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 《文化傳播理論》科目大綱 (科目代碼:645) 學院名稱(蓋章): 傳媒學院 學院負責人(簽字): 編 制 時 間: 2015 年 9 月 7 日 - -1 第一部分:《新聞傳播理論》 一、考核要求 《新聞傳播理論》考試大綱適用于報考西北師范大學文化與傳播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入學 考試?!缎侣剛鞑ダ碚摗肥俏幕c傳播專業的一門綜合性、集合式的重要專業基礎和專業理 論課考試科目。本科目主要內容包括新聞傳播的意義、新聞傳播的功能、新聞傳播與社會、 新聞傳播效果等。要求考生熟練掌握基本概念、理論結構和前沿動態,并具備綜合運用所學 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考核評價目標 本科目主要考查學生對新聞傳播基本理論的理解和應用能力,要求學生能夠從個別的新 聞傳播現象入手探求新聞傳播發展的一般規律。本科目的考試命題,根據考試大綱考核內容 來組配試卷,掌握好試題的重點、內容覆蓋面、能力層次和難易度??荚嚥扇¢]卷筆試的方 式,題型主要有填空、單選、多選、名詞解釋、簡答、論述等,以測試學生的理解、分析、 應用綜合能力為主要考核評價目標。試題量以中等考生能在規定時間內答完全部試題為限 度。 三、考核內容 第一章 什么是媒介 第一節 作為傳播要素的媒介 第二節 媒介的沿革 第三節 媒介的種類 第二章 媒介理論 第一節 媒介體制理論 第二節 媒介功能理論(一) 第三節 媒介功能理論(二) 第四節 媒介文化理論 - -2 第三章 媒介產業 第一節 印刷媒介產業 第二節 電子媒介產業 第三節 新興媒介 第四節 媒介與廣告 第四章 媒介與輿論 第一節 作為宣傳工具的媒介 第二節 作為社會輿論機關的媒介 第五章 媒介與法制 第一節 從被告到原告的歷程 第二節 返回被告席的媒介 第三節 媒介自律:媒介法制的必要補充 第六章 媒介與日常生活 第一節 媒介和流行 第二節 媒介和休閑 第三節 對媒介的“利用和滿足” 第七章 媒介與國家發展 第一節 發展傳播理論 第二節 發展傳播實踐 第三節 媒介與中國現代化 第八章 媒介與國際傳播 第一節 媒介與國際關系 第二節 媒介與國際傳播新秩序 參考書目: 1、張國良:《新聞媒介與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2、段京肅:《大眾傳播學:媒介與人和社會的關系》,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1 年版。 3、麥奎爾:《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6 年版。 - -3 4、李良榮:《新聞學概論》,復旦大學出版社。 - -4 第二部分:中國文化史 一、考核要求 《中國文化史》考試大綱適用于報考西北師范大學文化與傳播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入學考 試。《中國文化史》是文化與傳播專業的一門綜合性、集合式的重要專業基礎和專業理論課 考試科目。本科目主要內容包括中國文化產生的背景、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和中國文化 的類別。要求考生了解并掌握文化和文化史的基本涵義,掌握制約文化生存和發展的因素; 重點掌握中國文化的特點。要求考生熟練掌握基本概念、理論結構和前沿動態,并具備綜合 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考核評價目標 本科目主要考查學生對中國文化史基本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要求學生能夠了解并掌 握文化和文化史的基本涵義,掌握中國文化產生的背景、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和中國文 化的類別等。本科目的考試命題,根據考試大綱考核內容來組配試卷,掌握好試題的重點、 內容覆蓋面、能力層次和難易度。考試采取閉卷筆試的方式,題型主要有名詞解釋、簡答、 論述等,以測試學生的理解、分析、應用綜合能力為主要考核評價目標。試題量以中等考生 能在規定時間內答完全部試題為限度。 三、考核內容 第一章 原始時代:中國文化的開端 了解原始社會文化的發展及其表現;掌握原始宗教的產生原因及其表現形式。 第二章 夏商周:中國文化的勃興 掌握青銅時代文化制度的創建;了解發達的青銅文化;重點掌握從士的崛起到百家爭鳴 的發展歷程,了解區域文化的形式。 第三章 秦漢時期:開創統一文化的新紀元 了解黃老思想的內容;掌握儒學的流變;掌握佛教的傳播;了解道教的產生過程;重點掌握 制度文化的創建;了解文學、史學、藝術和傳統科技的進步表現。 第四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亂世中的沉默和曙光 - -5 重點掌握玄學產生的歷史原因、內容及其代表思想;掌握佛教傳播及其主要內容;了解 道教的發展情況;了解并掌握文學、藝術和史學的成就;掌握教育和任官制度的演變;了解 傳統科技的成就;了解民族融合過程中文化的碰撞與交融;了解外來文化的影響。 第五章 隋唐五代:封建盛世時代的文化 了解并掌握統治者實行的宗教政策和韓愈、李翱的反佛主張;了解柳宗元與劉禹錫的樸 素唯物主義思想;了解并掌握唐代的文學成就;了解官修史書制度和知名史家;重點掌握科 舉制度;了解并掌握職官制度及其影響;重點掌握藝術成就;掌握科技新成就;掌握隋唐文 化與域外文化交流的情況。 第六章 兩宋:封建文化的精致與成熟 重點掌握理學體系的形式過程及其主要內容;了解并掌握反理學流派的學術主張和王安 石的唯物主義思想;了解并掌握道教的發展;掌握佛教的進一步發展;掌握文學的成就;了 解史學成就;重點掌握官學體制的完善和書院的興盛;掌握科舉制度的發展;重點掌握繪畫 與書法藝術的成就;了解并掌握科技發展的新成就。 第六章 科技新篇章 畢昇與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的發明?!段浣浛傄放c火藥制造技術。李誡與《營造法式》。 沈括與《夢溪筆談》。五大名窯與宋瓷。 第七章 遼金夏元:南北文化的交融 了解宗教興盛的原因及其表現;了解并掌握理學傳授及其代表人物;了解史官制度及其 史學成就;掌握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的主要成就。 第八章 明清:封建文化的極致 重點掌握這一時期豐富的哲學內容和體系;了解并掌握文化史學和科技發展的杰出成 就。 第九章 道咸時期:資產階級文化的準備 重點掌握鴉片戰爭后我國物質層面的文化變革;了解太平天國的文化;掌握龔自珍和魏 源的文化思想。 第十章 同光時期:資產階級文化的形成 重點掌握制度層面的文化變革;掌握了解文壇的新潮現象與意義;了解文化新質細胞的 誕生及其影響;了解教育的變革、自然科學與應用技術的成就;了解社會習俗的變化情況。 - -6 第十一章 北京政府時期:新文化的轉折 掌握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掌握“五四”運動以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與資產階級唯心史 觀的論點內容;了解新文學的初步成就;掌握資產階級史學的研究成果和馬克思主義史學的 誕生與發展;了解新學制的教育史上的意義。 第十二章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新文化的艱難發展 了解中國文化本位建設與全盤西化論的內容與實質;了解唯物辯證論戰的經過與實質; 了解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成就,了解并掌握藝術和史學方面的成就;了解國民政府的教育制 度;掌握搞戰時期教育的作用及其蔡元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了解自然科學成就及其新聞 出版等方面的情況。 第十三章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新文化的蓬勃發展 了解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新文化經歷的變化、特征、代表人物及思想,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中國文化取得的新成就、面對的困境及未來發展的方向。 四、參考書目 1、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年版; 2、馮天瑜《中華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3、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 4、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商務印書館,2003 年版。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