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中國哲學史》湘潭大學考研大綱 1. 陰陽、五行、和同等概念的內涵及在中國古代哲學的誕生過程中的意義。 2. 孔子的仁學、中庸思想,孔子思想的哲學史意義和現代價值。 3. 老子的道是什么,如何體道以及得道的境界。 4. 孫子的“經之以五事”、“知己知彼”方法及其哲學意義。 5. 墨子的兼愛思想、“兼愛”與孔子“仁愛”的區別,“三表法”及其認識論意義。 6. 后期墨家“名、辭、說、辯”的邏輯學體系。 7. 《中庸》的“誠”論。 8. 孟子的“四端之心”、“養浩然之氣”的人格修養論、仁政思想。 9. 莊子的“道”論,“坐忘”、“心齋”、“至人、神人、圣人、真人”內涵以及“逍遙”與“齊 物論”。 10. 先秦名家恵施的歷物十事、公孫龍的“白馬非馬”和“指物論”。 11. 《易傳》的宇宙生成圖式及生命哲學,《易傳》與《易經》的關系。 12. 荀子“化性起偽”的性惡論、隆禮說、“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的天論。 13. 韓非子的人性論、“法、術、勢”思想及歷史觀。 14. 漢初黃老道家、《淮南子》對黃老道家的繼承、賈誼的禮、法關系論。 15. 董仲舒的“人副天數”、“天人感應”及“災異譴告”說的內容和意義,以陰陽觀念為核 心的綱常倫理思想。 16. 《白虎通》的內容及倫理、政治意義,揚雄“太玄”象數體系,桓譚的形神關系理論。 17. 王充“疾虛妄”之說的含義,自然元氣論以及對讖緯感應說的批判。 18. 魏晉玄學的三個發展階段、王弼的“貴無”論及“得意忘象”的認識方法、裴頠的“崇 有”說、郭象的“獨化”論。 19. 慧遠、僧肇的佛教哲學,竺道生的頓悟說。 20. 漢代(早期)道教的主要理論著作《太平經》、《道德經河上公章句》、《老子想爾注》的 道教思想。 21. 葛洪的道教思想、寇謙之的新道教思想。 22. 成玄英的重玄說、司馬承禎的“性命雙修”思想、杜光庭的道教哲學。 23. 唐代佛教的主要派別,唯識宗的八識學說、天臺宗的止觀說與“一心三觀”論、華嚴宗 的法界緣起與“六相圓融”說、慧能的禪學。 24. 韓愈的“道統說”,韓愈、李翱的性情論,柳宗元、劉禹錫的自然天論。 25. 周敦頤《太極圖說》的宇宙生成論和“主靜”的修養工夫。 26. 二程的“天理”說,程顥的“識仁”說,程頤的“格物致知”與“持敬”說。 27. 張載的“太虛即氣”、“一物兩體”說,人性論及“變化氣質”的功夫論。 28. 朱熹的“理氣論”思想,“格物窮理”論和人性論。 29. 陸九淵的“本心”與“心即理”思想,反省內求的修養論,朱陸之爭。 30. 陳亮、葉適的義利觀和王霸論。 31. 元代許衡、劉因、吳澄對朱子理學的闡揚。 32. 王守仁的“心外無理”與“心外無物”,“知行合一”與“致良知”學說。 33. 羅欽順、王廷相“理只是氣之理”、“理在氣中”的氣論思想,羅欽順對陸王心學和佛教 的批判,王廷相對先驗認識論的批判和歷史進化論觀點。 34. 王艮的格物與良知說,泰州學派的特點。 35. 李贄的“童心”說以及對禮教的批判。 36. 方以智的“質測”與“通幾”論,“火—氣”一元論以及“交”、“輪”、“幾”論。 37. 黃宗羲對君主專制的反思和批判,以學校為議政機關的政治主張,以及“心即是氣”的 哲學思想。 38. 王夫之的氣論、“日新之化”的運動觀、“能必副其所”的能所觀,“知以行為功”的知行 觀,“性日生日成”的人性論和理欲觀,“今勝于古”的歷史進化論。 39. 顏元的“習行格物”說,戴震的“血氣心知”和“理存于欲”的理欲觀。 40. 龔自珍的“平均”論、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革新思想、龔自珍對傳統的天人感 應論、性善論的批判,魏源的認識論思想。 41. 洪秀全原始的空想社會主義的合理性及其局限。 42. 康有為的托古改制說、大同理想和“仁愛”哲學。 43. 譚嗣同的“以太—仁”學觀以及對君權、綱常名教的批判。 44. 嚴復的自由觀,“物競天擇”的進化論,經驗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 45. 梁啟超的“新民說”和“良知觀”以及心物論。 46. 章炳麟認識論的復雜性,“俱分進化論”的主要內容。 47.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思想,“行易知難”的知行學說和進化論思想。 參考書目,《中國哲學史》,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編,商務印書館版。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