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工程數學》教學大綱 學 時:68 學 分: 適用專業:物理本科電信、通訊專業 大綱執筆人:劉樹德 大綱審定人:魯世平 一、說 明 1、課程的性質:地位和任務 《工程數學》為物理本科電信、通訊等專業的基礎課程,內容包括線性代數 與概率論。它是高等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理工科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必 試科目內容。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受到抽象、嚴謹的數學思維方法和數 學素質培養方面的嚴格訓練,同時也為后繼有關專業課程的學習獲得必要的數學 理論知識。 2、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 (1)掌握行列式、陣矩代數、線性議程組、線性空間、線性變換、歐幾里 得何和實二次型等有關內容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使能具有比較熟 練的運算能力,同時注意培養抽象思維能力與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 (2)獲得概率論的初步知識,基本內容有隨機變量及其概率,一維隨機變 量及其頒和隨機變量的數學特征。使能應用所獲得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去分析問題 和解決問題。 3、課程教學改革 (1)加強教學內容的整合力度,以社會發展的新科技、新成果充實教學內 容,提高教學起點。注重知識內容的銜接,提高課程綜合化程度。與此同時注重 素質教育,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重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2)深入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 徹底改變“一差堂”、“滿堂灌”的傳統教 學方法,多用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的教學方法。擬在教學中對學生提高“識 記”、“領會”、“簡單應用”、“綜合應用”等四個能力層次要求,它們之間是遞進 等級的關系,后者必須建立在前者的基礎上,它們的含義是: 識記——了解有關的名詞、概念、知識的意義,并能正確認識和表達。 領會——在識記的基礎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區別與聯系。 簡單應用——在領會的基礎上,能用學過的一、二個知識點,分析和解決簡 單的問題。 綜合應用——在簡單應用的基礎上,能用學過的多個知識點,綜合分析和解 決較復雜的問題。 (3)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提升教學水平。鼓勵教師制作 CAI 課件,使 用多媒體授課,加快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的開發。 二、大綱內容 第一章 行列式(6 課時) [內容要點] 行列式的定義 行列式的性質 行列式的計算 按一行(列)展開行列式 拉普拉斯定理 范德蒙行列式 教學要求] 1、理解行列式的概念,熟悉行列式的性質。 2、了解拉普拉斯定理,熟練掌握按一行(列)展開行列式的規則。 3、掌握范德蒙行列式,并注意利用計算行列式。 4、能熟練、準確地計算行列式。 第二章 矩陣代數(8 課時) [內容要點] 矩陣的代數運算 n階矩陣乘積的行列式 伴隨矩陣 逆矩陣 矩陣的 初步變換 轉置矩陣 對稱矩陣 反對稱矩陣 對角形矩陣,正交矩陣 準對角 形矩陣 矩陣的分塊 克萊姆法則 [教學要求] 1、理解矩陣及各種特殊類型矩陣的概念。 2、掌握矩陣的加法、數乘及乘法法則,能熟練、正確地進行矩陣的運算。 3、理解逆矩陣的概念,掌握判別矩陣可逆的條件以及利用伴隨矩陣求逆矩 陣的方法。 4、了解矩陣的三種初等交換,熟練掌握運用矩陣的實等變換求逆矩陣的方 法。 5、了解分塊矩陣的概念。 6、能運用克萊姆法則求解由幾個議程組成的n個方程的n元線性方程組。 第三章 線性方程組(8 課時) [內容要點] 向量級 線性組合 向量組的線性相關與線性無關 極大線性無關組 向 量組與矩陣的秩 線性方程組有解判定定理 矩陣消元法 線性方程 組解的結 構 齊次線性方程化的基礎解系 [教學要求] 1、理解n維向量的概念,能熟練進行向量的線性運算。 2、理解向量組的線性組合、線性相關、線性無關以及極大線性無關組的概 念、掌握判斷向量組線性相(無)關的方法。 3、理解向量組與矩陣的秩的概念,會運用初等變換求向量組或矩陣的秩。 4、理解線性方程組的解、特解、基礎解系等概念,掌握線性方程組的解的 結構及有解判別定理,能熟練運用矩陣消元法求解齊次和非齊次線性方程組。 第四章 線性空間(4 課時) [內容要點] 線性空間 線性子空間 n維線性空間 基底向量的坐標 基底變換與坐 標變換 [教學要求] 1、理解線性空間,維數,基底以及線性子空間的概念,熟悉幾個常見的線 性空間,如 n F ,R n ,Cn , mxn M (F), P n [x]及 C[a,b]等。 2、了解n維線性空間 V 中的向量在取定基底下的坐標表示。深刻理解在取 定的基底下,建立 V 與 F n 的一一對應的重要性:V 中的向量在用坐標表示之后, 向量間的運算就歸結為它們坐標的運算。 3、理解 V 中的向量在不同基底下的坐標之間的關系。了解基底變換與過渡 矩陣的概念,掌握 V 中的向量在基底變換下的坐標變換公式。 第五章 線性變換(8 課時) [內容要點] 線性變換 基底的象可以被基底線性表出 線性變換在基底下矩陣 相似 矩陣 矩陣 A 的特征方程與特征多項式 矩陣的特征根與特征向量 相似矩陣 有相同的特征根 矩陣 A 的對應于不同特征根的特征向量是線性無關的 矩陣 的對角化 [教學要求] 1、了解線性變換的概念,理解在取定的基底下,建立 V 的線性變換與n階 矩陣的一一對應的重要性,使得線性變換的運算對應于n階矩陣的運算。 2、了解相似矩陣的概念,線性變換在不同基底下的矩陣是相似的。 3、掌握矩陣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的概念以及它們的計算方法。 4、掌握矩陣相似于對角形矩陣的條件,并能求出與之相似的對角陣以及變 換陣。 第六章 歐幾里得空間(6 課時) [內容要點] 兩向量的內積 歐幾里得空間 柯西—布沓柯夫斯基不等式 兩向量的夾 角 正交向量組 標準正交基 施密特正交化方法 正交變換 [教學要求] 1、理解內積的概念及歐幾里得空間的定義,掌握內積的運算及向量的模、 兩向量夾角的計算方法。 2、正交向量組及標準正交基的概念,會運用施密特正交化方法將基底正交 化。 3、了解正交變換的概念以及正交變換的四個等價條件。 第七章 實二次型(6 課時) [內容要點] 實二次型 二次型的矩陣 矩陣的二次型 坐標變換 矩陣的合同 二次 型的標準形規范形 慣性定理 正定二次形 正定矩陣 順序主子式 用正交 變換化二次型為標準形。 [教學要求] 1、理解n元實二次型 的概念以及二次型與對對稱矩陣之間的對應關系。 2、理解合同矩陣的概念以及矩陣合同與二型變量變換(坐標變換)之間的 關系。 3、理解二次型的標準形與規范型的概念,會用配方法、矩陣合同變換法, 特別是正交變換法化二次型為標準形。 4、理解正定二次型與正定矩陣的概念,掌握判定二次型為正定二次型的常 用方法。 第八章 隨機事件及其概率(10 課時) [內容要點] 隨機事件 樣本空間 事件的關系及運算概率的公理化體系 概率的性質 古典概型 條件概率 乘法公式 事件的獨立性 全概率公式 貝葉斯公式 獨立試驗概型 貝努里概型 [教學要求] 1、解隨機事件、事件的概率、條件概率、事件的獨立性等概念,熟悉用集 合的記號表示事件的關系及運算。 2、理解概率的公理化體系(非負性、規范性、完全可加性)以及概率的基 本性質。 3、熟知概率的加法公式,乘法公式,弄清與不相容 事件的有限可加性與無 限可加性及總體獨立事件的乘法公式。 4、熟練掌握兩種概率模型,古典概型、獨立試驗概型(特別情形稱為貝努 斯公式。 第九章 隨機變量及其分布(8 課時) [內容要點] 隨機變量 分布律 概率密度 分布函數 正態分布 隨機變量函數的分 布 [教學要求] 1、正確理解隨機變量的概念,用隨機變量取什表示事件的方法以及這種轉 化的意義。 2、熟知隨機變量兩種基本類型、離散型與連續型。 3、理解分布律、概率密度、分布函數的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4、掌握幾個常見的離散型分布:(0-1)分布、二項分布,泊松分布,熟知 它們的分布律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5、掌握幾個常見的連續型分布、均勻分布、指數分布、正態分布,特別是 標準正態分布,熟知它們的概率密度。 6、會用標準正態分布的分布函數 )(x? 計算服從正態分布 N( 2 ,?? )的隨 機變量? 落在區間[a,b]內的概率。 7、會用憶知隨機變量? 的分布去求隨機變量函數 ?? g )(? 的分布。 第十章 隨機變量的數字特征(4 課時) [內容要點] 數學期望 數項級數的絕對收斂 廣義積分的絕對收斂 方差 均方差或 標準差 幾種常用分布的數學期望與方差 數學期望與方差的性質 標準化隨 機變量 [教學要求] 1、掌握隨機變量兩個重要的數字特征——數學期望與方差的概念以及它們 的計算方法,特別是利用重要公式 D 22 )( ??? EE ?? 計算方差的方法。 2、熟記幾個常用分布的數學期望與方差,如二項分布、泊松分布、均勻分 布、指數分布、正態分布等。 3、了解數學期望與方差的基本性質。 4、了解計算隨機變量函數的數學期望的方法。 參考教材 [1] 四川大學數學系編,高等數學第三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年 5 月,第二 版。 [2]孫國正 杜先能,線性代數,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 年 6 月。 [3]孫國正 杜先能主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 年 6 月。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
|
|
上一篇文章: 安徽師范大學高級語言程序實驗本科教學大綱
下一篇文章: 安徽師范大學公共基礎課程本科教學大綱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