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中國地質大學研究生院 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普通地質學》考試大綱 一、試卷結構 (一)內容比例 地球資源-環境-災害與人類發展,約 15% 地球圈層系統和動力地質作用等,約 85% (二)題型比例 術語解釋 約 30% 論述題 約 70% 二、其他 普通地質學 緒論 考試內容 地質學、地球科學(地球系統科學)概念;研究對象和方法(地球+將今論古+以古示今);地球的動力系 統(外營力動力系統,內營力動力系統)。 一 地球系統及其圈層構造 考試內容 地球系統(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固體地圈):各圈層的概念、大氣環流(季風概念、中國季風特 征),大氣圈組成、運動、分層、大氣降溫率; 地球表面形態(陸地、海洋地形單元、大地水準面概念); 地球的物理性質及內部圈層構造:地球主要物理性質(密度、壓力、溫度、重力、磁性、彈塑性;地 內變化趨勢和地球物理異常)。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特征和圈層構造(波速隨深度變化 總體特征;莫霍面、上/下地殼、軟流層、巖石圈、地幔轉換帶、內/外核);圈層特征(上/ 下地殼+地幔硅鎂層、巖石圈、軟流圈)。 二 地球的物質組成 考試內容 礦物(元素和豐度,礦物肉眼識別特征) 巖石:三大巖石及主要特征(巖漿作用和巖漿巖-概念、火山作用、侵入作用、代表性巖漿巖;變質作 用和變質巖-概念、因素、類型、代表性變質巖;沉積作用和沉積巖;三大巖石之間的循環) 三 地質年代 考試內容 地質年代確定依據(地層疊覆率,生物演化率,地質體之間切割率)。 相對地質年代(地質年代單位,年代地層單位、巖石地層單位)。 絕對地質年代(同位素測年原理,同位素地質年代概念,地質年代表)。 四 巖石圈板塊構造 考試內容 板塊構造的建立(大陸漂移,海底擴張,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 板塊邊界(分離型,匯聚型,轉換型,威爾遜旋回) 板塊驅動機制:地幔柱、熱點、部分熔融(了解內容) 五 構造運動及地質構造 考試內容 構造運動(概念、巖層產狀(+V 字型法則)、變形變位;地層接觸關系) 褶皺構造(褶皺概念、要素,褶皺基本類型,褶皺識別-橫剖面) 斷裂構造(概念、類型(節理,斷層),斷層基本要素,斷層組合,斷層識別-橫剖面) 六 風化作用 考試內容 風化作用(概念,影響因素) 風化作用類型:物理風化作用(方式,產物);化學風化作用(方式,產物);生物風化作用 風化作用產物:風化殼 七 地面流水地質作用 考試內容 地面流水類型和水動力特點(環流);片流和洪流的地質作用(片流,洪流):過程和產物。 河流的侵蝕作用(河流垂直侵蝕作用及其地形產物,河流側向侵蝕作用及其地形產物)。 河流的搬運作用(交錯層理)。 河流的沉積作用(河道沉積作用及其產物(淺灘、河漫灘),河口區沉積作用及其產物-三角洲) 影響地面流水地質作用的因素(構造升降運動,氣候、地形、植被,人類活動等)(河流地質演化史: 準平原化、夷平面;不同河段的地質特點;) 八 地下水地質作用 考試內容 地下水概述(來源,儲存形式,化學和物理性質,運動特點) 地下水巖溶作用(機械沖刷作用及其產物,化學溶蝕作用及其產物)。喀斯特地貌的演化趨勢。 地下水搬運作用 地下水沉積作用(機械沉積作用,溶洞滴石,泉華) 九 冰川地質作用 考試內容 冰川概述(形成,類型,冰川運動特點) 冰川侵蝕作用(方式,侵蝕地形) 冰川搬運作用(來源,能力、搬運方式和搬運量) 冰川沉積作用(冰磧物特點及冰磧地形,冰水沉積) 地史時期的冰川(冰期/ 間冰期) 十 風的地質作用 考試內容 概述(大氣環流) 風的侵蝕作用(方式、產物) 風的搬運作用(與流水搬運的區別) 風的沉積作用(黃土高坡組成:區別風成黃土、古土壤) 十一 海洋和湖沼的地質作用 考試內容 海洋環境分區(海底地形單元與環境分區,濱海、淺海、半深海、深海) 海水運動(形式-波浪、潮汐、洋流、重力流) 海岸帶地質作用(基巖海岸波浪的剝蝕作用,沙質海岸波浪的搬動作用,泥質海岸潮汐的地質作用) 海洋沉積作用(濱海沉積物(沿岸沙堤、沙嘴、水下沙壩、連島沙壩,瀉湖概念),淺海沉積物(類 型:碎屑巖類(礫、沙、粉沙、泥,機械沉積分異規律);化學和生物化學(碳酸鹽巖、硅質 巖、磷塊巖)),半深海-深海沉積物(軟泥,濁積巖,硅、泥質,錳結核)) 湖泊地質作用(干旱區湖泊沉積作用-四階段;潮濕區湖泊-機械,湖泊紋泥,馬洱湖;沼澤(泥碳化) 的地質作用) 十二 地球資源 考試內容 地球資源和礦產概述;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能源礦產 十三 地質災害 考試內容 地質災害概念;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 十四 地球環境和人類發展 考試內容 地球環境概述、全球變化、人類紀;地球環境和人類發展和諧共處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