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考研秘籍考研網!    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考博真題下載    考研真題下載    全站文章索引
文章搜索   高級搜索   

 您現在的位置: 考研秘籍考研網 >> 文章中心 >> 專業課 >> 正文  2018年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科教學(歷史)考研大綱

新聞資訊
普通文章 上海市50家單位網上接受咨詢和報名
普通文章 北京大學生“就業之家”研究生專場招聘場面火爆
普通文章 廈大女研究生被殺案終審判決 兇手被判死刑
普通文章 廣東八校網上試點考研報名將開始
普通文章 2004年碩士北京招生單位報名點一覽
普通文章 洛陽高新區21名碩士研究生被聘為中層領導
普通文章 浙江省碩士研究生報名從下周一開始
普通文章 2004年上??紖^網上報名時間安排表
普通文章 廣東:研究生入學考試2003年起重大調整
普通文章 2004年全國研招上??紖^報名點一覽表
調劑信息
普通文章 寧夏大學04年碩士研究生調劑信息
普通文章 大連鐵道學院04年碩士接收調劑生源基本原則
普通文章 吉林大學建設工程學院04年研究生調劑信息
普通文章 溫州師范學院(溫州大學籌)05研究生調劑信息
普通文章 佳木斯大學04年考研調劑信息
普通文章 沈陽建筑工程學院04年研究生調劑信息
普通文章 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05年碩士調劑需求
普通文章 第二志愿考研調劑程序答疑
普通文章 上海大學04年研究生招收統考生調劑信息
普通文章 廣西大學04年碩士研究生調劑信息

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歷史文化學院2018年專業碩士研究生考研大綱
學院代碼:005
學院名稱:歷史文化學院
專業代碼及專業名稱:045109 學科教學(歷史)
初試科目代碼及名稱:通史(含中國通史和外國通史)
《中國通史》考研大綱
一、考試目的及要求
本考試測試考生中國史學科基礎知識掌握程度;要求考生對中國史基本知識
有較強的了解,了解學術動態,能夠較好地閱讀古代漢語,具有較強的漢語寫作
能力。
二、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本課程為閉卷考試,試卷共有四種題型:名詞解釋(20%)、簡答題(20%)、
分析題(20%)、古漢語(20%)和論述題(20%)。與世界通史合卷,全卷 150 分,
中國通史與世界通史的卷面分數各占一半。
三、考察范圍
1.史前時代
直立人及其代表性古人類;古人及其代表性古人類;新人及其代表性古人類;
北京人、丁村人、山頂洞人的文化特征;舊石器時代及其文化特征;新石器時代及
其文化特征;北粟南稻及其起源;早期的原始聚落;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河姆渡
文化、良渚文化的文化特征;文明曙光的出現;華夏集團;東夷集團;苗蠻集團;
禪讓制;傳說的歷史學意義。
2.夏商西周時期
文獻記載中的夏朝;考古探索中的夏文化;王權世襲制的確立;二里頭文化;
“九州”;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商的起源與建國;盤庚遷殷;武丁中
興;“百辟”;“五服”;青銅冶鑄;甲骨文;周的起源與建國;周公制禮作樂;
封邦建國;宗法制度;厲王弭謗;國人暴動;宣王中興;平王東遷;井田制。
3.春秋戰國時期
列國爭霸及其實質和意義;管仲改革;弭兵之會;三桓專魯;田氏代齊;三家
分晉;鐵器、牛耕與耕地拓殖;“履畝而稅”;儒道學派的思想及其產生的背景;
“六藝”;李悝變法;吳起變化;商鞅變法;七國爭戰;合縱連橫;郡縣制度;上
計制度;金屬貨幣的出現;都江堰與鄭國渠;華夏族共同體的擴大;百家爭鳴出現
— 2 —
的背景及其意義;孟子、荀子、莊子、韓非、鄒衍的思想;《左傳》與《國語》。
4.秦漢時期
秦統一的條件和意義;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封禪;秦鞏固統一的措施;焚坑事
件;秦始皇評價;秦長城;秦始皇陵;楚漢戰爭;秦朝的歷史地位;
“漢承秦制”;黃老政治實施的背景及其表現;郡國并行;文景之治;七國之亂;
漢武帝強化中央集權體制的措施;“獨尊儒術”;董仲舒的思想;太學;經今古文
之爭;西漢的賦役制度;耦耕和耬犁;代田法與區田法;漢武帝的財經政策;巫蠱
之禍;《輪臺罪己詔》;昭宣中興;限田限奴政策;易姓受命思潮;王莽托古改制
的內容及其失敗原因;張騫鑿空;絲綢之路;《史記》與《漢書》;樂府詩;秦漢
簡帛;漢光武帝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事歸臺閣”;度田令;征辟制;讖緯;外
戚宦官交替專權;累世公卿集團的形成;清議;黨錮事件;太平道與黃巾起義;莊
園經濟;《四民月令》;建安文學。
5.魏晉南北朝時期
官渡之戰;《隆中對》;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條件;“唯才是舉”;
九品官人法;曹魏屯田制;租調制;諸葛亮治蜀的業績;南中平叛;領兵制和復客
制;山越;
司馬氏代魏;西晉的統一;八王之亂;占田制;蔭客制;戶調式;五胡內遷;
《徙戎論》;流民起義;永嘉之亂;魏晉玄學產生的背景及其內容;魏晉風度。
十六國;胡漢分治政策;苻堅的統治政策;十六國的歷史地位。
“王與馬共天下”;門閥政治出現的條件及其特點;“僑姓”與“吳姓”;“僑
置”和“土斷”;桓溫北伐;北府兵;淝水之戰秦晉勝負的原因及其影響;孫恩盧
循之亂。
“六朝”的含義;元嘉之治;“寒人典掌機要”;典簽;“檢籍”與唐寓之反齊;
侯景之亂;士族的衰落;東晉南朝經濟重心南移的背景及其意義;儒道佛的關系;
法顯與《佛國記》;山水詩與田園詩;王羲之;祖沖之。
北魏的建國;北魏初期的胡漢分治;宗主督護制;六鎮;太和改制的背景、主
要內容及其作用;儒學在民族融合中的作用;“九品混通”;北朝均田制的條件及
其變化;寺院經濟;北魏末年的反魏大起義;河陰之變;河清改制;關隴集團;《六
條詔書》;府兵制;周武帝毀佛;三大石窟;北朝碑銘;《齊民要術》;《水經注》。
6.隋唐五代時期
隋朝統一的必然性;科舉制的創立;三省六部制的完善;“大索貌閱”與“輸
籍定樣”;大運河的開鑿;三征高麗;瓦崗軍;江都兵變;隋朝的歷史地位。
晉陽起兵及李唐建國;玄武門之變;貞觀之治;武周革命;開元之治;政事堂;
“五花判事”;勾檢制度;唐代的“道”;《唐律疏議》;“三司推事”;隋唐科
舉制度的內容、特點及其歷史意義;神策軍;節度使;安史之亂;河朔三鎮;元和
中興;永貞革新;甘露之變;南衙北司之爭;牛李黨爭;大中之治;黃巢起義;朱
溫代唐;唐代的均田制與租庸調制;劉晏的經濟改革;兩稅法實施的背景、內容及
其歷史意義;坊市制度;柜坊和飛錢;草市;唐代的“錢荒”;唐代金銀器;唐三
彩;《姓氏錄》與士庶合流;鄉里制;羈縻府州;唐蕃會盟;渤海國;遣唐使;域
外宗教的傳播;隋唐佛教的宗派;會昌毀佛;玄奘與《大唐西域記》;《五經正義》;
道統說與復性說;《史通》與《通典》;古文運動與新樂府運動;變文與傳奇;唐
代的書法藝術;僧一行與孫思邈;敦煌與吐魯番文書。
五代更迭;十國分立;幽云十六州;周世宗改革;圩田。
— 3 —
7.宋遼夏金元時期
陳橋兵變;宋朝中央集權體制的強化;宋代的“路”;官職差遣;磨勘制度;
《宋刑統》與《洗冤錄》;宋遼澶淵之盟;宋夏慶歷之盟;宋朝的“積貧積弱”;
更戍法;廂軍與鄉兵;慶歷新政;熙寧變法的背景、內容及其失敗原因;元祐更化;
哲宗紹述;花石綱;宋金海上之盟;靖康之難;南宋中興四將的抗金活動;宋金紹
興和議;采石之捷;宋金隆興和議;慶元黨禁;開禧北伐;宋金嘉定和議;端平入
洛;元滅南宋;五等戶;和買與和糴;鹽鈔;買撲;經總制錢;宋代農業生產的新
發展;北宋五大名窯;宋代的“商業革命”;交子;市鎮的勃興;經濟中心南移的
完成;市舶司;宋代社會階層的流動;宋代書院;荊公新學;理學的五大流派;朱
熹的理學思想體系;《資治通鑒》;《文獻通考》;金石學;話本和南戲;勾欄瓦
舍;三大發明及其影響;水運儀象臺;《夢溪筆談》;金元四大家;全真教;宋朝
的歷史地位。
契丹的興起與建國;西遼;斡魯朵;投下軍州;四時捺缽;北面官與南面官;
契丹文。
黨項的興起與建國;西夏文;黑水城文獻。
女真的興起與建國;勃極烈制度;猛安謀克制;行臺制度;天眷官制;世宗之
治;蒙古滅金;牛頭地;女真文。
蒙古的興起與建國;蒙古的西征;四大汗國;怯薛;達魯花赤;札魯忽赤;四
等人制;“漢法”的推行;行省制度;站赤制度;元代對邊疆民族地區的管理;南
坡之變;天歷之變及其后果;元末反元起義;北元;王禎《農書》;元代的棉紡織
業;諸色戶計;斡脫錢;元代的“鈔法”;元代大運河;延祐經理;《馬可?波羅行
記》;海上絲綢之路;雜居與散曲;《授時歷》。
8.明清時期
朱元璋建國;明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體制的強化;三司;三法司;科道;衛所
制度;里甲制度;胡藍之獄;空印案;《大明律》與《大誥》;廠衛制度;靖難之
役;內閣;票擬;仁宣之治;土木之變;南宮復辟;大禮議;庚戌之變;萬歷新政
的背景、內容及其成效;東林黨;閹黨;復社;明末三案;崇禎的“攘外必先安內”
國策;明初恢復經濟的措施;“黃冊”與“魚鱗圖冊”;“本色”與“折色”;“里
甲正役”與“雜泛”;開中法;明中葉商品經濟的高水平發展;“機戶”與“機工”;
一條鞭法;“三餉”;明末大起義;南明政權;“九邊”;奴兒干都司;土司制度;
朝貢貿易;鄭和下西洋;海禁政策;嘉靖倭患;隆慶開關;耶穌會士來華;早期的
“西學東漸”;陽明心學;泰州學派;市民文學;四大科學著作;《崇禎歷書》;
明長城;北京紫禁城。
后金的建立;薩爾滸之戰;清軍入關;八旗制度;綠營兵;議政王大臣會議;
總督和巡撫;分守道與分巡道;秘密建儲制;軍機處;平定三藩;統一臺灣;平定
準噶爾部叛亂;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亂;平定張格爾叛亂;土爾扈特東歸;金瓶掣簽
制;改土歸流;川楚白蓮教起義;“圈地”與“投充”;清初恢復社會經濟的措施;
攤丁入地;永佃制;康雍乾盛世社會經濟發展的表現及影響;清中期人口急劇增長
的條件和影響;洪亮吉的人口理論;開豁賤籍;保甲制;鄉族組織;《尼布楚條約》
和《恰克圖條約》;閉關政策;馬戛爾尼使華;廣東十三行;明末清初三先生;博
學鴻詞科;文字獄;《四庫全書》;乾嘉考據學;吳派和皖派;史考三書;《文史
通義》;明清檔案。
— 4 —
《世界通史》考研大綱
一、考試目標及要求
本考試測試考生世界史學科基礎知識掌握程度;要求學生對世界史有較出色
的了解,能夠跟蹤并對學術動態有一定的了解,能夠較好地閱讀一種外語材料,
具有較強漢語寫作能力。
二、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本課程為閉卷考試,試卷共有五種題型:名詞解釋(20%)、簡答題(20%)
和分析題(20%)、英譯漢(20%)和論述題(20%)。與中國通史合卷,全卷 150
分,中國通史與世界通史的卷面分數各占一半。
三、考察范圍
1. 世界古代史
埃及古王國時期的君主專制、阿卡德王國、古巴比倫王國、哈拉巴文化、克
里特文明、新王國時期埃及王權與神權的關系、荷馬史詩、梭倫改革、克利斯提
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亞述帝國、波斯大流士改革、希波戰爭、早期佛教、種
姓制度、亞歷山大帝國、古羅馬共和國的建立和發展、羅馬平民與貴族的斗爭、
羅馬的擴張、羅馬帝國的建立與繁榮、羅馬帝國的衰亡、日本大化改新、鐮倉幕
府、戒日帝國、伊斯蘭教、阿拉伯帝國的形成、查士丁尼的統治、法蘭克王國和
查理曼帝國、西歐的封建莊園和農奴制度、封君封臣關系、教權與王權的斗爭、
蒙古帝國的建立及其影響、莫斯科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英法王權的強化、英法
百年戰爭
2.世界近代史
新航路的開辟及影響、葡萄牙、西班牙的早期殖民侵略、文藝復興時期的著
名人文主義者、宗教改革、英法專制制度的形成、尼德蘭革命、織田信長和豐臣
秀吉重新統一日本、17 世紀英國革命、1688 年光榮革命、三十年戰爭、“開明專
制”、彼得一世和他的改革、西歐的啟蒙運動、德川幕府、莫臥兒帝國、奧斯曼
帝國、荷法英的早期擴張與西方世界優勢的形成、北美獨立戰爭、聯邦憲法、法
國大革命、拿破侖、維也納會議和神圣同盟、19 世紀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英
國工業革命及工業革命的擴散、憲章運動、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英國 1832 年改革、
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統一、俄國農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維新、美國內戰與南方的重
建、第二次工業革命及其特點和影響、19 世紀后期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發展趨勢、
— 5 —
社會立法和資產階級社會政治思潮
3.世界現代史
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美國和日本的崛起、日俄戰爭、三國同盟、三國協約、
巴爾干戰爭、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四月提綱》、
布列斯特和約、巴黎和會、凡爾賽體系、華盛頓會議、華盛頓體系、國際聯盟、
1926 年帝國會議、法國尋求安全的措施、魏瑪共和國憲法、魯爾危機、啤酒館暴
動、墨索里尼與意大利法西斯專政的建立、日本的協調外交、道威斯計劃、楊格
計劃、《洛迦諾公約》、《非戰公約》、蘇聯的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非暴
力運動、1929-33 年世界經濟大危機、德國法西斯專政的建立、廣田弘毅內閣與“國
策基準”、綏靖政策、羅斯福新政、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亞與英法的綏靖、1936
年德奧協定、慕尼黑協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東方戰線、不列顛之戰、莫斯科
戰役、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斯大林格勒戰役、 珍珠港事件、開羅宣言、
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世界的重大影響、布
雷頓森林體系、雅爾塔體系、聯合國、五國和約、美國對日本的占領與改造、美
蘇冷戰的興起、杜魯門主義、柏林危機、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美國在亞
太地區軍事體系的建立、蘇聯的“安全帶”政策、華沙條約組織、中蘇友好同盟
互助條約、蘇共“二十大”、非斯大林化運動、波茲南事件、匈牙利事件、朝鮮
戰爭、艾哈德的經濟改革、艾德禮政府福利國家建設、杜魯門公平施政、艾森豪
威爾主義、蒙巴頓方案與印巴分治、亞非會議、不結盟運動、布拉格之春、肯尼
迪政府的對外政策、古巴導彈危機、歐共體的成立、戴高樂主義、聯邦德國的新
東方政策、肯尼迪的“新邊疆”、約翰遜的“偉大社會”、二戰后日本經濟的高
速發展。
— 6 —
《歷史教學論》考研大綱
一、考試目標及要求
本課程以中學歷史課程與教學問題為核心,主要考察考生分析、理解和運用
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對歷史教學的理論和實踐有較出色的了解,
能夠跟蹤并對學術動態有一定的了解,具有較強漢語寫作能力。
二、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本課程為閉卷考試,全卷 100 分。試卷共有四種題型:名詞解釋(20%)、簡答題
(30%)和分析題(30%)和論述題(20%)。
三、考察范圍
1.導論
歷史教學論研究的對象、內容、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
2.歷史教育論
歷史教育的價值;歷史教育目標的實質、內涵及作用;中學歷史教育目標的
國際比較;歷史教育發展趨勢
3.歷史課程論
中國普通中學歷史課程設置及沿革;中學歷史課程標準與歷史教科書;中學
歷史課程與教材改革
4.歷史教學論
歷史知識的特點及認知規律;歷史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與基本方法;專題史
教材教法;地方史與歷史教育;信息技術與歷史教育
5.歷史學習論
學習理論與歷史學習;歷史學習心理與學習效率;歷史學習策略與方法;中學歷
史學習評價
6.歷史教師論
歷史教師的基本素質要求;歷史教師的教學準備工作;歷史教師的教學研究與科
學研究
— 7 —
《歷史教育學》考研大綱
一、考試目的及要求
考察學生對歷史教育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掌握程度;對歷
史課程論、 歷史學習論、歷史課標與目標論、歷史教師論、歷史教材論、歷史教
學論及歷史考試測量與評價論等;要求考生對這些知識有較強的理解,能運用歷
史教育學的基本原理及教學策略來分析和解決教育中的現實問題。
二、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本課程為閉卷考試,全卷 100 分。試卷共有四種題型:名詞解釋(20%)、簡
答題(30%)和分析題(30%)和論述題(20%)。
三、考察范圍
1.歷史教育學概述
課程的概念及性質;課程的研究內容及意義。
2.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
現代教學理論源流:對凱洛夫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陳鶴琴的活
教育理論;建構主義理論;多元智能理論;目標分類理論。
3.歷史教學主體論
歷史教育新理念;中學歷史教師的素養;中學歷史教師的校本研究;中學歷史
教學論文的寫作。
4.歷史學習主體論
歷史學習理論及方式;歷史學科素質教育;歷史學科學習方法;)歷史學科學
習創新。
5.新課程改革的課程論
歷史課程的計劃;歷史新課程標準;國外《歷史課程標準》透視;中學歷史教
材;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
6.歷史教學目標論
歷史新三維教學目標;歷史教學的基本原則;歷史教學模式
7.歷史教學過程論
(1)教學準備:中學歷史教師的備課;中學歷史教師的導學案;中學歷史教
師的說課;中學歷史微格的教學;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歷史教學。 掌握計算機多媒
體輔助歷史教 學概念及優勢;多媒體課件的設計原則及發展趨勢。
(2)歷史課堂:中學歷史課堂的類型;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學歷史教學設
計。
(3)教學反饋:中學歷史課堂觀察和評課;中學歷史作業設計。
— 8 —
8.歷史教學方法論
(1)教學組織: 歷史教學語言的設計;歷史課堂的提問策略;歷史課堂的板
書設計。掌握歷史課堂板書的要求、原則及 特點;板書的形式及設計板書要注意
的問題。
(2)歷史地圖:歷史地圖的發展及編制;中學歷史地圖在教學中的運用。掌
握激發學生閱讀和運用歷 史地圖的興趣;考試復習的策略。
9.歷史考試學
(1)中學歷史選擇題的命制及解題思路;
(2)材料解析題的命題原則及設計。掌握材料分析題的命制及答 題策略。
(3)中學歷史考試的測量與評價
10.歷史教育實習的準備和組織
(1)歷史教育實習的準備。掌握歷史實踐教學實施方案。
(2)歷史教育實習的組織。掌握教育實習的實施及評定;實習學 生的基本要求。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考博咨詢QQ 3455265070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考研咨詢 QQ 3455265070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郵箱: 3455265070@qq.com
    公司名稱:昆山創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考研秘籍網 版權所有 © kaoyanmi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日本免费人成网ww555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