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國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考研真題、考博真題、答案,部分學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費下載。 下載流程: 考研真題 點擊“考研試卷””下載; 考博真題 點擊“考博試卷庫” 下載
上海財經大學2017年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 初試自命題科目考試大綱 433 稅務專業基礎 一、考試性質 稅收學是全國稅務碩士專業入學初試考試的專業基礎課程。 二、考試目標 本考試大綱的制定力求反映稅務碩士專業學位的特點,科學、準確、規范地測 評考生稅收學的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具體考察考生對稅收基礎理論、中國稅制實 務與稅收管理制度的掌握與運用,為國家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具有 較強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的稅務專業人才。 本考試旨在三個層次上測試考生對稅收學原理、中國稅制實務、中國稅收管理 制度等知識掌握的程度和運用能力。三個層次的基本要求分別為: 1、熟悉記憶:對稅收理論與制度規定的記憶方面的考核。 2、分析判斷:用稅收基本理論與制度規定來分析判斷某一具體觀點和問題。 3、綜合運用:運用所學的稅收理論和制度規定來綜合分析具體實踐問題。 三、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1、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150 分,考試時間為180 分鐘 2、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試卷由試題、答題卡和答題紙組成,選擇題和判斷題的答案必須涂寫在答題卡 上,其他題目的答案必須寫在答題紙相應的位置上。 考生不得攜帶具有存儲功能的計算器。 3、試卷結構 稅收學原理考核的比例為40%,分值為60 分; 中國稅制實務考核的比例為40%,分值為60 分; 中國稅收征管制度考核的比例為20%,分值為30 分。 4、考試題型、題量和分值 (1)單項選擇題(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2)判斷題(2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 (3)簡答題(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4)計算與分析題(6小題,每小題10分,共60分); (5)論述題(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四、考試內容 (一)稅收學原理 1、稅收的起源與發展 國家、財政與稅收的產生 我國稅收的起源與發展 西方稅收的起源與發展。 2、稅收的涵義和正當性 稅收的概念 稅收存在的正當性 稅收的形式特征和本質特征 稅收的分類 3、稅收原則 亞當?斯密的稅收原則 現代稅收原則(量益原則與量能原則) 4、稅收負擔及其轉嫁與歸宿 稅負的概念與分類 影響稅收負擔的因素 稅負轉嫁與歸宿的概念與方式 稅負轉嫁與歸宿的局部均衡與一般均衡分析 宏觀稅負問題及其解決 5、稅收效應 稅收效應的概念和分類 稅收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 稅收的總量效應和結構效應 6、稅收要素 稅基選擇問題 稅率選擇問題 稅收優惠的概念、特征與作用 稅收要素法定問題 7.稅制結構 稅制結構的概念 稅制結構的分類及特點分析 稅制結構的決定因素 我國和世界各國的稅制結構格局分析 重復征稅問題及其解決方法。 8、中央與地方的稅收關系 中央與地方稅收分配的一般原則 稅收立法權和管理權的劃分 稅收收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間的劃分 稅收管理機構的設置 地方稅的相關理論和實踐 9、國際稅收 確定稅收管轄權的原則 國際稅收協定 居民身份確認規則 非居民各項所得的征稅權分配規則 避免雙重征稅的辦法及外國稅收抵免制度 國際逃避稅及其防范措施 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行動計劃(BEPS)的內容及其發展動向 (二)中國稅制實務 1、稅制要素及稅收分類 納稅義務人 征稅對象 稅率 納稅環節和納稅期限 稅收優惠 中國稅收稅制架構。 2、貨物與勞務稅基本理論及制度規定 增值稅基本理論及制度規定 消費稅基本理論及制度規定 關稅基本理論及制度規定 車輛購置稅的基本理論與制度規定 資源稅的基本理論與制度規定 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的基本理論與制度規定 印花稅的基本理論與制度規定 土地增值稅的基本理論與制度規定 契稅的基本理論與制度規定 我國貨物與勞務稅制度的問題及其改革 3、所得稅基本理論及制度規定 企業所得稅基本理論及制度規定 個人所得稅基本理論及制度規定 我國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制度的改革與完善。 4、財產稅制度基本理論及其制度規定 財產稅的性質及其特點 一般財產稅和特別財產稅 房產稅的基本理論與制度規定 城鎮土地使用稅的基本理論與制度規定 耕地占用稅的基本理論與制度規定 車船稅的基本理論與制度規定 我國財產稅制度的改革與完善 (三)中國稅收征管制度 1、稅收征管概論 稅收征管的概念、目的與原則 稅收征管制度的特點 我國稅收征管模式改革 2、稅收征管制度 稅務登記管理制度 納稅申報制度 稅款征收制度 稅務稽查制度 稅收風險管理 稅務行政處罰與稅收刑法制度 稅務爭議處理制度等。 3、納稅服務 納稅人權利保護 納稅服務機構設置 納稅服務的內容等 4、征管法及相關法規 我國稅收征收管理法及相關法規的改革與完善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