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考研秘籍考研網!    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考博真題下載    考研真題下載    全站文章索引
文章搜索   高級搜索   

 您現在的位置: 考研秘籍考研網 >> 文章中心 >> 專業課 >> 正文  安徽師范大學文學理論本科教學大綱

新聞資訊
普通文章 上海市50家單位網上接受咨詢和報名
普通文章 北京大學生“就業之家”研究生專場招聘場面火爆
普通文章 廈大女研究生被殺案終審判決 兇手被判死刑
普通文章 廣東八校網上試點考研報名將開始
普通文章 2004年碩士北京招生單位報名點一覽
普通文章 洛陽高新區21名碩士研究生被聘為中層領導
普通文章 浙江省碩士研究生報名從下周一開始
普通文章 2004年上??紖^網上報名時間安排表
普通文章 廣東:研究生入學考試2003年起重大調整
普通文章 2004年全國研招上??紖^報名點一覽表
調劑信息
普通文章 寧夏大學04年碩士研究生調劑信息
普通文章 大連鐵道學院04年碩士接收調劑生源基本原則
普通文章 吉林大學建設工程學院04年研究生調劑信息
普通文章 溫州師范學院(溫州大學籌)05研究生調劑信息
普通文章 佳木斯大學04年考研調劑信息
普通文章 沈陽建筑工程學院04年研究生調劑信息
普通文章 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05年碩士調劑需求
普通文章 第二志愿考研調劑程序答疑
普通文章 上海大學04年研究生招收統考生調劑信息
普通文章 廣西大學04年碩士研究生調劑信息

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1
《文學概論》課程教學大綱
課程名稱:文學概論 Literary Theory (or Theory of Literature)
課程編號:0111006
課程學時:85 學時
適用專業:漢語言文學
建議教材:童慶炳主編《文學理論教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年版
開課單位:皖江學院中文系
一、課程的性質和任務
課程性質:專業基礎課
課程任務:本課程主要以文學活動為研究對象,系統闡述文學活動的審美特征和文學發
展的歷史規律,通過基本理論問題的探討,為文學批評和文學史提供系統的價值體系和方法
體系。本課程是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一門重要基礎課。通過對文學本體、文學創作、文
學接受、文學史等問題的分析,讓學生理解和掌握文學理論的一般知識,并能運用這些知識
來初步分析文學作品和文藝現象。
二、課程教學的基本內容及要求
導論
文學理論的性質和功能
課程教學內容:
一、文學理論在文藝學中的地位
1.“文學理論”的定名
2.文學理論是文藝學的分支
二、文學理論的體系
1.文學理論體系的形成
2.文學理論的兩種建構形態
3.文學理論的建構原則和體例
三、文學理論的作用
1.文學理論的三種功能:引導創作;指導欣賞;規范批評
2.文學理論的基本功能
3.文學批評的價值論
4.文學批評的方法論
四、文學理論的學習
1.范疇體系與概念命題的掌握
2.理論來源與文學史的學習
3.學科地位與相關學科的了解
課程的重點、難點:
文學理論的性質,文學理論的建構原則及本課程體系,功能性結構與對象性結構。
課程教學要求:
2
理解文學理論的學科性質、基本內容和學習意義,了解本門課程的教學要求和學習方法。
思考題:
1.文藝學在人文社會科學中處于何種位置?
2.談談你對文學理論教材的建構原則及本課程體例的看法。
3.什么是文學理論的雙重意義和三種功能?
第一編 文學本體
第一章 文學本質特征
課程教學內容:
第一節 文學的意識形態性(一般性)
一、“文學”辨析
1.“文學”的語義分析
2.文學本質的研究
二、文學的社會地位
1.“社會結構”
2.文學的社會地位
三、文學的意識形態性
1.文學與社會生活
2.文學的意識形態屬性
第二節 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性(特殊性)
一、文學審美特性的內涵
1.文藝的審美意識形態性
2.文學的審美特性(文學定義)
二、文學的特殊對象
1.“生活說”與“人學說”(布洛夫、高爾基)
2.“文,心學也”(劉熙載)
三、文學的審美形式
1.文學形象性的根源
2.文學形象與文章形象
3.文學形象的基本特征
第三節 文學是語言藝術(個別性)
一、文學藝術的分類
1.歷史上的藝術分類法
2.分類原則
二、文學是語言藝術
1.文學語言的特質
2.語言藝術的特征
3
三、漢語與漢語文學
1.漢語文字的特點
2.漢語文學的特征
課程的重點、難點:
“文學”的三種含義,文學的意識形態屬性,文學的審美特性,文學形象的基本特征文
學作為語言藝術的審美特性。
課程教學要求:
掌握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性、文學的審美特性、作為語言藝術的獨特性及漢語文學的特
點。
思考題:
1.文學的意識形態性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2.如何理解文學藝術的審美意識形態性?
3.如何正確理解文學形象的基本特征?
4.語言藝術的特征有哪些?
第二章 文學作品結構
課程教學內容:
第一節 文學作品結構層次
一、“二分法”與“層次論”
1.作品結構的“二分法”
2.從“二分法”到“層次論”
二、中西作品層次論
1.中國作品層次論
2.西方作品層次論
三、文學作品的結構層次
1.方法:以中融西,中西互補
2.層次:言、象、意
第二節 文學語言
一、文學語言的藝術地位
二、文學語言的審美特征(意象語言的特點)
1.形象性
2.抒情性
3.音樂性
4.陌生化
第三節 文學形象
一、文學形象的藝術地位
二、文學典型(再現性文學形象)
1.典型人物性格
4
2.類型與典型
3.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三、文學意境(表現性文學形象)
1.文學意境的審美特征
2.文學意境的審美形態
四、文學象征(哲理性文學形象)
1.文學象征的審美特征
2.文學象征的審美形態
第四節 文學意蘊
一、文學意蘊的藝術地位(“意猶帥也”)
二、文學意蘊的特點
1.情理性
2.含蓄性
3.多義性
四、文學意蘊與文學主題
1.主題:意蘊的多層次性與主導性
2.主題的形態:性格型、情感型、思理型
課程的重點、難點:
文學作品結構層次,文學典型,文學意境,文學象征
課程教學要求:
掌握文學作品的結構特點及構成要素,并能運用于作品分析。
思考題:
1.中西作品層次論異同何在?
2.以一部經典小說為例,說說典型人物的基本特征。
3.以一首唐詩或宋詞為例,說說文學意境的基本特征。
4.以一部(篇)經典作品為例,說說文學象征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文學作品類別
課程教學內容:
第一節 文學體裁的劃分和意義
一、文學體裁的劃分
1.“體裁”界定
2.體裁劃分
二、文學體裁的意義
1.體裁對作品的制約
2.體裁對創作的規范
3.體裁對欣賞的預示
第二節 敘事文學
5
一、敘事文學的界定和種類
1.敘事文學界定
2.敘事文學種類
二、敘事主體
1.主體的縱向變化
2.主體的橫向介入
3.敘述可靠性
三、敘述內容
1.人物
2.情節
四、敘事話語
1.敘事聚焦
2.敘事方式
3.敘事時間
第三節 抒情文學
一、抒情文學的界定和種類
1.抒情文學界定
2.抒情文學種類
二、抒情文學的特征
1.抒情作品的情感
2.抒情作品的意象
3.抒情作品的語言
三、抒情文學的手法
1.西方:沉思、直抒胸臆、客觀對應
2.中國:賦、比、興
第四節 戲劇文學
一、戲劇文學的界定和種類
1.戲劇藝術與戲劇文學
2.戲劇文學的種類
二、戲劇文學的特征
1.高度集中的戲劇情境
2.緊張激烈的戲劇沖突
3.嚴格要求的戲劇語言
4.組織嚴密的戲劇結構
三、戲劇文學的重要類別
1.悲劇與喜?。ㄎ鞣綉騽鹘y)
2.雜劇與傳奇(中國戲劇傳統)
第五節 影視文學
6
一、影視文學的界定和種類
1.影視藝術與影視文學
2.影視文學的種類
二、影視文學的特征
1.造型的直觀性:區別于小說
2.沖突的行動性:區別于戲劇
3.時空的靈活性:區別于戲劇
三、影視文學的結構
1.影視文學的結構原則
2.影視文學的結構形態
課程的重點、難點:
敘事文學的特征,抒情文學的特征,戲劇文學的特征,悲劇和喜劇,影視文學
課程教學要求:
掌握各種文體的特點并能運用于作品賞析。
思考題:
1.作者、隱含作者和敘述者是一種什么關系?
2.抒情文學的特征表現在哪些方面?
3.為什么說“沒有沖突就沒有戲”?
4.以一部經典悲劇為例,說說悲劇的藝術特點。
5.以一部經典喜劇為例,說說喜劇的藝術特點。
6.為什么影視藝術側重表現“行動中的沖突”?
第二編 文學創作
第四章 文學創作過程
課程教學內容:
第一節 文學創作基礎
一、文學創作的主體
1.作家的創造能力
2.作家的創造意識
二、文學創作的客體
1.文學對象與創作客體
2.表現對象與描寫對象
三、文學創作的雙向建構
1.主客體的審美融合
2.主客體的形象建構
第二節 文學創作過程
一、文學創作的準備階段
1.生活體驗與藝術發現
2.準備階段的心理機制
7
二、文學創作的構思階段
1.藝術構思與構思方式
2.藝術構思的心理機制
三、文學創作的傳達階段
1.藝術傳達與藝術技巧
2.藝術傳達是構思的深化
第三節 文學創作原則
一、審美態度與創作原則
1.審美意識與審美態度
2.審美態度與創作原則
二、創作原則的基本傾向
1.再現性文學創作原則
2.表現性文學創作原則
課程的重點、難點:
文學創作的主體和客體,文學創作的準備階段、構思階段和傳達階段。
課程教學要求:
了解文學創作的一般過程及創作原則和藝術技巧。
思考題:
1.文學創作的表現對象與描寫對象有何區別?
2.怎樣克服文學創作中“意不稱物,文不逮意”現象?
3.為什么說真實性、崇高性和藝術性是文學價值的基本要素?
第五章 文學創作風格
課程教學內容:
第一節 風格的審美特性
一、文學風格界定
1.風格的諸種理論
2.風格的定義
二、文學風格的特征
1.獨創性
2.穩定性
3.多樣性
三、文學風格的形成
1.創作個性
2.表現內容
3.文體特點
4.讀者群體
四、文學風格的功能
8
第二節 風格的審美形態
一、抒情風格的形態
1.抒情風格的性質
2.抒情風格形態的劃分
3.抒情風格基本形態
二、敘事風格的形態
1.敘事風格的性質
2.敘事風格的形態
第三節 風格的文化形態
一、風格文化形態的劃分
1.共時性:流派風格、地域風格、民族風格
2.歷時性:時代風格
二、文學流派與流派風格
三、風格的地域性與地域風格
四、風格的民族性與民族風格
五、風格的時代性與時代風格
課程的重點、難點:
文學風格的特征,文學風格的形成,抒情風格的形態,敘事風格的形態,風格的文化形
態。
課程教學要求:
掌握文學風格的審美特征、審美形態、文化形態并運用于作品賞析和文學史研究。
思考題:
1.以一位經典作家為例,說說文學風格的基本特征。
2.抒情風格的特點表現在哪些方面?如何劃分抒情風格形態?
3.敘事風格的特點表現在哪些方面?如何劃分敘事風格形態?
4.風格的文化形態可以作怎樣的劃分?
第三編 文學接受
第六章 文學欣賞
課程教學內容:
第一節 文學的創作、傳播與接受
一、文學創作與文學傳播
1.文學傳播在文學活動中的意義
2.文學傳播的發展
二、文學傳播與文學接受
1.文學接受界定
9
2.文學接受的多層次性
第二節 文學欣賞性質
一、文學欣賞的特點
1.直覺性
2.情感性
3.愉悅性
二、文學欣賞的條件
1.欣賞對象的條件
2.欣賞主體的條件
三、文學欣賞的意義
1.欣賞與藝術生命
2.欣賞與審美能力
3.欣賞與作家創作
第三節 文學欣賞過程
一、接受預示與期待視野
1.接受預示
2.期待視野
二、本文解讀與審美體驗
1.語言的玩味
2.形象的感受
3.意蘊的領悟
三、召喚結構與欣賞再創造
1.召喚結構
2.欣賞再創造
四、個體差異與群體共鳴
1.意識先結構與見仁見智
2.人類共鳴
第四節 文學欣賞效果
一、文學欣賞與文學功能
1.文學功能的實現
2.文學功能的特點
二、文學功能的多樣性
1.心靈情感的交流(情)
2.人格境界的提升(善)
3.審美能力的培養(美)
4.認識視野的拓展(真)
三、文學功能的整體性
課程的重點、難點:
10
文學傳播與文學接受,文學欣賞的主客體條件,期待視野,欣賞共鳴,召喚結構。
課程教學要求:
了解文學欣賞的特殊規律,并能運用于欣賞活動。
思考題:
1.談談文學傳播方式的發展過程及其意義。
2.讀者在文學活動中的意義何在?
第七章 文學批評
課程教學內容:
第一節 文學批評性質
一、文學批評的界定
1.廣義的文學批評
2.狹義的文學批評
二、文學批評的基礎
1.敏銳而精細的審美能力
2.深厚而完備的理論修養
3.客觀而公正的科學態度
4.豐富而廣博的經驗學識
三、文學批評的意義
1.指導欣賞
2.幫助創作
3.影響社會
第二節 文學批評標準
一、批評標準的界定
二、批評標準的形成
1.批評標準的社會性
2.批評標準的歷史性
三、批評標準的內涵
1.思想標準
2.藝術標準
四、批評標準的普遍性與具體性
1.批評標準的普遍性
2.批評標準的具體性
第三節 文學批評方法
一、批評方法的構成
二、批評的基本原則
1.美學原則和歷史原則的提出
2.美學原則和歷史原則的內涵
11
三、批評的基本模式
1.社會文化批評
2.創作主體批評
3.藝術本體批評
4.接受反應批評
四、批評的論述方法與闡釋循環
1.批評的論述方法:說明、解釋、判斷
2.闡釋循環
課程的重點、難點:
文學批評的界定及基礎,文學批評的標準和原則,具體的文學批評模式,闡釋循環、期
待視野。
課程教學要求:
了解批評的性質,掌握批評的價值體系、方法論體系及評論寫作的邏輯。
思考題:
1.為什么欣賞可以“見仁見智”,批評必須“客觀公正”?
2.為什么說文學批評的標準既是客觀的又是歷史的?
3.為什么說美學原則和歷史原則是文學批評的基本原則?
第四編 文學史
第八章 文學發生發展
課程教學內容:
第一節 文學藝術的起源
一、文藝起源的諸種學說
1.模仿說
2.游戲說
3.巫術說
4.勞動說
二、文藝起源的合力作用
三、原始文學的特點
1.混合性
2.集體性
3.實用性
第二節 文學藝術的進步
一、文學藝術進步的理解
1.“變化論”:文藝進步的否定論
2.“進化論”:文藝進步的肯定論
二、文學藝術進步的規律
1.文藝進步的復雜現象
12
2.文藝進步的特殊規律
第三節 文學發展的社會根源
一、文學發展與物質生產
1.文學發展以物質生產發展為基礎
2.藝術生產與物質生產的不平衡性
二、文學發展與社會政治
1.政治的中介地位
2.政治對文學發展的影響
3.文學對社會政治的影響
三、文學發展與精神文化
1.文學發展與宗教:終極關懷
2.文學發展與道德:道德境界
3.文學發展與哲學:哲理追求
第四節 文學發展的自身規律
一、文學傳統的繼承與革新
1.文學發展的歷史繼承性
2.文學發展的繼承與革新
二、民族文學的影響與超越
1.民族文學的相互影響
2.他民族文學的吸收與超越
三、杰出作家的創造性貢獻
1.文學發展與杰出作家
2.杰出作家對文學進步的貢獻
課程的重點、難點:
文藝起源的諸種學說,藝術生產和物質生產的不平衡關系,政治、道德、宗教、哲學與
文學發展的關系,藝術生產和物質生產的不平衡關系。
課程教學要求:
掌握文學發生發展的社會根源與自身規律,正確理解文學的進步問題。
思考題:
1.為什么說“勞動實踐合力論”是藝術起源較合理的解釋?
2.如何理解文學藝術的進步?
3.為什么藝術生產與物質生產出現不平衡現象?
4.宗教、道德、哲學對文學發展的影響各有什么特點?
第九章 文學發展進程
課程教學內容:
第一節 文學體裁的演變
13
一、文學體裁的演變進程
1.文學體裁濫觴期
2.終極種類形成期
3.文類多元發展期
二、文學體裁演變方式
1.發達文體源于原始文體
2.改良性漸變與革命性突變
3.規則承續與創作變異
三、文學體裁演變動因
1.社會意識形態的選擇
2.創作主體的自覺追求
3.期待視野的積極促進
4.傳播載體的推動交流
第二節 文學思潮的演進
一、文學思潮的性質
1.文學綱領的共同性
2.創作方法的一致性
3.文學流派的多樣性
二、文學思潮的演進
1.古典主義文學思潮
2.浪漫主義文學思潮
3.現實主義文學思潮
4.現代主義文學思潮
三、文學思潮史研究
第三節 文學地域的拓展
一、文學地域拓展的進程
1.原生的地方文學
2.統一的民族文學
3.走向世界文學
二、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
1.世界文學格局的標志
2.比較文學的兩大學派
第四節 文學文化形態的變遷
一、文學的文化形態
1.藝術文化階層論
2.民間文學
3.精英文學
4.通俗文學
二、大眾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14
1.大眾文化的形成
2.大眾文化的特征
3.大眾文化的興盛
課程的重點、難點:
文學體裁的演變進程、演變方式和演變動因,比較文學的兩個學派、三個領域,民間文
學、精英文學和通俗文學,大眾文化的特點及其形成發展,文學地域的拓展。
課程教學要求:
全面理解文學發展的多元進程及各自的規律。
思考題:
1.文學體裁演變的動因有哪些?
2.簡述西方文學思潮的演進過程。
3.比較文學的法國學派到美國學派的發展說明了什么?
4.如何看待當代大眾文化現象?
第十章 文學史研究
課程教學內容:
第一節 文學史的性質
一、文學史的形成
1.中國傳統的文學史研究
2.文學史在近代歐洲的形成
二、文學史的性質
1.含義
2.特點
三、文學史的任務
1.展示文學進程
2.評價文學地位
3.探討文學規律
第二節 文學創作史
一、個體創作史
二、國別文學史
第三節 文學作品史
一、作品史劃分
二、文體史
三、主題史
四、風格史
第四節 文學接受史
15
一、接受史的提出
二、接受史的途徑
1.效果史研究
2.闡釋史研究
3.影響史研究
課程的重點、難點:
文學史的性質,文體史、主體史和風格史,文學接受史的途徑,文學接受史的途徑。
課程教學要求:
了解文學史的性質、多元形態及各自的研究方法。
思考題:
1.現代意義的文學史形成的標志是什么?
2.文學史研究的任務是什么?
3.接受史的理論基礎是什么?接受史研究有哪些途徑?
三、課程學時分配
章 節 教學時數 講 課 實 驗 上 機 實踐活動 其他
導論 文學理論的性質和功能 6 講授
一文學本質特征 6 講授
二文學作品結構 9 講授
三文學作品類別 9 講授 作業 電影觀摩
四文學創作過程 6 講授
五文學創作風格 6 講授
六文學欣賞 9 講授
七文學批評 9 講授 作業 電影觀摩
八文學發生發展 6 講授
九文學發展進程 6 講授
十文學史研究 6 講授
十一總復習 7 講授
合計 85
四、考核及成績評定方法
本課程考試采取“閉卷”(占 70%)與“平時成績”(占 30%)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其
中,“閉卷”主要考查文學理論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測評學生的理解、判斷、
分析、綜合等能力;平時成績主要考查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賞析、評價等到能力,主要形式是
平時做小論文。
五、教材和參考書目
教材
童慶炳主編《文學理論教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年版
參考書目
1.亞里士多德:《詩學》(羅念生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1962 年版
2.黑格爾:《美學》(朱光潛譯),商務印書館 1979 年版
16
3.丹納:《藝術哲學》(傅雷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1963 年版
4.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劉象愚等譯),三聯書店 1984 年版
5.波斯彼洛夫:《文學原理》(王忠琪等譯),三聯書店 1985 年版
6.劉熙載:《藝概》,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版
7.童慶炳主編:《文學理論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
8.董學文、張永剛:《文學原理》,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 年版
9.伍蠡甫主編:《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編》(上、中、下卷),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5 年版
10.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年版
11.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 1962-1963 年版
12.王運熙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中、下),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1985 年版
六、大綱說明
1.本課程為文學課程的基礎課,主要承擔了解文學知識、掌握文學規律、提高文學作品
的分析能力等教學任務。與“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等文學史課程
一起構成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文學課程系列。
2.本課程采用以課堂講授和討論為主的教學方式,并要求學生寫文學評論小論文,鍛煉
分析寫作能力。
3.為了學好本課程,要求學生與教師配合,做到:課前預習、課后思考。即課前根據教
師要求預習相關章節;課后根據教師布置的思考題:復習思考,加深理解。
4.本課程以了解文學基本知識、提高學生的文學作品分析能力為主要教學目標。對于準
備考研的部分同學,可以在課程學習的基礎上,提出更高的目標。
七、制定人:桑 農 審定人:李 平 批準人:錢奇佳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考博咨詢QQ 3455265070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考研咨詢 QQ 3455265070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郵箱: 3455265070@qq.com
    公司名稱:昆山創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考研秘籍網 版權所有 © kaoyanmi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日本免费人成网ww555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