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第 1 頁,共 10 頁 浙江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初試科目 考 試 大 綱 科目代碼、名稱: 643 人文地理學 適用專業: 070500 地理學(一級學科) 一、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一)試卷滿分 及 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 150 分,考試時間為 180 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試卷由試題和答題紙組成;答案必須寫在答題紙相應的位置上。 (三)試卷題型結構 名詞解釋題(概念題):5 小題,每小題 6 分,共 30 分 簡答題(簡述題): 6 小題,每小題 15 分,共 90 分 分析論述題(綜合題):1 小題,每小題 30 分,共 30 分 二、考查目標(復習要求) 全日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入學考試人文地理學科目考試,要求考生系統掌握相關學科 的基本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并能運用相關理論和方法分析、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 實際問題。 三、考查范圍或考試內容概要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 (一)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 (二)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三)人文地理學的學科特性 第二節 人文地理學的發展 (一)人文地理學的產生 (二)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學的發展 1、德國的近代人文地理學 2、法國的近代人文地理學 3、英國的近代人文地理學 4、美國的近代人文地理學 5、俄國的近代人文地理學 第 2 頁,共 10 頁 (三)現代人文地理學的發展 (四)中國人文地理學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之前的人文地理學 新中國成立之后的人文地理學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主題與基本理論 第一節 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主題 一、人文事象的空間表征——文化區 1、功能文化區;2、形式文化區;3、鄉土文化區 二、文化的時間現象——文化的擴散 1、擴展擴散:接觸擴散,等級擴散,刺激擴散;2、遷移擴散 三、文化生態學——文化與環境的關系 (一)文化生態環境的類型 1、 直鏈型文化生態關系;2、網絡型文化生態關系;3、社會體系中的文化生態關系;4、 和諧文化生態關系 (二)文化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 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質之間的協調 五、文化現象綜合體——文化景觀 第二節 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理論 一、人文地理學理論的多元性 二、人地關系理論 1、環境決定論,2、可能論,3、適應論,4、生態論,5、文化決定論,6、和諧論 三、其他學科對人地關系的探索 1、 湯恩比的“挑戰與應戰”學說; 2、 馬克斯·韋伯的宗教思想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3、 年鑒學派中的地理觀; 4、 文化地理學的人地關系圖式 第三章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方法 第一節 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一般程序 一、研究研究課題 二、制定研究計劃 三、收集、整理資料 四、調查研究與實地考察 五、分析研究 六、研究總結、成果評審 第二節 人文地理學研究的方法論 一、經驗主義方法論 二、實證主義方法論 三、人本主義方法論 四、結構主義方法論 第三節 人文地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人文地理學研究的調查研究方法 第 3 頁,共 10 頁 (一) 地理社會調查 (二) 科技文獻資料法 (三) 地理調查和信息獲取的新技術與新方法 (四) 人文地理學研究的區域地理方法:描述、比較與歸納 二、人文地理學研究的空間模型方法 (一) 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主要數學模型 (二) 數學方法在人文地理學中的應用 三、人文地理學研究的社會學方法 (一) 人文地理學中的現象學方法 (二) 時間地理學方法 (三) 人文地理學研究的社會生態方法 四、人文地理學研究的系統分析方法 第四章 人口、人種與民族 第一節 人口與發展 一、世界人口增長過程 (一)農業革命之前的人口 (二)農業革命與人口增長 (三)工業革命與人口增長 (四)世界人口增長趨勢 二、 人口轉變理論與模式 (一)人口轉變理論 1、蘭迪的“三個序列”理論與諾特斯坦的“人口轉變”理論; 2、布萊克的“五階段”模式;3、寇爾的人口轉變模式 (二)人口轉變模式 1、西北歐模式;2、日本模式;3、中國的人口轉變模式;4、印度模式 三、人口與發展 (一)地理環境與人口增長 (二)人口與經濟發展 (三)適度人口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意義 第二節 人口分布與遷移 一、人口分布 (一)人口分布的測度 (二)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規律 (三)人口分布的影響因素 1、自然因素;2、社會經濟因素 二、人口遷移 (一)概述 (二)人口遷移的空間規律 (三)人口遷移的機制 第三節 人種 一、人種的劃分 第 4 頁,共 10 頁 (一)劃分種族的標志 (二)世界主要種族 (三)地理人種 1、亞洲地理人種;2、歐洲地理人種;3、非洲地理人種; 4、印第安地理人種;5、印度地理人種;6、澳大利亞地理人種 二、人種與地理環境 (一) 人種的起源與地理環境 (二) 人種演變與地理環境 三、種族主義與種族沖突 第四節 民族 一、民族的形成與特征 (一)民族的形成 (二)民族的特征 (二)世界民族的分布 (三)民族的遷移和集聚 (四)民族的變化與整合 第五節 民俗與流行文化 一、民俗文化與流行文化 二、民俗與環境 (一) 民居 (二) 飲食民俗 三、流行文化 第五章 農業的起源與發展 第一節 農業的起源 一、農業起源的理論和思想 二、關于農業起源地的論證 第二節 農業的發展與類型 一、農業發展階段 (一)原始遷移農業 (二)傳統農業 1、傳統農業的基本特征;2、傳統農業的類型;3、東、西方傳統農業形成的比較 (三)現代農業 1、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2、現代農業的類型 (三)農業的形成及其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1、農業的形成過程;2、農業發展帶來的社會變化;3、人類文明的出現 第三節 世界農業生產布局 一、世界糧食生產布局 二、主要經濟作物生產布局 三、畜牧業生產布局 第四節 農業景觀農業區位論 一、農田景觀 第 5 頁,共 10 頁 二、農業區位論 第六章 工業的出現和工業區位 第一節 工業的出現和發展 一、工業的出現和初期發展 (一)科學前提和基礎 (二)工業革命的產生與初期發展 二、工業生產的擴散和繼續發展 第二節 產業類型和及其分布 一、第一產業中的工業 二、第二產業及其分布 1、北美工業帶;2、歐洲工業帶;3、俄羅斯和烏克蘭工業區;4、日本工業區; 其他國家的工業區:拉美工業區;亞洲工業區;非洲工業區;澳大利亞工業區 三、其他產業與工業的關系 (一)第三產業;(二)第四產業;(三)第五產業 第三節 影響工業分布的因素及其新變化 一、影響工業分布的因素 1、自然條件;2、資源條件;3、能源條件;4、市場條件;5、勞動力條件;6、環境條 件;7、區域協作和全球一體化 二、工業分布的新變化 1、紡織業與成衣業變化;2、汽車制造業變化;3、微電子工業變化;4、英、美產業轉 移 三、工業區位論 四、當前全球經濟空間格局 1、工業產品需求不旺;2、工業生產能力過剩;3、發達國家遇到的問題;4、發展中國 家的問題 第七章 聚落與城市化 第一節 聚落起源與發展 一、城市與鄉村 (一)城市 (二)集鎮 1、具有工業生產活動的鄉村;2、集市;3 鄉村 二、起源和發展 (一)西方城市的發展 (二)中國城市的發展 (三)村落的發展 三、城鎮標準 (一) 世界各國關于城鎮標準的規定 (二) 我國城鎮建制的設置 第二節 城市化及其動力機制 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二、城市化的進程 第 6 頁,共 10 頁 (一) 內部市區的城市化 (二) 外圍市區的城市化 (三) 郊區的城市化 (四) 逆城市化階段 三、城市化的機制 四、當代城市化的特征 (一) 當代世界的城市化特征 (二) 當代中國的城市化 第三節 城市與城市地域結構 一、城市區位選擇與環境的關系 (一)從防衛出發而選擇的區位:河流、海洋、島嶼、山地等地形的利用 (二)城市區位與交通的關系:城市與水運、陸運、海上交通的關系 二、城市與自然環境 1、地質環境與城市;2、地形與城市;3、氣候與城市; 4、水資源與城市;5、城市的生物環境 三、城市地域結構的形成發展動力 (一)形成城市地域結構的動力 1、集聚力;2、離散力;3、摩擦力;4、三種力的相互作用 (二)城市內部地域結構模型 1、同心圓模型;2、扇形模型;3、多核模型 第四節 城市體系與城市景觀 一、城市體系的等級規律 (一)城市體系的概念 (二)城市體系的等級規律 (三)農村聚落體系 二、城市的景觀與感知 (一)城市景觀 (二)城市感知 第八章 語言類型與語言景觀 第一節 語言的起源與發展 一、語言的產生 二、語言的本質屬性及社會功能 (一)語言的本質屬性 (二)語言的社會功能 三、語言的發展 (一)英語的形成與發展 (二)漢語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節 世界語言分類與分布 一、世界語言譜系 1、語系;2、語族;3、語支;4、語種 二、世界主要語言的分布 第 7 頁,共 10 頁 1、印歐語系;2、漢-藏語系;3、閃含語系;4、烏拉爾——阿爾泰語系; 5、非洲語言;6、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7、其他語言 第三節 語言的擴散與影響 一、語言的傳播特性 二、語言的傳播與環境 (一) 自然因素的影響 (二) 社會人文因素的影響 1、行政區劃的影響;2、經濟條件的影響;3、人口遷移的影響 三、語言擴散及其結果 第四節 語言景觀 一、世界文字及其特點 二、地名景觀 第九章 宗教地理與宗教景觀 第一節 宗教的產生與世界主要宗教 一、宗教的定義以及宗教在文化中的作用 二、宗教的起源與原始宗教 三、宗教分類與民族宗教 四、世界三大宗教 1、基督教;2、伊斯蘭教;3、佛教 第二節 宗教的傳播與分布 一、導致宗教傳播的主要因素與主要宗教的傳播 1、移民;2、傳播;3、領土競爭;4、宗教在空間的相互影響 二、宗教與國家政治、民族的關系 三、宗教組織 四、主要宗教分布區 第三節 宗教禮儀、習俗與地理環境 一、宗教的風俗、禁忌與地理環境 二、宗教與文化 三、宗教儀式、節日與地理環境 四、宗教圣地與地理景觀 第四節 宗教景觀 一、宗教塑造的文化景觀 二、宗教對地理的間接影響 三、宗教景觀的地域差異 第十章 旅游地理 第一節 旅游業的興起與發展 第二節 旅游者與旅游客源地與目的地 一、旅游者 二、客源地與目的地 1、客源地;2、目的地;3、交通鏈接 三、客源地與目的地的關系 第 8 頁,共 10 頁 第三節 旅游地的文化特征 一、文化的概念和旅游地文化 二、旅游地文化的要素 三、旅游地文化的基本特征 1、地域性;2、大眾性;3、綜合性;4、直觀性;5、季節性 第四節 旅游資源與旅游地 一、旅游資源 二、旅游地 1、風景名勝區;2、自然保護區;3、歷史文化名城與古跡;4、國家森林公園; 5、國家旅游度假區;6、主題公園 第五節 旅游開發的區域影響 一、旅游對區域的經濟影響 1、旅游業的經濟特性;2、旅游與經濟發展;3、旅游與收支平衡;4、旅游與就業; 5、旅游與稅收;6、旅游與經濟結構;7、旅游對區域經濟的消極影響 二、旅游對區域環境的影響 1、旅游與環境之間的關系;2、旅游對自然環境的影響;3、旅游對人文環境的影響 三、旅游對區域的社會影響 四、旅游對區域文化的影響 1、旅游與文化的變更和交流;2、旅游對文化的影響 第十一章 政治與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第一節 政治與政治地理 一、政治地理現象 二、政治地理單元 三、政治地理結構 1、政治空間結構;2、政治實力結構 四、政治地理過程 1、政治擴散;2、政治整合;3、政治分離;4、主權變化 第二節 國家政治地理特征 一、國家的基本特征 二、國家領土與領土主權 1、領土規模;2、領土形狀;3、領土位置 三、國家的中心區域 四、邊界與邊疆 第三節 國家權力 一、國家權力要素 1、領土空間;2、自然資源;3、人口規模;4、經濟水平 5、軍事實力;6、科學技術;7、國民士氣;8、政府的質量 二、國家實力分析 1、克萊因的綜合國力方程;2、“綜合三要素”國力學派 第四節 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一、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 第 9 頁,共 10 頁 1、歐洲的殖民擴張;2、主權國家的產生和美洲殖民統治的崩潰 3、帝國主義對世界的分割與控制;4、當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二、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 三、全球政治地理隔絕的主要學說 1、馬漢的“海權論”;2、麥金德的“心臟地帶”學說;3、斯皮克曼的“陸緣”學說 4、柯恩的“多極世界”模型;5、布熱津斯基的跨歐亞安全體系 第十二章 人類行為與行為空間 第一節 人類行為與地理環境 一、環境知覺與認知 二、地理物象 三、物象評價與行為 第二節 人類活動的行為空間 一、行為空間 二、人類日常活動的行為空間 1、通勤活動的行為空間;2、購物活動的行為空間;3、交際與閑暇活動的行為空間 三、人類遷移活動的行為空間 1、遷移的距離偏移;2、遷移的方向偏移 第三節 人類行為與區位選擇模型 一、行為矩陣模型 二、報償矩陣模型 第十三章 人文地理學所面臨的問題 第一節 人口的迅速增長與可持續發展 一、人口的迅速增長及其引發的問題 1、對資源的壓力;2、引起的環境問題;3、引起的社會問題 二、人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1、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提出;2、可持續發展的內涵;3、可持續發展與人文地理學的任務 第二節 世界政治多極化與經濟一體化 一、政治地理新現實 1、一強多極的政治地理格局;2、蘇聯與東歐巨變中的沖擊波 二、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中的合與分 三、合與分的政治格局中的人地關系 第三節 全球化與本土化 一、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全球化 (一) 經濟全球化 (二) 文化全球化 二、全球化時代的文化本土化 (一) 文化本土化 (二) 文化本土化與全球化的關系 三、地理環境、區域文化與區域經濟發展 (一)文化與地理環境 (二)區域文化與區域經濟發展 第 10 頁,共 10 頁 主要參考資料 【1】趙榮等:《人文地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 【2】陳慧林等:《人文地理學(面向 21 世紀教材)》,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1 年版 【3】金其銘等:《人文地理學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版 【4】張文奎:《人文地理學概論》,長春:東北師大出版社 1989 年版 【5】約翰斯頓(R.J.):《哲學與人文地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0 年版 【6】約翰斯頓(R.J.):《人文地理學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4 年版 【7】鄒逸麟:《中國歷史人文地理》,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1 年版 【8】李潤田:《現代人文地理學》,鄭州:河南出版社 1992 版 四、樣卷 一、名詞解釋(共 5 小題,每小題 6 分,共 30 分) 1. 人文地理學 2. 新經濟地理學 3. 文化景觀 4. 區域協調 5. 文化區 二、簡答題(共 6 小題,每小題 15 分,共 90 分) 1.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任務主要有哪些? 2. 人本主義方法論的研究內容及其評價。 3. 當代中國城市化的特征。 4. 地理位置對國家權力的影響主要有哪些? 5. 文化本土化與文化全球化的關系。 6. 舉例說明人類遷移活動的距離偏移和方向偏移。 三、論述題(共 1 小題,每小題 30 分,共 30 分) 1. 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溫家寶說:“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穩定的基礎。我認 為,公平正義比太陽還要有光輝。”試從地理學的角度來理解社會公平正義。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