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1 黑龍江大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大綱 考試科目名稱:刑法和民法 試科目代碼:[704] 一、考試要求: 1.刑法學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規定的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科學。它屬于部門法學的 范疇,是部門法學中最重要的學科之一。本大綱的編寫是對該學科的綱目性介紹,僅供報 考黑龍江大學法學專業研究生參考使用。 2.熟練、系統、全面掌握刑法學的相關理論并具備運用刑法學理論分析、解決實踐問 題的基本技能,是法學專業研究生入學考試的考核目標之一??紤]到刑法學理論體系的博 大精深以及司法實踐的復雜性,本大綱的編寫側重于對刑法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以及基 本技能的概括。 3.民法學是研究民法及相關制度的科學,是部門法中最重要的學科之一。本大綱僅供 報考黑龍江大學法學專業研究生參考使用,具有綱目指導意義。 4.考生應掌握民法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能適用原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由于民法學博大精深,本大綱側重對民法學基礎理論知識及基本技能的概括。 二、考試內容: (一)刑法學 第一章 刑法概說 第一節 刑法的概念和性質 一、刑法的概念 二、刑法的法律性質 第二節 刑法的根據和任務 一、刑法的根據 二、刑法的任務 第三節 刑法的體系和解釋 一、刑法的體系 二、刑法的解釋 第二章 刑法的基本原則 第一節 罪刑法定原則 一、罪刑法定原則的含義 二、罪刑法定原則在我國刑法中的體現 三、罪刑法定原則的司法適用 第二節 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則 2 一、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則的含義 二、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則的具體體現 第三節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 一、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含義 二、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立法體現 三、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司法適用 第三章 刑法的效力范圍 第一節 刑法的空間效力 一、刑法空間效力的概念和原則 二、我國刑法的屬地管轄權 三、我國刑法的屬人管轄權 四、我國刑法的保護管轄權 五、我國刑法的普遍管轄權 第二節 刑法的時間效力 一、刑法生效與失效時間 二、刑法的溯及力 三、刑法時間效力的司法適用 第四章 犯罪概念與犯罪構成 第一節 犯罪概念 一、我國刑法中的犯罪概念 二、我國刑法犯罪的基本特征 第二節 犯罪構成 一、犯罪構成的概念 二、犯罪構成的意義 第五章 犯罪客體 第一節 犯罪客體的概念及其分類 一、犯罪客體的概念 二、犯罪客體的分類 第二節 犯罪客體與犯罪對象 一、犯罪對象的概念 二、犯罪對象與犯罪客體的聯系與區別 第六章 犯罪客觀方面 第一節 犯罪客觀方面概述 一、犯罪客觀方面的概念和特征 二、犯罪客觀方面的要件 3 三、犯罪客觀方面的意義 第二節 危害行為 一、危害行為的概念和特征 二、危害行為的表現形式 三、危害行為在犯罪構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節 危害結果 一、危害結果的概念和特征 二、危害結果的種類 三、危害結果的地位 第四節 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 一、有關刑法因果關系的基本觀點 二、刑法因果關系與刑事責任的聯系與區別 第五節 犯罪的其他客觀要件 一、時間、地點、方法對定罪的意義 二、時間、地點、方法對量刑的意義 第七章 犯罪主體 第一節 犯罪主體概述 一、犯罪主體的概念 二、犯罪主體的意義 第二節 刑事責任能力 一、刑事責任能力的概念 二、刑事責任能力的內容 三、刑事責任能力的程度 第三節 與刑事責任能力有關的因素 一、刑事責任年齡 二、精神障礙 三、生理功能喪失 四、生理醉酒 第四節 犯罪主體的特殊身份 一、犯罪主體特殊身份的概念 二、犯罪主體特殊身份的類型 三、犯罪主體特殊身份對定罪量刑的意義 四、特殊身份群體的刑事處遇 第五節 單位犯罪 一、單位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4 二、單位犯罪的處罰原則 第八章 犯罪主觀方面 第一節 犯罪主觀方面概述 一、犯罪主觀方面的概念 二、犯罪主觀方面的意義 第二節 犯罪故意 一、犯罪故意的概念和構成要素 二、犯罪故意的類型 第三節 犯罪過失 一、犯罪過失的概念 二、犯罪過失的類型 第四節 與罪過相關的幾個特殊問題 一、不可抗力事件 二、意外事件 三、期待可能性 四、嚴格責任 第五節 犯罪目的和犯罪動機 一、犯罪目的和犯罪動機的概念及二者的關系 二、犯罪目的和犯罪動機的意義 第六節 認識錯誤 一、認識錯誤的概念 二、法律認識錯誤 三、事實認識錯誤 第九章 正當行為 第一節 正當行為概述 一、正當行為的概念 二、正當行為的種類 第二節 正當防衛 一、正當防衛的概念和意義 二、正當防衛的條件 三、防衛過當及其刑事責任 第三節 緊急避險 一、緊急避險的概念 二、緊急避險的條件 三、避險過當及其刑事責任 5 四、緊急避險與正當防衛的區別 第十章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態 第一節 故意犯罪停止形態概述 一、故意犯罪停止形態的概念和特征 二、故意犯罪停止形態存在的范圍 三、犯罪未完成形態負刑事責任的根據 第二節 犯罪既遂形態 一、犯罪既遂形態的概念和特征 二、犯罪既遂形態的類型 三、犯罪既遂形態的處罰原則 第三節 犯罪預備形態 一、犯罪預備形態的概念和特征 二、犯罪預備形態的類型 三、犯罪預備形態的處罰原則 第四節 犯罪未遂形態 一、犯罪未遂形態的概念和特征 二、犯罪未遂形態的類型 三、犯罪未遂形態的處罰原則 第五節 犯罪中止形態 一、犯罪中止形態的概念和特征 二、犯罪中止形態的類型 三、犯罪中止形態的處罰原則 第十一章 共同犯罪 第一節 共同犯罪概述 一、共同犯罪的概念 二、共同犯罪的成立條件 三、共同犯罪的認定 第二節 共同犯罪的形式 一、共同犯罪形式的概念 二、共同犯罪形式的分類 第三節 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責任 一、共同犯罪人的分類標準 二、主犯、從犯、脅從犯的特征及其刑事責任 三、教唆犯的特征及其刑事責任 第十二章 罪數形態 6 第一節 罪數判斷標準 一、罪數判斷標準的學說評析 二、罪數的類型 第二節 一罪的類型 一、實質的一罪 二、法定的一罪 三、處斷的一罪 第三節 數罪的類型 一、實質數罪與想象數罪 二、異種數罪與同種數罪 三、并罰數罪與非并罰數罪 四、判決宣告以前的數罪與刑罰執行期間的數罪 第十三章 刑事責任 第一節 刑事責任概述 一、刑事責任的概念和特征 二、刑事責任的地位和功能 第二節 刑事責任的根據及其解決方式 一、刑事責任根據的概念 二、刑事責任的法學根據 三、刑事責任的解決方式 第十四章 刑罰概說 第一節 刑罰概述 一、刑罰的概念和特征 二、刑罰與犯罪的關系 三、刑罰與其他法律制裁方法的區別 第二節 刑罰的功能 一、對犯罪人的功能 二、對被害人的功能 三、對社會的功能 第三節 刑罰的目的 一、特殊預防 二、一般預防 三、特殊預防與一般預防的關系 第十五章 刑罰的體系與種類 第一節 刑罰的體系 7 一、刑罰體系的概念及特點 二、刑罰體系的功能 第二節 主刑 一、管制 二、拘役 三、有期徒刑 四、無期徒刑 五、死刑 第三節 附加刑 一、罰金 二、剝奪政治權利 三、沒收財產 第四節 非刑罰處理方法 一、非刑罰處理方法的概念 二、非刑罰處理方法的種類 三、非刑罰處理方法的適用條件 第十六章 刑罰裁量 第一節 刑罰裁量概述 一、刑罰裁量的概念 二、刑罰裁量的任務 第二節 量刑的原則 一、以事實為依據 二、以刑法為準繩 第三節 量刑情節 一、量刑情節的概念 二、量刑情節的分類 第十七章 刑罰裁量制度 第一節 累犯 一、累犯的概念 二、累犯的分類和構成 三、累犯的刑事責任 第二節 自首與立功 一、自首 二、立功 第三節 數罪并罰 8 一、數罪并罰概述 二、數罪并罰的原則 三、數罪并罰原則的具體適用 第四節 緩刑 一、緩刑的概念和意義 二、一般緩刑 三、戰時緩刑 第十八章 刑罰執行制度 第一節 刑罰執行概述 一、刑罰執行的概念和特征 二、刑罰執行原則 第二節 減刑 一、減刑概述 二、減刑的條件 三、減刑的時間、幅度與刑期計算 第三節 假釋 一、假釋的概念 二、假釋的條件 三、假釋的考驗期及其考察 四、假釋的法律后果 五、假釋的程序 第十九章 刑罰的消滅 第一節 刑罰消滅概述 一、刑罰消滅的概念 二、刑罰消滅的法定原因 第二節 時效 一、時效概述 二、追訴時效 第三節 赦免 一、赦免的概念 二、赦免的種類 第二十章 刑法各論概述 第一節 刑法各論與刑法總論的關系 一、刑法各論對刑法總論的作用 二、刑法總論對刑法各論的作用 9 第二節 刑法分則的體系 一、犯罪的分類排列 二、犯罪分類排列的依據 第三節 具體犯罪條文的構成 一、罪狀 二、罪名 三、法定刑 第二十一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二十二章 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 第二十三章 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罪 第二十四章 侵犯財產罪 第二十五章 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 第二十六章 貪污賄賂罪 第二十七章 瀆職罪 (二)民法學 第一編總論 第一分編緒論 第二章民法的基本原則 第一節民法基本原則概述 第二節平等原則 第三節自愿原則 第四節誠實信用原則 第五節禁止權利濫用原則 第六節公平原則 第七節公序良俗原則 第三章民事法律關系 第一節民事法律關系的概念與意義 第二節民事法律關系的要素 第三節民事法律事實 第四節民事權利、民事義務、民事責任 10 第二分編民事法律關系主體 第四章自然人 第一節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 第二節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 第三節監護 第四節自然人的住所 第五節宣告失蹤與宣告死亡 第五章法人 第一節法人概述 第二節法人的分類 第三節法人的民事能力 第四節法人的機關 第五節法人的分支機構 第六章非法人組織 第二節合伙 第三分編民事法律關系客體 第七章民事法律關系客體的種類 第一節民事法律關系客體概述 第二節物 第四分編民事法律關系變動 第八章民事行為 第一節民事行為概述 第二節意思表示 第三節民事行為的成立與生效 第四節附條件與附期限的民事行為 第五節無效的民事行為 第六節可撤銷的民事行為 第七節效力未定的民事行為 第九章代理 第一節代理的概念與特征 11 第二節代理的分類 第三節代理權 第四節無權代理與表見代理 第十章訴訟時效、除斥期間與期限 第二節訴訟時效 第三節除斥期間 第二編物權 第十一章物權總論 第一節物權的概念與特征 第三節物權的效力 第四節物權的類型 第五節物權的變動 第六節物權的保護 第十二章所有權 第一節所有權概述 第三節業主的建筑物區分所有權 第四節相鄰關系 第五節所有權的特別取得方法 第十三章共有 第一節共有的概念與特征 第二節按份共有 第三節共同共有 第十四章用益物權 第一節用益物權的概念與特征 第二節土地承包經營權 第三節建設用地使用權 第四節宅基地使用權 第五節地役權 第十五章擔保物權 第一節擔保物權概述 12 第二節抵押權 第三節質權 第四節留置權 第五節擔保物權的競合與物的擔保和人的擔保的并存 第十六章占有 第一節占有的概念和種類 第二節占有的效力和保護 第三編債權 第一分編 債權總論 第十七章債的概述 第一節債的概念、性質與要素 第二節債的發生原因 第十八章債的類型 第五節連帶之債 第十九章債的履行 第一節債的履行的概念與原則 第二節債的適當履行 第二十章債的保全與擔保 第一節債的保全 第二節債的擔保 第二十一章債的轉移與消滅 第一節債的轉移 第二節債的消滅 第二分編債權分論 第二十二章合同概述 第一節合同的概念與特征 第二節合同的分類 第二十三章合同的訂立 第一節合同訂立的程序 第二節合同的內容與解釋 13 第二十四章雙務合同履行中的抗辯權 第一節雙務合同履行中的抗辯權概述 第二節同時履行抗辯權 第三節先履行抗辯權 第四節不安抗辯權 第二十五章合同的變更與解除 第一節合同變更與解除的概念和條件 第二節合同變更與解除的程序與法律后果 第二十六章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 第一節締約過失責任 第二節違約責任 第二十七章各種合同 第一節買賣合同 第三節贈與合同 第五節租賃合同 第七節承攬合同 第十節保管合同 第十二節委托合同 第十三節行紀合同 第十四節居間合同 第二十八章無因管理之債 第一節無因管理概述 第二節無因管理的成立要件 第三節無因管理之債的內容 第二十九章不當得利之債 第一節不當得利概述 第二節不當得利的成立條件與類型 第三節不當得利之債的內容 第四編繼承權 第三十章繼承權概述 14 第一節繼承權的概念與特征 第二節我國繼承法的基本原則 第三節繼承權的接受、放棄、喪失與保護 第三十一章法定繼承 第一節法定繼承的概念與適用范圍 第二節法定繼承人的范圍與繼承順序 第三節代位繼承 第四節法定繼承中的遺產分配 第三十二章遺囑繼承、遺贈與遺贈扶養協議 第一節遺囑繼承的概念與特征 第二節遺囑的設立 第三節遺囑的變更、撤銷與執行 第四節遺贈 第五節遺贈扶養協議 第三十三章遺產的處理 第一節繼承的開始 第二節遺產 第三節遺產的分割與債務清償 第四節無人繼承又無人受遺贈的遺產 第五編人身權 第三十四章人身權概述 第一節人身權的概念與分類 第二節人身權的內容與意義 第三十五章人格權 第一節人格權概述 第二節生命權 第三節健康權 第四節身體權 第五節姓名權與名稱權 第六節肖像權 15 第七節名譽權 第八節隱私權 第九節信用權 第十二節一般人格權 第三十六章身份權 第一節身份權的概念與特征 第二節榮譽權 第六編侵權責任 第三十七章侵權責任概述 第一節侵權行為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節侵權責任的概念與特征 第三十八章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 第一節侵權行為歸責原則的概念與體系 第二節過錯責任原則 第三節無過錯責任原則 第三十九章一般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 第一節一般侵權行為責任構成要件概述 第二節行為 第三節損害事實 第四節因果關系 第五節過錯 第四十一章侵權責任方式與侵權責任的承擔 第一節侵權責任方式及其適用 第二節侵權損害賠償責任 第三節財產損害賠償與人身損害賠償 第四節精神損害賠償 第五節侵權責任的免責事由 第六節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 第四十二章數人侵權行為與責任 第一節數人侵權行為概述 16 第二節共同侵權行為與責任 第三節教唆行為、幫助行為及其責任 第四節共同危險行為與責任 第五節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行為與責任 第四十三章各類侵權責任 第一節各類侵權責任概述 第二節職務侵權行為與責任 第三節產品責任 第四節高度危險責任 第五節環境污染責任 第六節施工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 第七節物件損害責任 第八節飼養動物損害責任 第九節監護人責任 第十節醫療損害責任 第十一節道路交通事故責任 第十二節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責任 第十三節校園傷害責任 第十四節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暫時喪失意識侵權責任 第十五節網絡侵權責任 三、試卷結構 1.考試時間:180 分鐘 2.試卷分值:150 分 3.題型結構:(1)名詞解釋題(每小題 5 分,共 30 分) (2)簡答題(每小題 10 分,共 60 分) (3)論述題(每小題 30 分,共 60 分) 注:民法學與刑法學共一張卷,分值各占 50%。 四、參考書目 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第六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年版。 魏振瀛主編:《民法》(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面向 21 世 17 紀課程教材),北京大學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年版。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