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1 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 《中國史綜合》科目大綱 (科目代碼:643) 學院名稱(蓋章): 歷史文化學院 學院負責人(簽字): 編 制 時 間: 2018 年 7 月 18 日 2 《中國史綜合》科目大綱 (科目代碼:643) 一、考核要求 1.掌握基本史實,了解中國歷史發展的主要過程、基本線索和階段特征。 2.掌握基本理論,能正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比較和評 價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事件和人物。 3.了解歷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分析解讀,能辨析史料的價值, 從中獲取有效的信息。 4.論據確鑿,論證嚴謹,邏輯合理,文字準確。 二、考核評價目標 1.注重基礎知識的考核。了解中國歷史發展的主要過程、基本線索和階段特征,突出 強化基礎知識中的重點知識,對一些重點知識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2.注重歷史發展規律的總結和系統知識體系的構建。能夠對歷史事件和人物做出符合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客觀評價和比較,對社會發展規律進行理性揭示。對既有知 識進行有效迅速的歸納總結,提取知識要點,做出較為全面的評價、判斷和分析。 3.注重掌握唯物史觀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能夠對歷史發展的因果聯系進行分 析,對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進行分析,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進行正確的評價論斷,在掌握 唯物史觀和辯證唯物主義一些基本觀點和原理基礎上,能夠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 三、考核內容 《中國史綜合·中國古代史》部分 第一章 中國的原始社會 第一節 中國歷史的開端 第二節 原始社會的發展——母系氏族公社 第三節 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會的解體 第二章 夏商時期奴隸制國家的建立和發展 第一節 夏王朝的建立與滅亡 第二節 商代奴隸制國家的發展 3 第三章 西周奴隸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第一節 西周奴隸制國家的強化 第二節 社會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 第三節 西周中后期社會矛盾和西周的衰亡 第四章 春秋時期奴隸社會的瓦解 第一節 王室衰微和大國爭霸 第二節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封建生產關系的產生 第三節 下層民眾的反抗和地主階級奪取政權的斗爭 第四節 春秋時期的文化 第五章 戰國時期封建制度的確立 第一節 各國封建政權的建立和變法運動 第二節 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 第三節 各國的兼并戰爭和秦的統一 第四節 戰國時期的文化和社會生活 第六章 秦帝國的建立和秦末農民起義 第一節 秦帝國的建立 第二節 秦代社會主要階級構成 第三節 秦末農民起義 第七章 西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 第一節 西漢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鞏固發展 第二節 西漢社會經濟的發展 第三節 西漢與周邊各民族的關系 第八章 東漢中央集權國家由統一走向分裂 第一節 東漢前期政治 第二節 東漢社會經濟 第三節 東漢民族關系與對外關系 第四節 東漢后期的腐朽統治和黃巾軍起義 第五節 東漢文化和社會生活 第九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社會進步和民族融合 第一節 三國鼎立 第二節 西晉的短期統一及其崩潰 4 第三節 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對峙局面的形成 第四節 南朝政治制度的變化和南方經濟的發展 第五節 北朝經濟的緩慢發展和民族大融合 第六節 魏晉南北朝文化和社會生活 第七節 魏晉南北朝的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第十章 隋朝:統一帝國的再建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第一節 隋朝前期的政治 第二節 隋朝社會經濟的發展 第三節 隋朝的文化和對外文化交流 第四節 農民起義和隋朝的滅亡 第十一章 唐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繁榮 第一節 唐前期的政治和經濟 第二節 唐后期的政治和經濟 第三節 唐代的民族關系 第四節 唐末農民大起義 第五節 唐代的文化和社會和生活 第六節 唐代的中外關系 第十二章 五代宋遼夏金時期 第一節 五代十國和契丹的興起 第二節 北宋建立和社會矛盾的發展 第三節 遼、西夏及其他邊疆各族與北宋的關系 第四節 王安石變法和北宋末年的腐朽統治 第五節 北宋社會經濟的發展 第六節 金朝的建立與遼、北宋的滅亡 第七節 南宋的建立與宋金和戰 第八節 宋金對峙時期南北方的社會經濟 第九節 南宋的滅亡 第十節 五代十國宋遼金時期的文化和社會生活 第十一節 五代兩宋時期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 第十三章 元朝的大一統 第一節 元朝的建立和統一全國 5 第二節 元朝的政治 第三節 元朝的社會經濟 第四節 元朝的衰落和滅亡 第五節 元朝的文化和社會生活 第十四章 明代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和資本主義萌芽 第一節 明代前期的政治、經濟和社會 第二節 第二節 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經濟和社會 第三節 第三節 明代邊疆地區各族社會經濟的發展 第四節 第四節 明后期社會矛盾的激化和明末農民戰爭 第五節 第五節 明代的文化和社會生活 第六節 第六節 明代中外關系和中西文化交流 第十五章 清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 第一節 清軍南下和各地人民的抗清斗爭 第二節 清代的政治 第三節 統一形勢的發展和邊疆地區的進一步開發 第四節 清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增長 第五節 清代社會矛盾的日趨激化 第六節 清代的文化和社會生活 第七節 清代中外關系和中國人民抵抗西方殖民者的斗爭 《中國史綜合·中國近代史》部分 緒論 第一節 中國近代史內容及分期 第二節 中國近代社會及特點 第三節 中國近代史線索 第四節 中國近代史相關理論及研究方法 第四節 學習中國近代史意義 第一章 鴉片戰爭 第一節 罪惡的鴉片貿易和中國的禁煙運動 第二節 英帝國主義挑起的鴉片戰爭 第三節 戰后十年的中國社會 6 第二章 太平天國起義 第一節 太平天國起義的爆發 第二節 定都天京后的主要措施 第三章 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一節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及其過程 第二節 沙俄對我國的領土侵略 第四章 太平天國后期的斗爭 第一節 天京變亂和重振朝綱 第二節 中外反動勢力對太平軍的聯合絞殺 第五章 洋務運動及中國民族工業興起 第一節 洋務運動的興起 第二節 中國民間資本主義的產生 第六章 列強的侵略及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 第一節 邊疆危機和中法戰爭 第二節 中日甲午戰爭 第七章 戊戌變法運動 第一節 帝國主義瓜分狂潮 第二節 資產階級變法維新運動 第八章 義和團運動 第一節 帝國主義的文化侵略及中國人民的反洋教斗爭 第二節 義和團的興起及清政府的對外宣戰 第三節 義和團失敗及《辛丑條約》的 訂立 第九章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醞釀 第一節 清政府的進一步賣辦化及帝國主義的侵略 第二節 民族資產階級成長及領導的愛國斗爭 第三節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醞釀 第十章 辛亥革命 第一節 資產階級革命高潮的來臨 第二節 辛亥革命的爆發 第三節 南京臨時政府及辛亥革命的失敗 第十一章 北洋軍閥統治及新時代曙光 第一節 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 第二節 中國人民維護祖國統一的斗爭 7 第三節 新時代的曙光 《中國史綜合·中國現代史》部分 第一章 北洋軍閥統治的繼續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開始(1919 年 5 月至 1923 年 12 月) 第一節 從中華民國建立到五四運動 第二節 五四運動 新思潮的競起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第三節 各個軍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爭、戰爭和南北政局的演變 第四節 社會各界改造中國的主張和國共合作的醞釀 第二章 國民革命 北洋軍閥的末路(1924 年 1 月至 1927 年 7 月) 第一節 北洋軍閥勢力的演變 國民革命的興起 第二節 革命陣營內部斗爭的加劇和公開分化 第三節 北伐戰爭 國民革命從高漲到失敗 第三章 國民黨在全國統治的確立 農武裝革命的開展(1927 年 8 月至 1931 年 9 月) 第一節 國民黨在全國統治的建立 第二節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革命的開展 第三節 國民黨各派勢力的消長 第四節 革命根據地的初創和中共的白區秘密工作 第五節 中間政派的政治主張和活動 第四章 日本帝國主義的武裝侵略由國內戰爭向抗日戰爭的過渡(1931 年 9 月至 1937 年 7 月) 第一節 “九一八”國難全國抗日民主浪潮的興起 第二節 國民黨獨裁統治的加強 日本向關內擴張和抗日民主浪潮的持續 第三節 蘇區工農革命的深入和嚴重挫折 第四節 華北事變 抗日民主運動的新高漲 第五節 西安事變 全國團結抗日局面基本形成 第五章 全民族抗戰的展開 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共同抗戰格局的形成(1937 年 7 月至 1941 年 12 月) 第一節 盧溝橋事變 全國團結抗戰開始 第二節 日軍全面進攻 正面和敵后兩個戰場共同抗戰格局的形成 第三節 國民政府向戰時體制的變化 第四節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第五節 敵后戰場成為抗戰的重要戰場 中共的新民主主義理論 8 第六章 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組成部分 抗日戰爭的勝利(1941 年 12 月至 1945 年 8 月) 第一節 太平洋戰爭爆發 中國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結為一體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 第二節 相持階段后期中國的戰局和政局 第三節 民主運動的再興起 著眼于戰后的各種政治主張的發表 第四節 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 第七章 國民黨統治的崩潰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1945 年 9 月至 1949 年 10 月) 第一節 國民黨堅持內戰獨裁方針 中國人民爭取和平民主 第二節 國民黨軍的戰略進攻 人民解放軍的戰略防御 第三節 人民解放軍的戰略進攻 第四節 國民黨南京政權覆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第八章 哲學 科學 文化思潮 第一節 五四新文化 第二節 三十年代的文化思潮 第三節 中西兼具的風俗文化 第四節 哲學、科學、文學創作 《中國史綜合·中國當代史》部分 第一章 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 第一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國民經濟的恢復 第二節 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實現 第二章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進行 第一節 社會主義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二節 經濟建設指導方針上的糾正 第三節 戰勝嚴重經濟困難和國民經濟的調整 第四節 左傾錯誤的再度發展和經濟上調整任務的完成 第三章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 第一節 “文化大革命”的發動和全國動亂局面的形成 第二節 全國陷入“全面內戰”局面和“斗、批、改”運動的開展 第三節 糾正“左”傾錯誤的努力及其受挫 第四節 全面整頓的曲折和“文化大革命”的結束 第四章 改革開放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拓 第一節 在徘徊中前進的兩年 第二節 偉大歷史轉折的實現 9 第三節 改革開放的全面展開 第四節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提出與貫徹 第五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蓬勃開展 第一節 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階段的到來 第二節 改革開放步伐加快和各項事業的全面展開 第三節 確立鄧小平理論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第四節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第五節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施 考試參考書目 朱紹侯、張海鵬、齊濤主編:《中國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版。 李侃等:《中國近代史》,中華書局,2008 年版。 魏宏運:《中國現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版。 何沁:《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年。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