
4.世俗性
三、中國文化的思維方式
1.整體綜合的直觀思維
2.對立統一的辯證思維
3.類比推導的聯想思維
4.觀物取象的象征思維
課程的重點、難點:
文化的概念與特征,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特點和思維方式。
課程教學要求:
在理論層面上了解文化的概念、特征、結構及傳承,在知識層面上掌握“中國”、“中華
民族”的涵義以及中國文化的發展歷程,并進一步理解和領會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特
點和思維方式。
思考題:
1.如何理解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2.如何理解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
3.怎樣認識中國文化的主要特點?
4.如何把握中國文化的思維方式?
第二章 中國文化的經濟政治結構
課程教學內容:
第一節 中國文化的經濟結構
一、傳統自然經濟的發展階段和形態
1.土地公有的自然經濟階段
2.土地私有的自然經濟階段
二、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
3
1.明清時期的商業資本和高利貸資本
2.清代前期農業中的資本主義萌芽
3.中國資本主義經濟遲滯的原因
三、傳統社會經濟結構的特征及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1.自然經濟的持續性與中國文化的延續性
2.自然經濟的多元性與中國文化的包容性
3.自然經濟的堅韌性與中國文化的守舊性
第二節 中國文化的政治結構
一、中國古代的宗法制度與家族制度
1.宗法制度的產生及其早期發展
2.西周春秋時期典型的宗法制度
3.封建社會中家族制度的演變
二、中國古代的國家政體和官制
1.早期大一統及其官制
2.集權大一統及其官制
三、傳統社會政治結構的特征及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1.家天下與家國同構
2.專制性與集權、分權模式
課程的重點、難點:
中國文化的政治結構及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傳統社會政治結構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課程教學要求:
了解傳統自然經濟的發展階段和形態、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及其遲滯的原因,掌握
中國文化的政治結構的發展演變、特征及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思考題:
1.如何理解傳統自然經濟的特征及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2.中國資本主義經濟遲滯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3.如何理解宗法制度和家國同構的內涵?
4.傳統社會政治結構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第三章 中國文化的儒道互補格局
課程教學內容:
第一節 儒家思想的發展流變
一、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思想
2.孟子的思想
3.荀子的思想
二、漢代儒家思想的發展
1.天人之學的理論建構
2.天人之學的實踐意義
4
三、宋明儒家思想的強化
1.周敦頤、邵雍與理學的開創
2.張載、二程與理學的奠基
3.朱熹與理學的確立
4.陸王心學與理學的分化
第二節 道家思想的發展流變
一、先秦道家思想的形成
1.老子的思想、
2.莊子的思想
二、秦漢道家思想的發展
1.新道家思想及其特點
2.新道家的社會作用
三、魏晉道家思想的深化
1.王弼、何晏的貴無論
2.裴頠的崇有論
3.郭象的無無論
四、唐宋道家思想的宗教形態
1.唐宋的崇道風氣
2.道教依托道家的原因
第三節 儒道兩家的互補共生
一、儒道互補的理論依據
1.道體儒用,體用一如
2.儒顯道隱,表里相資
二、儒道互補的表現形態
1.儒道滲透,各取所長
2.儒道頡頏,交替遞補
課程的重點、難點:
儒家、道家思想的發展流變,儒道互補的理論依據與表現形態。
課程教學要求:
把握中國文化在整體態勢上所呈現出的儒道互補的格局,并通過了解儒道思想的發展流
變情況,進一步理解中國文化儒道互補格局的理論依據與表現形態,從而在整體上準確把握
中國文化的精神風貌。
思考題:
1.簡析先秦儒家思想發展的特點。
2.簡析天人之學的理論構架及其實踐意義。
3.為什么說理學是儒家思想的強化?
4.如何理解宋明理學的發展歷程?
5.魏晉玄學“有無”之辨是如何發展演變的?
6.如何理解儒道思想的互補共生及其與中國文化格局的形成之間的關系?
5
第四章 中國古代哲學與史學
課程教學內容:
第一節 中國古代哲學
一、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
1.中國古代哲學的萌芽與形成
2.中國古代哲學的會通與發展
3.中國古代哲學的批判與總結
二、中國古代哲學的特點
1.一天人
2.同真善
3.合知行
三、中國古代哲學對文化的影響
1.中國古代哲學對政治的影響
2.中國古代哲學對文學的影響
3.中國古代哲學對民俗的影響
4.中國古代哲學對科技的影響
第二節 中國古代史學
一、中國古代史學的發展
1.中國古代史學的萌芽與確立
2.中國古代史學的發展與興盛
3.中國古代史學的終結與轉型
二、中國古代史學的特點
1.秉筆直書
2.經世致用
3.注重修養
三、中國古代史學的文化意義
1.激發愛國熱情
2.提供資鑒思想
3.啟迪思維方法
課程的重點、難點:
中國古代哲學和史學的特點及對文化的影響。
課程教學要求:
基本了解中國古代哲學與史學的發展歷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深入理解中國古
代哲學、史學的文化精神與優良傳統。
思考題:
1.如何理解魏晉玄學的發展流變?
2.中國古代經學、玄學、佛學和理學是如何相繼出現、融會貫通的?
3.天人合一思想的發展流變。
4.如何理解中國古代史學的文化精神?
6
第五章 中國古代文學與藝術
課程教學內容:
第一節 中國古代文學
一、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歷程
1.先秦文學
2.漢魏六朝文學
3.唐宋文學
4.元明清文學
二、中國古代文學的主要特點
1.重于理性
2.長于抒情
3.以和為美
三、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的關系
1.中國古代文學與其他文化形態的互涵互動
2.中國古代文學與傳統心理及思維方式
3.中國古代文學與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二節 中國古代藝術
一、中國古代藝術的發展歷程
1.先秦藝術
2.秦漢藝術
3.魏晉南北朝藝術
4.隋唐藝術
5.宋元藝術
6.明清藝術
二、中國古代藝術精神
1.原道于心的本體精神
2.運思于神的創作精神
3.對立統一的辯證精神
三、中國古代藝術與文化的關系
1.中國古代文化對藝術的影響
2.中國古代藝術的文化功能
課程的重點、難點:
中國古代文學的特點,中國古代藝術的文化精神。
課程教學要求:
了解中國古代文學和藝術的發展歷程,掌握最具代表性的文學和藝術樣式及作家、作品,
深刻理解中國古代文學與藝術的主要特點及其與中國文化的關系。
思考題:
1.漢賦體現了中國文化的什么特質?
2.蘇軾對詞體革新做出了哪些貢獻?
7
3.舉例說明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的關系。
4.中國古代園林建筑藝術有什么特點?
5.中國古代書法風格嬗變的過程及特點。
6.如何理解中國古代藝術的文化精神?
7.中國古代藝術有哪些文化功能?
第六章 中國古代文字與典籍
課程教學內容:
第一節 中國古代文字
一、漢字的起源與發展演變
1.漢字的起源
2.漢字字體的演變
3.漢字發展的規律
二、漢字的特點
1.表意性
2.方塊形
三、中國古代文字與文化的關系
1.中國古代文字的人本精神
2.中國古代文字的審美特質
3.中國古代文字與文學
4.中國古代文字與思維
第二節 中國古代典籍
一、中國古代典籍的生產
1.生產材料
2.生產方法
3.裝幀形制
二、中國古代典籍的收藏
1.公家收藏體系
2.書院和寺觀收藏體系
3.私家收藏體系
三、中國古代典籍的分類
1.經;2.史;3.子;4.集;5.類書;6.叢書
課程的重點、難點:
中國古代文字與文化的關系,中國古代典籍的收藏與分類。
課程教學要求:
了解中國文字和古代典籍方面的知識,增進弘揚傳統文化的熱情。
思考題:
1.關于漢字的創造有哪兩種代表性的觀點?
2.漢字字體演變情況如何?
8
3.漢字的發展有什么規律?
4.漢字有哪些特點?
5.試述漢字與文化的關系。
6.中國古代典籍是如何分類的?
第七章 中國古代宗教與禮俗
課程教學內容:
第一節 中國古代宗教
一、中國原始宗教
1.宗教是一種文化現象
2.中國古代原始宗教
二、中國古代道教
1.道教的發展歷程
2.道教的信仰與方術
3.道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三、中國古代佛教
1.佛教的教義和神階
2.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第二節 中國古代禮俗
一、禮的沿革及意義
二、禮的內容
三、禮俗舉例
課程的重點、難點:
道教、佛教的發展概況與基本教義,古代禮俗的沿革及其意義。
課程教學要求:
掌握中國古代宗教和禮俗的一般概況,并理解其對文化的影響。
思考題:
1.為什么說宗教是一種文化現象?
2.為什么說南宋金元是道教的改革轉折時期?
3.道教煉丹術對古代化學有什么貢獻?
4.道教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哪兩個方面?
5.佛教的基本教義是什么?
6.佛教對中國古代哲學和文學的影響分別是什么?
第八章 中國古代選舉與職官
課程教學內容:
第一節 中國古代選舉制度
9
一、隋唐以前選舉制度的沿革
1.原始社會的推舉禪讓制
2.奴隸社會的世卿世祿制
3.春秋戰國的選賢任能制
4.兩漢時期的察舉征辟制
5.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二、隋唐以后科舉制度的始末
1.隋朝科舉制度的創設
2.唐朝科舉制度的完善
3.宋朝科舉制度的發展
4.元朝科舉制度的低落
5.明清科舉制度的盛衰
三、科舉制度得失談
1.科舉選官之得失
2.八股取士之原因
第二節 中國古代職官制度
一、中國古代職官制度的沿革
1.先秦官制的萌芽與發展
2.秦漢的三公九卿制
3.魏晉南北朝官制的演變
4.隋唐五代的三省六部制
5.宋朝的二府制及遼金元官制
6.明清的內閣制
二、中國古代官吏的爵位品階
1.中國古代官吏的爵位
2.中國古代官吏的品階
三、中國古代職官制度的特點
1.專制制度下的君權至上特點
2.宗法制度下的血親關系特點
3.科舉制度下的選賢任能特點
課程教學要求:
掌握中國古代選舉制度和職官制度的發展流變情況。
課程的重點、難點:
科舉制度的發展沿革及其得失,古代職官制度的主要特點。
思考題:
1.九品中正制產生的背景及歷史作用。
2.元朝科舉制度中民族歧視政策表現在哪些方面?
3.如何評價科舉制度的得失?
4.中國古代職官制度具有哪些特點?
10
第九章 中國古代學校與教育
課程教學內容:
第一節 中國古代學校
一、中國古代學校的發展歷程
1.中國古代學校的萌芽與創建
2.中國古代學校的新變與定型
3.中國古代學校的繁榮與發展
4.中國古代學校的延續與轉型
二、中國古代學校的主要特點
1.官私互補
2.政教一體
3.儒學為本
4.育用結合
三、中國古代學校的文化功能
1.培養統治人才
2.發展古代學術
3.傳播儒家思想
4.服務社會政治
第二節 中國古代教育
一、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發展歷程
1.西周春秋時期儒家教育思想的萌芽與奠基
2.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3.漢唐儒家教育思想的獨尊與重振
4.宋明時期理學教育思想的確立與分化
5.清代實學教育思想的成熟與演變
二、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主要特點
1.全面綜合的整體意識
2.德育為首的倫理色彩
3.對立統一的辯證觀點
4.啟發自覺的主體精神
三、中國古代教育的優良傳統
1.尊師愛生
2.因材施教
3.啟發誘導
4.學思并重
5.溫故知新
6.循序漸進
7.身體力行
8.教學相長
11
課程的重點、難點:
古代學校教育的特點和文化功能,古代教育思想的主要特點。
課程教學要求:
了解中國古代學校和教育的基本概況,從中深入理解和準確把握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文
化精神。
思考題:
1.中國古代學校的發展變化情況。
2.中國古代學校有哪些主要特點?
3.中國古代學校有哪些文化功能?
4.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發展變化情況。
5.中國古代教育思想有哪些主要特點?
6.中國古代教育思想有哪些優良傳統?
第十章 中國古代科學與技術
第一節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成就
一、數學的世界性貢獻
1.古代數學的基本情況
2.傳統數學的幾項重大成就
二、注重技術制作的古代物理學
1.古代物理學發展的獨特性
2.中國古代物理學的主要成就
三、天文學的輝煌成就
1.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文化特征
2.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輝煌成就
四、以煉丹為端倪的古代化學
1.中國古代的煉丹術
2.煉丹術中的化學成就
五、獨樹一幟的中醫中藥學
1.中醫學的理論成就
2.中藥學的偉大成就
六、四大發明及其歷史意義
1.四大發明及其傳播
2.四大發明的歷史意義
第二節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特點
一、中國古代科技的整體觀
1.古代科技整體觀的思想基礎
2.古代科技整體觀的長處與不足
二、中國古代科技的實用性
1.實用性與國家政治的關系
2.實用性與傳統思維方式的關系
12
3.實用性的具體表現
三、中國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1.傳統科學思維的局限
2.傳統觀念的影響
3.封建制度的扼制
課程的重點、難點:
古代科學技術的主要特點,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課程教學要求:
通過學習,要求學生了解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偉大成就和主要特點,認清近代科技落后
的原因,從而深入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精神。
思考題:
1.四大發明有何歷史意義?
2.如何理解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特點?
3.如何看待中國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第十一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近代化
課程教學內容:
第一節 中國近代文化的特點
一、中西碰撞的生存抉擇
二、變與不變的觀念交鋒
三、新舊并存的結構矛盾
四、憂患之心,啟蒙之路
第二節 中國文化的近代化歷程
一、從“憂器”到“變器”
二、從“憂法”到“變法”
三、從“憂民”到“變道”
第三節 近代中國文化成就
一、近代經學
二、近代佛學
三、近代史學
四、近代文學與美學
課程的重點、難點:
中國近代文化的特點,中國文化近代化的歷程。
課程教學要求:
學習本章,要求學生大致了解中國近代文化的特點、中國文化的近代化歷程,并掌握近
代中國文化所取得的成就。
思考題:
13
1.中國近代文化的結構特色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種結構特色?
2.兩次鴉片戰爭有何客觀作用和意義?
3.道與器的爭論是如何展開的?
4.為什么新文化運動被視為“中國特色的文藝復興”?
第十二章 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與未來取向
課程教學內容:
第一節 中國現代文化的歷史進程
一、從多元選擇到主流確定
二、從建設主流到主流危機
三、從反思主流到再建主流
第二節 中國近現代文化論爭
一、近代文化論爭
二、現代文化前期論爭
三、改革開放后文化論爭
第三節 中國文化的未來取向
一、中國文化未來模式的構想
二、重建中國文化的指導思想
三、重建中國文化的選擇態度
課程的重點、難點:
中國近現代文化論爭和中國文化重建問題。
課程教學要求:
學習本章,要求學生了解中國現代文化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呈現出的文化特征,掌握中
國近現代文化論爭中不同派別的主張,并對中國文化的未來取向問題有所自覺。
思考題:
1.新民主主義文化為什么成為中國現代文化的合理選擇?
2.當代中國文化具有哪些特征?
3.中體西用的文化模式本身所具有的合理性與矛盾性。
4.如何理解毛澤東說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5.數百年來人們關于中國文化的批判與重建探索留給我們哪些經驗?
三、課程學時分配
章 節 教學時數 講 課 實 驗 上 機 實踐活動 其他
一緒 論 2 講授
二中國文化的經濟政治結構 4 講授
三中國文化的儒道互補格局 5 講授
四中國古代哲學與史學 4 講授 討論
五中國古代文學與藝術 2 講授 討論
14
六中國古代文字與典籍 2 講授
七中國古代宗教與禮俗 4 講授
八中國古代選舉與職官 3 講授 討論
九中國古代學校與教育 2 講授 討論
十中國古代科學與技術 2 講授
十一中國傳統文化的近代化 2 講授
十二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
與未來取向
2 講授
合計 34
四、考核及成績評定方法
本課程考試采取閉卷考試和百分制的方式進行。考試命題的主要題型有單項選擇題、多
項選擇題、填空題、名詞解釋、簡答題、論述題,可以根據授課情況適當選擇四至五種題型
進行試卷設計。在設計試卷時,對不同能力層次要求的比例大致為:識記占 25%,理解占
25%,簡單應用占 20%,綜合應用占 30%。各類題型試題的難度可分為:容易、較容易、較
難、難四個等級。
五、教材和參考書目
教材
李平主編《中國文化概論》(修訂版),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7 年版
參考書目
1.馮天瑜等著:《中華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
2.姜義華等編:《港臺及海外學者論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
3.陰法魯等編:《中國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9 年版
4.梁漱溟著:《中國文化要義》,學林出版社 1987 年版
5.張岱年著:《文化與哲學》,教育科學出版社,1988 年版
6.徐復觀著:《中國藝術精神》,春風文藝出版社 1987 年版
7.李宗桂著:《中國文化概論》,中山大學出版社 1988 年版
8.《文史知識》編輯部編:《儒、道、佛與傳統文化》,中華書局 1990 年版
六、大綱說明
1.本課程與“中國古代文學”、“ 中國現代文學”、“ 中國當代文學”、“美學”、“文學概
論”等課程一起構成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語言文學課程系列,本課程的開設意在通過講授中國
傳統文化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樹立學生正
確的社會價值觀念。
2.以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任課教師可以根據實際,適當調整教學內容。
3.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為主導。本課程要求學生自覺完成每一章節后的思考練習題。
為了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可以適當安排課堂討論。
4.本課程以提高學生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水平為主要教學目標。對于準備考
研的部分同學,可以在課程學習的基礎上,結合邏輯訓練和寫作訓練將能力轉換為知識,對
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標。
七、制定人:侯宏堂 審定人:李 平 批準人:錢奇佳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考博咨詢QQ 3455265070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考研咨詢 QQ 3455265070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郵箱: 3455265070@qq.com
    公司名稱:昆山創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考研秘籍網 版權所有 © kaoyanmi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日本免费人成网ww555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