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1 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 《美術史論》科目大綱 (科目代碼:633) 學院名稱(蓋章): 美術學院 學院負責人(簽字):________ 編制時間: 2016 年 9 月 1 日 2 《美術史論》考試大綱 一、考試科目性質: 該科目是美術學專業入學考試的初試科目。 設計藝術學專業 一、藝術設計史部分: 藝術設計史是設計藝術學專業必須掌握的專門史論課程,對于設計藝術學專業的考生來說,藝術設計 史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學生在掌握藝術設計方法、技術、創意的基礎上,加強學生對藝術設計發展 的歷史變遷和特征變化等方面有所了解并能夠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設計作品和設計思潮以及設計流派有 較深的認識和理解,逐步提高學生的設計借鑒能力和理論水平。 考試目的:考察學生對設計藝術發展脈絡的梳理狀況,對代表設計師、設計流派、設計特色地區、設 計思潮的認知程度。 考試要求:考生熟知藝術設計史中的基本定義、概念;對設計流派及設計運動有一定的辨析理解能力; 能運用藝術設計史理論知識結合社會背景進行分析,并提出個人見解。 參考書目:張夫也《外國現代設計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2009 年 3 月第 1 版 考察范圍:藝術設計史的考察范圍請參照以下標注“★”的章節 導論關于設計的若干問題★ 第一章藝術與手工藝運動時期的設計★ 第二章新藝術運動時期的設計★ 第三章裝飾藝術運動時期的設計★ 第四章現代主義運動時期的設計★ 第五章包豪斯★ 第六章烏爾姆與博朗公司★ 第七章流線型運動與美國工業產品設計★ 第八章美國戰后的設計★ 第九章英國戰后的設計★ 第十章意大利戰后的設計★ 第十一章日本戰后的設計★ 第十二章斯堪的納維亞的現代設計★ 第十三章西班牙的現代設計★ 第十四章后現代主義設計★ 二、設計學概論部分: 設計學概論是設計藝術學專業必須掌握的有一定理論深度的設計理論學科,對于藝術院校設計藝術學 專業的考生來說,設計學概論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考生對設計學研究的范圍及其現狀的認知、 把握設計學的根本特征和類型、了解設計的源流和設計師自身任務、理性的進行設計批評及對提升設計作 品的內涵等方面均有重要影響,并逐步提高理論修養水平。 考試目的:考察考生對設計藝術的自身特征、基本設計思潮、設計的任務與類型、設計藝術理論批評 的發展變化的認知程度。 考試要求:考生熟知設計學概論中的基本定義、概念;對設計學概論的分述的設計思潮及設計門類有 一定的辨析能力;能運用設計學概論和設計觀念結合社會背景進行分析,并提出個人見解。 參考書目:尹定邦《設計學概論》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長沙 2008 年 3 月第 1 版 考察范圍:設計學概論的考察范圍請參照以下標注“★”部分(“★”要求僅附于“節”,對“章”不作要求; 沒有標明“★”的,不屬考試范圍。) 3 第一章導論:設計學的研究范圍及其現狀 第一節設計學的研究范圍 第二節設計學研究的現狀★ 第二章設計的多重特征 第一節設計的藝術特征★ 第二節設計的科學特征★ 第三節設計的經濟性質★ 第三章設計源流之一(中國部分) 第一節原始社會時期的設計 第二節奴隸社會時期的設計★ 第三節封建社會時期的設計★ 第四章設計源流之二(西方部分) 第一節西方古代設計 第二節設計與工業革命 第三節西方 19 世紀設計 第四節現代設計運動 第五節西方當代設計的發展現狀及展望 第五章設計的類型 第一節視覺傳達設計★ 第二節產品設計★ 第三節環境設計★ 第六章設計師 第一節設計師的歷史演變 第二節設計師的知識技能要求 第三節設計師的類型 第四節設計師的社會職責★ 第七章設計批評 第一節設計批評的對象及其批評者 第二節設計批評的標準★ 第三節設計批評的方式★ 第四節設計批評的理論★ 美術學專業 中外美術史是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專門知識。本門課程要求考生了解中外美術的基本發展脈 絡;熟悉中外美術史上的重要流派、藝術家及其代表作品;對中外美術發展的一般規律有所了解;具備一 定的美術作品鑒賞能力。 參考書目:《中國美術簡史》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中國美術史教研室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年版; 《外國美術簡史》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外國美術史教研室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 本課程要求考生的掌握程度主要分為以下三個層次(要求僅附于“節”,沒有標明掌握程度的,不屬考 試范圍)。 A 了解 B 識記 C 理解 一、中國美術史部分: 第一章石器時代的美術 第一節舊石器時代的美術 1.美術的起源 4 2.美術的早期形態 第二節新石器時代的雕塑 1.陶塑與泥塑 2.古、玉雕刻 第三節新石器時代的繪畫 1.彩陶裝飾繪畫 A 2.壁畫、地畫與巖畫 第四節新石器時代的工藝與建筑 1.工藝 2.建筑 第二章夏商周美術 第一節青銅器 1.先秦青銅器概說 A 2.夏商西周青銅器 3.春秋戰國青銅器 第二節雕塑 1.青銅雕塑 B 2.石、玉雕刻 3.陶塑與漆木雕 第三節繪畫 1.壁畫 2.帛畫 3.工藝裝飾性繪畫 第四節書法 第五節工藝與建筑 1.工藝 2.建筑 第三章 秦漢美術 第一節雕塑 1.陶塑 B 2.石雕與玉雕 B 3.青銅雕塑 4.木雕 第二節繪畫 1.帛畫 2.宮殿壁畫 3.墓室壁畫 4.工藝裝飾性繪畫 第三節畫像石與畫像磚 1.漢代畫像石 A 2.漢代畫像磚 A 第四節書法 1.秦代書法 2.漢代書法 5 第五節工藝與建筑 1.工藝 2.建筑 第四章三國兩晉南北朝美術 第一節繪畫 1.墓室壁畫 2.石窟壁畫 B 3.工藝裝飾性繪畫 4.畫家與傳世作品 C 5.畫學論著 第二節雕塑 1.陵墓雕塑 2.石窟雕塑 B 3.寺觀雕塑 第三節磚石畫像 1.畫像磚與磚畫 2.石刻畫像 第四節書法 1.三國、西晉書法 2.東晉書法 3.南北朝書法 第五節工藝與建筑 1.工藝 2.建筑 第五章隋唐五代美術 第一節繪畫 1.墓室壁畫 A 2.石窟壁畫 3.寺觀壁畫 4.隋唐畫家與傳世作品 C 5.五代畫家與傳世作品 B 6.繪畫史論著述 第二節雕塑 1.陵墓雕塑 A 2.石窟雕塑 A 3.寺觀雕塑 第三節磚石畫像 1.隋唐石刻畫像 2.五代磚石畫像 第四節書法 1.隋代書法 2.唐代書法 3.五代書法 第五節工藝與建筑 6 1.工藝 2.建筑 第六章 宋遼金元美術 第一節繪畫 1.畫家與傳世作品 C 2.壁畫與版畫 B 3.畫學論著 第二節書法 1.宋代書法 2.遼金元書法 第三節建筑與雕塑 1.建筑 2.雕塑 第四節工藝美術 1.陶瓷工藝 2.染織工藝 3.漆器工藝 4.牙玉雕刻 5.金屬工藝 6.其他工藝 第七章明清美術 第一節繪畫 1.畫家、畫派與傳世作品 B 2.壁畫、版畫與年畫 3.畫學論著 第二節書法 1.明代書法 2.清代書法 第三節建筑與雕塑 1.建筑 2.雕塑 第四節工藝美術 1.陶瓷 2.織繡印染 3.漆器、玉器與金屬工藝 4.家具及其他 第八章近現代美術 第一節中國畫 1.“海派”前期和廣東“二居”A 2.民國初年的中國畫 3.20 世紀 20 年代以后的中國畫 B 第二節西畫 1.西畫東漸 2.留學生與西畫引入 7 3.新興的美術教育 第三節版畫、連環畫、漫畫及年畫 1.美術出版物的出現與早期連環畫、漫畫的創作 2.月份牌畫與商業廣告畫 3.新興版畫運動與諷刺漫畫 第四節美術領域的思想論爭 1.五四運動時期中國畫革新的輿論及其論爭 2.西畫領域的兩次論戰 第五節書法 第六節建筑 第七節雕塑與工藝美術 1.雕塑 2.工藝美術 二、外國美術史部分: 第一章原始、古代美術 第一節原始美術 A 第二節古代兩河流域地區美術 第三節古代埃及美術 B 第四節愛琴美術、古代希臘美術 C 第五節古代羅馬美術 第二章歐洲中世紀美術 第一節早期基督教美術 第二節拜占庭美術 第三節蠻族藝術和加洛林文藝復興 第四節羅馬式美術 第五節哥特式美術 B 第三章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美術 第一節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美術 C 第二節尼德蘭文藝復興時期美術 第三節德國文藝復興時期美術 第四節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美術 第五節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美術 第四章 17、18 世紀歐洲美術 第一節 17、18 世紀意大利美術 A 第二節 17 世紀佛蘭德斯美術 A 第三節 17 世紀荷蘭美術 B 第四節 17、18 世紀西班牙美術 第五節 17、18 世紀法國美術 B 第五章 19 世紀歐洲及美國美術 第一節法國新古典美術 B 第二節法國浪漫主義美術 A 第三節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美術 A 第四節法國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和后印象主義美術 C 第五節 19 世紀德國美術 8 第六節 19 世紀瑞典、丹麥、比利時美術 第七節 18、19 世紀英國美術 第八節 19 世紀美國美術 第九節 18、19 世紀俄羅斯美術 第十節 19 世紀東歐諸國美術 第六章 20 世紀美術 第一節西方現代美術 B 第二節蘇聯美術 第七章亞洲美術 第一節波斯美術 第二節印度美術 第三節東南亞美術 第四節日本美術 第八章非洲、拉丁美洲古代美術 第一節非洲黑人美術 第二節拉丁美洲古代美術 說明:1、考試基本內容:一般包括基礎理論、實際知識、綜合分析和論證等幾個方面的內容。有些課 程還應有基本運算和實驗方法等方面的內容。 2、難易程度:根據大學本科的教學大綱和本學科、專業的基本要求,一般應使大學本科畢業生中優秀 學生在規定的三個小時內答完全部考題,略有一些時間進行檢查和思考。排序從易到難。 《美術概論》王宏建、袁寶林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中國美術簡史》,中央美院美術史系編,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外國美術簡史》,中央美院美術史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