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無機及分析化學》考試大綱 無機與分析化學是一門涵蓋化學反應原理(含熱力學和動力學)、定量分析基礎、四大 化學平衡及滴定(酸堿平衡與酸堿滴定、沉淀溶解平衡與沉淀滴定、氧化還原平衡與氧化還 原滴定、配位平衡與配位滴定)、物質結構基礎的一門學科。考生應該掌握化學反應原理的 基礎知識和定量分析的一般方法,具有基本的科學思維方法和理論聯系實際、獨立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理論部分基本要求 1.掌握化學反應的一般原理。 2.掌握定量分析的基本知識。 3.掌握四大平衡基本原理及其滴定。 4.掌握物質結構的基本知識。 5.掌握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及其應用。 二、具體內容和要求: 第二章 化學反應的一般原理 2.1 基本概念 2.2 熱化學 2.3 化學反應的方向與限度 2.4 化學平衡 2.5 化學反應速率 2.6 化學反應一般原理的應用 要求:掌握熱化學的基本概念;掌握熱力學第一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熱力學第三定 律和蓋斯定律;掌握熵變判據和吉布斯函數變判據,了解化學平衡與化學反應標準吉布斯函 數變的關系,了解化學平衡移動原理;了解基元反應概念,掌握質量作用定律,理解和掌握 化學反應速率理論。 第三章 定量分析基礎 3.1 分析化學的任務和作用 3.2 定量分析方法的分類 3.3 定量分析的一般過程 3.4 定量分析中的誤差 3.5 分析結果的數據處理 3.6 有效數字及其運算 3.7 滴定分析方法概述 要求:了解分析化學的定義、任務和作用;了解定量分析方法的分類;了解分析化學中 誤差產生的原因與分類;掌握準確度、精密度的定義及其評價指標的定義和相關計算;掌握 有效數字及其運算規則;掌握分析結果的檢驗方法;了解滴定分析方法的分類,掌握基準物 質和標準溶液的定義,掌握滴定分析的計算方法。 第四章 酸堿平衡與酸堿滴定 4.1 電解質溶液 4.2 酸堿理論 4.3 溶液酸度的計算 4.4 緩沖溶液 4.5 弱酸堿溶液各分布型體的分布 4.6 酸堿滴定法 要求:掌握酸堿質子理論;了解酸堿溶液中酸堿的分布形式;掌握酸堿溶液中酸堿 pH 的計算;掌握酸堿緩沖溶液理論及其計算;了解酸堿指示劑作用原理;掌握一元強酸(堿) 滴定一元強堿(酸)體系的滴定;掌握一元強酸(堿)滴定一元弱堿(酸)體系的滴定;了 解多元弱酸(堿)的滴定;了解酸堿滴定法的應用。 第五章 沉淀溶解平衡與沉定滴定法 5.1 溶度積原理 5.2 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動 5.3 多種沉淀之間的平衡 5.4 沉淀滴定法 要求:了解沉淀-溶解平衡,掌握溶度積原理;了解同離子效應和鹽效應;掌握沉淀的 溶解與轉化,了解分步沉淀;掌握莫爾法與佛爾哈德法,了解重量分析法及其計算。 第六章 氧化還原平衡與氧化還原滴定法 6.1 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概念 6.2 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 6.3 電極電勢的應用 6.4 氧化還原滴定法 要求:掌握氧化還原反應中的基本概念和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方法;了解原電池 的書寫符號及電極電位的定義;掌握能斯特方程;掌握電極電位在化學平衡計算中的應用; 了解氧化還原滴定法的特點及分類;掌握氧化還原滴定原理;了解氧化還原滴定法的指示劑, 掌握其作用原理;了解待測組分滴定前的預處理;掌握高錳酸鉀法、重鉻酸鉀法、碘量法; 了解氧化還原滴定法的應用。 第七章 物質結構基礎 7.1 核外電子的運動狀態 7.2 多電子原子結構 7.3 化學鍵理論 7.4 多原子分子的空間結構 要求:了解核外電子的運動狀態,了解多電子原子的結構,掌握核外電子的排布規律; 掌握核外電子分布與元素周期律的關系;掌握離子鍵理論、共價鍵理論;掌握雜化方式與分 子空間構型的關系;掌握分子間作用力和氫鍵。 第八章 配位化合物與配位滴定 8.1 配位化合物的組成和命名 8.2 配離子在溶液中的解離平衡 8.3 配位滴定法 8.4 配位滴定的應用 要求:掌握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掌握配位化合物的化學鍵理論;掌握配離子在溶液 中的離解平衡;了解螯合物,掌握乙二胺四乙酸及其絡合物的性質;掌握配位滴定的基本原 理,了解滴定過程中金屬離子濃度的變化規律;掌握配位滴定指示劑的作用原理;掌握 EDTA 的副反應及副反應系數的計算;了解酸度范圍的計算,了解配位滴定的應用。 第九章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分析法 9.1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9.2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 9.3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測定的方法與應用 9.4 誤差和測定條件的選擇 要求:了解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的原理,掌握 L-B 定律;了解分光光度計的結構,了解 顯色反應及其影響因素;了解測量條件的選擇及分光光度法的應用。 三、主要參考書目: 《無機與分析化學》(第二版)浙江大學 高等教育出版社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