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作物育種學考試大綱 一、內容簡介 作物育種學是研究選育和繁殖作物優良品種的理論與方法的科學。作物育種學以作物育 種的主要途徑和重要目標性狀選育為核心,包含了育種目標、種質資源、育種方法和種子生 產等作物新品種選育全過程中涉及的主要工作內容。作物育種方法包括引種與選擇育種、雜 交育種、雜種優勢利用、誘變育種、遠緣雜交與倍性育種、生物技術在育種中的應用等。主 要育種目標性狀包括抗病蟲育種、抗逆性育種和作物品質改良。作物育種學是一門隨著科學 和生產的發展不斷發展的應用性科學。 二、考試大綱 緒論 重點掌握品種的概念及品種的三個基本要素;掌握作物育種學的概念、任務和內容;了 解作物育種學的發展和我國作物育種的成就。 第一節 作物育種學的性質、任務和內容 一、作物育種學的概念 二、作物育種學的任務 三、作物育種學的內容 四、作物育種的意義 第二節 作物育種學的發展 一、達爾文的《植物界異花受精和自花受精的效應》 二、孟德爾遺傳規律的重新發現 三、約翰遜的純系學說 四、玉米雜種優勢利用 五、綠色革命 六、雜交水稻 七、生物技術在作物育種中的應用 第三節 品種的概念和作用 一、品種的概念 二、品種的三個基本要素 三、優良品種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 第四節 我國作物育種的成就和展望 一、我國作物育種的成就 二、我國作物育種的展望 第一章 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種類型 重點掌握作物品種的類型及其遺傳組成特點;掌握作物的三種繁殖方式;了解無融合生 殖及其在作物育種中的特殊用途。 第一節 作物繁殖方式 一、有性繁殖 二、無性繁殖 三、無融合生殖 第二節 作物品種的類型及其遺傳組成特點 一、作物品種的類型 二、各類品種的育種特點 第二章 育種目標 重點掌握制定作物育種目標的原則;掌握作物育種的主要目標性狀。 第一節 現代農業對作物品種性狀的要求 一、高產 二、穩產 三、優質 四、早熟 五、適應機械化 第二節 制訂育種目標的原則和方法 第三節 作物育種的主要目標性狀 一、高產 二、穩產 三、優質 四、生育期適宜 五、適應機械化需要 第三章 種質資源 重點掌握種質資源的概念、作物起源中心學說和種質資源工作的主要內容;掌握作物種 質資源的種類、八大作物起源中心及主要作物起源地;了解作物作物起源中心的發展及電子 計算機在種質資源管理中的應用。 第一節 種質資源的重要性 一、種質資源的概念 二、種質資源工作的重要性 第二節 作物起源中心學說及其發展 一、瓦維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學說 二、作物起源中心學說的發展 第三節 種質資源的研究與利用 一、種質資源的類別及特點 二、種質資源的收集與保存 三、種質資源的研究與利用 第四節 電子計算機在種質資源管理中的應用 一、國內外植物種質資源數據庫概況 二、種質資源數據庫的目標與功能 三、種質資源數據庫的建立 第四章 引種與選擇育種 重點掌握引種的基本原理、引種的基本步驟、選擇育種的基本原理—純系學說和選擇育 種的程序;掌握影響引種成功的因素和不同作物類型引種后的生長變化規律;了解引種成功 和失敗的實例。 第一節 引種和馴化 一、引種和馴化的概念及其意義 二、引種的基本原理 三、影響引種成功的因素 四、作物的不同類型引種后的生長變化規律 五、引種的基本步驟 六、引種實踐 七、植物馴化的原理和方法 第二節 選擇育種 一、選擇育種的基本原理 二、性狀鑒定與選擇 三、選擇育種的程序 第五章 雜交育種 重點掌握雜交親本選配的原則、雜交后代的四種處理方法及雜交育種程序、回交育種中 輪回親本(受體親本)與非輪回親本(供體親本)的概念及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控制的質量 性狀的回交轉育程序;掌握雜交方式及各雜交方式的區別和特點、加速育種進程的方法;了 解回交的遺傳效應、雜交技術和雜交育種的試驗圃。 第一節 雜交育種的概念及意義 一、雜交育種的概念 二、雜交育種的意義 第二節 雜交親本的選配原則 一、雜交親本選配的重要性 二、雜交親本選配的原則 第三節 雜交技術與雜交方式 一、雜交技術 二、雜交方式 第四節 雜種后代處理方法 一、系譜法 二、混合種植法 三、衍生系統法 四、單籽傳法 第五節 雜交育種程序和加速育種進程的方法 一、雜交育種的試驗圃 二、雜交育種程序 三、加速育種進程的方法 第六節 回交育種 一、回交育種的概念及意義 二、輪回親本與非輪回親本,受體親本與供體親本 三、回交后代的選擇 四、回交的代數 五、回交中需要的植株數 六、回交方法 七、回交育種的應用價值及局限性 第六章 誘變育種 重點掌握誘變育種的工作程序;掌握誘變育種的兩種方法及各種誘變方法的特點;了解 誘變育種的特點及誘變育種的成就。 第一節 誘變育種的概念及特點 一、誘變育種的概念 二、誘變育種的特點 三、誘變育種的主要成就 第二節 常見物理誘變劑及其處理方法 一、物理誘變劑的種類及其誘變特點 二、物理誘變處理方法 第三節 常見化學誘變劑及其處理方法 一、化學誘變劑的種類及其誘變特點 二、化學誘變處理方法 第四節 誘變育種的工作程序 一、處理材料的選擇 二、誘變劑量的選擇 三、誘變處理群體大小 四、誘變后代處理方法 第七章 遠緣雜交和倍性育種 重點掌握輪遠緣雜交后代處理方法、多倍體育種和單倍體育種方法;掌握遠緣雜交的困 難及其克服方法、多倍體和單倍體鑒定方法;了解遠緣雜交的特點、多倍體和單倍體產生途 徑其育種特點。 第一節 遠緣雜交的概念及其意義 一、遠緣雜交的概念 二、遠緣雜交的特點 三、遠緣雜交育種的意義 第二節 遠緣雜交的困難及其克服方法 一、遠緣雜交的困難 二、克服遠緣雜交困難的方法 第三節 遠緣雜交后代分離特點及其處理方法 一、遠緣雜交后代的分離特點 二、遠緣雜交后代處理方法 第四節 多倍體育種 一、多倍體的種類、起源及特點 二、人工誘導產生多倍體的途徑 三、鑒定多倍體的方法 三、多倍體育種方法 第五節 單倍體育種 一、產生單倍體的途徑 二、鑒定單倍體的方法 三、單倍體育種的特點 四、單倍體育種方法 第八章 雜種優勢利用 重點掌握雜種優勢概念、配合力概念、雜種優勢遺傳機理、作物雜種優勢利用途徑及利 用三系制種方法;掌握雜交種的選育程序、作物雜交種的類別及各類雜交種的特點、利用光 溫敏雄性不育制種方法;了解雜種優勢利用的歷史、雜種優勢表現和雜交制種要點。 第一節 雜種優勢利用的歷史回顧及其利用成就 一、雜種優勢利用的歷史回顧 二、作物雜種優勢利用的成就 第二節 雜種優勢概念及表現特征 一、雜種優勢的概念 二、雜種優勢的度量 三、雜種優勢的表現 第三節 雜種優勢的遺傳機理 一、雜種優勢的遺傳假說 二、雜種優勢的分子機理 第四節 雜種品種的選育程序 一、雜種優勢利用的基本條件 二、親本品種或自交系的選育 三、親本品種或自交系的改良方法 四、配合力概念及其測定方法 五、雜種品種的親本選配原則 第五節 作物雜交種的類別 一、品種間雜交種 二、品種—自交系間雜交種 三、自交系間雜交種 四、雄性不育雜交種 五、自交不親和雜交種 六、種間與亞種間雜交種 第六節 作物雜種優勢的利用方法 一、人工去雄生產雜交種 二、化學殺雄生產雜交種 三、利用自交不親合性生產雜交種 四、利用雄性不育性生產雜交種 五、利用標記性狀生產雜交種 六、利用雌性系生產雜交種 第七節 雜交制種要點 一、合理種植 二、安全隔離 三、嚴格去雜 四、徹底去雄 五、輔助授粉 六、分收分藏 第八節 雄性不育及其在作物雜種優勢中的利用 一、質核互作雄性不育雜交種的選育 二、利用三系生產雜交種的方法 三、核雄性不育雜交種的選育 四、光溫敏雄性不育雜交種的選育 第九章 抗病蟲育種 重點掌握多系品種和近等基因系的概念、基因對基因學說;掌握作物抗病蟲性的鑒定方 法和抗病蟲品種的選育方法;了解作物抗病蟲的意義、作物抗病蟲育種的特點及作物抗病蟲 性的遺傳和變異。 第一節 抗病蟲育種的意義與特點 一、抗病蟲育種的意義與作用 二、抗病蟲育種的特點 第二節 作物抗病蟲性的類別與機制 一、病原菌致病性及其變異 二、作物抗病蟲性的類別 三、作物抗病蟲性的機制 第三節 作物抗病蟲性的遺傳與鑒定 一、作物抗病蟲性的遺傳 二、基因對基因學說 三、作物抗病蟲性的鑒定 第四節 抗病蟲品種的選育及利用 一、抗源的收集和創新 二、抗病蟲品種的選育方法 三、抗病蟲品種的利用 第十 章 生物技術在作物育種中的應用 重點掌握細胞和組織培養技術、作物轉基因技術和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在作物育種中 的作用及用這些生物技術選育作物新品種的方法和步驟;掌握各種生物技術包括的種類及其 基本原理;了解各種生物技術在作物育種中應用的實例。 第一節 細胞和組織培養在作物育種中的作用 一、體細胞克隆變異及其在作物育種中的利用 二、單倍體細胞培養在作物育種中的利用 三、幼胚培養及其在遠緣雜交育種中的利用 四、組織培養在種質資源長期保存中的利用 五、組織培養在脫毒苗繁殖中的利用 六、細胞和組織培養在人工種子生產中的利用 第二節 作物轉基因技術在作物育種中的作用 一、作物轉基因育種程序 二、轉基因作物的遺傳特點 第三節 作物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育種 一、 分子標記的類型、特點及其原理 二、作物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育種方法 主要參考書 1. 張天真 主編 《作物育種學總論》,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年 3 月第一版,2003 年 3 月第一次印刷。 2. 潘家駒 主編《作物育種學總論》, 中國農業出版社,1994 年 3 月第一版。 3. 蓋均鎰 主編《作物育種學各論》,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 年 9 月第二版,2010 年 10 月第 2 次印刷。 2013 年 6 月 26 日 題型: 一、名詞解釋(共計 20 分) 二、填空題(共 20 分) 三、簡答題(50 分) 四、論述題(共計 60 分) 種子學考試復習大綱 適應范圍:種業領域 第一部分:主要內容 一、種子學概述 內容:種子含義,種子學發展歷史,種子學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 重點:種子概念,種子學的內容和任務。 二、種子形成發育及其成熟過程 內容:種子形成發育的一般過程,主要農作物種子形成和發育,種子發育的異常 現象,種子的成熟及其調控。 重點:種子形成發育的一般過程,種子成熟過程及其影響因素。 三、種子的形態構造和分類 內容:種子一般形態構造,主要農作物種子的形態特征和組織解剖特征。 重點:主要作物種子的形態構造特點。 四、種子的化學成分 內容:種子的各種化學成分及其分布和特性,遺傳特點。 重點:種子的主要化學成分及其分布,不同化學成分對種子生理特性的影響。 五、種子的休眠 內容:種子休眠的類型、原因及其調控措施。 重點:主要農作物種子休眠原因及其調控措施。 六、種子萌發 內容:種子萌發的過程、類型、機理及其影響因素。 重點:種子萌發的過程及物質代謝特點,種子萌發的遺傳機理。 七、種子壽命 內容:種子壽命的概念,種子壽命影響因素,種子劣變機理。 重點:種子劣變機理,控制種子衰老,延長種子壽命的方法。 八、種子活力 內容:種子活力的概念、意義,種子活力影響因素及測定方法。 重點:影響種子活力的因素,常用的種子活力測定方法。 九、種子加工與貯藏 內容:種子加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種子貯藏期間的變化,種子的貯藏方法。 重點:種子加工、貯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十、種子檢驗 內容:種子檢驗的重要意義、內容、程序,種子檢驗的主要方法。 重點:種子檢驗的主要方法。 第二部分:主要參考書目 1、種子學:張紅生、胡晉主編,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8 (普通高等教育“十 一五”規劃教材) 2、種子學:顏啟傳主編,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面向 21 世紀課程教 材) 第三部分:基本題型 一、名詞解釋(共計 30 分) 二、填空題(共 20 分) 三、選擇題(共計 20 分) 四、簡答題(共計 50 分) 五、論述題(30 分)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