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 《人文和經濟地理學》科目大綱 (科目代碼:859) 學院名稱(蓋章):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 學院負責人(簽字): 編制時間: 2018 年 7 月 10 日 《人文和經濟地理》科目大綱 科目代碼:859 一、考核要求 全日制攻讀人文地理碩士學位入學考試《人文和經濟地理學》科目考試內容,一方面,包括人文 地理學的基礎理論、人文地理學的分支學科和人文地理學的方法應用等人文地理學專業基礎知識;另 一方面,包括經濟地理學的經濟活動區位、經濟活動區域分析和經濟活動全球化等經濟地理學專業基 礎知識。要求考生系統掌握人文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相關學科的基本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并 能運用相關理論和方法分析、解決實際問題。 二、考核評價目標 高等學校優秀本科畢業生能達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證錄取者具有基本的專業基礎知識 素養,并有利于本校人文地理等相關專業擇優選拔。 三、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1.考試時間:180 分鐘。 2.答題方式:閉卷、筆試 3. 試卷內容結構:(1)人文地理學部分所占分值為 75 分。各章內容所占分值為:第一章至第三 章,約占 20%;第四章至第十二章,約占 70%;第十三章,約占 10%。(2)經濟地理學部分所占分值 為 75 分。各章內容所占分值為:第一章至第六章,約占 30%;第七章至第九章,約占 50%;第十章至 第十四章,約占 20% 4.題型結構:人文和經濟地理學。(1)概念題(8 小題,每小題 5 分,共 40 分);(2)簡答題(6 小題,每小題 10 分,共 60 分);(3)分析和論述題(2 小題,每小題 25 分,共 50 分)。 四、考試內容與考核要求 1.考試內容: (1)人文地理學部分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特性 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人文地理學的學科特性。 第二節 西方人文地理學的發展過程 人文地理學的產生;近代人文地理學的發展;現代人文地理學的發展。 第三節 中國人文地理學的發展 中國古代的人文地理學;近代人文地理學的引進和發展;現代人文地理學的發展。 第四節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任務 對科學認知的貢獻及其學科建設的任務;參與社會經濟實踐,提高對決策的貢獻;傳承文化教育 功能、普及人文地理知識。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主題與基本理論 第一節 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主題 人文事象的空間表征—文化區;文化的時間現象—文化的擴散;文化生態學—文化與環境的關系; 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質之間的協調;文化現象綜合體—文化景觀。 第二節 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理論 人文地理學理論的多元性;人地關系論;其它學科對人地關系的探索;文化地理學的人地關系圖 式。 第三章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方法 第一節 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一般程序 確定研究課題;制定研究計劃;收集、整理資料;調查研究與實地考察;分析研究;研究總結、 成果評審。 第二節 人文地理學研究的方法論 經驗主義方法論;實證主義方法論;人本主義方法論;結構主義方法論。 第三節 人文地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 人文地理學研究的調查研究方法;空間模型方法;社會學方法;系統分析方法。 第四章 人口、人種和民族 第一節 人口與發展 世界人口增長過程;人口轉變理論與模式;人口與發展。 第二節 人口分布與遷移 人口分布;人口遷移。 第三節 人種 人種的劃分;人種與地理環境;種族主義與種族沖突。 第四節 民族 民族的形成與特征;世界和中國民族的分布特征;民族的遷徙與集聚;民族的變化與整合。 第五節 民俗與流行文化 民間文化與流行文化;民俗與環境;流行文化。 第五章 農業的起源和發展 第一節 農業的起源 農業起源的理論;關于農業起源的地點。 第二節 農業的發展與類型 農業發展階段;農業形成與發展對自然和社會的影響。 第三節 世界農業生產布局 世界糧食生產布局;主要經濟作物生產布局;畜牧業生產布局;中國農業生產布局。 第四節 農業景觀和農業區位論 農業景觀;農業區位論。 第六章 工業的出現與工業區位 第一節 工業的出現和發展 工業的出現和初期發展;工業生產的擴散和繼續發展。 第二節 產業類型及其分布 第一產業中的工業;第二產業及其分布;其他產業及其與工業的關系。 第三節 影響工業分布的因素及其新變化 影響工業分布的因素;工業區位論;工業分布的新變化;當前全球經濟空間格局。 第七章 聚落與城市化 第一節 聚落起源與發展 城市與鄉村;起源與發展;城鎮標準。 第二節 城市化及其動力機制 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城市化的進程;城市化的機制;當代城市化的特征。 第三節 城市與城市地域結構 城市區位與環境的關系;城市與自然環境;城市地域結構發展動力及其模式。 第四節 城市體系與城市景觀 城市體系的等級規律;城市景觀與感知。 第八章 語言類型與語言景觀 第一節 語言的起源與發展 語言的產生;語言的本質屬性及社會功能;語言的發展。 第二節 世界語言分類與分布 世界語言譜系;世界的主要語言及分布。 第三節 語言的傳播與影響 語言傳播特性;語言的傳播與環境;語言擴散及其結果。 第四節 語言景現 世界文字及其特點;地名景觀。 第九章 宗教地理與宗教景觀 第一節 宗教的產生與世界主要宗教 宗教的定義及宗教在文化中的作用;宗教的起源與原始宗教;宗教分類與民族宗教;世界三大宗 教。 第二節 宗教的傳播與分布 導致傳播的因素與宗教主要傳播形式;宗教與國家政治、民族關系;宗教組織;主要宗教的分布 區。 第三節 宗教儀禮、習俗與地理環境 宗教風俗、禁忌與地理環境;宗教與文化;宗教儀式、節日與地理環境;宗教圣地與地理景觀。 第四節 宗教景觀 宗教塑造的文化景觀;宗教對地理的間接影響;宗教景觀的地域差異。 第十章 旅游地理 第一節 旅游業的興起與發展 旅游業的興起與發展;大眾旅游的發展。 第二節 旅游者與旅游客源地與目的地 旅游者;客源地與目的地;客源地與目的地的關系。 第三節 旅游地的文化特征 文化的概念和旅游地文化;旅游地文化的要素;旅游地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四節 世界旅游資源和旅游地理 世界旅游資源;世界主要旅游地國家。 第五節 旅游開發的區域影響 旅游對區域的經濟影響;旅游對區域的環境影響;旅游對區域的社會影響;旅游對區域的文化影 響。 第十一章 政治與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第一節 政治與政治地理 政治地理現象;政治地理單元;政治地理結構;政治地理過程。 第二節 國家政治地理特征 國家政治地理特征;國家基本特征;國家領土與領土主權;國家的中心性區域;邊界與邊疆。 第三節 國家權力 國家權力要素;國家實力分析。 第四節 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學說。 第十二章 人類行為與行為空間 第一節 人類行為與地理環境 環境知覺與認知;地理物象;物象評價與外在行為。 第二節 人類活動的行為空間 行為空間;人類日常活動的行為空間;人類遷移活動的行為空間。 第三節 人類行為與區位選擇模型 行為矩陣模型;報償矩陣模型;消費行為空間模型。 第十三章 人文地理學所面臨的問題 第一節 人口的迅速增長與可持續發展 人口的迅速增長及其引發的問題;人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第二節 世界政治多極化與經濟一體化 政治地理新現實;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合與分;合與分的政治格局中的人地關系。 第三節 全球化與本土化 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全球化;全球化時代的文化本土化;地理環境、區域文化與區域經濟發展。 (2)經濟地理學部分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 經濟地理學發展概述 20 世紀前的經濟地理學;20 世紀的經濟地理學發展特點。 第二節 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與學科體系 研究對象;學科體系。 第三節 經濟地理學與相鄰學科的關系 經濟地理學在地理學中的地位;經濟地理學與經濟學的關系;經濟地理學與自然科學的關系;經 濟地理學與技術科學的關系。 第四節 經濟地理學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經濟地理學對經濟發展的理論意義;經濟地理學對當今世界重大實際問題的貢獻;當前經濟地理 學的理論研究重點。 第五節 本書編寫指導思想、結構及篇章安排 本書編寫指導思想;本書的結構安排。 第二章經濟活動區位及影響因素分析 第一節 經濟活動區位的基礎概念 區位與區位理論;區位條件與區位因子。 第二節 要素投入對經濟活動區位的一般影響 土地對經濟活動區位的影響;原材料對經濟區位的影響;能源對經濟區位的影響;資本對經濟區 位的影響;勞動力對經濟區位的影響;技術與知識對經濟活動區位的影響。 第三節 區域環境對經濟活動區位的一般影響 自然環境對經濟活動區位的影響;市場環境對經濟活動區位的影響;產業環境對經濟活動區位的 影響;政策環境對經濟活動區位的影響。 第四節 交通對經濟活動區位的一般影響 交通要素及其內涵;交通運輸對區位選擇的影響;知識經濟時代交通運輸對區位選擇影響的特點。 第三章 農業與工業區位理論 第一節 杜能農業區位理論 杜能農業區位理論的背景與目的;杜能農業區位理論概要;杜能農業區位理論的應用研究;杜能 農業區位理論的意義。 第二節 韋伯工業區位論 韋伯工業區位論的背景與目的;韋伯工業區位論理論概要;韋伯區位理論的應用研究;韋伯區位 論的意義;理論的局限性 第三節 其它工業區位理論 帕蘭德的區位理論;胡佛的區位理論;廖什的市場區位理論。 第四節 區位的行為主義分析 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間界限分析;普雷德的行為矩陣。 第四章 商業和服務業區位論 第一節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論 中心地理論形成的背景;基本概念;中心地三原則與中心地系統的空間模型;克里斯泰勒中心地 理論的意義和存在的問題。 第二節 零售業區位論 影響零售業區位決策的基本因素;零售業空間模型;零售引力模型。 第三節 服務業區位論 服務業的類型與區位特征;服務業區位選擇的因素分析;服務業區位選擇的理論。 第五章 多部門企業(公司)區位 第一節企業增長的空間軌跡 企業增長動因及戰略;企業的空間擴張。 第二節 企業空間演變模式 沃茨的市場區擴大模式;泰勒的組織變形及區域演化模式;哈坎遜的全球擴張模式;迪肯的全球 轉移模式;模式比較及在中國應用。 第三節 公司組織結構類型及其空間特征 公司組織結構主要類型;公司組織結構的空間特征。 第六章 跨國公司區位 第一節 跨國直接投資區位選擇 跨國直接投資的原因;跨國投資的國別選擇;跨國投資的微觀區位選擇。 第二節 跨國公司不同組分的區位選擇 跨國公司總部的區位特征;跨國公司研究與開發機構的區位特征;跨國公司生產單位的區位特征。 第三節 跨國公司對投資區經濟發展的影響 跨國公司與投資地聯系的理論分析;跨國公司對投資地經濟發展的影響特點;跨國公司與投資地 的相互作用關系。 第七章 區域的結構與組織 第一節 區域經濟結構 區域產業分類;區域產業結構模式;區域產業結構演進理論;區域產業結構合理性評價。 第二節 區域空間結構 區域空間結構的基本要素;區域空間結構的經濟意義;區域空間結構的模式及演變;區域空間結 構的形成與發展機制。 第三節 農村工業化與農區發展 農村工業化的特征;中國農村工業化的特殊環境;農村工業化對區域空間結構的影響。 第四節 技術創新與區域結構變遷 技術與技術創新;技術創新對區域結構變遷的作用機制;技術創新的空間差異與區域經濟格局變 化;區域創新網絡。 第八章區域經濟發展 第一節區域經濟增長理論 區域經濟增長因素;區域經濟增長理論;區域經濟增長階段理論。 第二節 經濟地域綜合體 經濟地域綜合體概述、經濟地域綜合體的結構;經濟地域綜合體理論的現實有效性評價。 第三節 產業集群與區域發展 產業集群的概念;產業集群的類型;產業集群的形成與演化機制;產業集群對區域空間結構變遷 的影響。 第四節 經濟區與區域管制 經濟區;區域管制。 第九章區域之間的空間組織 第一節區域間經濟發展關系理論 赫希曼的極化-涓滴效應學說;梯度推移學說;中心-邊緣理論;區域相互依賴理論。 第二節 區際經濟聯系 空間相互作用理論;區域分工理論;區域競爭-合作理論。 第三節區域經濟差異與協調 區域經濟差異概述;區域經濟差異的可控性分析;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第十章經濟活動全球化發展特點及影響因素 第一節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因素 科學技術進步;跨國公司的興起與發展;國家的經濟調節及干預作用;國際經濟協調。 第二節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特點 經濟全球化影響范圍廣泛;全球經濟活動空間移動加??;全球經濟形成多極格局。 第三節經濟活動全球化趨勢 隨著科技發展,世界各國經濟合作條件進一步改善,有利于全球化發展;國際間人員、文化的交 流將為經濟全球化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國際資源交流參與各方可獲利性將克服國家間利益分配上的 爭執,使經濟全球化具有波狀推進的特點;國家間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巨大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將阻礙經 濟全球化進程。 第十一章經濟活動全球化的產業分析 第一節汽車工業 概述;影響因素;汽車工業空間的全球變化。 第二節紡織服裝業 全球紡織服裝業的空間布局;影響全球紡織服裝業布局變化的主要因素。 第三節服務業 郵電通信業;物流業;金融業。 十二章經濟活動全球化的區域影響 第一節經濟全球化不同觀點之爭 關于經濟全球化概念的爭論;超級全球化主義者與其反對者的爭論;經濟全球化與經濟國際化;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地理區位。 第二節經濟全球化與經濟區域化 經濟區域化的概念與成因;經濟全球化與經濟區域化的關系。 第三節全球化與地方化 全球化與地方化的矛盾與統一;跨國公司地方化策略。 第四節發展中國家的機遇與挑戰 全球化帶給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的機遇與挑戰;發展中國家從經濟全球化中的收益差異;發展中國 家全球化對策;東南亞金融危機及其啟示。 第十三章經濟地理學研究方法 第一節公司(企業)調查及分析方法 企業問卷調查及定量分析;企業案例調查及定性分析。 第二節經濟地理區域及部門分析方法 區域經濟地理條件評價方法;區域人口、就業和經濟活動模型分析;項目評估與方案優選。 第三節經濟地理信息系統 地理信息系統;經濟地理信息系統。 第十四章經濟地理學理論新進展 第一節經濟地理學的文化與制度轉向 文化與制度轉向的形成背景;文化與制度轉向的主要內容;制度與文化轉向對經濟地理學的影響。 第二節經濟學家的新經濟地理學 新經濟地理學產生的背景及理論基礎;新經濟地理學的建模方法和主要觀點;對經濟地理學研究 的影響。 第三節我國經濟地理學理論創新思路 科學借鑒西方理論;突出我國國情特點;兼容適宜研究方法;抓住重點研究問題。 2.考核要求 (1)人文地理學部分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特性 熟悉人文地理學以及人地關系的基本概念;了解人文地理學與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的區別; 了解人文地理學研究的重要意義;了解中外學者關于人文地理學研究對象的論述;掌握人文地理學(包 括人地關系、區域研究、空間分析三大主題)的研究對象;掌握人文地理學的學科特性(包括社會性、 區域性、綜合性)。 第二節 西方人文地理學的發展過程 了解人文地理學具有奠基意義的兩位開山大師洪堡、李特爾;了解近代人文地理學的發展的國別、 代表人物、流派及其觀點;了解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人文地理學的代 表人物、兩大流派及其觀點;了解現代人文地理學發展的主要特征。 第三節 中國人文地理學的發展 了解中國古代的人文地理學名著《尚書〃禹貢》、《史記〃貨殖列傳》、《漢書〃地理志》、《元和郡 縣圖志》、《大元一統志》、《徐霞客游記》;了解中國近代人文地理學的重要人物張相文、竺可楨、胡 煥庸、張其昀;了解中國現代人文地理學的代表人物李旭旦、吳傳鈞、鮑覺民。 第四節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任務 了解人文地理學的研究任務,了解人文地理學在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價值。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主題與基本理論 第一節 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主題 熟悉文化、文化結構的基本概念;熟悉人文地理學研究的基本主題—文化區、文化擴散、文化生 態學、文化整合和文化景觀的基本概念;掌握文化區、文化擴散、文化生態、文化整合和文化景觀之 間的有機聯系;掌握文化區的三大類型及其特征;掌握形式文化區、功能文化區和鄉土文化區三者的 異同;熟悉文化擴散的兩種基本形式;掌握擴展擴散與遷移擴散之間的差異;熟悉擴展擴散的三種類 型;熟悉文化生態關系的四種類型;掌握文化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熟悉文化整合具有地域條件的 烙??;熟悉文化景觀是研究人文地理學的核心;熟悉文化史層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理論 熟悉人地關系論以及環境決定論、可能論、適應論、生態論、環境感知論、文化決定論、和諧論 的基本概念、理論要點、代表人物;熟悉英國湯因比的挑戰與應戰學說;了解德國韋伯的宗教思想在 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年鑒學派中的地理觀;掌握文化地理學的人地關系圖式。 第三章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方法 第一節 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一般程序 熟悉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一般程序,并能結合具體課題加以實際應用。 第二節 人文地理學研究的方法論 熟悉人文地理研究方法的三個層次;熟悉經驗主義方法論、實證主義方法論、人本主義方法論、 結構主義方法論的基本概念、原理、特點;掌握經驗主義方法論、實證主義方法論研究模式框圖。 第三節 人文地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 了解地理社會調查、科技文獻資料法、地理調查和信息獲取的新技術與新方法、區域地理方法的 描述、比較和歸納;了解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主要數學模型和數學方法在人文地理學中的應用;了解社 會生態方法以及了解人文地理學中的現象學方法和時間地理學方法;了解系統分析方法評價和系統分 析方法在區域規劃中的應用。 第四章 人口、人種和民族 第一節 人口與發展 熟悉農業革命之前的人口、農業革命與人口增長、工業革命對人口增長的影響、世界人口增長趨 勢;熟悉人口轉變的概念;熟悉發達國家人口轉變理論與模式;熟悉發展中國家人口轉變因素與模式; 熟悉人口容量、適度人口、經濟適度人口、實力適度人口的概念;掌握人口增長的動力機制;掌握人 口因素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兩重性;熟悉適度人口數量和適度增長率對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意義。 第二節 人口分布與遷移 熟悉人口分布、人口密度、農業人口密度、營養密度、比較密度的概念;掌握世界和中國人口分 布特征及一般規律;掌握人口分布的影響因素;熟悉人口流動、人口遷移的概念;掌握人口遷移的空 間規律、時間形式、形成機制;掌握中國流動人口趨勢和特點。 第三節 人種 熟悉人種、地理人種的概念;熟悉劃分種族的標志、世界種族的劃分、世界地理人種的分類;掌 握人種起源、演化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了解種族主義與種族沖突。 第四節 民族 熟悉民族的概念以及民族的特征;了解民族的成因;了解世界和中國民族的分布特征;熟悉民族 分布的形式分布區和機能分布區兩種類型區的特征;熟悉民族的遷徙與集聚過程;厘清民族鄰里和民 族隔坨兩種聚居區的區別;了解民族的變化與整合過程。 第五節 民俗與流行文化 熟悉民間文化(或民俗)與流行文化的基本概念;熟悉民居、飲食、服飾等物質民俗的特點;掌 握民俗的成因、民俗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了解足球及其普及、服飾與快餐的擴散、流行音樂的流行等 流行文化的特點。 第五章 農業的起源和發展 第一節 農業的起源 熟悉人口壓力說和宴享說兩類農業起源的理論;掌握索爾對農業起源的推論;了解考古學目前資 料的證據和世界動、植物的馴化對農業起源的佐證。 第二節 農業的發展與類型 熟悉原始農業(遷移農業)、傳統農業(生計農業)、現代農業的概念、特點、成因;掌握農業形 成與發展對自然、社會和人類文明出現的影響。 第三節 世界農業生產布局 熟悉世界小麥、水稻和玉米等糧食的生產布局及其成因;了解世界棉花、糖類作物和飲料作物等 主要經濟作物的生產布局及其成因;了解世界畜牧業的生產布局及其成因;熟悉中國農業生產布局的 空間差異及其成因。 第四節 農業景觀和農業區位論 熟悉農業景觀的概念;掌握農業景觀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了解農業景觀的觀光價值。 農業區位論(略) 第六章 工業的出現與工業區位 第一節 工業的出現和發展 了解工業的出現和初期發展、工業生產的擴散和繼續發展過程。 第二節 產業類型及其分布 了解第一產業中的工業(伐木業、捕撈業、采掘業);熟悉世界主要工業地帶的分布狀況;熟悉 第三產業、第四產業(信息產業)、第五產業(文化產業)的概念。 第三節 影響工業分布的因素及其新變化 掌握自然條件、資源條件、能源條件、市場條件、勞動力條件、環境條件、區域協作和全球一體 化等影響工業分布的因素、工業區位論(略)、熟悉鋼鐵工業、服裝紡織工業、汽車制造工業、電子 信息工業分布的新變化、掌握當前全球經濟空間格局。 第七章 聚落與城市化 第一節 聚落起源與發展 熟悉聚落、城市、集鎮、集市、鄉村的概念;了解活動型村落、美國單戶型、集體農場型、經營 性農場的概念;熟悉村落的形態類型及其空間結構特征;熟悉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差異;了解中外城市 的起源與發展;掌握村落的的起源與發展;了解世界各國關于城鎮標準的規定;熟悉我國城鎮建制的 設臵。 第二節 城市化及其動力機制 熟悉城市化、逆城市化的概念;熟悉城市化的內涵和階段;熟悉城市化的概念、內涵和階段;掌 握內部市區的城市化、外圍市區的城市化、郊區的城市化、逆城市化等城市化的進程;掌握城市化的 機制;熟悉當代世界和中國城市化的特征。 第三節 城市與城市地域結構 熟悉從防衛和交通的角度分析城市區位與環境的關系;熟悉從地質、地貌、氣候、水資源和生物 資源的角度分析城市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熟悉城市地域結構、同心圓模型、扇形模型、多核模型的概 念;掌握城市地域結構發展動力及其模式。 第四節 城市體系與城市景觀 熟悉城市體系、農村聚落體系的概念;掌握城市等級規模法則、首位城市法則、城市金字塔法則 等城市體系的等級規律;熟悉城市景觀、城市感知的概念;熟悉城市景觀的內涵;熟悉影響城市感知 的因素。 第八章 語言類型與語言景觀 第一節 語言的起源與發展 熟悉語言的概念;掌握語言的本質屬性及社會功能;熟悉英語的形成和發展、漢語七大方言的發 展、漢語的南北方差異。 第二節 世界語言分類與分布 熟悉譜系分類法以及語系、語族、語支、語種、語言、方言、土語的概念;掌握世界主要語言及 其分布區。 第三節 語言的傳播與影響 掌握語言傳播特性;掌握影響語言傳播的因素;掌握語言擴散及其結果。 第四節 語言景現 熟悉語言景現的概念;了解世界主要文字的形成特點;熟悉地名景現的概念;了解地名景現的作 用;熟悉我國地名景觀的類別。 第九章 宗教地理與宗教景觀 第一節 宗教的產生與世界主要宗教 熟悉宗教的概念以及宗教在文化中的作用;了解宗教的起源與原始宗教、宗教分類與民族宗教的 關系;掌握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分布范圍、傳播路線。 第二節 宗教的傳播與分布 熟悉導致傳播的因素與宗教主要傳播形式;了解宗教與國家政治、民族關系;熟悉主要宗教的分 布區。 第三節 宗教儀禮、習俗與地理環境 了解宗教風俗、禁忌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了解宗教儀式、節日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了解宗教圣地 與地理景觀的關系;掌握宗教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第四節 宗教景觀 了解宗教塑造的文化景觀;了解宗教對地理的間接影響;了解宗教景觀的地域差異;掌握宗教與 地域文化的關系。 第十章 旅游地理 第一節 旅游業的興起與發展 熟悉旅游的概念。 第二節 旅游者與旅游客源地與目的地 熟悉旅游者、旅游業、旅游系統、旅游資源、客源地、目的地、交通連接的概念;掌握客源地與 目的地的關系;影響旅游動機的因素;影響旅游決策的因素。 第三節 旅游地的文化特征 熟悉文化、旅游地文化的概念;了解旅游地文化的要素組成;熟悉旅游地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四節 世界旅游資源和旅游地理 熟悉旅游資源的概念;了解世界旅游資源;了解世界主要旅游地國家。 第五節 旅游開發的區域影響 掌握旅游對區域經濟的積極和消極影響;掌握旅游對區域環境的積極和消極影響;掌握旅游對區 域社會的積極和消極影響;掌握旅游對區域文化的積極和消極影響。 第十一章 政治與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第一節 政治與政治地理 熟悉政治地理現象、政治地理單元、政治地理結構、政治空間結構、政治實力結構、政治地理過 程的概念;熟悉政治地理的主要過程。 第二節 國家政治地理特征 熟悉國家、領土、領土主權、國家的中心性區域、邊界、邊疆的概念;熟悉國家的基本特征;了 解起源型核心區和經濟型核心區。 第三節 國家權力 熟悉國家權力、綜合國力的概念;熟悉國家權力要素組成;熟悉美國克萊因的綜合國力方程的影 響因素;熟悉日本綜合研究所的“綜合三元要素”構成。 第四節 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熟悉當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熟悉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熟悉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 學說。 第十二章 人類行為與行為空間 第一節 人類行為與地理環境 熟悉行為地理學、環境知覺、環境認知、地理物象、心理圖譜、意境圖譜、空間圖式、認知地圖、 意境地圖的概念;熟悉地理物象的特點;掌握地理物象的距離衰減規律;掌握影響地理物象的三種距 離;熟悉地理物象簡圖構成要素。 第二節 人類活動的行為空間 熟悉行為空間的概念;了解直接活動空間和間接活動空間;了解活動空間的特性;掌握人類日常 行為空間類型及其特征;了解瑞典哈格斯特朗的時空棱柱體模式;掌握人類遷移活動的行為空間。 第三節 人類行為與區位選擇模型 熟悉行為矩陣的概念;了解行為矩陣模型、報償矩陣模型、消費行為空間模型。 第十三章 人文地理學所面臨的問題 第一節 人口的迅速增長與可持續發展 熟悉人口的迅速增長及其引發的資源問題、環境問題、社會問題;掌握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含義、 原則、意義、任務。 第二節 世界政治多極化與經濟一體化 了解政治地理新現實;了解國家間的聯合趨勢;熟悉合與分的政治格局中的人地關系;熟悉經濟 一體化的概念、態勢、成因、積極和消極影響。 第三節 全球化與本土化 熟悉經濟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文化本土化、地域文化的概念;熟悉經濟全球化的文化內涵;熟 悉文化全球化的內涵、表現形式、形成原因和存在問題;熟悉全球化時代的文化本土化的含義、表現 形式和局限性;熟悉文化本土化與全球化的關系;熟悉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熟悉區域文化與區域 經濟發展的相互作用;熟悉區域文化創新需要注意的問題。 (2)經濟地理學部分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經濟地理學發展概述 了解 20 世紀前的經濟地理學經歷的史志描述、商業地理研究、經濟地理學研究三個階段;了解 20 世紀的經濟地理學發展特點(研究區域尺度的變化、研究企業組織的變化、研究思維方法的變化); 熟悉中國古代的經濟地理學名著《山海經》、《尚書〃禹貢》、《史記〃貨殖列傳》、《漢書〃地理志》、 《漢書〃食貨志》;熟悉古希臘學者斯特拉波的《地理學》、荷蘭學者瓦倫紐斯的商業地理教科書、蘇 格蘭學者奇澤姆的《商業地理手冊》;熟悉俄國學者羅蒙諾索夫、德國學者葛茨對經濟地理學發展的 貢獻;熟悉規范性分析、實證主義分析、行為主義分析、結構主義分析的概念;掌握經濟地理學中的 文化(制度)轉向。 第二節 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與學科體系 了解歐美學者對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的看法、前蘇聯學者對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的看法、我國學 者的相關討論;熟悉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的本書觀點;了解經濟地理學學科體系(通論經濟地理學、 區域經濟地理學、部門經濟地理學、公司(企業)地理學)。 第三節經濟地理學與相鄰學科的關系 了解經濟地理學是地理學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分支人文地理學下的三級分支學科;了解經濟地理學 是理論經濟學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分支學科,且與區域經濟學、政治經濟學有一定聯系;了解經濟地理 學是以自然地理學為依托基礎;了解經濟地理學是以數學方法和模型、遙感與地理信息科學為技術支 撐。 第四節 經濟地理學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了解經濟地理學致力于解釋經濟創新以及經濟增長、構建經濟建設的區位與空間組織;致力于對 人口、資源、環境、貧富差異等當今世界重大實際問題的貢獻;致力于對人地關系、全球與地方關系、 經濟發展空間格局、區域經濟發展的公平與效率關系、企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的理論研究。 第五節 本書編寫指導思想、結構及篇章安排 了解以理論和研究方法為重點、以可適用理論為主、反映中國經濟地理特色、利于培養創造型人 才的編寫指導思想;了解首先沿著單區位企業—多區位企業—跨國企業進行企業區位及空間組織分析 (第二章至第六章),然后從單一企業跳出,研究區域內、區域間的經濟活動空間組織(第七章至第九 章),再后從一國內部的區域跳出,研究經濟活動全球化(第十章至第十二章),最后介紹經濟地理學 的研究方法和理論進展(第十三章、第十四章) 的章節結構安排。 第二章經濟活動區位及影響因素分析 第一節經濟活動區位的基礎概念 熟悉區位、經濟活動區位、區位理論、區位主體、區位條件、區位因子的概念;熟悉區位條件與 區位因子的區別、古典區位理論與現代區位理論的區別。 第二節要素投入對經濟活動區位的一般影響 掌握土地、原材料、能源、資本、勞動力、技術對經濟活動區位的影響;能夠掌握城市區位型工 業的收益性空間界限圖,并能根據該圖繪制出城市區位型工業合理區位的選擇范圍。 第三節區域環境對經濟活動區位的一般影響 掌握自然環境、市場環境、產業環境、政策環境對經濟活動區位的影響。 第四節交通對經濟活動區位的一般影響 熟悉交通網、交通網的密度、交通網的結構、交通流、地域、連接度、貝塔指數、通達度、通達 指數、分散指數的概念;掌握交通運輸對經濟活動區位的影響(運費成本和交通便捷程度對區位選擇 的影響);能夠掌握遠距離遞減的區位和卸貨地點的區位的圖解,并能根據要求繪制出運費曲線。 第三章 農業與工業區位理論 第一節 杜能農業區位理論 熟悉地租曲線、杜能農業區位論的概念;熟悉杜能農業區位理論的基本思想;熟悉杜能農業區位 理論的意義;熟悉杜能農業區位論中使用的方法;能夠掌握比較杜能圈和逆杜能圈圖式的差別來解釋 杜能圈的形成機制和現實局限性。 第二節 韋伯工業區位論 熟悉工業區位因子、一般因子、特殊因子、區域性因子、集聚因子、分散因子、純粹集聚、偶然 集聚、遍在原料、局地原料、純原料、損重原料、原料指數、區位質量、等費用線、綜合等費用線、 臨界等費用線、勞動費指數、勞動系數、加工系數的概念;熟悉韋伯工業區位理論的基本思想;熟悉 韋伯工業區位論的最小運費原理;熟悉韋伯的運費指向論、勞動費指向論和集聚指向論;熟悉韋伯工 業區位理論的意義;能夠掌握綜合等費用線和臨界等費用線,并能夠根據它們和給定條件,判定工廠 的合理區位。 第三節 其它工業區位理論 了解帕蘭德區位理論和胡佛區位理論的基本內容和異同點;了解廖什市場區位理論的基本觀點; 了解廖什的區位理論在基本假設及區位因素上與韋伯的區別。 第四節 區位的行為主義分析 了解史密斯收益性空間界限分析的主要觀點;了解普雷特行為矩陣的分析方法與主要結論。 第四章 商業和服務業區位論 第一節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論 熟悉中心地、中心商品、中心地職能、中心性、補充區域、需求門檻、門檻人口、中心地等級、 經濟距離的概念;熟悉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論的基本內容;熟悉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論的意義;熟悉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論與廖什中心地理論的差異。 第二節零售業區位論 熟悉影響零售業區位決策的基本因素;熟悉零售業地域結構模型(普勞德福特模式、貝利模式) 和零售業中心地區位模型;熟悉零售引力模型(賴利模型、赫夫模型)。 第三節服務業區位論 熟悉不同類型服務業的區位特征;熟悉影響服務業區位選擇的因素;熟悉服務業區位選擇的中心 地理論和集聚理論。 第五章 多部門企業(公司)區位 第一節企業增長的空間軌跡 熟悉企業最佳規模、規模經濟、范圍經濟、交易成本、一體化、多樣化、橫向一體化、縱向一體 化、前向一體化、后向一體化、接觸擴散、等級擴散、通道擴張的概念;熟悉企業增長動因;熟悉企 業增長戰略和方法;熟悉企業的空間增長過程和階段;熟悉企業空間擴張規律及其在中國的實用性。 第二節企業空間演變模式 掌握比較分析企業空間演變的四個模式特點及其適用范圍。 第三節公司組織結構類型及其空間特征 熟悉公司組織結構類型特點;熟悉公司組織結構的空間特征;掌握結合實際案例分析某公司組織 結構的空間特征。 第六章跨國公司區位 第一節跨國直接投資區位選擇 熟悉跨國公司、產品周期理論、折衷理論的概念;熟悉跨國直接投資及國別選擇的原因;掌握結 合中國實例分析跨國投資的微觀區位選擇特點。 第二節跨國公司不同組分的區位選擇 熟悉跨國公司總部的區位特征;熟悉跨國公司研究與開發機構的區位特征;熟悉跨國公司生產單 位的區位特征;掌握結合中國實例分析總部建立后的區域經濟效應(總部經濟)。 第三節跨國公司對投資區經濟發展的影響 熟悉生產鏈、組織鏈的概念;熟悉跨國公司與投資地關系理論框架;熟悉跨國公司對投資地經濟 發展的影響特點;熟悉跨國公司與投資地相互作用特點及影響因素。 第七章 區域的結構與組織 第一節區域經濟結構 熟悉區域經濟結構、區域產業結構、主導產業、關聯產業、基礎產業、支柱產業、潛導產業、資 源密集型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高技術密集型產業、傳統產業、高技術產業、夕 陽產業、朝陽產業、霍夫曼比例的概念;掌握基于產業功能分類分析區域產業結構模式;掌握配第- 克拉克定律、庫茲涅茨法則、霍夫曼定理、雁行形態學說;掌握如何評價區域產業結構的合理性。 第二節 區域空間結構 熟悉區域空間結構、集聚機制、擴散機制、區位指向、空間近鄰效應的概念;熟悉區域空間結構 的經濟意義;掌握極核式空間結構、點軸式空間結構、網絡式空間結構等三大區域空間結構模式;掌 握弗里德曼的區域空間結構演變理論;掌握經濟活動的區位指向的通常表現形式;掌握區域空間結構 形成、發展的集聚與擴散機制;掌握近鄰效應在區域空間結構演變中的作用。 第三節 農村工業化與農區發展 熟悉農村工業化的概念;了解農村工業化的特點、成因和意義;熟悉農村工業化對區域空間結構 的影響。 第四節 技術創新與區域結構變遷 熟悉區域創新網絡、技術創新的概念;掌握技術創新對區域結構變遷的作用機制;掌握技術創新 為何存在空間差異及其對區域經濟格局變化影響;掌握區域創新網絡的特征和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第八章區域經濟發展 第一節區域經濟增長理論 熟悉區域經濟發展、區域經濟增長、增長極、支配效應、乘數效應、極化效應、擴散效應、溢出 效應的概念;掌握區域經濟增長的因素及作用機理;掌握區域增長極理論;掌握循環積累因果原理; 掌握岡納? 繆爾達爾的循環積累因果理論;掌握納克斯的貧困惡性循環論;掌握區域經濟增長中的乘 數作用、加速原理及其關系;掌握運用羅斯托的經濟增長階段理論分析區域經濟增長各階段的特征; 掌握胡佛—費雪爾的區域經濟增長階段理論;掌握我國學者對區域經濟增長階段的劃分。 第二節 經濟地域綜合體 熟悉經濟地域綜合體的概念;了解經濟地域綜合體的特點;掌握如何判斷一個經濟部門的專業化 水平;熟悉經濟地域綜合體的空間結構。 第三節 產業集群與區域發展 熟悉產業集群的概念;熟悉產業集群的特征;熟悉產業集群的類型;掌握產業集群的形成與演化 機制;了解產業集群對區域空間結構變遷的影響。 第四節 經濟區與區域管制 熟悉經濟區、區域管制的概念;熟悉經濟區具有的特征;熟悉區域管制的特點;熟悉西方城市區 域管制的特點;熟悉比較城市區域管制模式的特點。 第九章區域之間的空間組織 第一節區域間經濟發展關系理論 熟悉極化效應、涓滴效應、經濟梯度的概念;熟悉赫希曼的極化-涓滴效應學說;熟悉梯度推移 學說;熟悉中心-外圍理論;熟悉相互依賴理論。 第二節 區際經濟聯系 熟悉區際經濟聯系、空間相互作用、區域分工、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 模型)、區域競爭、 區域合作的概念;熟悉空間相互作用產生的前提條件;熟悉比較絕對成本學說與比較成本學說;熟悉 要素稟賦學說;熟悉新貿易理論解釋產業內分工;熟悉波特競爭優勢理論的基本觀點;熟悉區域合作 需要遵循的原則;熟悉區域經濟合作有的類型。 第三節區域經濟差異與協調 熟悉區域經濟差異、區域經濟絕對差異、區域經濟相對差異、倒 U 字假說、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 概念;熟悉區域經濟差異對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掌握區域經濟差異為什么可控;掌握如何促 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第十章經濟活動全球化發展特點及影響因素 第一節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因素 熟悉經濟全球化、生產網絡、地域根植性的概念;熟悉科學技術對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熟悉跨國 公司對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熟悉跨國公司影響經濟全球化的內在機制;掌握國際經濟協調的必要性、 現有協調機制的局限性和今后協調的主要途徑。 第二節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特點 熟悉全球化指數、國外直接投資、世界經濟多極化的概念;熟悉影響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因素;熟 悉近幾十年來全球經濟活動的空間移動特征;熟悉全球國外直接投資的來源、流向及其地理分布;熟 悉世界制造業生產與貿易的地理特征;熟悉經濟全球化多極格局的特點。 第三節經濟活動全球化趨勢 熟悉經濟全球化今后發展的主要趨勢。 第十一章經濟活動全球化的產業分析 第一節汽車工業 熟悉一個國家汽車工業的發展一般需要經過幾個階段?熟悉全球汽車生產和貿易的地理特征,并 分析最近幾十年來的主要變化特點;熟悉影響汽車工業生產布局的主要因素;熟悉汽車工業空間組織 變化的特點。 第二節紡織服裝業 熟悉全球紡織服裝業全球化生產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 第三節服務業 熟悉物流業、電子零售業、客戶響應中心、離岸金融中心的概念;熟悉物流公司的分類;熟悉經 濟全球化對物流業的影響;熟悉影響郵電通訊業布局的主要因素;熟悉國際范圍內物流的基本過程; 討論運輸公司為什么要發展成為物流公司?掌握以日本綜合商社公司為例,簡要說明貿易公司對本國 和世界經濟的影響;熟悉全球跨國零售商的空間分布及跨國經營的動機和市場進入方式;討論電子零 售業能否取代傳統的零售業?熟悉全球金融網絡的特點及其地理集中性;討論倫敦為什么會成為全球 最大的金融中心?討論國際金融中心為什么會扎堆于國際大都市?熟悉離岸金融中心的地理分布特 點及其成因。 十二章經濟活動全球化的區域影響 第一節經濟全球化不同觀點之爭 熟悉經濟全球化與經濟國際化的區別與聯系;討論在經濟全球化中,地理區位是否將不起作用? 第二節 經濟全球化與經濟區域化 熟悉經濟全球化與經濟區域化的關系。 第三節全球化與地方化 熟悉全球化與地方化的關系。 第四節發展中國家的機遇與挑戰 熟悉發展中國家應對經濟全球化的對策;討論經濟全球化會給我國帶來了哪些正面影響和負面影 響?討論我國應如何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熟悉在經濟全球化中發展中國家如何避免類似亞洲金 融危機的重演? 第十三章經濟地理學研究方法 第一節 公司(企業)調查及分析方法 了解企業調查問卷設計的原則;了解企業問卷調查中樣本企業選擇常用的方法;了解公司定性訪 問中應注意的事項。 第二節 經濟地理區域及部門分析方法 了解在區域評價過程中單一指標評價與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有何區別;了解項目評估的內容與過 程。 第三節 經濟地理信息系統 了解經濟地理信息系統概念與特征;了解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信息系統的各子系統及其功能。 第十四章經濟地理學理論新進展 第一節經濟地理學的文化與制度轉向 熟悉文化與制度轉向;根植性;制度厚度的概念;熟悉文化與制度轉向的主要內容;熟悉制度與 文化轉向對經濟地理學的影響。 第二節經濟學家的新經濟地理學 熟悉新經濟地理學;報酬遞增的概念;熟悉新經濟地理學理論的主要觀點。 第三節我國經濟地理學理論創新思路 熟悉金融地理的概念;熟悉收集相關文獻,分析中國經濟地理學理論創新思路;熟悉金融地理學 的主要研究內容。 五、考試參考書目 (1)人文地理學部分 首要參考書目: 1. 趙榮,王恩涌,張小林,劉繼生,周尚意、李貴才、韓茂莉編著,人文地理學(第 2 版),高 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 2.考研網(www.100exam.com)主編,趙榮人文地理學(第 2 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 研真題)詳解(電子書),教育出版,2015 年。 3. 考研網(www.100exam.com)主編,趙榮人文地理學(第 2 版)配套題庫(電子書), 教育出版,2015 年。 其他參考書目: 4. 陳慧琳主編,人文地理學(第 3 版),科學出版社,2013 年。 (2)經濟地理學部分 首要參考書目: 1. 李小建主編,經濟地理學(第 2 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 2. 李小建主編,經濟地理學探究性學習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年。 3. 考研網(www.100exam.com)主編,經濟地理學(第 2 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電子 書),教育出版,2015 年。 4. 考研網(www.100exam.com)主編,經濟地理學(第 2 版)配套題庫(電子書), 教育出版,2015 年。 其他參考書目: 5.楊萬鐘主編,經濟地理學導論(修訂四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年。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
|
|
上一篇文章: 2019年西北師范大學857《財務會計》考研大綱
下一篇文章: 2019年西北師范大學860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考研大綱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