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有機化學 一、課程的地位與作用 有機化學是研究有機化合物的組成、結構、合成、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及其相互轉化規律以及它們的應用的科 學,是化工學院各專業的重要基礎課。該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并重的課程,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近代有機化 學的基本理論,具備必要的基本知識和一定的基本技能,為以后學習后續課程和進一步掌握新的科學技術成就打下 必要的基礎。 二、課程的教學目標與基本要求 1.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應使學生掌握有機物的分類與命名、有機化合物的結構特征,有機化合物的物理性質及變 化規律,有機化合物的化學性質及其反應規律,重要的有機反應機理并逐步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研究方法, 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基本要求 (1) 掌握有機物的分類與命名、有機化合物的結構特征 (2) 掌握有機化合物的物理性質及變化規律 (3) 掌握有機化合物的化學性質及其反應規律 (4) 掌握重要的有機反應機理 三、課程內容 1 緒論 1.1 有機化學發展簡史 1.2 △★有機化合物的特性與結構 1.3 研究有機化合物的一般方法 2 飽和烴(烷烴和環烷烴) 2.1 烷烴和環烷烴的通式、同系列和構造異 構 2.2 △烷烴和環烷烴的命名:系統命名法 2.3 烷烴和環烷烴的結構:結構與穩定性 2.4 ★烷烴和環烷烴的構象:乙烷、丁烷、環 己烷的構象 2.5 烷烴和環烷烴的物理性質:沸點;熔點; 溶解性;相對密度 2.6 △烷烴和環烷烴的化學性質 2.6.1 ★取代反應及其機理 2.6.2 氧化、裂化反應與異構化反應 2.6.3 小環烷烴的加成反應 2.7 烷烴和環烷烴的主要來源與制法 3 不飽和烴(烯烴和炔烴) 3.1 烯烴和炔烴的結構:雙鍵、叁鍵 3.2 烯烴和炔烴的構造異構和命名 3.2.1 △★烯烴的構造異構和順反異構 3.2.2 烯烴和炔烴的命名:烯烴的習慣命名、 衍生物命名、系統命名法、★Z/E 命名法 3.3 烯烴和炔烴的物理性質:沸點;熔點; 溶解性;相對密度;極性與偶極矩 3.4 △烯烴和炔烴的化學性質 3.41 催化加氫反應 3.4.2 △★親電加成及親電加成反應的機理 3.4.3 △烯烴和炔烴加 HBr 中的過氧化物效 應 3.4.4 △★炔烴的親核加成反應 3.4.5 △烯烴和炔烴的氧化反應 3.4.6 烯烴和炔烴的聚合反應 3.4.7 △烯烴α-氫的反應 3.4.8 △炔烴的酸性 3.5 烯烴和炔烴的工業來源和制法 4 二烯烴 共軛體系 共振論 4.1 二烯烴的分類和命名 4.2 二烯烴的結構:丙二烯,1,3-丁二烯的 結構 4.3 電子離域和共軛體系 4.4 共振論 4.5 二烯烴的化學性質:△1,2-和 1,4-親 電加成;△★Diels—Alder 反應;電環化反 應;二烯烴的聚合反應; 5 芳烴和芳香性 5.1 芳烴的構造異構和命名 5.2 △★苯的結構(含共振結構) 5.3 芳烴的來源與制備:煤焦油分離;鉑重 整 5.4 單環芳烴的物理性質 5.5 單環芳烴的化學性質 5.5.1 △芳烴的親電取代 5.5.2 △★芳烴的親電取代反應機理及定位效 應 5.5.3 芳烴的側鏈反應 5.5.4 芳烴的加成反應 5.6 稠環芳烴 7.5 △★鹵代烷的親核取代反應機理 7.6 △★鹵代烷的消除反應機理 7.7 取代和消除反應的競爭 7.8 鹵代烯烴和鹵代芳烴的化學性質:△★ 雙鍵和苯環位置對鹵原子活性的影響 7.9 氟代烴 8 有機化合物的波譜分析 5.6.1 稠環芳烴的結構與命名 5.6.2 稠環芳烴的化學性質:親電取代、氧化、 加成 5.7 芳香性:△★Huckel規則 5.8 富勒烯 6 立體化學 6.1 △★手性與對稱性 6.2 △手性分子的光活性 6.3 △★構型的表示法、確定和標記:Fischer 投影式;透視式;Newmann 式;構型的 R/S 標記法;構型的 D/L 標記法 6.4 手性合成 6.5 外消旋體的拆分 6.6 △★脂環化合物的立體異構:順反異構、 對映異構 6.7 ★不含手性中心化合物的對映異構:丙二 烯型、聯苯型 6.8 對映異構體在研究反應機理中的應用 7 鹵代烴 7.1 鹵代烴的分類和命名 7.2 △鹵代烴的制法 7.3 鹵代烴的物理性質 7.4 △鹵代烷的化學性質:親核取代反應;消 除反應;與金屬作用;相轉移催化反應 8.1 有機化合物的結構和吸收光譜 8.2 紅外光譜:△★有機物基團的特征峰, 紅外譜圖解析 8.3 核磁共振譜:△★化學位移;自旋偶合 裂分;核磁譜圖解析 9 醇和酚 9.1 醇和酚的結構、分類、命名 9.2 △醇和酚的制法 9.3 醇和酚的物理性質:沸點;熔點;溶解 性;相對密度;極性與偶極矩;波譜性質 9.4 △★醇和酚的化學性質 9.4.1 醇和酚的共性:弱酸性;成醚的反應; 成酯的反應;氧化反應;與三氯化鐵的顯色 9.4.2 醇羥基的反應:弱堿性;與氫鹵酸的反 應;α-鹵代醇鄰基效應;與鹵化磷的反應; 與亞硫酰氯的反應;脫水反應 9.4.3 酚芳環上的反應:鹵化;磺化;硝化和 亞硝化;Friedel-Crafts 反應;Kolbe-Schmitt 反應;縮合;還原 10 醚和環氧化合物 10.1 醚和環氧化合物的結構、分類、命名 10.2 醚和環氧化合物的制法 10.3 醚的物理性質 10.4 △★醚和環氧化合物的化學性質:成鹽; 醚鍵的斷裂;過氧化物生成;環氧乙烷的開 環反應;Claisen 重排 11 醛、酮和醌 11.1 醛和酮的結構和命名 11.2 醛和酮的制法 11.3 醛和酮的物理性質:波譜性質 11.4 △醛和酮的化學性質 11.4.1 △★醛酮的親核加成 11.4.2 △醛酮α.氫的鹵代及鹵仿反應 11.4.3 △醛酮的氧化反應、還原反應 11.4.4 α,β-不飽和醛酮的特性 11.5 乙烯酮 11.6 醌 11.6.1 醌的制法 11.6.2 醌的化學性質 12 羧酸 12.1 羧酸的結構、分類、命名 12.2 △羧酸的制備 12.3 羧酸的物理性質:波譜性質 12.4 △★羧酸的化學性質:酸性;羥基取代; 羧基還原;羧酸鹽脫羧;α.氫的鹵代;二元 酸的受熱反應 12.5 △羥基酸的化學性質:酸性、脫水、脫 羧 13 羧酸衍生物 13.1 羧酸衍生物的結構、命名 13.2 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質 13.3 △羧酸衍生物的化學性質:親核取代、 還原、與有機金屬試劑的反應、酰胺的脫水 降級反應 14 β—二羰基化合物 14.1 ★β—二羰基化合物的酸性與烯醇負離 子的穩定性 14.2 β—二羰基化合物碳負離子的反應 14.3 △丙二酸酯在有機合成上的應用 14.4 △克萊森(酯)縮合反應—乙酰乙酸乙酯 的合成 14.5 △乙酰乙酸乙酯在有機合成上的應用 14.6 碳負離子和α,β—不飽和羰基化合物的 共軛加成—麥克爾反應 15 有機含氮化合物 15.1 硝基化合物 15.1.1 硝基化合物的結構、分類、命名 15.1.2 硝基化合物的制法 15.1.3 △硝基化合物的化學性質:與堿作用; 硝基化合物的還原反應;芳硝基化合物苯環 上的取代反應;★芳硝基化合物對鄰、對位 上取代基的影響 15.2 胺 15.2.1 胺的結構、分類、命名 15.2.2 △胺的制法 15.2.3 胺的物理性質 15.2.4 △★胺的化學性質:堿性;胺的烷基化; 胺的?;换酋;?;胺與亞硝酸反應;胺 的氧化;芳胺苯環上的取代反應;伯胺的異 腈化反應;季銨鹽和季銨堿 15.3 重氮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 15.3.1 △重氮化反應 15.3.2 △★重氮鹽的性質及其在合成上的應 用:放出氮的反應,保留氮的反應 15.4 腈:腈的制法;腈的性質 16 雜環化合物 16.1 雜環化合物分類與命名 16.2 △★雜環化合物結構與芳香性 16.3 雜環化合物的性質:取代、加成及還原、 酸堿性 17 碳水化合物 17.1 概論 17.2 單糖結構及化學性質 17.3 二糖及多糖:蔗糖;淀粉;纖維素 18 氨基酸、蛋白質、核酸 18.1 氨基酸 18.1.1 △氨基酸的結構和命名 18.1.2 △氨基酸的制法 18.1.3 △氨基酸的性質 18.2 多肽:命名;結構測定;合成 18.3 蛋白質:結構;性質 18.4 核酸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
|
|
上一篇文章: 2018年南京理工大學英語翻譯基礎考研大綱
下一篇文章: 2018年南京理工大學原子物理考研大綱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