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 《語文教育綜合》考試大綱 (科目代碼:637 ) 學院名稱(蓋章):教育學院 學院負責人(簽字): 編制時間:2014 年 9 月 5 日 “語文教育綜合”考試大綱 “語文教育綜合”考試大綱,是報考“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專業方向碩 士研究生的專業初試科目。本科目滿分 300 分,考試內容共分三大部分, 分別是“語文課程與教學理論”、“古代漢語”、“中國古代文學”。每部分所 占分值各為 100 分。 第一部分 語文課程與教學理論(100 分) 第一章 語文學科論 考核要求: 1、系統掌握語文學科發展史的知識,了解單獨設科以前的語文教育和單獨 設科以后的語文教育發展狀況; 2、理解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現代語文學科的地位與功能,語文學科與語 文課程的聯系與區別; 3、掌握現代語文教育系統的構成與特征,現代語文教育系統的功能。 考核內容: 第一節 單獨設科前的語文教育 一、古代語文的情感教育 二、古代語文的認知教育 第二節 單獨設科后的語文教育 一、現代史階段的語文教育 二、當代史階段的語文教育 第三節 語文學科的性質 一、現代語文學科的性質 二、現代語文學科的地位與功能 三、語文學科與語文課程的區別 第四節 現代語文教育系統 一、現代語文教育系統的構成 二、現代語文教育系統的特征:整體性、閉合性、開放性。 三、現代語文教育系統的功能:認知教育功能、情感教育功能、技能教育 功能、調節控制功能。 第二章 語文課程論 考核要求: 1、系統掌握語文課程的性質、特征與功能; 2、理解語文課程發展歷史軌跡,掌握詩教課程、文教課程、國語國文課程 以及現代語文課程的性質、特征與教育功能; 3、理解我國小學、初中和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發展過程;了解國外語文課 程改革的發展及特點; 4、了解我國語文教材的發展過程與特點 考核內容: 第一節 語文課程的性質、特征與功能 一、語文課程的性質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二、語文課程的特征 即時性、選擇性、生成性、個人性。 三、語文課程的功能 涵養言語能力、發展智慧結構、塑造美麗人生。 第二節 語文課程的歷史發展 一、詩教課程 二、文教課程 三、國語、國文課程 四、語文課程 第三節 語文課程標準 一、小學、初中語文課程標準 1950 年前后的變化; 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 1950 年前后的變化; 三、國外語文課程標準理念的變化; 第四節 語文教材 一、語文教材的含義; 二、語文教材的類型; 三、語文教材的內容; 四、語文教材的作用; 五、語文教材的編排原則與使用要求; 六、新課程語文實驗教材的特點(人教版、北師大版、蘇教版); 七、國外語文教材變化及特點。 第三章 語文教學論 考核要求: 1、全面掌握語文教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包括教學設計、教學原則、教學模 式、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理論; 2、了解和掌握語文參與式學習的理念、特征、教育功能、設計與實施要求; 3、了解和掌握語文識字寫字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口語交際教學及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一般方式和要求。 考核內容: 第一節 語文教學設計 一、語文教學設計的性質、特點原則與步驟 二、語文教學設計的范式 第二節 語文教學原則 一、教學原則的含義; 二、教學原則與教學規律、教學原理的關系; 三、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 第三節 語文教學模式 一、教學模式的含義與構成要素 二、教學模式的性質和作用 三、國外有影響的教學模式 四、國內有影響的語文教學模式 第四節 語文教學方法 語文教學方法的內涵 語文教學方法的類 第五節 語文課程評價 一、語文課程評價的性質與功能 二、語文課程評價實施的原則: 三、語文課程評價的常用方法和類型 第六節 語文參與式學習 一、參與式學習的的基本含義 二、參與式學習的特征與教育功能 三、參與式學習的設計原則 四、參與式學習的設計要求 第七節 閱讀教學 一、閱讀的含義與閱讀教學的作用 二、閱讀能力的構成因素 三、閱讀量化訓練的方法 四、閱讀教學的原則 五、閱讀教學的策略 第八節 寫作教學 一、寫作教學的含義 二、寫作的心理過程與寫作能力發展規律 三、寫作訓練的體系 四、寫作教學的基本原則 五、寫作教學的基本策略 第九節 口語交際教學 一、口語交際教學的含義 二、口語交際教學的基本原則 三、口語交際教學的基本策略 第十節 語文綜合性學習 一、綜合性學習的性質 二、綜合性學習的特征 三、綜合性學習的原則 四、綜合性學習的實施要求 第四章 語文教師論 考核要求: 掌握語文教師基本素質及專業發展的相關理論知識,包括語文教師基 本素質要求、語文教師校本教研、語文教師行動研究和語文教師專業發展 理論。 考核內容: 第一節 語文教師的基本素質 一、語文教師的情感品質 二、語文教師的智力品質 三、語文教師的技能品質 第二節 語文教師的校本教研理論 一、語文校本教研的性質 二、語文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 三、語文校本教研的方式 四、校本語文課程建設 第三節 語文課程行動研究 一、語文課程行動研究的含義與特征 二、語文課程行動研究的過程 三、語文課程行動研究的方法 第四節 語文教師專業發展 一、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的含義 二、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的條件 參考書目: 1、靳健、石義堂主編:《現代語文教育學》,甘肅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 2、靳健《后現代文化視野的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甘肅教育出版社 2006 年 版。 第二部分 古代漢語(100 分) 考核要求 本部分考試內容以中華書局版王力主編《古代漢語》教材為主要參考書,以 第一、二冊為重點考核內容,總分值為 100 分 。要求考生掌握古代漢語語音、 詞匯、語法、修辭以及漢字構造和工具書使用方面的基礎知識,同時考察考生運 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應有一定量的文言文閱讀理解和 背誦以及古書注解的相關內容。具體考核要求為: 一、基礎知識及其應用 (一)詞匯部分 1、了解古代漢語詞匯的特點,掌握古今詞義差異的主要情況;掌握詞的本 義和引申義的含義;理解區別單音詞、復音詞及辨析同義詞的基本方法。 2、識記指定教材通論、文選及常用詞部分所舉的詞例。 3、理解單音詞、復音詞、聯綿詞、偏義復詞等概念。 (二)漢字部分 1、識記許慎給“六書”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所下的定 義;理解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的概念。 2、理解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種漢字結構的特點;了解常用漢字部首 的意義及其構形功能。 3、能區別古今字和異體字;能區別指定教材第二冊[附錄一]《簡化字與繁 體字對照表》“說明”部分所列繁簡字在古文獻中的不同意義;能寫常用字的繁 體形式。 (三)語法修辭部分 1、了解古代漢語判斷句、敘述句、疑問句和否定句的基本特點;掌握古漢 語判斷句的不同形式;掌握古漢語被動及動量表達的基本形式;掌握古漢語中賓 語前置的特點及其語法條件;掌握古漢語中詞類活用的類型及其特點,并對以上 句式均能舉例說明。 2、理解文言句末語氣詞“也”、“矣”、“焉”、“哉”、“乎”、“歟”、“邪”及 句首句中語氣詞“夫”、“其”、“惟”的基本用法,并能舉例說明。 3、理解文言文中常見的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及特殊指示代詞“者”、 “所”的基本用法,并能舉例說明;能說明文言文中人稱代詞使用較少的原因及 尊稱、謙稱的常見形式。 4、理解文言文中的常用副詞“不”與“弗”、“毋”與“勿”的用法與區別; 理解“未”、“莫”、“非”等的基本用法,并能舉例說明。 5、掌握連詞“而”、“以”、“則”、“然”等的基本用法;掌握介詞“以”、 “于”、“為”、“之”的主要用法,并能舉例說明。 6、能識別文言文中常用的詞尾。 7、了解指定教材所講古漢語中常見的修辭格。 二、古文閱讀與理解 在熟讀理解或背誦指定教材文選獲得一定語感的基礎上,綜合運用所 學古代漢語知識正確地標點、解釋和翻譯一般文言文。具體要求請參考考 核內容中的文選部分。 考核內容 第一單元 文選《左傳》 必讀篇目: 鄭伯克段于鄢 齊桓公伐楚 (背誦) 通論 (一)怎樣查字典辭書 (二)古今詞義的異同 (三)單音詞,復音詞,同義詞 (四)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第二單元 文選《戰國策》 必讀篇目: 馮諼客孟嘗君 江乙對荊宣王 莊辛說楚襄王 觸詟說趙太后 通論 (五)漢字的構造 (六)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 第三單元 文選 《論語》 必讀篇目: 《論語》部分全讀;背誦《顏淵季路侍》《侍坐》《季氏》 通論 (七)判斷句,也字 (八)敘述句,矣字,焉字 (九)否定句,否定詞 (十)疑問句,疑問詞 第四單元 文選 《孟子》 必讀篇目: 寡人之于國也 齊桓晉文之事 許行 舜發于畎畝之中(背誦) 通論 (十一)詞類的活用 (十二)人稱代詞,指示代詞,者字,所字 第五單元 文選 先秦諸子 必讀篇目: 《老子》:教材所選四章全部閱讀背誦; 《莊子》:百川灌河(背誦) 惠子相梁(背誦) 運斤成風(背 誦) 通論 (十三)連詞,介詞 (十四)句首句中語氣詞;詞頭,詞尾 第六單元 文選 《詩經》 背誦篇目: 關雎 卷耳 桃夭 靜女 黍離 碩鼠 通論 (十六)雙聲疊韻和古音通假 第七單元 文選 《楚辭》 必讀篇目: 山鬼(背誦) 卜居 通論 (十七)古書的注解(上) (十八)古書的注解(下) 第八單元 文選 《史記》 《漢書》 必讀篇目: 淮陰侯列傳 李將軍列傳 通論 第二冊[附錄一]簡化字與繁體字對照表 第二冊[附錄二]漢字部首舉例 第三冊[通論二十四]古書的句讀 第四冊[通論二十八]古漢語的修辭 考核評價目標分為了解、理解、掌握三個能力層次,要求應考者理解 相關的文學史知識,具備對文學現象和作家作品做概括性表述,或進行簡 單的分析、論證、評述,或運用已學理論知識進行綜合分析和評價的能力。 第三部分 中國古代文學(100 分) 考核內容與要求 本部分考試內容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4 冊) 和中華書局版袁行霈、許逸民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注》(4 冊)為主要參 考書,總分值為 100 分 。要求考生掌握中國古代文學史的基本知識,同時考察 考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古代文學現象與作品的能力。此外,應有一定量的古代文 學經典作品積累。具體考核內容與要求為: 第一編 先秦文學 緒論 中國文學史的分期;中國文學的起源;先秦文學的形態及作者的流變;先秦 文化與文學發展的軌跡。 第一章《詩經》 《詩經》的編定和體制;《詩經》的內容——愛情婚姻、農事詩、征夫詩、思 婦詩、民族史詩;《詩經》的藝術特點——賦比興的手法、句式和章法、風雅頌 不同的語言風格;《詩經》在文學中上的地位和影響。 第三章《左傳》等先秦敘事散文 敘事散文的發展過程;《左傳》的敘事和記言;《國語》的文學成就;《戰國 策》的文學成就;先秦敘事散文對后世文學的影響。 第四章《孟子》、《莊子》等先秦說理散文 先秦說理散文體制的逐步成熟;《孟子》散文的藝術成就;《莊子》哲學思想 的詩意表現;《荀子》和《韓非子》的議論文;先秦說理散文的地位和影響。 第五章 屈原與楚辭 楚辭產生的文化背景;屈原的生平和作品;《離騷》的思想內容及美人香草 意象、形式和語言;屈原的其他作品——《九歌》《九章》《天問》《招魂》等; 宋玉及其作品的地位及影響;楚辭的流變與屈原的地位和影響。 第二編 秦漢文學 緒論 漢代作家群體的生成;漢代文學發展的基本態勢;漢代文學與經學的雙向互 動;漢代文學樣式嬗變及分期。 第一章 司馬遷與《史記》 司馬遷的生平;《史記》的成書;《史記》的敘事藝術、人物刻畫及風格特征; 《史記》的地位和影響。 第二章 兩漢樂府詩 樂府和樂府詩;樂府詩的內容與藝術成就:豐富多彩的藝術畫面、嫻熟巧妙 地敘事手法、異曲新聲與詩體演變。 第三章 東漢文人詩 《古詩十九首》的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 第三編 魏晉南北朝文學 緒論 文學的自覺與文學批評的興盛的情況;亂世與亂世文學;門閥制度與門閥觀 念下的文學創作;玄學、佛教對文學、文人的影響;魏晉南北朝文學的發展歷程。 第一章 從建安風骨到正始之音 曹操與曹丕;曹植的詩歌創作及其藝術成就;建安七子及蔡琰;建安詩歌的 時代特征;阮籍、嵇康與正始詩歌。 第二章 陶淵明 陶淵明的生平經歷與思想性格;陶淵明的詩歌創作及其藝術成就;陶淵明的 散文與辭賦;陶淵明的地位及影響。 第三章 南北朝民歌 南朝民歌與吳楚風情;北朝民歌與北朝各民族的風習。南朝民歌與北朝民歌 的差異。 第四章 謝靈運、鮑照與詩風的轉變 謝靈運開啟的新風與山水詩的興盛;鮑照的詩歌創作及其對七言詩的貢獻。 第四編 隋唐五代文學 緒論 開放的文化環境與唐代文學的繁榮;漫游、入幕、讀書山林之風、貶謫與唐 代文學;佛、道二家對唐代文學的影響;唐代文學的風貌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 地位。 第一章 盛唐的詩人群體 王維、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園詩;王昌齡、崔顥等人的作品;高適、岑參、 王之渙等人的邊塞詩。 第二章 李白 李白的生平、思想與人格;李白的樂府與歌行;李白的絕句;李白詩歌的藝 術個性;李白的地位與影響。 第三章 杜甫 杜甫的生平;杜甫的律詩;杜甫詩的藝術風格;杜甫詩的地位及影響;杜甫 詩的作品分析。 第四章 韓孟詩派與劉禹錫、柳宗元等詩人 韓孟詩派的詩歌主張及藝術風格;韓愈、孟郊等人詩歌的意象類型與技巧的 創新;李賀詩歌的藝術表現與怪奇特征;劉禹錫、柳宗元等人的詩歌風貌。 第五章 白居易與元白詩派 重寫實、尚通俗的詩歌思潮與張籍、王建、元稹的詩歌創作;白居易的詩歌 主張及其諷諭詩;《長恨歌》、《琵琶行》與元、白唱和詩;白居易的閑適詩;新 樂府運動及其詩人;元和體。 第五編 宋遼金文學 緒論 高度繁榮的文化及其對詩文的影響;憂患意識與愛國主題的弘揚;宋代作家 的性格特征和審美情趣;城市的繁榮與詞的興盛;宋代文學的獨特成就與歷史地 位。 第一章 柳永與北宋前期詞風的演變 宋初詞人對五代詞風的因革;開拓詞境的嘗試;柳永詞的新變。 第二章 歐陽修及其影響下的詩文創作 歐陽修的散文、辭賦和四六;歐陽修、梅堯臣、蘇舜欽的詩歌;王安石等人 的散文;王安石的詩歌。 第三章 蘇軾 蘇軾的人生觀和創作道路;蘇軾的古文和辭賦、四六;蘇軾的詩;蘇軾的詞; 蘇軾的意義與影響。 第四章 江西詩派與兩宋之際的詩歌 黃庭堅的詩歌;陳師道的詩歌;江西詩派的形成及演變;陳與義和曾幾的詩 歌。 第五章 陸游等中興四大詩人 陸游的創作道路和詩歌淵源;陸游詩歌的特點與成就;陸游的影響;楊萬里 與誠齋體;范成大的使金詩和田園詩。 第六章 辛棄疾和辛派詞人、李清照 辛棄疾的創作道路;辛棄疾對詞境的開拓;辛詞的藝術成就;辛派詞人。李 清照詞作的藝術成就。 第六編 元代文學 緒論 元代的社會與文學;敘事文學的興盛;元代的抒情文學;元代文學的審美情 趣。 第一章 關漢卿 關漢卿的生平思想與創作旨趣;《單刀會》、《西蜀夢》、《救風塵》、《竇娥冤》 等作品;關漢卿雜劇的藝術特色。 第二章 王實甫和《西廂記》 《西廂記》的作者及故事的創新;《西廂記》的戲劇沖突;《西廂記》的人物 塑造、語言藝術和社會影響。 第三章 白樸和馬致遠 白樸的生平;《梧桐雨》、《墻頭馬上》;馬致遠和《漢宮秋》。 第四章 元代散曲 散曲的興起及其體制風格;元前期散曲創作;元后期散曲創作。 第七編 明代文學 緒論 商業經濟的繁榮與城市文化形態的形成;王學左派的興起及其對文學創作的 推動;俗文學的發展與對文學特性認識的深化;眾多的文學群體及文學的論爭。 第一章 《三國演義》與歷史演義的繁榮 《三國演義》的成書、作者與版本;《三國演義》的主旨;《三國演義》的藝 術成就;《三國演義》的影響。 第二章 《水滸傳》與英雄傳奇的演化 《水滸傳》的成書與作者;《水滸傳》的主旨;《水滸傳》的藝術成就;《水 滸傳》的影響。 第三章 湯顯祖 湯顯祖的生平與思想;代表作《牡丹亭》;臨川四夢;湯顯祖的影響。 第四章 《西游記》與其他神怪小說 《西游記》的題材演化及其作者;寓有人生哲理的“游戲之作”;神幻世界 的奇幻美與詼諧性;《封神演義》等其他神魔小說。 第五章 《金瓶梅》與世情小說的勃興 《金瓶梅》的創作時代及其作者;封建末世的世俗人情畫;白話長篇小說發 展的里程碑;《金瓶梅》的續書及其影響。 第六章 "三言"、"二拍"與明代的短篇小說 白話短篇小說的繁榮;市民社會的風情畫;短篇小說的藝術特色;明代的文 言小說。 第八編 清代文學 緒論 文化專制下的學術和文學;清代人文思潮與文學;清代文學的歷史特征。 第一章 清初詩文的繁榮與詞學的復興 清初遺民詩及其影響;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錢謙益與虞 山詩派;吳偉業和“梅村體”敘事詩;詞的中興:陳維崧和陽羨詞派,朱彝尊和 浙西詞派,納蘭性德和“京華三絕”;王士禛與康熙詩壇。 第二章 清初戲曲與《長生殿》、《桃花扇》 清初戲曲:吳偉業、尤侗、李玉、李漁等;洪升與《長生殿》;孔尚任與《桃 花扇》。 第三章 蒲松齡和《聊齋志異》 蒲松齡與《聊齋志異》的成書;狐鬼世界的建構與內涵;文言短篇小說的藝 術創新。 第四章 吳敬梓和《儒林外史》 吳敬梓與《儒林外史》的創作;科舉制度下的文人圖譜;理想文士的探求; 《儒林外史》的敘事藝術。 第五章 《紅樓夢》 曹雪芹的家世與《紅樓夢》的創作;賈寶玉和《紅樓夢》的悲劇世界;《紅 樓夢》的人物塑造和敘事藝術;《紅樓夢》的影響。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