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哲學綜合湘潭大學考研大綱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知識要點 導論: 1、哲學和哲學的基本問題的內容和意義。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 2、哲學的基本派別 :唯物主義的基本歷史形態和唯心主義的基本形態;辯證法和形而上學 的對立;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的內涵及其關系。 第一章: 1、物質及其存在形式 ,尤其是物質觀的內涵及其重大意義。 2、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3、意識的本質及其特征。 4、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及其實踐意義 第2章 1、實踐的本質及其結構:實踐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實踐的理性結構和社會結構 。實 踐活動中的理性結構及其功能。實踐的社會結構及其作用。 2、實踐的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及其實質 3、人對物質世界的實踐把握的基本環節。 實踐運行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實踐目的的提出;實踐手段的運用;實踐結果的完成、評價 和反饋調控。實踐活動的繼承機能、選擇機能和自我革新機能。 4、實踐與世界的二重化 :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及其對立統一。自在世界與人類世界的分 化與統一 。世界的二重化和人類世界的形成;人類世界即感性世界的不斷發展。實踐的世 界觀意義的確認及其意義。 第三章: 1、為什么說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 2、了解社會有機體的基本結構: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文化結構。(重點) 第四章: 1、人的社會化及其功能。人的個性及其形成。人的社會化與個性化的關系。 2、人的社會價值及其表現。人的社會價值的實現及其評價尺度;人的個人價值及其表現; 人的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的關系。 3、為什么說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第五章: 1、世界的普遍聯系與系統聯系。 2、如何理解“為我而存在的關系”及其特征。 3、了解唯物辯證法的理論體系。4、如何理解辯證決定論科學地揭示了原因和結果、必然 和偶然之間的辯證關系。 第六章: 1、發展的三大基本規律尤其是對立統一規律 第七章: 1、歷史運動的基本規律及其特殊性。 2、歷史規律的實現途徑,理解社會革命與社會改革的區別,科技革命與社會革命的辯證關 系。 3、理解歷史人物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及其社會制約性,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歷史創 造者問題地科學解決,人民群眾在歷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社會制約性。 堅持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4、社會形態更替的決定性和選擇性,理解“五種社會形態”理論。 第八章: 1、為什么說人的認識活動在本質上是社會性的? 2、理解認識活動與實踐活動的同構性及其表現,了解認識主體的社會構成形式及其意識要 素,認識客體系統,認識中介的要素構成。 3、認識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及其特征。 第九章: 1、主體觀念地把握客體的基本形式,了解感性直觀與理性思維的相互關系,了解感性直觀、 理性思維的三種基本形式。 2、了解認識過程中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及其意義,了解認識過程中的兩次飛躍 及其辯證關系。 3、非理性因素的分類及其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認識過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相 互關系。 第十章: 1、如何理解辯證法、認識論和方法論的一致性。 2、思維方法的本質、特征及其在認識中的作用。 3、辨證思維的基本方法: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從抽象上升到具體,邏輯與歷史的統 一。 第十一章: 1、 了解真理的本性及其四種屬性。 2、 如何理解社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根本標準,理解實踐標準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邏 輯證明及其在檢驗真理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3、 了解價值的主體性及其表現。價值的主體性和價值的客觀性的關系。 4、 人類活動的兩個基本原則: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及其主要區別與相互聯系。 第十二章: 1、人的發展的基本歷史形態:人的依賴性、人的獨立性和人的自由個性。 參考書目:李秀林、王于、李淮春等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中國人民大 學出版社,2010 年第五版 《中國哲學史》知識要點 1. 陰陽、五行、和同等概念的內涵及在中國古代哲學的誕生過程中的意義。 2. 孔子的仁學、中庸思想,孔子思想的哲學史意義和現代價值。 3. 老子的道是什么,如何體道以及得道的境界。 4. 孫子的“經之以五事”、“知己知彼”方法及其哲學意義。 5. 墨子的兼愛思想、“兼愛”與孔子“仁愛”的區別,“三表法”及其認識論意義。 6. 后期墨家“名、辭、說、辯”的邏輯學體系。 7. 《中庸》的“誠”論。 8. 孟子的“四端之心”、“養浩然之氣”的人格修養論、仁政思想。 9. 莊子的“道”論,“坐忘”、“心齋”、“至人、神人、圣人、真人”內涵以及“逍遙”與“齊 物論”。 10. 先秦名家恵施的歷物十事、公孫龍的“白馬非馬”和“指物論”。 11. 《易傳》的宇宙生成圖式及生命哲學,《易傳》與《易經》的關系。 12. 荀子“化性起偽”的性惡論、隆禮說、“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的天論。 13. 韓非子的人性論、“法、術、勢”思想及歷史觀。 14. 漢初黃老道家、《淮南子》對黃老道家的繼承、賈誼的禮、法關系論。 15. 董仲舒的“人副天數”、“天人感應”及“災異譴告”說的內容和意義,以陰陽觀念為核 心的綱常倫理思想。 16. 《白虎通》的內容及倫理、政治意義,揚雄“太玄”象數體系,桓譚的形神關系理論。 17. 王充“疾虛妄”之說的含義,自然元氣論以及對讖緯感應說的批判。 18. 魏晉玄學的三個發展階段、王弼的“貴無”論及“得意忘象”的認識方法、裴頠的“崇 有”說、郭象的“獨化”論。 19. 慧遠、僧肇的佛教哲學,竺道生的頓悟說。 20. 漢代(早期)道教的主要理論著作《太平經》、《道德經河上公章句》、《老子想爾注》的 道教思想。 21. 葛洪的道教思想、寇謙之的新道教思想。 22. 成玄英的重玄說、司馬承禎的“性命雙修”思想、杜光庭的道教哲學。 23. 唐代佛教的主要派別,唯識宗的八識學說、天臺宗的止觀說與“一心三觀”論、華嚴宗 的法界緣起與“六相圓融”說、慧能的禪學。 24. 韓愈的“道統說”,韓愈、李翱的性情論,柳宗元、劉禹錫的自然天論。 25. 周敦頤《太極圖說》的宇宙生成論和“主靜”的修養工夫。 26. 二程的“天理”說,程顥的“識仁”說,程頤的“格物致知”與“持敬”說。 27. 張載的“太虛即氣”、“一物兩體”說,人性論及“變化氣質”的功夫論。 28. 朱熹的“理氣論”思想,“格物窮理”論和人性論。 29. 陸九淵的“本心”與“心即理”思想,反省內求的修養論,朱陸之爭。 30. 陳亮、葉適的義利觀和王霸論。 31. 元代許衡、劉因、吳澄對朱子理學的闡揚。 32. 王守仁的“心外無理”與“心外無物”,“知行合一”與“致良知”學說。 33. 羅欽順、王廷相“理只是氣之理”、“理在氣中”的氣論思想,羅欽順對陸王心學和佛教 的批判,王廷相對先驗認識論的批判和歷史進化論觀點。 34. 王艮的格物與良知說,泰州學派的特點。 35. 李贄的“童心”說以及對禮教的批判。 36. 方以智的“質測”與“通幾”論,“火—氣”一元論以及“交”、“輪”、“幾”論。 37. 黃宗羲對君主專制的反思和批判,以學校為議政機關的政治主張,以及“心即是氣”的 哲學思想。 38. 王夫之的氣論、“日新之化”的運動觀、“能必副其所”的能所觀,“知以行為功”的知行 觀,“性日生日成”的人性論和理欲觀,“今勝于古”的歷史進化論。 39. 顏元的“習行格物”說,戴震的“血氣心知”和“理存于欲”的理欲觀。 40. 龔自珍的“平均”論、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革新思想、龔自珍對傳統的天人感 應論、性善論的批判,魏源的認識論思想。 41. 洪秀全原始的空想社會主義的合理性及其局限。 42. 康有為的托古改制說、大同理想和“仁愛”哲學。 43. 譚嗣同的“以太—仁”學觀以及對君權、綱常名教的批判。 44. 嚴復的自由觀,“物競天擇”的進化論,經驗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 45. 梁啟超的“新民說”和“良知觀”以及心物論。 46. 章炳麟認識論的復雜性,“俱分進化論”的主要內容。 47.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思想,“行易知難”的知行學說和進化論思想。 參考書目,《中國哲學史》,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編,商務印書館版。 《西方哲學史》知識要點 《西方哲學史》湘潭大學考研大綱適用于湘潭大學 href="http://www.azycake.com/shijuan/school/802519_1575460_2633511.html" target=_blank>湘潭大學西方哲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入學考 試。西方哲學史是哲學研究的重要分支,是近代科學形成和發展的思想背景。它 的主要內容涵蓋了古希臘、中世紀和近代三個時期的西方古典哲學。要求考生對 各個時期的思想文化背景、學術思潮、哲學學派和主要哲學問題有較全面的了解, 能夠系統地掌握各個時期主要哲學家所提出的基本概念、觀點和理論,他們在哲 學史上的傳承和地位,并能對這些觀點理論和哲學史上的一些重要問題進行較深 入的分析、探討和評價。 一、考試內容 (一)古希臘前蘇格拉底哲學 1.古希臘神話世界觀的特征 2. 古希臘自然哲學的基本觀念 3. 畢達哥拉斯的數本原說 4. 愛利亞學派主要哲學家及哲學思想 (二)古希臘早期哲學 1.智者學派的特點 2.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 3. 柏拉圖的理念說、政治哲學 4.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倫理學 (三)中世紀哲學 1.教父哲學的基本傾向 2. 奧古斯丁與意志自由說 3. 安瑟爾謨對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 4.早期唯名論與實在論的爭論 5. 阿奎那哲學思想及上帝存在的證明 (四)文藝復興時期哲學 1.人文主義思潮的基本特征 2. 馬基雅維利的人本思想 2.哲學復興中庫薩的尼古拉的哲學思想 3.宗教改革者如路德和加爾文等人的主要思想 4.科學革命和自然哲學代表人物如哥白尼、特勒肖和布魯諾等人的思想 (五)16 世紀末——18 世紀上半期西歐各國哲學 1.培根對傳統科學觀的批判 2. 霍布斯的社會契約論 3. 笛卡兒哲學思想 4.斯賓諾莎的主要哲學思想 5.英國經驗論與洛克、貝克萊、休謨的主要哲學思想 6.德國哲學代表人物萊布尼茨的主要哲學思想 (六)18 世紀法國啟蒙哲學 1.啟蒙主義者如孟德斯鳩、伏爾泰和盧梭等人的主要哲學思想 2.唯物主義者如拉美特利、愛爾維修、狄德羅、霍爾巴赫等人的哲學思想 (七)18 世紀末—19 世紀初德國古典哲學 1.康德的主要哲學思想 2.費希特和謝林的主要哲學思想 3.黑格爾的主要哲學思想 4.費爾巴哈的主要哲學思想及其特點 二、考試要求 (一)古希臘前蘇格拉底哲學 1.了解古希臘哲學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掌握古希臘哲學的一般特點和主要問 題。 2.理解早期希臘自然哲學的主要學派及其代表人物的哲學思想,掌握當時自然 哲學討論的主要哲學問題及其不同代表人物的思想傾向。 3.了解古典時期愛利亞學派的主要思想。 (二)古希臘早期哲學 1. 熟悉蘇格拉底哲學的中心問題及其遺產,熟悉柏拉圖的哲學思想及其在哲學 史上的影響。 2.熟悉古典時期希臘哲學中亞里士多德的主要哲學思想,包括他在形而上學、 自然哲學和實踐科學等方面的思想。 (三)中世紀哲學 1.了解中世紀哲學產生和演化的背景、脈絡和所討論的理性與信仰、共相與殊 相、唯實論與唯名論的爭論。 2.掌握教父哲學中主要代表人物如德爾圖良、奧古斯丁等人的主要思想、傾向 和對問題的論證。 3.熟悉經院哲學繁榮時期主要代表人物,尤其是托馬斯·阿奎那的哲學觀點及其 論證。 (四)文藝復興時期哲學 1.了解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運動、哲學復興傾向、宗教改革運動、自然科 學革命和自然哲學思想。 2.了解人文主義思潮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如但丁、馬基雅維利的思想。 3.掌握宗教改革者如路德和加爾文等人的主要思想及其意義和局限性。 (五)16 世紀末——18 世紀上半期西歐各國哲學 1.了解近代西方哲學產生和發展的社會歷史條件、自然科學前提、哲學主題和 一般特點。 2.熟悉 17 世紀前期英國哲學代表人物培根在批判經院哲學、唯物主義自然觀和 認識論、科學歸納法等方面的貢獻;熟悉霍布斯在認識論和方法論、自然哲學、 公民哲學、無神論和宗教觀方面的主要思想。 3.熟悉 17 世紀法國哲學代表人物笛卡兒的唯理論的方法論、形而上學、物理學 思想。 4.了解 17 世紀荷蘭哲學的代表——斯賓諾莎哲學的根本出發點,熟悉他的實體 學說、認識學說和倫理政治學說。 5.掌握 17 世紀下半期英國哲學代表人物洛克的主要哲學思想,熟悉他對“天賦 觀念論”的批判,他的觀念學說、知識學說、社會國家學說。 6.熟悉 17-18 世紀德國哲學代表人物萊布尼茨的單子論和唯理論。 7.掌握 17 世紀上半期英國哲學代表人物巴克萊的唯心論及其論證,掌握休謨的 懷疑論和知識論。 (六)18 世紀法國啟蒙哲學 1.了解啟蒙哲學的社會歷史背景、思想政治意義、主要哲學成就和自然科學基 礎;了解 18 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在哲學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熟悉啟蒙主義者孟德斯鳩的對封建專制和宗教神學的批判、關于法的理論、 政體的權力分立理論、地理環境決定論;熟悉伏爾泰的自然神論、對宗教神學的 批判、社會政治思想;熟悉盧梭關于社會不平等的起源和發展的學說、民主共和 國的理想。 3.了解唯物主義者拉美特里的無神論思想、對唯心論的批判、對自然和人的機 械唯物主義解釋、唯物主義的經驗論;熟悉愛爾維修的唯物主義感覺論、幸福論、 環境論;熟悉狄德羅的自然觀、運動發展觀、認識論和方法論和美學思想;熟悉 霍爾巴赫的物質和運動學說、因果-必然學說、身體和心靈學說、認識論思想。 (七)18 世紀末—19 世紀初德國古典哲學 1.了解德國古典哲學的思想意義、地位和主要精神。 2.掌握康德“前批判時期”的哲學思想;熟悉“批判時期”的康德哲學,重點把 握其認識論思想,掌握其道德哲學思想和美學思想。 3.了解費希特的知識學原理和社會倫理思想;掌握謝林的同一哲學、自然哲學、 先驗哲學和辯證法思想。了解費爾巴哈的早期哲學思想,熟悉他的人本學哲學、 他的自然學說和宗教學說,他的思想的局限性。 4.了解黑格爾哲學體系形成的動因、任務和特征,熟悉其邏輯學、自然哲學和 精神哲學的主要內容,掌握其中的辯證法精神。了解黑格爾哲學體系在德國古典 哲學以及整個哲學史上的地位和意義。 (八)整體性要求 1,了解各個不同時期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哲學演化脈絡。 2,掌握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哲學主題,以及各個時期主要哲學代表人物對這些 哲學主題的思考和論證。 3,靈活運用現代哲學思想,對于這些哲學主題及其代表人物的觀點,做出自己 的分析、批判和評論。 參考書目: 《西方哲學簡史》,趙敦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版。 《西方哲學史》,《西方哲學史》編寫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年版。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