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1 黑龍江大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大綱 考試科目:社會學概論 考試代碼:[706] 一、考試要求 全面系統地掌握社會學基礎理論,了解社會學基本范疇,一般理論和主要流派,并能夠 運用社會學原理分析和解釋社會問題。 二、考試內容 第一章 社會學的對象與學科性質 第一節 社會學的產生與發展 (一)社會學的產生 (二)社會學的形成和發展 (三)社會學在中國的發展 第二節 社會學的研究對象 (一)對社會學研究對象的不同看法 (二)社會學的研究對象 (三)社會學的研究領域與基本問題 第三節 社會學的學科特點與功能 (一)社會學的知識體系與學科特點 (二)社會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 (三)社會學的功能 第二章 社會及其構成 第一節 什么是社會 (一)社會的涵義 (二)社會的類型 (三)社會的特點 第二節 社會的構成要素 (一)作為社會行動的個人 (二)社會關系 (三)社會行動 第三節 文化 (一)文化的涵義與分類 (二)文化的特性 (三)文化的結構與功能 (四)文化多樣性與文化變遷 第三章 人的社會化 2 第一節 人的社會化的涵義與內容 (一)什么是人的社會化 (二)人的社會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三)人的社會化的內容 第二節 社會化的機構與過程 (一)社會化的實施機構 (二)基本社會化 (三)繼續社會化與再社會化 第三節 社會化與個性發展 (一)個性及其形成 (二)社會化在個性形成中的作用 (三)個性與民族性 第四章 社會互動 第一節 社會互動的類型及意義 (一)社會互動的涵義 (二)社會互動的類型 (三)社會互動的意義 第二節 社會互動的理論 (一)馬克思的社會交往理論 (二)符號互動論 (三)常人方法學 (四)社會交換論 (五)人際互動 第三節 社會角色 (一)社會角色及其類型 (二)社會角色的扮演 第五章 社會初級群體 第一節 社會群體及其類型 (一)社會群體的涵義與特征 (二)社會群體的類型 (三)人類結合成社會群體的原因 第二節 初級社會群體的特征與功能 (一)初級社會群體的概念與特征 (二)初級社會群體的類型與維持 (三)初級社會群體的功能及其變化 第三節 初級社會群體的典型——家庭 (一)家庭的涵義與類型 3 (二)家庭的功能及其變遷 (三)家庭的變遷 第六章 社會組織 第一節 社會組織的特征與結構 (一)社會組織的定義與特征 (二)社會組織的類型與構成要素 (三)社會組織的結構 第二節 組織目標與組織運行 (一)組織的目標的涵義與功能 (二)組織的運行 (三)社會組織與環境的關系 第三節 社會組織的管理 (一)家長制 (二)古典管理理論 (三)行為科學的管理理論 (四)組織文化 (五)組織管理中的參與 (六)中國的單位組織 第七章 社會階級與社會階層 第一節 社會分化與階級 (一)社會分化 (二)馬克思的階級理論 (三)當代社會中的階級劃分 (四)等級、身份與種姓 第二節 社會分層 (一)社會階層的涵義與特點 (二)社會分層的理論與標準 (三)社會分層的功能 第三節 社會流動 (一)社會流動的涵義與類型 (二)社會流動的模式 (三)我國的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 第八章 社區 第一節 社區概述 (一)社區的概念與構成 (二)社區的類型 (三)社區研究 4 第二節 農村社區與城市社區 (一)農村社區 (二)城市市區 (三)城鄉關系 第三節 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涵義與動力 (二)城市化的進程 (三)我國的城市化 第九章 社會制度 第一節 社會制度的涵義類型 (一)社會制度的涵義 (二)社會制度的特征 (三)社會制度的類型 第二節 社會制度的構成與功能 (一)社會制度的構成要素 (二)社會制度的關系 (三)社會制度的功能 第三節 制度化與制度變遷 (一)制度化 (二)制度變遷 (三)我國的體制改革 第十章 社會問題 第一節 社會問題概述 (一)什么是社會問題 (二)社會問題的一般特征 (三)社會問題的認證 (四)看待社會問題的角度 第二節 人口問題 (一)人口問題的實質 (二)人口理論 (三)中國人口問題 (四)解決我國人口問題的途徑 第三節 勞動就業問題 (一)勞動就業的概念與類型 (二)失業及其成因 (三)我國的勞動就業問題 第四節 貧困問題 5 (一)貧困的界定及類型 (二)關于貧困的理論 (三)我國的貧困問題 第十一章 社會控制 第一節 社會控制的涵義與功能 (一)社會控制的涵義 (二)社會控制的類型 (三)社會控制的功能 (四)社會控制與個人自由 第二節 社會控制的方式 (一)習俗、道德和宗教 (二)政權、法律和紀律 (三)社會輿論與群體意識 第三節 越軌行為及其控制 (一)越軌行為及其類型 (二)對越軌行為發生原因的解釋 (三)當前我國社會中的越軌行為及其控制 第十二章 社會變遷 第一節 社會變遷及其類型 (一)社會變遷的涵義 (二)社會變遷的類型 (三)社會變遷的因素 第二節 社會變遷的理論 (一)馬克思的社會變遷理論 (二)歷史循環論 (三)社會進化論 (四)功能主義的社會變遷理論 (五)沖突論的社會變遷觀 (六)吉登斯的社會變遷理論 第三節 社會規劃 (一)人類理性與有計劃的社會變遷 (二)社會規劃及其類型 (三)社會指標體系 第十三章 社會的現代化 第一節 “現代化”的涵義、內容與特征 (一)“現代化”的涵義 (二)“現代化”的內容 6 (三)現代化的主要特征 第二節 理解“現代化”的主要理論模式 (一)馬克思的“資本主義社會”理論模式 (二)“工業社會”理論模式 (三)“理性化”理論模式 (四)吉登斯的多維現代性理論模式 (五)哈貝馬斯的“系統—生活世界”兩層次現代化理論模式 (六)“后現代主義”對現代化/現代性的批評 第三節 后發展國家及中國的現代化 (一)“后發展”國家現代化過程的特點 (二)社會趨同論、“依附理論”和“世界體系理論”對不發達國家現代化過程的論述 (三)中國的現代化 第四節 “后工業”時代與現代化 (一)貝爾的“后工業社會”理論 (二)拉什的“去組織化的資本主義” (三)西方社會的“后現代化” (四) “消費社會”論 三、試卷結構 1.考試時間:180 分鐘 2.試卷分值:150 分 3.題型結構: a: 概念題(30 分) b: 簡答題(60 分) c: 論述題(60 分) 四、參考書目 1.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王思斌主編:《社會學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年版。 2.劉豪興:《社會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