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 《經濟地理》科目大綱 (科目代碼:949) 學院名稱(蓋章): 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 學院負責人(簽字): 編 制 時 間: 2014 年 7 月 10 日 《經濟地理》科目大綱 科目代碼:949 一、考核要求 考生應能:1.準確掌握在經濟地理學方面有關概念;2.準確掌握在經濟地理學方面的有關理論 和分析方法;3.運用經濟地理學方面的有關概念、理論和方法分析現實的經濟問題。 二、考核評價目標 高等學校優秀本科畢業生能達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證錄取者具有基本的專業基礎知識 素養,并有利于本校人文地理等相關專業擇優選拔。 三、考核內容 第一章 經濟地理學發展概述 第一節 經濟地理學發展特點 第二節 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與學科體系 第三節 經濟地理學與相鄰學科的關系 第四節 經濟地理學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意義 第二章 經濟活動區位及影響因素分析 第一節 經濟活動區位的基礎概念 區位與區位理論;區位條件與區位因子 第二節 要素投入對經濟活動區位的一般影響 第三節 區域環境對經濟活動區位的一般影響 第四節 交通對經濟活動區位的一般影響 交通要素及其內涵;運費成本、交通便捷程度對區位選擇的影響 第三章 農業與工業區位理論 第一節 杜能農業區位理論 杜能農業區位理論的背景與目的;杜能農業區位理論前提,形成機制,農業生產方式的空間配置 原理;杜能農業區位理論的應用研究及在農業地理學、經濟學上的意義、理論的局限性 第二節 韋伯工業區位論 韋伯工業區位論的背景與目的;韋伯工業區位論理論概要、基本概念(區位因子,一般因子,特 殊因子,集聚因子與分散因子);韋伯工業區位論理論前提三個階段;韋伯工業區位論理論重點(運 費指向論,勞動力成本指向論,集聚指向論);韋伯區位理論的應用研究;韋伯區位論的意義及理論 的局限性 第三節 其它工業區位理論 帕蘭德的區位理論;胡佛的區位理論(運輸費用理論運費結構,送達價格、市場地域與區位選擇); 廖什的區位理論 第四節 區位的行為主義分析 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間界限分析;普雷德的行為矩陣 第四章 商業和服務業區位論 第一節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論 中心地理論形成的背景;中心地、中心性、貨物的供給范圍、中心地等級的概念;中心地三原則 與中心地系統的空間模型(市場原則、交通原則、行政原則與中心地系統以及三原則適合的條件); 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論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及存在的問題 第二節 零售業區位論 影響零售業區位決策的基本因素;零售業區位模型;零售引力模型 第三節 服務業區位論 服務業的類型與區位特征;服務業區位選擇的因素分析;服務業區位選擇的理論(中心地理論; 集聚理論) 第五章 多部門企業(公司)區位 第一節 企業增長的空間軌跡 企業增長動因及戰略與方法;企業的空間擴張(增長過程、增長階段、擴張規律);中國特殊環 境下的企業空間擴張 第二節 企業空間演變模式 沃茨、泰勒、哈坎遜、迪肯的企業空間擴張模式;各模式的比較及在中國應用 第三節 公司組織結構類型及其空間特征 第六章 跨國公司區位 第一節 跨國直接投資區位選擇 跨國直接投資原因(產品周期理論、折衷理論);跨國投資的國別選擇;跨國投資的微觀區位選 擇 第二節 跨國公司不同組分的區位選擇 第三節 跨國公司對投資區經濟發展的影響 跨國公司與投資地聯系的理論分析(生產鏈、所有權關系系統、組織鏈);跨國公司對投資地經 濟發展的影響特點;跨國公司與投資地的相互作用關系;影響跨國公司與投資地關系的主要因素 第七章 區域的結構與組織 第一節 區域經濟結構(產業結構) 區域產業分類;區域產業結構模式(主導產業選擇、關聯產業配套、基礎性產業配套、潛導產業 及支柱產業發展);區域產業結構演進機制及理論(配第—克拉克定理、庫茲涅茨法則、霍夫曼定理、 雁行形態說);區域產業結構合理性評價 第二節 區域空間結構 區域空間結構的基本要素、經濟意義;區域空間結構的模式(極核式、點軸式、網絡式);區域 空間結構的演變(弗里德曼、陸大道的區域空間結構演變理論);區域空間結構的形成與發展機制(區 位指向、集聚與擴散機制、集聚與擴散的關系);空間近鄰效應 第三節 農村工業化與農區發展 農村工業化的特征;中國農村工業化的特殊環境;農村工業化對區域空間結構的影響 第四節 技術創新與區域結構變遷 技術與技術創新;技術創新對區域結構變遷的作用機制;技術創新的空間差異與區域經濟格局變 化;區域創新網絡 第八章 區域經濟發展 第一節 區域經濟增長理論 區域經濟增長因素;區域經濟增長機制(區域增長極理論、循環積累因果原理乘數作用和加速原 理);區域經濟增長階段理論(胡佛—費雪爾、羅斯托以及我國學者提出的區域經濟增長階段理論) 第二節 經濟地域綜合體 經濟地域綜合體概念、特點、類型、結構;經濟地域綜合體理論的現實有效性評價 第三節 產業集群與區域發展 產業集群的概念、類型、形成與演化機制以及對區域空間結構變遷的影響 第四節 經濟區與區域管制 經濟區的概念、基本特征、類型;區域管制 第九章 區域之間的空間組織 第一節 區域間經濟發展關系理論 赫希曼的極化—涓滴效應學說;梯度推移學說;中心—外圍理論;區域相互依賴理論 第二節 區際經濟聯系的學說及理論 空間相互作用理論(空間相互作用發生的前提條件、空間相互作用的測度);區域分工理論(成 本學說、要素稟賦學說、新貿易理論、競爭優勢理論);區域合作理論(基本原則、類型) 第三節 區域經濟差異與協調 區域經濟差異概念對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區域經濟差異的可控性分析;區域經濟協調發 展的涵義、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途徑 第十章 經濟活動全球化發展特點及影響因素 第一節 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因素 科學技術進步及跨國公司影響經濟全球化的內在機制;國家的經濟干預調節及作用; 第二節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特點 第三節 經濟活動全球化趨勢 第十一章 經濟活動全球化的產業分析 第一節 汽車工業 第二節 紡織服裝業 第三節 服務業(金融業) 十二章 經濟活動全球化的區域影響 第一節 經濟全球化不同觀點之爭 關于經濟全球化概念的爭論;超級全球化主義者與其反對者的爭論;經濟全球化與經濟國際化;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地理區位 第二節 全球化與地方化 全球化與地方化的矛盾與統一;跨國公司地方化策略 第三節 發展中國家的機遇與挑戰 第十三章 經濟地理學研究方法 第一節 公司(企業)調查及分析方法 企業問卷調查及定量分析;企業案例調查及定性分析 第二節 經濟地理區域及部門分析方法 區域經濟地理條件評價方法(離差分析法、極差標準化方法、理想值分析法、等級序列分析法); 城市發展條件與發展潛力的綜合評價方法(加權綜合指數法、理想值加權分級法);區域人口、就業 和經濟活動模型分析(單一經濟要素、兩個影響、多個因素影響下的分析與預測);區域經濟活動分 析模型(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回歸估計;基本經濟模型;投入—產出模型);項目評估與方案 優選 第十四章 經濟地理學理論新進展 第一節 經濟地理學的文化與制度轉向 第二節 經濟學家的新經濟地理學 第三節 中國經濟地理學理論創新思路 參考書目:1、李小建主編,《經濟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年。 2、楊萬鐘 ,《經濟地理學導論》(修訂第 4 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9 年。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