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 《教育學原理》科目大綱 (科目代碼:919) 學 院 名 稱(蓋章): 教 育 學 院 學院負責人(簽字): 編 制 時 間: 2014 年 9 月 5 日 《教育學原理》科目大綱 (科目代碼:919) 一、考核要求 教育學原理考試是教育學原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復試科目,要求考生系統掌握教育學原 理的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并能夠運用教育學的基本理論分析教育理論與實踐問題。 二、考核評價目標 教育學原理考試要求考生準確識記教育學的基礎知識,正確理解教育學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 論和現代教育觀念,能夠運用教育基本理論和現代教育理念分析、判斷和解決教育理論與實踐問題。 三、考核內容 第一章 教育學概述 第一節 教育學的研究對象 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 第二節 教育學的研究任務 教育學的研究任務是揭示教育規律,探討教育價值觀念和教育藝術,指導教育實踐。 第三節 教育學的產生與發展 一、教育學的歷史演進 教育學的萌芽階段;教育學的獨立形態階段;教育學的多樣化發展階段。 二、當代教育學的發展趨勢 第四節 教育學的價值 教育學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價值;教育學對教育政策調整的價值;教育學對教育改革的價值。 第二章 教育及其產生與發展 第一節 教育的概念 “教育“定義的類型;教育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我國關于教育本質的主要觀點。 第二節 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論;心理起源論;勞動起源論。 第三節 教育的發展 原始社會教育的特征;古代社會教育的特征;現代社會教育的特征;當代教育的發展趨勢。 第三章 教育與社會發展 第一節 教育與社會關系的主要理論 教育獨立論;教育萬能論;人力資本論;篩選假設理論;勞動力市場理論 第二節 教育的社會制約性 生產力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文化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 制約;人口狀況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功能 教育的經濟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人口功能。 第四節 當代社會發展對教育的需求與挑戰 現代化與教育變革;全球化與教育變革;知識經濟與教育變革;信息社會與教育變革;多元文化與教 育變革。 第四章 教育與人的發展 第一節 人的身心發展的影響因素 一、關于影響人的身心發展因素的主要觀點 單因素論與多因素論;內發論與外鑠論;內因與外因交互作用論。 二、遺傳素質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三、環境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四、個體能動性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第二節 學校教育在人發展中的主導作用 第三節 教育要尊重人的身心發展的規律 尊重順序性,循序漸進地促進兒童的發展;尊重階段性,關注年齡特征,科學選擇教育的內容和方法; 尊重不平衡性,做到適時有效;尊重個別差異性,做到因材施教。 第五章 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 第一節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的定義;教育目的與教育方針的關系。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 三、關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論 個人本位論,社會本位論;教育準備生活說,教育適應生活說;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四、確定教育目的的依據 第二節 我國的教育目的 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個時期的教育目的;我國教育目的的精神實質; 第三節 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及其關系 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全面發展教育各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 第四節 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的定義;培養目標與教育目的的關系;我國中小學的培養目標。 第六章 教育制度 第一節 教育制度的概念 第二節 學校教育制度 學制的概念與要素;學制確立的依據;各級學校系統;各類學校系統。 第三節 1949 年以來我國的學制 1951 年的學制;1958 年的學制改革;改革開放以來的學制改革。 第四節 現代教育制度改革 義務教育年限的延長;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綜合化;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終身教育體系的建構。 第七章 教育內容 第一節 教育內容的定義、結構與功能 教育內容的定義;教育內容的內在結構與外在結構;教育內容的功能 第二節 關于教育內容的主要理論 形式教育論與實質教育論的教育內容觀;人文主義教育理論與科學主義教育理論的教育內容觀;傳統 教育理論與現代教育理論的教育內容觀。 第三節 教育內容的歷史演進與發展趨勢 第四節 教育內容的規范形式 課程方案的含義與構成;課程標準的含義與構成;教科書的含義與特征 第八章 教師與學生 第一節 教師 教師的概念與教師職業的產生與發展;教師的地位與作用;教師勞動的特點;教師的專業素養;教師 專業發展的內涵與途徑;教師的權利與義務 第二節 學生 一、學生的含義與特征 二、學生群體 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學生群體的作用。 三、學生的權利與義務 第三節 師生關系 一、師生關系的含義與類型 二、關于師生關系的主要理論 學生中心論;教師中心論。 三、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 良好師生關系的標準;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途徑與方法。 四、參考書目 1.胡德海.教育學原理[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6. 2.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聯合編:教育學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